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老庄道家之水德.doc_第1页
浅论老庄道家之水德.doc_第2页
浅论老庄道家之水德.doc_第3页
浅论老庄道家之水德.doc_第4页
浅论老庄道家之水德.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论老庄道家之水德王焱 MF1020030 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永远闪耀着属于它自己独特的光芒。道家思想博大精深,“道”是道家学说的思想核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然而在理解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时,我们发现“道”是如此抽象与玄奥。因此中国先哲们早已用水来作为万物的依体,而老子更是把“水”对万物的依存性、柔顺性、逆反性视为“道”的代表。从当前对道家与水的研究发现,大体有五个方面:一、通过水性与人性的结合,论述老子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例如秦晓慧的“水德老子的人生哲学 秦晓慧水德老子的人生哲学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4年第1版”;二、从老庄论水的言论中概括出道家思维模式的主要特征,例如莫付欢的“从老庄论水看道家思维模式 莫付欢从老庄论水看道家思维模式J柳州师专学报2007年22期第2版”;三、从儒道比较的角度来论述,例如:姚新中、焦国成的“先秦儒道哲学中的智、水关系之比较 姚新中 焦国成先秦儒道哲学中智、水关系之比较J河北学刊2003年23期第3版”,四、从老庄的某句言论进行论述的,如汪焰祥的“上善若水的哲学意蕴 汪焰祥“上善若水”的哲学意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22期第2版”;五、通过对“水”本根思想的提升,来论述老子道论的本体内涵,如黄承贵的“水:老子道论的本喻 黄承贵水:老子“道”论的本喻J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6版”。本文论述的“老庄道家之水德”将从对“道”与水的对比理解,进一步发现“道”与水的联系,并以实例来阐述道家之水德。一、“道”之初解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在老子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认为“道”先天地而生,而且是万物的根本,是人类的开始,更重要的是一个往复使用的类似于规律的东西。但这里仅是对“道”做一个简单的概述,并没有对“道”具有哪些具体的特征做详细的解释。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道”的内涵是极为深刻的。在道家的经典中“道”的特征在不同的地方分散的表现出来。老子开篇就说到:“道可道,非常道”。这句通常解为:“可道”的不是“常道”,第二个“道”为“说”之意,整句为“道”是不可言说的意思。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开篇第一句话往往具有总领全篇的意义,老子开篇第一句也不例外。南怀瑾先生认为:“老子第一章首句的第二个道字,便是一般所谓常言道的意思,其实是不大合理的。因为把说话或话说用道字来代表,那是唐宋之间的口头语。如果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时隔几千年,口语完全与后世不同。那时表示说话的用字,都用曰字。 老子他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新华书店,1996年8月第1版”赵汀阳先生在他的二十二个方案一书中也认为把第二个“道”字解释为“说”,在语义选取上是一个错误。并且它与老子的思路不一致。清初王夫之,对“道”的理解则是另一条思路。王夫之在其老子衍第一章中说:“常道无道可者不常,常者无可”。王夫之认为凡是可以尊而行的,并且为人所利用的各种具体的道,就算不得永恒不变的道。由此看来,“道”这里指的是某一可行的方式,它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即“可行”、“可循”、“可为”之类的意义,而不是“可说”之意。由以上对老子开篇所说“道可道,非常道”中第二个“道”的理解,我们可知,道家之“道”具有永恒变化的特征,并且这种永恒的变化却又是可以遵循和效仿的。“道”具有永恒的变化性,则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道”柔的一面。试想,一物若随时变化,那它注定不会是物属刚强,而会具有柔顺的特性。为了使世人明白“道”,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在阐述“道”的特征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老子对“道”这样解释:“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老子第4章”。“冲”,古字为“盅”,训虚。说文解字解释为:“器,虚也”,道是虚空而没有形体的,意思就是说“道”是虚空不可琢磨的。老子二十一章说得要具体一些:“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道的作用是创造万物,但是它又好像有又好像无,好像是实际存在的又好像是虚的,恍惚中有形象,恍惚中有实物,深远而深沉中又有最精微的物质,这个最精微的物质越来越真实,越来越可信,在它里面包含了宇宙中的一切信息,宇宙依道而存在。