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测古文复习.doc_第1页
每日一测古文复习.doc_第2页
每日一测古文复习.doc_第3页
每日一测古文复习.doc_第4页
每日一测古文复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每日一测:虽有佳肴1.解释加点字 (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2、找通假字兑命曰 3、找出古今异义字并解释: 虽有至道 不能知其旨也 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也4、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不知其旨也 不知其善也5、一词多义学 其6.翻译句子: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翻译: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7.阅读题、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主题文章运用 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 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 的道理。 检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与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记录 等的问答,记述 。 每日一测: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一.解词:1.塞上: 2.善术者: 3.亡: 4.何遽: 5.而: 6.胡: 7.吊: 8.其父: 9.何遽 遽 , 10.福: 11.居: 12.数月: 13.将: 14.胡马: 15.贺: 16.富: 17.良马: 18.好: 19.堕: 20.髀: 21.丁壮: 22.引弦而战: 23.十九: 24.跛: 25.引: 26.折: 27.保: 二.塞翁失马寓意:三.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是: 四.文章的情节:( )马、( )马、( )马。五.翻译句子1.其马将胡骏马而归。2.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3.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4.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5.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六写出本文成语并解释成语:每日一测:河中石兽1. 填空体裁:( )。.作者:( )、( )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 )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2.字词解释临: 河: 干:圮: 临: 并: 阅:岁:余:竟:棹:是非木柿: 是:耳: 众服为确论: 湮: 河兵: 啮:坎穴: 据理臆断: 已: 如: 设帐: 竟: 并: 临: 圮: 曳: 但: 倒掷: 盖: 暴涨: 暴, 尔辈: 究: 物理: 干: 并: 焉: 求: 以为: 盖: 溯: 阅: 固: 究: 颠: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是非木柿 ;问今是何世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士卒多为用者C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4.翻译下列句子。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5.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6.老河兵为什么能成功?7. 古今异义:古义: 今义:干 阅 物理 是 已 每日一测: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共二十篇。与 、 、 并称“四书”。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 时期 人,春秋末期的 、 、 ,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不惑( ) 不逾矩( )( ) 不思则罔( ) 不学则殆( ) 一箪食( )曲肱而枕( )( )( ) 好之者( ) 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131. 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 3.人不知而不愠( )( )4.不亦君子乎( ) 5.吾日三省吾身(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 8.三十而立( )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 )( )(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 )( )( )19. 曲肱而枕之( )( )20.不义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24子在川上曰( )25.逝者如斯夫( )( )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而近思( )( )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 通 ,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 ,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 ;今义: 。习,古义: ;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今义: 。三,古义: ,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 ;今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今义: 。从,古义: ;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 ;今义: )六、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3. 知:人不知而不愠( )七、词语活用归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温故而知新( )4.乐:不亦乐乎(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5.饭疏食饮水(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九、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译文: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 每日一测:咏雪咏雪复习题一、填空。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作者是南朝宋(朝代)刘义庆,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二、解词。1、内集:家庭聚会 2、讲论文义:讲解诗文3、俄而:不久、一会儿 4、骤:急速5、欣然:高兴的样子 6、何:什么7、似:像 8、差:大致、差不多9、拟:相比 10、未若:不如、比不上11、即:就是 12、因:乘着、趁着儿女 古义: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义:专指子女(儿子、女儿)三、理解性默写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四、用原文填空。时间:寒雪日地点:內人物:谢太傅(召集人兼主讲人)、兄子、兄女(听众)事件:咏雪五、问答题。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和睦、融洽、欢快、轻松2、对于谢太傅的出题,兄子和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兄子: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兄女: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3、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中找出根据,并谈谈你的看法。“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4、谢太傅为什么跟儿女们谈论诗文时,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主讲人出题考听众时,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就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5、“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6、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比喻)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比喻)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夸张)7、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对兄女的答案满意。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表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8、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六、翻译。1、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4、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5、公大笑乐。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6、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基础积累】(一)常规词语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 舍(sh)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二)通假字不同“否”。(三)文学常识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四)内容点击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阅读探究】1.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不讲信用,粗野无礼。2.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3.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迁移运用】1. 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向对方一样失礼。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3. 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如“王戎识李”。4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5. 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王冕四岁作画; 曹植七岁作诗;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司马光砸缸。咏雪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题。