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金石题壁文化研究.doc_第1页
陇南金石题壁文化研究.doc_第2页
陇南金石题壁文化研究.doc_第3页
陇南金石题壁文化研究.doc_第4页
陇南金石题壁文化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陇南金石题壁概况(参考答案)1、古代金石、题壁的是如何分类的?(一)古代金石类别 A.金金,又称吉金,以钟鼎彝器为大宗,旁及兵器、符玺、钱币、镜鉴等物,凡古金属器有铭识或无铭识者,均属此类。钟鼎彝器以青铜器为主,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马衡先生“约分六目”:“一曰礼乐器,二曰度量衡,三曰钱币,四曰符玺,五曰服御器,六曰古兵。”朱心剑先生分类略有小异,分为乐器、礼器、兵器、度量衡器及杂器五大类。1、礼乐器用于各种礼仪场合如祭祀、宴会等,以体现奴隶主之权势与威严。礼器又可分为:炊煮器,如鼎、鬲、甗等;食器,如敦、簠、簋、豆等;酒器,如尊、罍、壶、卣、觥、盉、觚、爵、彝等;盥洗器,如盘、匜、鉴等。与礼器并重者有乐器,“乐之八音,金居其首。”传世乐器,种类不多,今所见者有钟、鼓、鐜、铎等数种而已。2、度量衡器,古度量衡出于律。“度本起于黄钟之长,量本起于黄钟之龠,衡本起于黄钟之重”度量衡器有铜尺、斛、升、权等。3、钱币有贝、布、刀、钱、钞板、银定、钱范等。4、符玺,郑玄周礼,掌节注曰:“符节者,如今宫中诸官诏符也。玺节者,今之印章也。”符,为判合之器,如虎符。玺印,又称玺、印、章。玺印质材丰富,有陶、金、银、铜、玉、玛瑙、石、木、骨等等。作为官印,它是历代官爵等级制度的标识;作为玺节,它是货物流通和职掌关邑者收取赋税之凭证;作为私印,它是古代“物勒工名”之工具和个人身份之象征;作为泥封,则是物品封检之信物。5、服御器,秦汉以后,服御器渐多,范围至广,品类尤繁。如镜、钩、镫、锭、尉斗、刻漏、车马饰等。6、兵器,如戈、戟、矛、刀、剑、斧、箭、弩等。B.石石,又称石刻,以碑碣墓志为大宗,旁及摩崖、造像、经幢、石阙等物,凡古石刻有文字者,皆属此类。对古代石刻的分类,不同学者划分标准不同,故类别各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叶昌炽语石列三十九类:石经、封禅、诏敕、符牒、书札、格论、典章、谱系、界至、诗文、墓志、塔铭、浮图、经幢、刻经、造像、画像、地图、桥柱、井阑、柱础、石阙、题名、摩崖、买地蓟、投龙纪、神位题字、食堂题字、医方、书目、吉语、诅盟、符篆、玺押、题膀、石人题字、石狮子题字、石香炉题字、石盆题字等。2、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历代石刻分为七类二十八种:(1)刻石(碣、摩崖);(2)碑;(3)画像;(4)造像;(5)经典刻石(太学石经、释道石经);(6)纪事刻石(医方、格言、书目、文书、墓志、墓蓟、谱系、地图、界至、题咏题名);(7)建筑附属石刻(桥、井、阙、柱、浮图、食堂、神位、墓黄肠、石人、石兽、器物)。3、朱剑心金石学说金有两种分类形式。(1)按名义制度分为十一种:刻石、碑碣、墓志、塔铭、浮图、经幢、造像、石阙、摩崖、买地蓟、杂类(井栏、桥柱、柱础、神位、食堂、石人、石狮、石炉、石盆)。(2)按文字图像分为二十六种:儒家六经、佛经、道经、封禅、诅盟、诏敕、符牒、投龙、典章、谱系、界至、医方、书目、题名、诗文、书札、字书、格言、吉语、题榜、楹联、符录、玺押、图像(画像、地图、礼图)。4、秦公秦说碑帖分为十类:碑、碣石、墓志、摩崖、墓志、石阙、造像、浮图、石幢、石经。5、黄永年碑刻学分为八类:(1)碣;(2)碑(墓碑、功德碑、寺观祠庙碑、其他杂刻之碑:诏敕文牒、地图、界至、医方);(3)墓志(附塔铭、买地券);(4)画像;(5)造像;(6)石经;(7)题咏题名;(8)建筑物器物刻字(建筑物刻字:阙、柱、黄肠、石人石兽、桥,石制器物刻字:幡竿石、石灯台、石香炉、石盆、石铠)。(二)题壁墨迹类别从目前幸存的古代题壁书实物遗存及文献记载看,根据其书写目的的不同,题壁书可分为以实用性为主传媒型题壁和以艺术性为主的表现型题壁两大类。按其书写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律令题壁、款识题壁、记事题壁、诗文题壁和书艺题壁等五种类型。创作主体(书写者)传媒型(实用)律令题壁传媒型(实用)观赏主体(观赏者)款识题壁记事题壁表现型(艺术)诗文题壁观赏型(艺术)书艺题壁2、陇南金石题壁主要有哪几类?A.陇南吉金陇南吉金主要集中于礼县秦西垂陵园。秦西垂陵区(文物出版社)一书收录约150余件。此外,陇南其它县区如西和、成县、文县等地亦有古器出土。陇南吉金铭器主要类别有:1、礼器:(1)炊煮器:如亚父辛鼎(礼县)、秦公鼎(礼县)、卷云纹阔流匜(礼县)(2)食器:如秦公簋(礼县)、蟠虺纹附耳盘(礼县)、敦(98LDM3,礼县)(3)酒器:如秦公壶(礼县)、蟠虺纹扁圆盉(礼县)、勾云纹椭杯(礼县)、蟠虺纹尊(礼县)(4)盥洗器:如永元十五年铜洗(文县)、双鱼铜洗(成县)2、乐器:如对凤纹编钟(礼县)、铃(98LDM2,礼县)、龙纹繁纽秦公镈(礼县)3、度量衡器:如天水家马鼎(礼县)4、钱币:如半两钱(礼县)、圆孔圜钱(礼县)5、玺印:如下辨令印(成县)、魏归义氐侯印(西和)6、服御器:如金饰片(礼县)、四轮车形器(礼县)、规矩铜镜(成县)7、兵器:如右库工师戈(礼县)、狭叶刃长矛(礼县)、羊侯剑(礼县)B.陇南石刻黄永年先生认为:“前人或本石刻形制,或视文字性质,互有得失,迄无定式。窃以为形制与文字性质实不能分离,某种文字必用某种形制之石刻。其中惟造像、题名本多摩崖,而碑、石经亦间有改用摩崖形式者,故前人所列摩崖一类似可省却,以免抵牾重复。”根据陇南石刻遗存及形制特点,为叙述方便,简要别类如下。