浅谈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复习.doc_第1页
浅谈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复习.doc_第2页
浅谈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复习.doc_第3页
浅谈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复习.doc_第4页
浅谈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复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复习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由于这一部分内容较多,牵涉面较广,关系较复杂,学生感到难以掌握。因此,加强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复习,对于巩固学习初中的数学基础知识、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机会。再则,从每年中招数学考题来看,它又是一个命题频率较高的内容。但是,从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不是不会列方程(组),就是列出了方程不会解,得分率较低。在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生涯中,学生遇到最多的问题是列方程解应用题,也是学生最为惧怕的问题。面对应用题,有些学生根本没有阅完题目就说不懂而“弃械投降”,有些学生就会“胡闯乱撞”理不出头绪,而有一些学生只能是望题兴叹了。因此,在进行总复习时,颇有必要进行专题复习,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下面根据我教学体会,谈谈对这一内容进行复习教学的做法。一、培养数学兴趣,树立学生学应用题的信心。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变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近数学,让学生知道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重视数学的应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大多数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不足,不知道怎样分析,去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还是要先从基础抓起,从简单的应用题开始。简单的应用题背景较简单,语言较直接,容易使学生领会如何进行审题,理顺数量关系,容易建立数学模型,为解复杂一点的应用题打下基础,又能带给学生成功解题的体验,增强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信心。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树立了信心,就充满了成功和欢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学习乐在其中,才能培养出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二、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分析题意。首先要弄清题意,分析问题中的哪些是已知数,哪些是未知数,明确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浏览全文,知道本应用题设题的基本方向和解题的基本思路,对学生进行关键性词语的引导,从而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落脚点的习惯。2、设未知数。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设未知数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怎样来设未知数,它直接关系到解应用题方便与否。并且仅靠已知量和要求量很难找到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考虑增设未知数的方法,可化难为易。根据分析,选择适当的未知数,一般可直接设,即求什么量,就设什么量,有时也间接设,再找出所求未知量与所设未知数的关系。设几个未知数就要列几个方程。多设一个未知数,便于找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但有时解方程组较麻烦。3、列方程式列方程组。根据题意找出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译普通语言为数学语言”,找出题中所隐含的数学等量关系式,用没有用过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特别注意的是,列方程组时,不要重复使用同一等量关系的恒等变形,因为它们是同解方程。在分析、寻找等量关系时还可辅以画图等方式进行总结、整理题中信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形成总体思维,以便更清晰明了的列出方程(组)。4、解方程(组)。求出未知数的值及应用题的解,这一过程主要是训练学生解题的速度和技巧,培养学生耐心、细仔的良好习惯。5、检验并写出答案。检验所求得的解是否正确及是否符合应用题的要求,把不符合题意的答案舍去,最后根据应用题的要求,简明、扼要、完整地写出答案。三、掌握常见应用题的重要类型,启迪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1、行程问题路程=时间速度追及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两人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间相等路程、速度、时间,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为:路程=时间速度,这个关系式本身不难理解,而使用之时要先弄清楚各自的路程、时间、速度,以免张冠李戴,为了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要使用数形结合,那就是速构问题模型,利用该图形找出问题中相应的数量关系。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62千米,甲地有一列慢车,每小时48千米,乙地有一列快车,每小时60千米,将下列问题用代数式表示:x小时后慢车、快车各行多少千米?(48x千米、60x千米);(x+1)小时后,慢车行几千米?48(x+1)千米;x小时后,两车共行几千米?(48x+60x)或(48+60)x;若两车相背而行,x小时后两车的距离多少千米?(48x+162+60x);若两车相向而行,x小时后两车的距离是多少千米?162-(48x+60x)结果会出现一种情况是相遇,它的基本规律:快行距+慢行距=原距,即当162-(48x+60x)=0时,甲、乙相遇若两车同向而行,x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162+60x-48x)结果会出现一种情况是追及,它的基本规律:快行距-慢行距=原距。