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 编著的 一文。2、解释加点的字词。内集: 儿女: 俄而: 欣然: 差可拟: 未若: 因风起: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文中“寒雪” “内集” “欣然” “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 的家庭气氛。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撒盐 / 空中差 / 可拟 B白雪 / 纷纷何 / 所似C未若 / 柳絮 / 因风起 D左将军 / 王凝 / 之妻也6、对 “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7、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答: 8、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答: 9、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词: 诗句: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题。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加点的字词。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尊君在不: 待君久不至: 相委而去: 家君: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3、“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 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 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 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 ,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 ”。4、元方对友人的评价是 ,从而课文想告诉我们 的道理。5、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陈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说说你的看法。答: 6、你能写出几个古代少年机智聪明的故事吗?答: 7、从元方的两处对话和一次行动中,你能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答: 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略三、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 )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 说 通 悦 ,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 ,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六、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4. 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七、词语活用归类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八、成语归类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九、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 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 能广泛地阅读,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4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八、成语归类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九、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 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 能广泛地阅读,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答案1.一起,都事物的道理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4,固然。2.B(本题要认真审题,注意意义和用法两项都要相同,A项第一个“是”意为:这;第二个表判断;B项两个都是“被”之意;C项第一个为代词,代这件事;第二个代词,代石兽;D项第一个意为:在;第二个意为:比。只有B符合。)3.(石头)一再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水而上了。(关键词为:已、遂、溯)4.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不能主观臆断或盲目相信权威(只答重视实践得1分。)5.综合实际经验,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意思相近即可)6古汉语知识古今异义耳:古义:罢了。例句:渐沉渐深耳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例句:尔辈不能究物理 ;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并:古义:一起 。 例句: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阅:古义:经历 例句: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是:代词 ,此,这。 例句:是非木柿 。 今义:判断词 是盖:古义:发语词,因为。 例句: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古义:但,只。 例句: 但知其一。 今义:表示转折 但是,却求:古义:寻找。例句:求石兽于水中。今义:请求、要求、追求已:古义:停止。例句:转转不已。今义:已经一词多义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词性活用棹: 名词用为动词 船桨,这里指划(船)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通假字钯:通“耙”,耕地的农具。求之下流,固颠 . “颠”通“癫”,“疯狂”特殊句式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省略句2.求之(于)地中 省略句3.(僧)棹数小舟 省略句4.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 倒装句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6.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被动句答案:1.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2.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术:道术,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术法,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3.亡:逃跑;跑。4.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5.而:连词,表顺承。6.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称呼。7.吊:对其不幸并表示安慰。8.其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或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为父(前两个念f,第三声)。即为上文中的“善术 者”。父,父亲,这里指“那个人的父亲”(念f,读四声)。其,那。9.何遽j:怎么就;表示反问。遽,就。10.福:好事。11.居:这里指经过的意思12.数月:几个月。13.将jing:带领。14.胡马: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马。15.贺:表示祝贺。16.富:形容词用作动词,有许多,多。17.良马:好马。18.好:爱好,喜欢。19.堕:掉下来,摔下来。20.髀b:大腿。21.丁壮:壮年男子。22.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23.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24.跛:瘸腿。25.引:拉,拿起,举起。26.折:折断。27.保:保全。寓意: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是:失马将马堕马保马(父子相保)情节一波三折:失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将马贺之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堕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说明了好与坏在一定条件或情况下会相互转换。河中石兽字词解释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河边。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临:靠近。并:一起。阅:经历;岁:年;余:多。竟:终于,到底。棹:船浆。这里作动词用,划船。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是:此,这;杮(fi):削下的木片。耳:语气词,表示“罢了”。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的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湮:埋没。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据理臆断:跟据某个道理就主观推断。已:停止。如:按照。设帐:设立学管教学,即教书,讲学。竟:最终。并:一起。临:靠近。圮:倒塌。曳:拖着。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用于除草,平土。但:只。倒掷:倾倒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暴涨:指洪水,大水。暴,突然。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干:水边,河岸。并:一起。焉:于此,在那里。求:寻找。以为:认为。盖:因为。溯(s)流:逆流。阅:经过,过了。固:固然。究:推究。颠:通“癫”,疯狂。5习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二石兽并沉焉 ;尔辈不能究物理盖石性坚重 ;求之下流,固颠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是非木柿 ;问今是何世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士卒多为用者C 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3.翻译下列句子。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4.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5.老河兵为什么能成功?答案1.一起,都事物的道理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4,固然。2.B(本题要认真审题,注意意义和用法两项都要相同,A项第一个“是”意为:这;第二个表判断;B项两个都是“被”之意;C项第一个为代词,代这件事;第二个代词,代石兽;D项第一个意为:在;第二个意为:比。只有B符合。)3.(石头)一再不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