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神州集》诗歌主题特点.doc_第1页
庞德《神州集》诗歌主题特点.doc_第2页
庞德《神州集》诗歌主题特点.doc_第3页
庞德《神州集》诗歌主题特点.doc_第4页
庞德《神州集》诗歌主题特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庞德神州集诗歌主题新探【摘 要】庞德的神州集是美国意象派运动初期的重要作品。这部由中国古典诗转译而成的新诗集彰显了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理念,被英美诗坛誉为“中国诗的伟大发明”,并对美国新诗创作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神州集已被中、外学者进行过多种角度的解读,但这部诗集的主题问题却始终未引起重视。本文拟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比神州集诗歌与中文原诗的主题变化,分析其主题特点及对意象派运动的意义。【关键词】意象派运动;神州集;诗歌主题;悲愁;现代性一、引言1915年4月,美国新诗运动方兴未艾,意象派领袖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以19首中国古典诗为底本转译而成的神州集(the cathay)付梓出版。这部通过吸收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而创作出的诗集呈现出英语诗歌的崭新面貌,彰显了庞德的意象派诗学主张,因而一经问世便震动英美诗坛,成为彼时意象派诗人学习中国诗风、自觉进行诗歌实验的重要媒介,也造就了中、美文学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统观前人对神州集的研究,其中既有将其置于美国新诗运动语境下所做的宏观审视,也有针对其翻译技巧、艺术风格与诗学观念的细致探讨。然而对于神州集的诗歌主题,前人或未加以关注,或难以达成共识。事实上,最终收入神州集的19首作品,是庞德由东方学家费诺罗萨(earnest fenollosa)留下的众多中国诗笔记中遴选而出的,这种取舍本身便带有主旨上的指向性,足以反映庞德将中国诗作为范本改造美国诗歌的目的。因此,理清神州集主题研究方面的疏漏及偏颇,对其主题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将完善我们对这部划时代诗集的体认。二、前人对神州集诗歌主题的研究在意象派运动的大势所趋之下,庞德的神州集一经问世即成为英美诗坛的焦点,自那时起,研究者对这部诗集的阐释与争论便从未停止。围绕神州集所展开的探讨,涉及中国古典诗艺对英语诗歌的影响、庞德的意象主义诗学实践、该诗集的翻译得失等诸多方面,却鲜有诗歌主题的相关论断。庞德本人虽然生前多次在诗歌刊物、私人书信中谈及神州集的创作心得,但也对其主旨只字未提。在英美学者中,目前仅有庞德研究专家休肯纳(hugh kenner)对诗集的主题做出过直接评论。在肯纳看来,神州集“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战争之书诗集意译了前人不曾描写过的伤感的战事诗。在诗歌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作出的回应中,神州集无疑最为持久,历经半个世纪依旧生机十足。”在后续的论述中,肯纳还以庞德的好友、一战中死于法国战壕的布雷泽斯卡(gaudier brezska)作战时随身携带神州集为由,强调这部诗集的“反战”主题及其社会影响。近年来,中国学者对神州集的诗歌主题渐有关注。以祝朝伟、张柏然为代表的研究者继承了肯纳的观点,将神州集视为一部以战争为精神内核的作品集。张子源进一步考证了一战前期英美两国的社会环境,认为神州集整体呈现出的反战主题正是庞德为迎合广大读者的期待视野所做的有意筛选。然而,若细读神州集便可发现,在其所收录的19首诗歌中,仅有诗经小雅采薇(song of the bowmen of shu)、古风胡关绕风沙(lament of the frontier guard)和古风代马不思越(south folk in cold country)内容直接涉及征戍作战,其余16首都与战争题材关系甚微。此外,神州集问世前后,英美诗坛掀起的新诗运动并未受到欧洲战局的太大影响,而是更接近于一次相对封闭的文学界革命。因此,与英美诗坛小环境的风起云涌相比,神州集的创作和外部的时代大背景反而较为疏离。在当时的诗歌运动下,这类实验性颇强的作品也并不着意于迎合人民大众的反战情绪,在更大程度上,神州集是诗人庞德为了树立意象主义诗学标准而创作出的写作范本,其受众自然以诗人、批评家为主。就此看来,肯纳及后继学者的战争主题论显然有夸大之嫌。不容置疑的是,神州集是庞德在费氏手稿150余首中国古典诗中精心筛选后的产物,最终呈现给世人的19首诗歌注定成为自洽的统一体。学者赵毅衡率先在其著作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中注意到这一问题,指出神州集重在言“愁”,但并没有对其主题做出深入探讨。以赵毅衡的观点为基础重视神州集,我们得以把握其主题的宏观走向,并对这部作品的题材主旨做出进一步思考。三、神州集英诗与中文原诗的主题比较作为一部以中国古典诗为底本加以再创作的新诗集,神州集并未将19首中文诗的原文附在书内,导致大多数研究者误认为改译后的英文诗在主题上皆与原诗保持一致,从而只围绕庞德的诗歌文本进行讨论。这恐怕是前人错解其主题的重要原因。然而若将英文译诗与中文原诗一一对比,我们便不难发现,诗集中很多译诗都与原诗在主题上有所出入。诚然,庞德在接触到费氏手稿时,对中文及中国古典诗学几乎一无所知,因而神州集与中文诗主题相左很可能是受费氏笔记的误导而致。所幸的是,我们能够在叶维廉(wai-lim yip)的ezra pounds cathay一书中一窥费诺罗萨的手稿内容,并进一步证实笔记中与神州集相关的19首中国诗的讲解皆不存在主旨上的严重偏误。这样看来,庞德在改写中文诗时进行的主题调整便是一种主观、自觉的改动,应引起研究者的充分注意。为了全面观照神州集英文译诗的主题变动,我们不妨逐一列表加以比较(见下表):神州集在诗歌主题上的调整于上表中清晰可见:感慨兴亡更替的江上吟与歌颂盛世的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被合而为一,庞德剥离了这两首诗的时代背景和思辨色彩,将其提炼为相对纯粹的感时伤怀之作,同样以此方式进行改写的还有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节选)。汉乐府陌上桑更是只截取第一段进行改译,使得原诗的叙事性与讽喻功能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对少女之美的精心描摹,其主题也相应变为“佳人难求”的怅惘情怀。