依此意理解“道”,就如仿佛“道”就在身边、就在我们面前,但要把“道”至于掌细看为何物时,却发现两手空空。这便让人想到水。观水其无形,触水其无状,尝水其无味,闻水其无声。但水又确实存在,并且万物都不可或缺。在这种无形无象,却又无所不在,恍恍惚惚,却又有物有信之中,我们隐隐约约的了解到了“道”的另外一些特征:“道”即使处于永恒的变化状态,即使恍恍惚惚,但万物对“道”具有依存性,“道”具有不可或缺性。庄子在大宗师里对“道”又作了这样的发挥:“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此话让我们对“道”的特征又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道是客观存在的,又是无为无形的;可以心传而不可口授,可领悟而不可认识;道自己为本,自己为根。没有天地之前,从古以来就存在;使鬼帝变成了神灵,产生天地;它在太极之上不算高,在六极之下不算低,生于天地之前不算久,长于上古之前不算老。这一句中,我们可知“道”的另一特征:先天地万物而生,同时又产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明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认为“道”是创生万物的本源。但这个创生过程并不是一下子就完成,而是经历一个层层展开的过程。首先是“道生一”,即道生气的过程;其次是“一生二”,即道产生阴阳二气;再次是“二生三”,即阴阳交感、二气和合;最后是“三生万物”。这一系列的过程简化一下就是道生万物的过程,同时,“道”又是万物存在的依据。 老子七十七章中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天的道路,就象一张弓拉开一样,高了就压抑一下它,往下了就往上举举它,有多余的就减去它,有不够的就补足它,是损掉有多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人的道路,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减损不足的来奉侍有多余的。这里是用简单的比喻说明“道”在自然万物运行和发展中所起到的调节作用。“道”并不是让自然万物任其发展,而是有一定的制约逆反作用。至此,我们可知:“道”先天地而生,同时又生万物,而这生出万物实体的“道”却无形无状,可得却不可见,可心传却不可口授,可领悟却不可认识;“道”为万物所依存,同时却又永恒变化;“道”不仅是产生自然的根本,也是自然万物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但却对万物具有逆反性。在这种欲知而不得的尴尬中,在哲人们把目光转向自然界之时,便发现了水。二、水之特性中国先哲们对水情有独钟。水时常作为“道”的依体而出现。在论述先哲们如何以水喻“道”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古人对水的了解及水具有何种特性。古人对水认识得非常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女蜗补天”这类以神话传说形式流传下来的故事,直接与水相关。这些神话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古人对水的敬畏。在先民的眼中,水具有生育功能,水是一切作物生长最基本的条件。博物志史补说“神降甘雨,庶物群生,咸得其所”,尔雅释天说“甘雨时降,万物以嘉”,便是水系万物命脉的意思。古代哲学家们认为水是万物之源,所以一直把水、火、气、土当作四个基本元素,由它们构成世界上的一切物体。说文解字对水这样解释:“水,准也(段注:释名曰,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故匠人建国必水地),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段注:火外阳内阴,水外阴内阳,中画象其阳,云微阳者,阳在内也。微犹隐也。坎卦略同)。”这也就肯定了水为万物之源,并与我们在上一节中了解的“道”创生万物、“道”为万物所依存不谋而合。 在自然界中,我们发现“水”的一些特性,如:水的可塑性、柔韧性、不可缺少性、矛盾性等等。(一) 水的可塑性与柔韧性水无色无味、透明无形,把它装在任何器皿中就呈现器皿之形。水的这一特性颇与“道”无形无象、永恒变化有几分相似。水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固态为冰或者雪;液态为水,当水为液体,我们亦能看到它为水的不同形态:或为小溪、或为江河、或为大海;气态为水蒸气,当条件成熟时,气态水又以雨滴的形态回落到大地上,滋养着世间的一切。盛水的器皿被打破时,不会如其他物体原样置于地上,而是立即改变自身来适应新的环境。水的可塑性、柔韧性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二)水的不可缺少性水是生命之源。据科学研究,最初的生命体在水(海)中诞生。假如三十多亿年前地球上没有水,那么一切生命都无法存在。水对生命极为重要:水是维持生命的第二要素、是机体的主要成分,水促进生命物质代谢,并调节生命体温。水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其位置也极为重要。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人类追求向往的美境,也是人类劳动创造和精心爱护的硕果。