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文言虚词能力考点例解 - - 高中文言虚词能力考点例解 说明: 一、高考文言虚词考点高中语文教材规定为32个,本稿以此为参照,并按音序进行排列。 二、高考文言虚词考点所涉虚词注解以课文解释为底本,个别虚词略作改动。 三、本稿以教学需要为出发点,采用音序排列,便于捡索,提高效率。 虽sui 所suo 惟wei 为wei 焉yan 也ye 已yi 以yi 矣yi 因yin 于yu 哉zai 则ze 者zhe 之zhi 虽sui 1.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例解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 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例解 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 4.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例解 “虽然”,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 所suo 1.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3.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例解 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4.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5.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6.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7.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 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 “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 10.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1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例解 表示手段或凭借。 惟wei 1.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谭嗣同)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例解 用作副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 3.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赤壁之战) 4.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梦溪笔谈) 例解 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 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 6.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肴之战) 例解 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 7.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问说) 例解 用作助词,常与“是”搭配成固定结构“唯是”。“惟”“唯”“维”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 为wei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例解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2 高中文言虚词能力考点例解 2.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3.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例解 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4.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例解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例解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6.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例解 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7.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9.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例解 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10.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例解 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焉yan 1.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例解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2.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例解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也ye 1.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例解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2.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 例解 表示判断语气。 3.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4.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5.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6.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例解 表示肯定语气。 7.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8.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 表示疑问语气。 9.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10.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解 表示感叹语气。“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1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例解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已yi 1.天下已定,皇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3.牛困人饥日已高。(卖炭翁) 例解 用作副词。表动作行为、事情的完成或时间的过去,相当于“已经”。 4.有间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5.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6.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指南录后序) 例解 表两件事之间相隔时间短暂,常用“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7.夫十月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例解 表程度很高或过分,常放在形容词之前,相当于“太”。 8.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隆中对) 9.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版) 例解 用作连词,“已”同“以”,和“来”“后”“东”“西”“上”“下”等结合,表示对时间、范围等的限定。 10.是善恶之分也已。(荀子.恶性) 11.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3 高中文言虚词能力考点例解 例解 用作助词。“已”放在句末表示动作行为的既成状态,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语气,相当于“了”;有时“也已”连用,加强语气。有时也表感叹,相当于“啊”。 以yi 1.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4.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例解 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6.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 用作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7.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8.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例解 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9.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10.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例解 用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11.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12.(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例解 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例解 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15.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16.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17.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例解 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18.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19.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例解 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20.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例解 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2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2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例解 “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矣yi 1.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4.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例解 语气助词,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4 高中文言虚词能力考点例解 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6.呜呼,烈矣!(谭嗣同) 例解 语气助词,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7.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8.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 语气助词,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9.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例解 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因yin 1.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 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3.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4.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 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于yu 1.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4.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5.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6.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7.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9.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例解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10.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1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12.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13.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例解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14.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1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1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例解 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17.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18.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例解 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1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例解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哉zai 1.痛定思痛,通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2.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3.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例解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的。 4.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5.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时钟山记) 例解 表示疑问语气。 6.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 表示反问语气。 则ze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4.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5 高中文言虚词能力考点例解 例解 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例解 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8.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例解 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10.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 例解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1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2.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例解 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者zhe 1.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2.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例解 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4.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例解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5.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例解 “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标准)保洁外包协议解除协议书
- 2025年度节能型夫妻共同财产管理协议与和谐离婚协议
- 2025年城市综合体社区餐饮服务全面合作协议
- (2025年标准)保管安装协议书
- 2025年经济合同纠纷原告法律援助合作协议
- 2025年度跨境电商运输成本预算与印花税税率调整税务优化合同
- 2025年专业体育赛事直播主播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新型LED节能广告屏租赁与维护管理服务合同
- 2025年新材料研发实验室租赁服务协议
- 2025年豪华别墅装修进度控制与款项支付管理服务合同
-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 2025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石家庄市第八十一中学小升初数学试卷
- 药品研发项目管理制度
- 2025年度LNG船运分析报告
- 利用过程状态和设备参数预测电解铜箔产品质量的技术
- 一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护理个案
- 抢险物资规章管理制度
- 热控检修规程(2018修订版)
- 大疆无人机租赁合同协议
- GB/T 45455-2025成型模带头导套和带头定位导套
- 简述pdca工作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