1、纪事类石刻(1)交通类:摩崖如西狭颂(成县)、新修白水路记(徽县) 碑碣如兴州江运记(徽县)、大河店修路碑(徽县)(2)政治类:摩崖如耿勋表(成县)、王子直甘露颂(成县)碑碣如程俊札子碑(徽县)、田公刺虎碑(武都)(3)宗教类:摩崖如重修北极宫记(成县)、重修佛祠丰碑记(成县)碑碣如重修慈霈庙记(文县)、新修广严院记(武都)(4)教育类:如成州重建学记(成县)、创建水南书院碑记(西和)2、题记、题名:如汉将题刻(成县)、成县西狭题记题名、武都万象洞题记题名3、诗文题刻:如成县杜甫草堂诗文题刻、武都万象洞诗文题刻、礼县武侯祠诗文题刻4、神道碑、墓志铭、祠堂记:如芦苌墓志砖(礼县)、周故少师王公神道碑(礼县)、宋忠烈吴公祠记(徽县)5、经幢、塔铭、画像:如佛顶尊胜陁罗尼经(成县、西和、礼县)、广福塔石刻(西和)、五瑞图画像(成县)6、敕牒刻石:如广严院赐额牒(武都)、惠应殿赐额牒(礼县)、孚泽庙赐额牒(成县)C.陇南题壁墨迹陇南题壁主要其中在武都万象洞,另外成县宕昌、文县等地也有遗存。陇南题壁类别主要表现为“记事题壁”、“诗文题壁”和“款识题壁”三类。记事题壁,如贺娄慈题壁(武都)、李叔政题壁(成县);诗文题壁,如刘暄题诗(武都)、卢江子题诗(武都);款识题壁,如张果老洞隆庆三年题壁(成县)、三教寺悬梁题字(文县)。3、陇南金石题壁有何价值?金石、墨迹遗存,是对历史文化的原始记录。陇南境内留存的金石、墨迹形式多样、时间久远、地域广阔,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不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与珍贵的史料价值,而且,保留了大量的书画艺术精品,为研究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特别是“题壁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一)史学研究价值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园的发现与相关青铜器的出土(大堡子山M2、M3两座并列大墓所出青铜器有“秦公”铭文),证实了秦第一陵园在礼县大堡子山,从而填补了先秦历史研究空白。秦第一陵园和“西犬丘”(在甘肃礼县境内)两大千古谜团的解开,为研究秦早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冶金、铸造、陵寝制等,了解秦人如何由偏居西垂的牧马族到建国立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使秦人四大陵园区得以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秦人由西垂到雍城再而咸阳的发祥、发展壮大、统一全国的历史渊源流变得到系统可靠的解释。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园的发现与礼县天水家马鼎、南山妙胜廨院碑等金石的遗存, 证实了“天水之名非始于西汉, 而始于先秦时。”“天水是汉代以前汉水( 今之西汉水、东汉水的合流) 的发源地。天水之得名, 同其地在汉水上游有关。”“秦汉时所谓天水,并非今日天水市的秦州区( 1950年至1980年代的专署或地区所在地天水市) , 而是指今天秦州区西南七十里的小天水(天水镇) 及其以西至礼县冒水河一带之地。”西狭颂“十二行题名”第十一行云:“下辨道长广汉汁邡任诗字幼起”。后汉书百官(卷三十八)云:“凡县主蛮夷曰道”。而后汉书地理志(卷三十三)载:武都郡辖七县下辨、武都道、上禄、故道、河池、沮、羌道。由“题名”悉知,东汉时“下辨”仍称“下辨道”,后汉书脱一“道”字。对此,南宋洪适隶续武都丞吕国巳(以)下题名(卷十一)虽误将西狭颂“十二行题名”归到“天井摩崖之后”,但对汉志脱字已作辨正:汉志武都郡七城,一曰“下辨”,二曰:“武都道”。此有“下辨道长任诗”,则汉志阙一“道”字。此外,西和的汉源县令壁厅记(于邵作)、仇池碑记和成县卑牧残碑、刘埘刘墫诗碑等是考查杜甫在陇南生活重要史料。(二)文学、艺术研究价值武都万象洞、成县杜甫草堂、礼县武侯祠等地保留着大量的古代诗文题刻与题壁墨迹。这些诗文题刻与墨迹,不仅从侧面反映了陇南的历史变迁和民俗文化,而且其本身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唐刘暄题诗(武都)、宋柴元瑾题诗摩崖(成县)、明胡明善题诗(武都、成县、礼县)等。陇南金石题壁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优秀书画作品。成县西狭新发现的汉将题刻摩崖,是迄今甘肃境内发现最早的摩崖石刻。故其字法简古严正,字形广狭不拘,小大随意,率性而为;笔画细劲,质朴味醇,字随石势,散逸自然。成县西狭颂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摩崖巨构,其文体优美,遣词精彩,集篆额、正文、题名、题记及刻图为一体。其气韵高古的书法艺术和宏朴简劲的汉画风格为中外书画家称赞不已,它与郙阁颂(时属武都郡)、石门颂并称“汉三颂”。康有为称其“疏宕”,杨守敬赞其“方整雄伟”,梁启超碑帖跋评其:“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 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称耿勋表摩崖:“碑字径一寸五分,虽与郙阁大小相埒,而疎泐之中仍具劲逸之势。” 武都万象洞书于北周建德三年(574年)的贺娄慈题壁,墨迹清新如初,书写随意,平淡天真;结字平中寓奇,饶有隶意。 