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一、结合实际情况 在宏观水平制订预防策略 什么是疾病防制策略:是在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疾 病防制的当前形势和既往工作进行客观分析与评 价的基础上,找出疾病防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 难和障碍,确定疾病防制中的优先领域及其近、 中、远期步骤和方法。 对疾病防制策略的要求 : 切实可行、有效 适应形势变化和发展, 即时修订 为什么要修订疾病防制策略: 1、社会发展、疾病谱改变和科学技术进步。 2、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现代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社会、经济和文化背 景的不同广泛地影响着个体的生物行为和社会行 为。 4、生物和社会行为往往是疾病传播和流行 的决定因素,因此,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既影 响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也决定着疾病流行的特 点和发展趋势。 艾滋病的流行主要是由行为因素造成的,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情况不 同,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千差万别。所以要针 对不同情况制订适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艾滋 病防治策略。 因此,对一种疾病流行的预防与控制必须结 合当地的流行背景与流行特点制定相应的策 略。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为制定疾病的防制 策略提供了最佳的思维方式和决策模式。 二、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一)、 全球卫生策略 全球卫生策略的概念 是指世界卫生组织 和各国政府的2000年以前及以后年代的一 项永久性目标,即1977年世界卫生大会通 过了全球卫生策略“2000年人人享有 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2000 ,HFA) 全球卫生策略确切的含义 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所都能保持健康; 人们将运用更有效的办法去预防疾病,减轻疾病或 伤残带来的痛苦,并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 年,最后安乐地死去; 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均匀地 分配一切卫生资源; 所有个人和家庭,通过自身充分地参与,将享受到 初级卫生保健; 人们将懂得自己有力量摆脱可以 避免的疾病,赢得健康,并且明白疾病不是不可避免 的。 第一节 疾病的防制策略 一、从宏观角度出发全局考虑制定防制策略 根据以下几方面制定: (1)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分布和自然史) (2)该病对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 (3)该病有无特效的防治方法 (4)当地对预防控制该病的支持程度(政策、资源 、社会参与等) 疾病预防策略与疾病监测 意义: 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主要用于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 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为制定疾病防 制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现代医学院校毕业的医生要学会运用流行病 学的理论和方法积极开展疾病的预防工作。 内容: 防制的策略和措施。 疾病监测。 关系: 制订预防策略和措施,需要以疾病监测提供 的信息为依据;而预防策略与措施是否正确 必须依靠疾病监测来评价。 二、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一)全球卫生策略 1977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全球卫生策略“2000年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 HFA)。即 1、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所都能保持健康。 2、人们将运用更有效的办法去预防疾病、减轻疾病或 伤残带来的痛苦,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 最后安乐地死去。 3、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均匀地分配一切卫生资源。 4、所以个人和家庭,通过自身充分地参与,将享受到 初级卫生保健。 5、人们将懂得自己有力量摆脱可以避免的疾病,赢得 健康。 (二)初级卫生保健 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 PHC)是实现“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基本策略和途径。 初级卫生保健的任务内容: 1、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2、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 3、基本医疗 4、康复 第二节 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疾病的预防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相应地分为三 级,即疾病的三级预防。 疾病的自然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发病前期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发病早期 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也称“三早” 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发病晚期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防止病残和死亡) 第三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虽然在国内死因顺位排序中已排到10 位以后,但传染病依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 病。 2005年全国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3508114例,死亡13185人,发病 率为268.31/10万,死亡率为1.01/10万,病死率为0.38%。与2004年相比 ,发病率上升了9.77%,死亡率上升了83.31%。全年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外,其他病种均有报告。报告发病数居 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乙型肝炎、痢疾、淋病、梅毒,占发病总 数的85.66%。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狂犬病、艾滋病、 乙型肝炎、新生儿破伤风,占死亡总数的89.40%。 一、感染过程 感染过程又称传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 是 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体有感染过程不一定都导致传染病,而传染病 的发生一定有感染过程。 感染过程的表现类型: 1、以隐性感染为主 2、以显性感染为主 3、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 二、疫源地及流行过程 1、疫源地 传染源想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 地(spidemic focus)。即可能发生新的感染和新病例的 范围。 每一个传染源都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一个疫源 地可同时存在多个传染源。 疫源地的范围取决于以下因素: (1)传染源的存在时间 (2)传染源活动范围 (3)传播途径的特点 (4)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1)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排 出病原体的状态(治愈) (2)通过各种措施已将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病 原体彻底清除 (3)周围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 期没有发生新的病例或感染 2、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是指一 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传染病 的流行过程。即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 过程。 (一)传染源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 生长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1、病人 (1)潜伏期:是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 时期。 (2)传染期:指病人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2、病原携带者 3、受感染的动物 (1)家畜 (2)野生动物 三、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P334改错 (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route of transmission)指病原体从受)指病原体从受 感染的几天排出后,到再侵入易感者前在外环境中所经感染的几天排出后,到再侵入易感者前在外环境中所经 历的全部过程。历的全部过程。 1 1、经空气传播、经空气传播 2 2、经水传播、经水传播 3 3、经疫水传播、经疫水传播 4 4、经接触传播、经接触传播 5 5、经节肢动物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 6 6、经土壤传播、经土壤传播 7 7、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 8 8、垂直传播、垂直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以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受的程度 称为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 判断一个人群易感性的高低需依据该人群每个 个体的易感状态确定,即取决于这个群体中易感个 体所占比例和机体的免疫程度。 四、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1、对传染源的影响 2、对传播途径的影响 3、对易感人群的影响 (二)自然因素 1、对传染源的影响 2、对传播途径的影响 3、对易感人群的影响 五、传染病的防制 (一)传染病的预防 是指疫情出现之前,为防止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而进行 的经常性工作。 1、经常性预防措施 (1)卫生宣教 (2)改善卫生条件 (3)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2、预防接种 (1)预防接种的种类 a、人工自动免疫 b、人工被动免疫 c、被动自动免疫 (2)扩大免疫计划 (3)计划免疫 即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 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 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计划免疫内容是“五苗防七病”,即百白破 、卡介苗、脊灰、麻疹和乙肝。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要求全国儿童 免疫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0以上。 (4)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a、各类生物制品的接种对象、剂量、次数、间隔时间、接 种途径及保存条件均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执行。 b、正确掌握禁忌症 c、预防接种制剂保藏条件 d、接种器械要“一人一针一管” (二)传染病的控制 传染病的控制是指发生传染病或疫情后所采取的措施。 1、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1)对病人的措施 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传染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的手段之一,也是控制和消除 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中的非典、肺炭疽、禽流感病人 、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城镇需6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防疫 机构,农村需12小时内报告;发现乙类城镇需12小时内报告 ,农村需24小时报告;发现丙类需24小时内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0042004年年8 8月月2828日修订日修订 ,自,自20042004年年1212月月1 1日起施行)日起施行) 甲类2种(鼠疫、霍乱)。 乙类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 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 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 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 、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 丙类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 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病 )。 共37种。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 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对病原体携带者的措施 对于传染病的接触者、患过某种传染病的人群、来自疫 区的人群、某些职业人群等都应定期普查、检疫,及早发现 病原体携带者。发现后需登记、随访和治疗。 (3)对接触者的措施 对接触传染病病人的易感者应进行检疫(医学观察或留 验)。 检疫期限应从最后接触之日算起,到该传染病最长潜伏 期。 (4)对动物传染源的处理 灭杀、隔离治疗、预防接种、处理好其排泄物等。 2、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1)消毒 (2)杀虫 (3)环境卫生监测 3、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 预防接种、药物预防、注意卫生等。 4、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 限制集市、集会、电影、演出等;停工、停业、停课; 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闭被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 源等。 (三)21世纪传染病的防制中的新问题及其对策 1、病原体 新发现或再燃的传染病;病原体耐药;病原体基因突变 与抗原变异。 2、传染源 传染源不易被发现;传染源的流动性。 3、传播途径 传播的快速性;途径的多样性;传播的无边界。 4、易感人群 5、新世纪传染病防制的对策和措施 要重视大卫生概念;研究病原体变化规律,建立快速准 确的病原诊断方法;建立完善的传染病防制体系;注意传染 病防制中循证保健决策与评价。 第四节 疾病监测 一、疾病监测的概念 疾病监测(surbeillance of disease)又称流行病学 监测,是指长期地、系统地、连续地观察某种疾病的发 生和传播,调查其影响因素,确定其变动趋势和分布动 态,为制定有效的防制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中的医疗信息化产业链协同发展策略报告
- 2025年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投资策略:充电站投资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报告001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练习题带答案详解(达标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高分题库及完整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综合检测提分附参考答案详解【完整版】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测试卷附参考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试题标准卷附答案详解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模拟题库提供答案解析附答案详解(精练)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模拟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夺分金卷】
- 押题宝典演出经纪人之《演出经纪实务》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国际商务文化与礼仪课件
-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下册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课件
- 书法坐姿与执笔课件
- 外宾接待礼仪课件
- DB31T 808-2019 地下空间安全使用检查规范
- 劳动课整理与收纳教案
- 戴晓琳《课余生活我安排》-课件
- 日周月安全检查记录表
- 防高处坠落-物体打击专项施工方案
- 数据文化与我国时空大数据的发展
- 现代生物技术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