而陶渊明隐居时所写的停云诗则在原诗“思念亲友”的基调上被庞德深化成一首个体孤独的咏叹调。庞德选取的19首中国古典诗中,抒写忧苦哀愁的作品本身已占多数。经过上述改译加工之后,神州集便注定在主题上凸显出鲜明的悲愁倾向。四、悲愁主题的多重维度及其现代性悲愁氛围贯穿着神州集的始末,而在该主题之下又囊括了不同情境、题材各异的愁怨苦哀。“song of the bowman of shu”、“south-folk in cold city”、“lament of the frontier guard”以不同角度诉说战乱忧苦与征戍生活的残酷,“the beautiful toilet”、“the river merchants wife: a letter”、“the jewel stairs grievance”状写闺中女子深婉的哀愁,由李白、王维的四首送别诗组成的“four poems of departure”则极言离别之伤。统而观之,征战、闺情、离别等题材共同构成了“悲愁”主题的多重维度。康拉德艾肯(conrad aiken)曾对此评论道:“愁是中国诗最始终如一的调子好友终得一别之愁,离乡背井思家之愁,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之愁,人生不平之愁,暮年孤独之愁”,这一概括几乎完全涵盖了神州集中类型各异的愁情。当然,对忧愁痛苦这一人类普遍情感的书写绝非中国古典诗独有的特点,征战、离别、闺怨等题材实为中、西方诗歌传统中最常见的吟哦对象。因此,庞德的神州集有意通过多种题材将悲愁主题放大,势必与彼时意象派运动的诗学需求息息相关。在这里,我们不妨回溯神州集诞生前美国诗坛的总体风貌,以了解庞德做出此举的原因。意象派运动兴起前,占据英美诗坛的是所谓追求高雅的绅士派诗人群(the genteel tradition),他们以模仿维多利亚时期的诗风为能事,却只创作出浪漫主义的末流仿制品,诗中充斥着做作的说教与泛滥的感伤。庞德本人便对绅士派深恶痛绝,将其批评为“伊利莎白时代铿锵语言的模仿之模仿之模仿,毫无锋芒,软的不成形状”。在这种绮靡华丽的诗风影响下,美国诗坛充斥着以哀怨感伤为主题的诗歌,但大多数都是无病呻吟、过度宣泄之作。在接触到费诺罗萨的中国诗笔记时,庞德显然已对英美诗坛所面临的危机了然于心,其意象主义诗学理想也已初具雏形,因此,神州集的集中写愁可谓一次“拨乱反正”之举庞德意图以中国古典诗的言愁方式纠正美国诗歌的积习流弊,希望用精心筛选出的十余首诗为当时正在成长中的意象派诗人树立一种“悲愁”主题的诗歌典范。对比中、美诗歌的抒情手法,我们便可以发现,以兴象艺术为美学特征的中国古典诗将客观意象的塑造作为言志抒情的自觉手段,通过外部的物象呈现含蓄指向内心感受。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有别于浪漫主义诗歌直接倾吐咏叹之处,也是对庞德的意象派理念启发最大的一点。关于庞德如何在神州集的创作中学习中国诗的意象刻画,中、外学者已做过充分阐释,此处不再赘述。不过,即便撇开这一点不论,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国古典诗的悲愁主题中发掘出美国诗歌所不具备的特质:中国式的悲愁主题既不像浪漫主义传统一样局限于歌唱自然与心灵,也不似唯美主义一般逗留在艺术与诗意的空间内抽象地赞颂美与永恒。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别后的睹物思人、征戍时的食不果腹、闺阁里的明月相思显然比浪漫主义传统中抽象无主的苦痛、崇高的英雄主义、随时带有自杀冲动的爱恋要朴素真实得多。这种处理悲愁主题的角度,也恰恰是庞德眼中中国诗“现代性”的要素之一。正是由于这一点,神州集中为数不多的十余首作品能够将美国诗歌从浪漫主义末流的歧途中解救出来,使庞德周围的意象派诗人开始将普通人的真挚情感与日常生活的细节相融合,在题材上由大化小,进而为意象主义的大胆实践开辟出一片新的疆域,成为美国新诗运动的持久动力。注释:wai-lim yip.ezra pounds catha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new jersey.1969.4. hugh kenner.the pound er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 and los angles.1971.202.祝朝伟、张柏然.现代性的诉求庞德对美国诗歌主题与用词的创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62.张子源.战争、离愁和女人的艺术主题.外国文学评论.1998(4).39-44.彭予.二十世纪美国诗歌从庞德到罗伯特布莱.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13.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p166.wai-lim yip.ezra pounds catha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new jersey.1969.168-179.ezra pound. cathay, for the most part from the chinese of rihaku. elkin mathews. london. 1915.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66.赵毅衡.远游的诗神: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179.【参考文献】1ezra pound. cathay, for the most part from the chinese of rihaku. elkin mathews. london. 1915.2ezra pound. 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 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 new york. 1968.3hugh kenner. the pound er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and los angles. 1971.4wai-lim yip. ezra pounds catha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jersey. 1969.5赵毅衡.远游的诗神: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6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上海译文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