成县大云寺的唐李叔政题壁其书体由楷而行,时带草意,率性而为,线条优雅,节奏鲜明,通篇布白井然有序。南宋隶书向来不为世人所重,但陇南所存的南宋隶书刻石面目繁多,风格各异。直接师法“汉三颂”及当地摩崖汉刻,或宽博静穆、或奇逸恣肆、或古拙质朴、或庄重典雅,充分反映了南宋隶书实践的觉醒。五瑞图摩崖画像是汉代中国画题款滥觞的典型体现,其造形准确,布局合理,疏朗、明晰;线条简劲质朴,骨法用笔,游刃有余,是我摩崖汉画的杰出代表。成县广化寺有吴道子画观音像碑(碑已毁,有拓本流传),观音像神态安详,面有胡须。用线自然错落,疏密有度,以“莼菜描”法画成,充分体现了“吴带当风”的绘画特点。(三)民族、宗教研究价值自秦以来,陇南便是氐、羌民族活动的中心。南北朝时期,陇南境内先后建立起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四个氐人政权和宕昌国羌人政权,这几个政权前后持续近三百年,与南北朝相始终。氐、羌二族虽然没有反映自己通用语言的文字,但陇南遗存金石、墨迹有些铭文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氐、羌部族在陇南的活动情况。如东汉西狭颂、耿勋表摩崖,北魏杨大眼造像及西和仇池山境内出土的 “晋归义氐王”、“晋归义羌侯”、“魏归义氐侯”金印,还有宕昌化马乡出土的“魏率善羌仟长”铜印等,都是反映了氐、羌民族在陇南的活动情况及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宗教类金石、题壁主要集中在佛教与道教方面。如武都洞后唐天成四年(929年)的沙州僧题壁云:“天成四年二月五日,四人同行,沙州僧定遏、僧俗知杨。”这帧题壁记载了敦煌僧侣在陇南的活动,从而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中西的交流。还有武都万象洞和成县金莲洞的张三丰、胡滢题诗与相关碑刻,则反映了明代道教在陇南的发展与影响。(四)古代经济、社会研究价值1119年出土于礼县红河境内的秦公簋,器盖各有秦汉间凿字一行,器云:“西元器一斗七升八,奉敦(簋)”,盖云:“西一斗七升太半升,盖”。这说明,秦公簋本为秦故都西垂陵庙祭器,秦亡后遂成西汉之官物,常用作容器。1971年,在礼县永兴乡蒙张村秦墓中出土的天水家马鼎, 盖上和腹上并有铭文曰:“天水家马鼎, 容三升, 并重十九斤。” 近年,在距蒙张村三、四里的文家村又出土一铜鼎, 盖表铭文曰: “天水家马鼎, 容三升, 并重十斤。”这些器物的出土,不仅是秦人地望的重要实物见证,而且也是研究古代度量衡的重要容器。东汉西狭颂摩崖载:“年谷屡登,仓庾惟亿,百姓有蓄,粟麦五钱。”汉耿勋表摩崖言:“开故道铜官,铸作钱器,兴利无极。”由此可见东汉末年西北边陲的经济、社会状况。(五)军事、交通研究价值陇南地处秦、陇、蜀三地之交通要冲,襟秦陇而望巴蜀,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礼县为秦人之发祥地。东汉初年,虞诩、李翕两任太守致力于陇南交通建设,使下辨(成县)至汉中,下辨至武都、阴平(文县)的道路形成规模,西狭颂和郙阁颂便是其历史见证。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一说“五出祁山”)和姜维九伐中原的大部分军事活动就在这里进行。晚唐时期,陇南境内唐蕃战事屡见不鲜,“清水和约”后陇南成了李唐王朝与土蕃人的交界地带。其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柳宗元兴州江运记云:“自长举北至于青泥山,又西抵于成州,过栗亭川,踰宝井堡,崖谷峻隘,十里百折,负重而上,若蹈利刃乃出军府之币,以备器用,即山僦功,由是转巨石,仆大木疏导江涛淡为安流。烝徒讴歌,枕卧而至;戍人无虞,专力待寇。”13南宋时期,陇南、陕南被视为巴蜀门户,是南宋西部防线的战略要地,宋金长期在大散关一带进行拉锯战。南宋名将吴玠、吴璘、吴挺的抗金事迹在陇南广为流传。吴氏家族世居陇右,三世为将,威震西蜀,给南宋历史造成了深刻影响。陇南徽县、成县、西和、礼县等留存众多西北抗金相关的摩崖、碑碣。如徽县宋忠烈吴公祠记、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吴玠碑)、成县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吴挺碑)等。特别是吴玠碑,碑文长达7680字,碑阳有吴曦撰写的感恩表,凡854字。此碑详细记载了吴氏家族(主要是吴挺)西北抗金的丰功伟业。为研究吴氏西北抗金提供了重要军事史料。成县西狭厍彦威题记云:“时金人方盗有两河及秦陇,成纪在北,同谷在南,每为战场。” 礼县盐关镇刻于乾道八年的重修真武殿记载:“乾道乙酉(元年,1165)敌人判盟,意欲长驱而下蜀,至此而为官军所败。”真实记录了宋高宗绍兴末年第三次宋金战争西北战况,也为研究王子直等抗金名将提供了重要线索。礼县石桥乡嘉定题刻(南宋嘉定元年四月有十九日)称:“丙寅开禧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有金贼侵犯关外四州。至丁卯开禧三年三月十八日复收了当。” 题刻记载了“开禧北伐”失利后,金人入侵“关外四州”及“吴曦之乱”平定,收复关外四州的准确时间,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陇南境内与交通相关的石刻碑铭非常丰富。除上述东汉西狭颂、郙阁颂摩崖外,还有徽县有兴州江运记(唐贞元十五年至二十一年间,799-805年)、新修白水路记(宋至和二年,1055年)、虞关修路摩崖(明成化三年,1467年)、大河店修路碑(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西和的新路颂摩崖(唐开元年间,713-741年)、重修郡路摩崖(明万历十三,1585年);文县的重修火烧关栈道摩崖(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宕昌的邓桥摩崖(明崇祯九年,1636年)等等。