在现代工业中,几乎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水的参与。 (三)水的矛盾性从上面对水不可缺少的阐述,认识到了水对世间万物的重要作用。而如此重要之物,田间地头、山间谷底、江河湖海无处不在,而且都是无偿的流淌,使沿途的万物受益。即使是生活、工业方面的付费用水,其水价也只是几毛一立方米,稍贵的瓶装、桶装矿泉水,其价格也仅是几元人民币。水的廉价与水的重要性之间的差距,成为水的矛盾性之一。水本质是极干净、纯净的物体,即使是浑浊污浊的水,只要通过澄清,依然是那么纯净,水至纯和纳垢成为水的矛盾性之二。水从天上来,却一刻不间断的从高处向低处流走,最终在最低处停留。此为水的矛盾性之三。水为柔弱之物,但它却是无坚不摧、无强不克的,它有着无比坚韧的性格。水和石头相比,水是柔弱,石是刚强。但当石头落入滚滚急流中,随水翻滚而下,最终大石被水磨成卵石,而水却完好无损。水至柔和刚强为水的矛盾性之四。三、水几于“道”通过以上对“道”与水特性的了解,我们发现“道”与水有很高的相似度。同时,在许多道家的经典中对“道”与水的相似之处都有所提及。其中老子八章就很清楚的点明水是几于“道”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具有滋养万物的德性,其流经之处,万物被灌溉和滋养,从而生生不息,体现了水的不可或缺性,亦是“道”不可或缺性的体现。老子八章接着介绍了水几于“道”的修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在老子看来,世人学“道”体“道”,其立身处世就应像水一样安于谦下、甘于处后(居善地);心境也应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品格应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生命(与善仁);说话应像水一样汛期而至、准确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应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做事应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善于把握机会。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善”都是从水那得到的启示,或者说水具备这些“善”德,从而在世间万物中更“几于道”。“柔”是“道”的特征之一。老子在第三十六章说到:“柔胜刚,弱胜强。”在七十六章又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之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这句话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人们活着的时候筋肉柔弱,死了则筋肉坚硬。万物草木生则柔脆,死则枯槁。所以坚强是走向死亡的道路,柔弱是走向生存的道路。因此,自以为兵力坚强则不能战胜,树木坚强将被砍伐,不能久存。细细品味此句就不难发现,柔坚、弱强、生死、胜折,性质都是相反而背的。这样我们便明白这句话是想告诉我们,人和世间万物,当他处于柔弱的状态时,则拥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而当他处于强势状态时,往往朝着不好的状态发展。在老子七十八章中,水的柔性被肯定到了极点:“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柔”既是水的法则,又是力的象征。在老子看来,“柔弱”并不是“懦弱”,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大。“弱者道之用”,柔弱却正是道的普遍应用。弓箭,其弓柔性越强,其箭才能射得越远。水集“柔”于一身,突出体现了“道”。“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体现的是“道”的逆反性,实质是在说明“道”如何保持生态的平衡。而说文中说,“天下莫平于水”。波平如镜的水面,丢入一粒小石子,只会荡起圈圈涟漪,若丢入大石块,那定会溅起无数水花;对浮在水面上的球施以微小的压力,球只会上下浮动,若用手使劲拍球,则球定会跳起。不管水受到人类多大的压力,水的平衡法则一定会起作用。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的便是这样一个道理。这里“道”与水的相似性再次体现。我们知道,水具有矛盾性。老子六十六章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此句意思是说: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水总汇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所以能成为百谷之水总汇的地方。哪里的水都不足以和江海比宽广、比博大,因此江海为名符其实的王。而这本应高高在上的“王”,却处在位置最低的地方。由此,对水的矛盾性有更深的理解:水体现自己的重要性不是通过价格的高低,而是由廉价且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来体现;水的洁净也不是单由自身的洁净而洁净,而是使其他物体洁净而洁净;水体现其王者风范不是通过位置的高低来评判,而是通过居百谷之下包容一切来体现王者之风。“道”同样也具有矛盾性。老子七十三章说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