另行程问题中还有船水中航行的情况,它区别于一般行程问题的地方是速度,船在顺流中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的速度;船在逆流中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的速度。飞机在风中飞行的情况类似于船在水中航行的行程问题。而在环行跑道上的行程问题中,若两个人同时同地同向而行,第一次追及(或相遇)的基本规律是:块行距-慢行距=1圈的距离;若两人同时同地反向而行,第一次相遇的基本规律是:快行距+慢行距=1圈的距离。3、工程问题工程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公式中的每一个数量都可以通过其他两个进行表示,使用之时要找对相应的数量,以免张冠李戴。例如:某仓库有10吨糖,甲独运10小时时完成,乙独运5小时完成,问:甲、乙每小时运多少吨?甲、乙合运1小时是多少吨?甲、乙两人合运几小时完成;如果把仓库的10吨糖换成100吨或m吨,那么两人合运需要几小时运完?不难算出和的答案都是小时,可见工作问题中,工作总量不明确时往往以“1”代替。3、浓度问题浓度=(溶质溶液)100%(溶液=溶剂+溶质);稀释前后溶液的溶质不变;浓缩前后的溶质不变;配制前后溶液、溶质均不变;加浓前后溶剂不变。也就是说,加浓问题,它的基本规律是:加溶质而水不变、浓度改变;稀释问题,它的基本规律是:加水溶质不变、浓度改变;两种不同的浓度的溶液混合,它的基本规律是:混合前的溶质和等于混合后的溶质,混合前的溶液和等于混合后的溶液,浓度改变。4、银行存款中的利息问题其中的数量有:本金、利息、时间、利率、打税成份,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应得利息=本金时间利率税后成分。5、商品销售中的打折、利润问题其中的数量有:进价、标价、打折、售价、利润、利润率,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利润=售价-进价,而售价往往是由标价打折后得来。利润率=利润/进价。例如:一件商品标价为180元,若可7折降价出售,相对于进价仍获利20%,那么该商品的进价是多少?6、图形变化问题其中包括平面图形变化问题和立体图形变化问题,所以解决这类问题之前要熟记各类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一般地,在初中数学中常出现的这类应用题有:(1)平面图形变化:面积一定,边长改变;边长改变,面积改变;周长一定,图形不同而面积不同。(2)等体变形。7、数学问题注意弄清数位的单位。如一个三位数可写成100x+10y+z。四、重视例题分析,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解应用题,如同作文,首先要审题,否则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加强对学生专业用语的透识,保障整个解题思维不受文字的约束,比如“相向而行”、“同向而行”等等,从而使整个理解认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审清题意明确已知、未知数,分析题型,找出等量关系,这是重要的一步。讲解时,采用图示、列表等方法帮助分析,能使等量关系一目了然。这样做恰好能解决学生苦于找不到等量关系而列不出方程的问题。下面举几个例加以说明:例:一个容器盛满纯药液60升,第一次倒出一部分纯药液后,用水加满,第二次又倒出同样多的药液,再用水加满,这时容器内剩下的纯药液26升,每次倒出液体多少升?分析:设每次倒出液体x升,依题意列表:原纯药数第一次倒出纯药数第二次倒出纯药数最后剩下纯药数60升x升x升26升解出方程:x +x+26=60或60-x +x=26例2 某公司计划2009年的产量比2007年的产量增长21%,问平均每年比上一年增长百分之几?分析:设平均每年比上一年增长x%,2009年的产量为a,依题意列表:2007年产量2008年产量2009年产量aa(1+x%)a(1+x%)2, a(1+21%)得出方程:a(1+x%)2=a(1+21%)例3 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相距27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相遇,以后两车各用原速前进,甲车到B地比乙车到A地早1小时21分,求二车的速度。分析:设甲、乙二汽车的速度分别为每小时x千米和y千米。依题意可图示如下:270千米CA B 乙行需 甲行需相遇于C时,甲车行3x千米,乙车行3y千米,利用距离关系得3x+3y=270,相遇后,甲车由C到B地需小时,乙车由C地到A地需小时,利用时间关系得:,于是得出方程组:五、引导学生对应用题用多种方法列方程,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解代数应用题时,可以根据题中每一种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发掘题中的等量关系,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组),并能比较其优劣,选择出既简便又易计算的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解应用题的兴趣,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技巧和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例4 甲、乙两人分别由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甲比乙少走2千米,相遇后,甲经过2小时24分到达B地,乙经过1小时40分钟到达A地,求两地间距离。方法一:设两地间距离为S公里,图示如下:CA BS相遇时,甲走千米,乙走千米,由甲速为/2千米/小时,乙速为/1千米/小时,由相遇时间相等列出方程:解之,得S1=22,S2=(舍去)方法二:设甲速为x千米/小时,乙速为y千米/小时。图示如下:C甲 乙A B 甲行需 乙行需相遇时,甲行了千米,乙行了千米,由距离关系得-=2根据相遇时间相等,=,于是得出方程组-=2=解之得:x=5,y=6两地路程为千米方法三:设相遇时,甲走了x千米,则乙走了x+2千米,甲速为千米/小时,乙速为千米/小时,由相遇时间相等列出方程解之得:x1=10,x2=(舍去)全程为:x+x+2=10+10+2=22(千米)方法四:设相遇时间为x小时,相遇时甲行了y千米,则乙得y+2千米。即甲速为千米/小时,则乙得千米。即甲速为千米/小时,乙速为,列出方程组解之,得 x=2 或 x=2.5 y=10 y=(舍去) y y+22 CA B全程为:2y+2=210+2=22千米。方法五:设相遇时间为t小时,甲速为x千米/小时,乙速为y千米/小时,相遇时,甲行了x.t千米,乙行了y.t千米,由距离关系得y.t-x.t=2,由路程公式得x.t=,y.t=2.4x。列方程组:y.t-x.t=2 (1)x.t= (2)y.t=2.4x (3) x.t y.t CA B 乙行需 甲行需解之得:x=5,y=6,t=2全程为:t(x+y)=2.(5+6)=22(千米)综上五种解法,我们可以发现:方法一,易解方程,却难找等量关系,学生一般列不出方程。方法二、方法四、方法五,辅助未知数设得较多,易找等量关系,易列方程,可是学生对解二元二次和三元二次方程组不习惯,有的解不出答案。而方法三,未知数只设一个,既比较容易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又列出的方程比较简单、常见,易于求解,所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总之,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