(六)民俗、文化研究价值题壁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题壁作为一种传媒手段和通俗书写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数千年,尤其在印刷、造纸等传媒手段尚不完备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承担了社会传播的主要功能。其突出的展观效果、独特艺术魅力以及书写的便捷性,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文字(书法)重要的承载形式。由于题壁常年裸露,其承载面又容十分脆弱,常因屋倒壁毁及风雨浸蚀而湮灭无存,因此,题壁书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及书法表现形式被史学家和书法研究者忽略。陇南地处西秦岭与岷山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使得“题壁”这一易逝的古代文化传媒形式,在陇南地区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陇南题壁遗迹年代久远、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是研究题壁文化的珍贵文物,而且也是考察古代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宗教、军事、民俗、旅游、生态环境等发展状况的综合史料。第二章 礼县大堡山与秦西垂陵园(参考答案)1、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秦公簋是在礼县西垂陵园境内出土的吗?有何史料价值?至目前为止,甘肃出土青铜器在文化领域影响最大者。当首推1919年出土于“天水西南乡的”秦公簋。秦公簋,曾称秦公敦。器高19.8厘米,口径18厘米,腹径23厘米。弇口,盖呈圆弧状,盖顶突起小圆握,鼓腹、圈足、兽耳。盖坡与腹上部蟠虺纹,盖面与腹下饰瓦垅纹,圈足饰波带纹。器、盖联铭,合105字。器铭:秦公曰:丕显朕皇祖受天命。鼏宅禹迹,十又二公,在帝之坯,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虩事蛮夏。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剌剌桓桓,万民是敕。盖铭:咸畜胤士, 文武,镇静丕廷,虔敬朕祀,作宗彝,以邵皇祖,其严格。以受纯鲁多厘,眉寿无疆,畯疐在天,高弘有庆,竈囿四方,宜。秦公簋的流传颇具戏剧性,冯国瑞天水出土秦器汇考载:民国八年(1119),天水西南乡出土铜器颇多,旋即散失。今传世秦公簋初流传至兰州商肆,置府中盛残浆。有贾客以数百金购之,其名乃大著。后为合肥张氏(张广建)所得,携往北平。十二年(1923),王静安先生即为之跋矣,于是,举世皆知。冯氏称出土于“天水西南乡”。可当时天水没西南乡的实际建制,“西南乡”只能理解为天水西南某乡村。礼县学者赵文汇先生撰文记述秦公簋出土于礼县红河王家东台。天水师范学院教授雍际春先生当出自礼县红河的岳费家庄和六八图一带。天水学者马汉江先生认定今天水市秦州区的秦岭、杨家寺二乡与礼县红河乡交界处的庙山是秦公簋的真正出土地。其实,赵文汇先生的记述与马汉江先生的考证结果是一致的。王家东台正好就是红河乡六八图与秦岭、杨家寺二乡的梨树坡、董集寨交界的庙山一带,是同一个地方两个相邻地域的不同称谓。这一带正好位于天水的正西南方向,地理方位与冯国瑞先生记述完全吻合。秦公簋本为秦故都西垂陵庙祭器,秦亡后遂成西汉之官物,常用作容器,其器外另两处凿字。器铭:西元器一斗七升八,奉簋。盖铭:西一斗七升太半升,盖。王国维指出,“西”指汉代西县,即“西犬邱”,故址在“今秦州东南百廿里”。器外凿字系秦汉间所为:器盖又各有秦汉间凿字一行,器云:“西元器一斗七升八,奉敦(簋)”,盖云“西一斗七升太半升,盖”。西者,汉陇西县名,即史记秦本记之西垂乃西犬丘。秦自非子至文公,陵庙皆在西垂。此敦之作,虽在徙雍以后,然实以奉西垂陵庙,乃直至秦汉犹为西县官物,乃凿款于其上。秦公簋铭文有“十有二公”,对“十有二公”所指,古今极不统一。关于秦公簋铭文字体及铸造方式,各家也多论及。王国维云:“字迹雅近石鼓文。金文中与石鼓相似者,惟虢季子白盘及此敦耳。”商承祚秦公簋跋载:“其制尤异它器,铭文刻于一版,然后施范。此则逐字单刻,个别印之范上,故行款倚斜不整,印迹显露,为活字版之鼻祖。”郭沫若指出,“东周以后,书史之性质变为文饰”。铭文字体已改西周后期多见的圆浑丰满、用笔随意不求规整的风格,字体整饬严谨,方整瘦劲,笔画匀称,清丽潇洒。第三章 西狭摩崖石刻及“汉三颂”(参考答案)1、西狭颂摩崖石刻由哪几部分组成?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正名惠安西表,又称李翕碑、李翕颂,俗称黄龙碑。摩崖刻石,八分书,东汉灵帝(刘宏)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十三日镌刻在甘肃成县西狭中段青龙头(南侧,距谷底约10米)。摩崖面宽约500厘米(含正文后题名及“五瑞图”),高315厘米(含篆额),总面积约1575平方米,共计隶书阴刻608字,图像单线阴刻6幅。西狭颂摩崖可分为四部分。1、正文,为标准的正方形,纵横各145厘米,20行,满行20字,计 385字,字径约6厘米。正文内容主要记述武都太守李翕的出身、家世、以及修治西狭阁道造福于民的政绩。