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家的人性观与法治的精神分析 作者简介:杨宏潮,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家思想探究。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11-007-02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立说,百家争鸣,围绕着如何富国强兵一统天下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这个过程中,人性的善恶问题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甚至成为支撑士子们思想理论的基石。 就法家而言,它所倡导的政治体制是法治,他们的代表人物从人性论入手,通过对人性的认识和分析,提出了因人情而治天下的法治思想,并在百家争鸣的浪潮中成为诸侯朝堂上的最后赢家,尤其是经过变法实践检验以后,法治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虽则汉以后法家作为一个派别已烟消云散了,但儒表法里的治国思想却一直是支撑中国封建社会的柱石,它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本文试通过对法家人性论的解读,理清法家思想的源流,加深人们对法治思想的理解。 关于人性问题,我们现在一般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自然属性是指人的原始本性,就是人的感官和肢体的生理欲求,即人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而人的社会属性则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规定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道德属性,集中表现为仁义礼智等善德。但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人性及其善恶问题却是各持己见。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思想中的人性论,起源于儒家学派。孔子认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故多言仁义而重教化,试图以伦理道德的说教来协调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利害矛盾关系。他虽未过多的言及人性,但却是后世思想家人性观念的思想发端。 孔子之后,诸子百家对人性及其善恶问题大致分持四种观点:无善无恶论、有善有恶论、性善论和性恶论。 无善无恶论认为人性无善恶,所谓的善与恶都是后天的因素所造成的;有善有恶论认为善和恶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这种先天本性的强弱在于养。养善则善性长,养恶则恶性胀;性善论认为人生而有善端,并可通过存心、养性发展这种善端;性恶论认为人生而有欲且自私自利,故人性恶,但同时还认为后天的教育可以变恶为善。 面对上述四种人性观,法家并未纠其枝叶论长道短,而是直面人性指出其然,其人性之说多被归入性恶类。那么,法家究竟是如何看待人性的呢? 管子中讲: 夫凡人之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而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万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 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 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 商君书有言: 民之于利也,若水之于下也,四旁无择也。 夫农,民之所苦;而战,民之所危也。犯其所苦,行其所危者,计也。故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名利之所出,不可不审也。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利出于战,则民致死。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求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 民之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 韩非子中说: 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薄,父母怒而诮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次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喜利畏罪,人莫不然。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法家认为人的本性是自利、自为、自私的,但却并未明确指出这些都是恶的表现。他们只谈人性,不讲善恶,只讲人的基本生理、心理需要,不论后天的伦理、道德教化及其评价。可以这样说,在法家的眼里,人们不能也不应对自然人性进行善恶的道德评价,人性既然是与生俱来的、人皆共有的自然而然的现象,那么,就不应该给其冠之以善或者恶而加以扭曲。如同食色之性,人皆有之,此性有善恶否?当然没有,人们之所以会有善或恶的意念,实在是基于对其实现欲念的方式方法做出的判断而已。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则为恶;利人利己、大公无私定是善!所以,法家认为正确的做法不是压抑人性而是导引人性合法地利己。可见,与其说法家主张人性恶,倒不如说法家主张人性无善无恶更为准确一些。 其实,在法家思想里,他们观察人性、分析归纳人性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判断其善恶,而是为了探寻更加有效的治世方案。他们通过对人性的认识和分析,指出人的最基本生理、心理需要,并提出在因循的基础上加以作为的主张,即实行法治,以法对人性进行导引,从而使天下归治。 法家认为,人性好逸恶劳、好利恶害等,恰恰为统治者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提供了可能。管子侈靡中说: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管子权修曰:人情不二,故民情可得而御也。商鞅说: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韩非也讲: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人性既然是自然而成的,所以现行政治政策就必须以人的本性为依据,在顺应人性的基础上,用法律来调整人性,用赏与罚两手来发挥禁止和引导的功能,使人们理性地去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使社会规范有序。 人莫不自为也,法家把它看作是人的本性,是支配人行为的决定因素,进而把人的各种关系都归结 思想汇报 为从自利出发的利害关系。认为人们积极作为的动力恰恰是出于对自利欲望的满足,是在好利恶害本性的指导下,以欲望动机和利益原则为原始驱动力而做出的。所以,以法治国要建立在因循人性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以善恶为标准对人性加以肯定或否定。慎到曾说: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谓因。韩非也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故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使民以力得富,以过受罪,以功致赏,而不念慈惠之赐。此帝王之政也。法家明确表示人为了利己,就必然会依循国家政策的引导,趋利避害。因此,法的设置只要能满足人性自利的需要,自然也就能为人所接受。 总而言之,人既然是一种动物,就必然有与禽兽相似的生存方式以及大自然赋予的生存本能,追求利益是人类的天性也是本能。因此,法家认为人生来就好利恶害,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只要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在不受约束的状态下,人就有可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去损害他人。所以,法家从人性认识的起点出发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方案,主张通过法治来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七台河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附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浙江省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考试参考题库(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基础题)
- 2026秋季国家管网集团华中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及参考答案详解(综合卷)
- 2026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国网江苏省电力校园招聘(提前批)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参考答案详解
- 2026国网青海省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约450人)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含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国网天津市电力校园招聘(提前批)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6国网陕西省电力校园招聘(提前批)笔试模拟试题浓缩500题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6国家管网集团广西公司秋季高校毕业生招聘笔试备考题库(浓缩500题)及参考答案详解(典型题)
- 手机行业新产品设计创新案例研究
- 出口木箱定作合同范本
- 第九章 静电场及其应用
- 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组织行为学基础》期末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水下玻纤灌浆施工方案
- 幼儿园静电课件
- 知识产权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财务总监岗位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团公司)2025年
- 团务知识技能培训方案课件
- 食品安全标准培训课件
- 禅茶养生师初级考试试卷与答案
- 生鲜乳安全培训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