2、西狭颂篆额,“惠安西表”4字小篆一列在上,字径长约12厘米(“惠”字略长),宽约9厘米。3、文后题名,12行,114字,小于正文,字形略扁,其中第十行:“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可知西狭颂“挥翰遣词皆斯人”(南宋洪适隶续)。4、五瑞图,位于正文前的拐角处,分别刻有“黄龙” 、“白鹿”、 “木连理”、“木连理”、“甘露降”及“承露人”图像6幅和对应的题榜6处15字。在五瑞图与正文间,刻有两行题记,26字:“君昔在黾池,治崤嵌之道,德治精通,致黄龙、白鹿之瑞,故图画其像”。另外,在“木连理”图下尚有4行小字题名34字(漫泐7字):“五官掾上禄上官正字君选/上禄杨嗣字文明/掾下辨李京字长都/记(记字较大,系后人增刻)”。2、西狭颂书法艺术有何独到之处?西狭颂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摩崖巨构,其文体优美,遣词精彩,集篆额、正文、题名、题记及刻图为一体。其气韵高古的书法艺术和宏朴简劲的汉画风格为中外书画家称赞不已。1、历代名家对西狭颂书法品评:历代名家著作评述方 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宽博遒古”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疏宕”杨守敬评碑记“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徐树钧保鸭斋题跋“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非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梁启超碑帖跋“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牛丸好一西狭颂研究在日本“汉代摩崖的最高杰作”2、笔者对西狭颂的理解:(1)西狭颂的方正杨守敬评碑记:“方整雄伟”。西狭颂正文二十行,满行二十字,纵145厘米,横145厘米,是一个标准的正方形,而正文中绝大多数字形是正方,这在汉隶中极为少见。相同周长的确矩形有无数,而正方形只有一个。早在商代,人们就对方形、圆形有着亲切的知觉把握和热烈的关注。孙子势篇写道:“木石之性方则止,圆则行。”刘勰文心雕龙定势云:“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作为为基本形,“圆”在人们的视觉中有着转动之势;“方” 在人们的视觉中有着安静之势。这是人们在视知觉经验历史积淀的结果。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之法也。”(2)西狭颂的宽博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宽博遒古”;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疏宕”。宽博,是在书艺结体领域里与“紧结”相反相形的美学范畴。“宽博”在唐代已成为常用的书艺品评标准之一。李嗣真书品后说“钱氏小篆、飞白,宽博敏丽,太宗贵之。”张怀灌书断中说:张融“宽博有余,严峻不足”就一个字的方块空间结构来看,如果说紧结美表现为内聚外舒,那么,宽博美则表现为外满内疏,特别是中宫的虚疏。宽博和方正是交叉的概念,在有些作品里,方正就是宽博,宽博就是方正,如开通褒斜道刻石、衡方碑、西狭颂等。但是,有些宽博者就不一定方正,如泰山经石峪。(3)西狭颂的静穆梁启超碑帖跋:“雄迈而静穆”。中华民族是主静的民族,中国文化是主静的文化。儒家讲“中庸”、“中和”,道家说“涤除玄鉴”、“物我同化”,佛家的“渐修”、“顿悟”都渗透了以静为主的文化观念,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粹书法自然也与静结不了不解之缘。静美作为一种具体的审美形态,如潭水映月、幽谷流泉、鸟鸣空山它给人以心旷神怡的美感,若反映到书法作品中来,会使人获得更深的艺术享受。不过“艺术作品的静谧乃是动态的静谧而非静态的静谧”。表现在书法实践方面,书法静美是一种含蓄、内力的体现。书法的用笔,讲究藏头护尾,力在其中,这样能使笔画包含着一种内在的气势,显得厚重沉着,刚劲有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书法静美在艺术意境上是一种“无言之美”、“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它是一种醇美、真美,是书家追求的最高境界。3、五瑞图汉画的艺术特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图画之妙,爰自秦汉,可得而记。降于魏晋,代不乏贤。”晚清学者叶昌炽在其缘督庐日记写道:“陇上汉刻皆在流沙以西,关内惟成县天井关,有李翕西狭颂。”并赋七律一首:鸾翔鹤翥下苍冥,析里桥头古勒铭。笙磬音同周雅颂,衣冠制出汉丹青。八分自得天然妙,五瑞相传地效灵。黄龙白鹿木连理,五梁祠画有先型。清杨守敬评碑记: 五瑞图画法飞动,尤殊观也。1、构图五瑞图摩崖画像的构图,为汉画像石一贯采用的散点式构图。“五瑞”分居两行,“黄龙”、“白鹿”分居上层,一动一静,错落有致。木连理、嘉禾、甘露降(承露人)一排在下。“五瑞”布局合理,变化自然,主题突出,给人以疏朗、明晰、舒适之感。2、运笔(刀)从长沙出土的战国“人物龙凤”和“人物御龙”帛画可知,以线作为中国画的造型语言,至迟在战国时的楚国已经确立,汉代继承和发展了“线”的独特表现力。五瑞图以刀代笔,阴线刻画,骨法用笔,线条刚柔相济、简拙朴质,游刃有余。3、设色?汉画像石考古发掘材料证明,相当一部分汉画像石墓,或者说相当一部分墓门画像石在完成雕刻后,还要施色,使之成为彩绘画像石。例如,陕西神木大保当11号汉画像石墓右门柱画有楼阁、人物、天神、龙凤等。其中楼上一人长袍施绿色;应龙以红、墨彩相间绘鳞甲。彩绘画像石的技法大约沿用汉代壁画之工艺,以毛笔为主要绘画工具,使用朱、绿、黄、橙、紫等色调成的矿物质颜料。在绘制技巧上继承了战国以来单线平涂的手法。画像石彩绘打破了画像石的单调与凝滞,使画像获得了构思、构图的理想效果。可惜这部分画像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现在已经看不到当初的风采了。五瑞图完成刻勒之后是否设色,今不得而知,但仅从五瑞图的名称已经能感受到五彩纷呈了。第四章 杨大眼、杨大眼造像与古仇池概说(参考答案)1、以氐人杨氏世居的仇池为何出现了“晋归义羌侯”印呢?事实上,在大动乱的南北朝时期,宕昌的羌人与仇池的氐人,关系非常微妙,有时为了共同利益结为联盟,有时为了讨好中央政权又反目为仇: (晋安帝义熙二年)四月,羌伐仇池,仇池公杨盛击走之。(宋书天文志三卷25) (元嘉九年六月),难当拜保宗为镇南将军,镇宕昌。(宋书氐胡传卷98) (孝文时),宕昌王梁弥机死,子弥博立,为吐谷浑所逼,来奔仇池。(北史穆崇传卷20) (大统十五年),氐帅盖闹等作乱,闹据北谷,其党西结宕昌羌獠甘,共推盖闹为主。 (北史氐传卷96)2、在陇南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了哪些政权?仇池国仇池国因仇池山而得名。仇池山位于今西和县南九十余里的大桥乡,南滨西汉水,北临杨马河,三面环水,四面陡绝,上有平地百顷,泉水数十眼。自古以来,就是氐族的重要活动区域。仇池氐人的崛起,始于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中(约210年左右),氐族部落首领杨驹保踞仇池,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到了他儿子杨千万时已初具规模,自称“百顷王”(仇池山顶有平地百顷,故时人又称仇池山为百山)。附于曹魏政权后,被拜为百顷氐王。不久,凉州马超、韩遂、杨秋等率众反叛曹魏。仇池氐王杨千万响应马日召,率众离开仇池北上,与占据今十秦安一带的兴国氐王阿贵合为一体持马超。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马超由于内部变乱,不得已投奔汉中张鲁,借兵围攻祁山。留守长安的夏侯渊急忙命部将张郃率轻骑五千,从(今陕西宝鸡)沿渭水至天水,击败马超。马超逃人武都境内,随后又转汉中投靠刘备。兴国氐王阿贵败,万也率少数将领投奔蜀汉,其部众投降曹魏。次年,曹操害怕刘备联合氐人对抗自己,就下令“徙武都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界。”杨飞龙是杨千万之孙,他接受了西晋的封号,以假征西将军名义,率部落“还居略阳”。杨飞龙无子,抱外甥令狐氏子为宗子,这便是开创一代仇池国史的杨茂搜。杨茂搜是一位具有雄才伟略的氏族领袖人物。他还保仇池后,充分利用这里山川险要、河流湍急的地理优势,打着自保旗号,广开贤路,招纳四方豪杰,不但使受到战乱威胁的氐族部落纷纷归依,而且还吸引了大量的关中士人。晋书张轨传汜载:“关中人士奔流者多依之,茂搜征纳抚接,欲去者则卫护资遣之。”一时间,仇池成为关中流亡士人的避难所。自此,仇池声名享誉海内,对后世影响极大,有不少人视仇池为“洞天福地”的仙境。杜甫曾向往“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苏东坡不但梦到仇池,而且还将一奇石命名为“仇池石”,将他的读书笔记命名为仇池笔记。仇池政权的日益强大,使得中原王朝不得不刮目相看。晋愍(mn同“悯”)帝不但承认了仇池政权的存在,并且还封杨茂搜为骠骑将军、左贤王,甚至连他的儿子杨难敌也被封为“征南将军”。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杨茂搜卒,其子杨难敌即位,号左贤王,屯下辨。其弟杨坚头号右贤王,屯河池(今徽县)。此时,仇池国政权中心已从仇池山区地带移至徽成盆地,疆域扩大到以西汉水流域为中心,西南至白龙江,东至嘉陵江上游,纵横数百里,今陇南地区大部都在其控制范围之内。 晋元帝大兴四年(321年),仇池为前赵所据。杨难敌臣服于成汉李雄后不久,闻前赵退兵,又叛成汉返回武都,占据阴平。杨难敌乘胜收复了仇池,杀死前赵仇池镇将田嵩。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成汉大将军李寿进攻阴平、武都,杨难敌不胜,遣使称臣。同前赵讲和。 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杨难敌卒,子杨毅立,自号龙骧将军、左贤王、下辨公,并以其叔父杨坚头子杨槃为冠军将军、右贤王、河池公。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东晋封杨毅为征南将军,杨槃为征东将军。晋成帝咸康三年(337年),杨毅被族兄杨初袭杀,并领其众,自立为仇池公,从这时起到晋穆帝升平四年(360年)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仇池政权内部连续发生了四起内讧事件,自相残杀,国势急剧衰落。 371年,前秦苻坚乘武都太守杨统起兵与新立仇池王杨纂争位之机,率步骑七万进攻仇池,杨统、杨纂相继投降,仇池政权暂时中断。史家一般称这段时间的仇池政权为“前仇池国”,前后存在时间为七十五年。前仇池国灭亡后,杨茂搜的第三代孙杨定被苻坚招为女婿,封为前秦将军。杨定无子,其叔佛狗之子杨盛即位。他采取联南制北的策略,亲附晋室,对抗西秦。到杨盛子杨玄、杨难当在位时,仇池曾先后攻占上邽、宕昌、赤水(在岷县东北)等地,势力伸展到洮水上游。这段时期由于北方后秦、西秦等政权相继呈衰败之势,仇池地区出现了一段和平安定的时期,四方流民纷纷前来归依,“四方流人以仇池丰实,多往依之”(魏书氐传),大批流民投奔仇池,增强了仇池政权的实力。宋文帝元嘉六年(429年),杨玄死,弟杨难当废杨玄子杨保宗白立。不久,仇池发生严重饥荒。元嘉十九年(442年),宋军大举反攻仇池,长驱直人,连克武兴(今陕西略阳县)、下辨、白水(今陕西略阳白水江镇),在浊水城(在今成县东北)击败仇池军主力。杨难当后死于洛阳。杨难当次子杨虎守阴平,逃至下辨被宋军俘虏后处死。后仇池国亡,前后延续59年。在陇南相继建立的几个氐族政权中,势力最为强盛的还算后仇池国,国土东至汉中,南接广元,北达天水,西界宕昌。武都国在后仇池国灭亡的第二年,北魏出兵击败宋。武都氐人乘机拥立杨难当的侄子杨文德为仇池公,聚合武都、天水、汉阳、武阶、仇池五郡氐众附宋抗魏。宋封杨文德为武都王,以武都县外纳乡为都,建国,史称武都国。武兴国武都国灭亡后,在陇南同时建立起了两个氐族政权,一个叫“武兴国”,一个叫“阴平国”。杨文度死后,其弟杨文弘退守武兴(今陕西省略阳县)。宋顺帝异明二年(478年),自立为武都王,先附宋后投魏。史家称其政权为“武兴国” , 武兴国传四代四主,前后历81年。阴平国在武都国为北魏所灭时,仇池氐族另一宗室杨广香在北魏支持下,占据阴平和四川平武一带。被封为阴平公,建立起与武兴国相对抗的政权,史称其为阴平国。阴平国共传八代八主,历时102年。宕昌国在杨氏氐族建立政权、称雄仇池的同时,在今陇南西北部还存在着一个梁姓羌族建立的宕昌国。宕昌国建立的确切年代已不可考,其国都设在今宕昌县城关。宕昌国,共传九代十二主,历时140余年。宕昌国国力比较弱小,国土“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席(藉)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阜,人二万余落”。第五章 杜甫流寓同谷及相关石刻研究(参考答案)1、成县杜甫草堂遗存的诗碑都有哪些?成县杜甫草堂,又称杜少陵祠、杜公祠、龙峡草堂等,座落在甘肃成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飞龙峡口。乾元二年(759年)七月,四十八岁的杜甫弃官度陇赴秦州,十月,举家南迁至同谷(今甘肃成县),在同谷居不逾月又取道入蜀。杜甫流寓同谷时曾在飞龙峡口结茅以居,成书于乾隆六年的成县新志古迹卷三载:子美草堂,在飞龙峡口,山带水环,霞飞雾落,清丽可人。唐乾元中,子美避难居此,作草亭,有同谷七歌及凤凰台诸诗,后人感其高风,即其址祠祀之。成县杜甫草堂今尚存古代诗碑十三通,其中南宋1品、明8品、清3品、民国1品,详见下表。名称作者镌刻年代大小(cm)行数字径字体长宽赋龙峡草堂宇文子震南宋绍熙四年(1193)637595楷书访杜少陵祠李昆明正德八年(1513)401052525楷书春日谒杜少陵祠胡明善明嘉靖九年(1530)13872510行书过杜子祠白镒明嘉靖十六年(1537)6880124楷书诗八首并跋刘璜明嘉靖十九年(1540)13680243行楷成县五言律一首杨贤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426093楷书谒杜工部祠七言律一首杨贤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45601128楷书谒少陵祠二首刘尚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4464163楷书春日谒杜少陵祠赵相宇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16578125行书重修杜工部祠记管应律1735行书大雅今何在诗并跋刘埘约清乾隆卅三年(1768)13586144行书道光五年题诗黄文炳清道光五年(1825)5064104楷书七言诗四首并跋李炳麟清光绪十一年(1885)55902135隶书清明谒杜工部祠陶自强民国三十一年(1942)1758078-9行草2、你认为杜甫与赞上人交游在秦州还是同谷?宋人黄鹤以后注家均将杜甫与赞上人诗定为秦州诗,即认为杜甫与赞上人交游在秦州。然而,诗内所述情景、时地与秦州明显不符,致使某些诗注前后矛盾,似是而非。早在宋代祝穆方舆胜览已将发同谷县之“龙潭、虎崖”与寄赞上人之“龙泓、虎穴”联系在一起,认为二诗所云同地,从而点明了杜甫与赞上人交游在同谷。飞龙峡,其东乃杜甫天宝避乱居此,有龙湾(泓)、虎穴。杜甫诗“停骖龙潭云,回首虎崖石”。又寄赞上人诗:“徘徊虎穴上,面势龙泓头”。成县新志则明确指出杜甫与赞上人往还于成县大云寺与龙峡口之间。释赞上人,精内典,善诗辞,在长安时与杜甫相契,后往锡县东大云寺。天宝之乱,甫从兵马中来,寓峡口,时与往还。赋诗寄赠甚多,有句云:“赞公汤沐徒,心静迹自清。”又云:“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云。大云寺,县东南七里,俗名睡佛寺,即杜子美与赞上人相聚处,赠答有诗。今存成县杜甫草堂的清代刘埘、刘墫诗碑也提出杜甫与赞公往来于同谷,诗碑有“卜邻如夙约,结伴近禅房”句,并在识跋中叙说了相关细节:工部草堂在城邑东南飞龙峡口,凤凰台西。堂开东向,夹岸石壁千寻,对面有醉仙形悬壁间,衣冠须眉略可指似,二水合流出峡,水行石间,岌业劲荡,势若飞龙,下有深潭,无 可钓长鱼。昔公由秦入蜀,爱其地,结茅以居,与赞公往来。后人因祀公,春秋例用特羊云。东武刘埘识,刘墫书。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赞上人实名为李衔。因为,杜诗长沙送李十一衔有“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远愧尚方曾赐履”句。凤凰台云:“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仇注:“西康州,即同谷县。公以乾元二年(759)年冬寓同谷,至大历五年(770),为十二秋。”关于“赐履”之事证之有大云寺赞公房四道:“细软青丝履”、“取用及吾身”。尚方,即上方,指赞公,乃佛家术语。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云:“上方者,原为称山寺之佛寺。今呼住持之人为上方,因为所居在寺之最高深处也。” 尽管如此,在杜甫的与赞上人诗和同谷诗的比较中还能找到更多二人交游在同谷的有力证据。(参考蔡副全杜甫与赞上人交游在同谷考载前沿,2009年第7期)。第六章 陇南境内的古代的题壁墨迹(参考答案)1、题壁的工具材料与普通书法有何不同?特殊的表现方式和特殊的书写环境,要求特殊的工具材料与之相适应。题壁书除了通常使用的毛笔外,有时用扫帚、手指、树皮、手帕、炭条等代笔“急就”而书。唐张鷟朝野佥载云:“宋令文者,有神力以五指撮觜壁上书,得四十字。” 宋庄绰鸡肋编称:吕洞宾曾以石榴皮代笔题字19。张世南游宦纪闻有以手帕作字的记载:“永福邑东有岳宫,乃吴太博经创上梁日,邑中诸寓公咸在,吴以书梁俪语,首逊给事黄公龟年。公即领略,立解手帕,濡墨作字词语铿润,笔法高古。”武都万象洞题壁书中,时以火把燃尽的木炭条书写。题壁书载体多为墙面、岩壁,一般吸水性较差,加之壁面垂立,容易造成墨汁流淌,齐已在寄西川惠光大师昙域诗中写道:“笔精垂壁溜,诗涩滴衫冰。”因此,人们在长期的题壁过程中总结出特殊的用墨配方,从而有效避免了题壁时的溜壁现象和日后墨迹脱落。游宦纪闻卷一载:书大字用松烟墨,每患无光彩,而墨易脱。偶得太一宫易高士书符用墨诀试之,果妙。其法以黄明水胶半两许,用水一小盂,煎至五分,蒸化尤妙。如磨松墨时,以胶水两蚬谷,研至五色见浡作,再添胶水,俟墨浓可书则止。如觉滞笔,入生姜自然汁少许,或镕胶时,入浓皂角水数滴亦可。2、题壁书与其它书法表现形式的异同(1)题壁书与“飞白书”飞白书,在传世书论文献中多有涉及,北朝王愔古今文字志目列为古书三十六种之末。张怀瓘称“蔡伯喈即飞白之祖”,书断(卷上)收古书十体,飞白列居其中,并考其源流: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汉灵帝熹平年,诏蔡邕作圣皇篇。篇成,诣鸿都门上。时方修鸿都门,伯喈待诏门下,见役人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书。张怀瓘又谓“飞白,祖自八分”,“尔后羲之、献之并造其极。”南朝虞龢论书表曾记:子敬出戏,见北馆新泥垩壁白净,子敬取帚沾泥汁书方丈一字,观者如市。羲之见叹美作书与新友云:子敬飞白大有意。善于作飞白书者还有南朝王僧虔,南史僧虔传(卷二十二)载:升明二年(478年),为尚书令。尝为飞白书题尚书省壁曰:“圆行方止,物之定质”当时嗟赏,以比坐右铭。崔备壁书飞白“萧”字记、李约壁书飞白“萧”字赞讲述了梁代萧子云飞白“萧”字,残留浙西建邺佛寺古壁。初为韩晋公(滉)所得,迁于南徐;后被陇西李约获之,运回洛阳,建精室以覆之,并取名“萧斋”的故事。他们感叹萧子云飞白书:“始变蔡、张、二王飞白古法,妙绝冠时,虽名存传记,而迹绝简素,惟建邺古壁余此萧字焉。”飞白书看似简单,其实是书学史上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现象。梁庾元威论书中即列有“飞白书”、“飞白篆”、“飞白草”、“一笔飞白”。此后唐太宗、唐高宗又将其移用于行书、楷书中开创了“行书飞白”、“楷书飞白”。书史对飞白的赞叹有“势美”、“形美”、“意象美”等。然而,人们对飞白书的认识依然是模糊的,邓散木先生曾说:“究竟飞白书是怎样的形式,古人既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后世又没有字迹可考,只能阙疑。”27 从前文所述不难看出,飞白书创立之初,主要表现为题壁书,其形制巨大,“势之径丈”,实为大字书之祖,常用以宫阙题署,进而发展为一种独具艺术魅力的观赏型书法。飞白书所流行的时间与“书艺题壁”的流行时间几乎同时,即发端于汉,盛行于魏晋至唐,宋代以后逐渐走向衰落。关于“飞白书”的概念至今仍有争议。姚淦铭先生认为:“飞白书,一是具有飞举之势,二是笔画每多夹白。” 而题壁书正适于表现这类黑白润色与流动之美。武都万象洞题壁尹继祖题句和嘉靖四十二年的几处王世英题名均有明显的“飞白”效果。二、题壁书与“刻石书”刻石书的形制主要表现为摩崖、碑碣、墓志、造像记等,它是由书丹与镌刻结合而成的艺术(少数不经书丹而直接刊刻)。而这些“书丹”大多数就是“题壁书”,秦峄山、泰山、琅琊诸刻石,汉开通褒斜道、“汉三颂”摩崖,魏郑文公碑、泰山经石峪、瘗鹤铭、石门铭摩崖及龙门造像记等等,这些摩崖、造像首先是优秀的题壁书,然后才成为刻石书法名品的。事实上,有很多形制较大的碑碣是先立后书的,叶昌炽语石古碑先立后书一则卷六论述甚详:桂未谷札朴卷六:“古碑皆先立而后书”。李绰尚书故实:“东晋谢太傅墓碑树贞石,初无文字”。水经注:“沂水南有孔子旧庙,汉魏以来列七碑,二碑无字”。或疑碑立则下段逼地,人不能书。若陷地数尺,人在陷中,乃可书。又疑自左书起,然乙瑛、曹全,皆首行字大,当自右起。或又疑横排,按汉碑年、命二字,垂脚长过二三字,此非所能预计也。河南于土中得曹魏王基碑,仅刻中段,上下丹文隐隐,此则未立先刻者。从这一意义上讲,“刻石书”只是对“题壁书”的“勾描”,虽然它“下真迹一等”,但延续了题壁书的寿命。人们常说 “透过刀锋看笔锋”,确切地说是指题壁书的“笔锋”。武都万象洞与成县西狭分别遗留有南宋乾道初年的王师雄墨书题记和王师雄摩崖题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