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全国各地名校古代诗词鉴赏模拟试题.doc_第1页
2010届全国各地名校古代诗词鉴赏模拟试题.doc_第2页
2010届全国各地名校古代诗词鉴赏模拟试题.doc_第3页
2010届全国各地名校古代诗词鉴赏模拟试题.doc_第4页
2010届全国各地名校古代诗词鉴赏模拟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届全国各地名校古代诗词鉴赏模拟试题1、(2010辽宁海林中学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上早秋(明)袁凯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共参差。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尤多宋玉悲。【注】此诗为袁凯1356年所作,此时诗人正好40岁,人到中年;而1351年,韩山童等发动河工起义,1353年,张士诚率盐丁起兵,攻克高邮等地,1355年刘福通率红巾军起义,1356年朱元璋的军队攻下金陵。(1)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诗有何作用?(分)(2)指出“宋玉悲”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尾联在写法上的特点。(分)答案:(1)江边铺满东倒西歪的菰蒲,长着高低参差的菱花和菱叶,(2分)点明江上早秋季节,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氛围。(2分)(2)身世飘零之若。光阴蹉跎之叹。穷途落魄,功业无成之伤感。战祸连年,社会动荡之忧患。(答出任意三条得三分)(2)借景抒情或者用典。(1分)分析2分2、(2010山东省新泰市10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 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王濬: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1)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1)(4分)运用了对比手法,-“下”-“收”,-“沉”-“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下不堪一击的这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2)(4分)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3、(2010河南夏邑一高上学期第一次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燕子来舟中作杜甫湖南为客动经春, 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 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居室, 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 穿花贴水益沾巾。注此时作者滞留湖湘,以舟为家。此诗写于从岳州前往潭州途中,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通过描写燕子的形象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请就后三联作简要分析。答案:本诗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作者凄楚、悲怆的漂泊之感。(1分)作者运用想像和拟人等手法描绘了燕子的疑惑不解,居无定所、天涯飘荡和多情眷恋。(3分)诗歌既有燕怜人,又有人怜燕,人燕浑然一体。凄楚悲怆,感人肺腑。(1分)说明:对诗句具体分析,只要能包含上述内容的,一样给分。附诗歌内容鉴赏:作者写燕子,先描写燕子冬去春来,忙于衔泥筑巢,点明了诗人留滞湖湘,以舟为家;颔联运用想像和拟人描绘一只疑惑的燕子,通过写故园相识的旧燕,正凄然而又疑惑地看着自己,写出了作者流浪他乡的沧桑变化。颈联描绘的是燕子的居无定所、天涯飘荡,诗人对燕子的悲悯,实际上是对自己漂泊处境的自怜自惜。尾联描写燕子的多情:小燕子为了安慰我的寂寞,翩然飞来,暂歇船樯,它不忍离去但为了生计又不得不离去,穿花贴水,徘徊顾恋,令诗人老泪纵横。燕子的同情深深地写出了作者生活的凄惨。本诗句句咏燕,但是又是句句关连着自己的茫茫身世。体物缘情,浑然一体,使人分不清究竟是人怜燕,还是燕怜人,凄楚悲怆,感人肺腑。燕子实际上就成了诗人自己的化身。4、(2010宁夏银川一中第二次月考)阅读王冕的两首咏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墨 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白 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1).这两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3分)(2).这两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志趣?请作具体分析.(4分)(3).从两首诗艺术手法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5分)答案:(1).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两点1分 三点2分 四点3分)(2).作者用只求“清气”、“清香”充塞天地之间,抒发了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志趣。(每问2分)洪培欣语文网(3).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用梅花象征高洁的品质,使抽象事物形象化,形象鲜明生动。(答拟人、对比均1分 答象征 托物言志2分;鉴赏2分)5、(2010山东临沂一中上学期过程检测)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注: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简要分析。答案:白诗:抒发了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落等)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2分)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中秋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景未卜的感叹。(2分)诗中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地点对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情景对比。欢乐之景与冷清之景对比。情感对比。乐情与哀情的对比:昔之乐游,今之苦叹;昔之欢快,今之愁苦。(写出两点即可得4分)6、(2010浙江温州市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6分)马 嵬清袁 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1)作者在随园诗话中说赋此诗是“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这首诗“借古人往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3分)(2)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3分)答案:(1)“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作者强调广大百姓的苦难远非帝妃悲剧可比,从而表现了关心民众疾苦、同情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用了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所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了尖锐的对比。7、(2010江苏访仙中学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黄庭坚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注: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3分)(2)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4分) (3)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3分)答案:(1)作者先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意思对即可给分,“梅破”“梅香”“开遍”各1分)(2)展开想像,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手法表现梅的姿容(意思对即可给分,“想像”“用典”“拟人”三点中答出两点即可。)(3)没有,从三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上阕传达了边地见到梅花的喜悦之情,二是下阕化用典故表现自己的浪漫情怀(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三是末两句主要抒发了诗人失意后的豁达之情。(意思对即可给分,三点每点1分。)8、(2010陕西渭南中学上学期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齐安郡晚秋唐杜牧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注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2分)(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4分)答案:(1)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每点1分)(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感情2分,分析2分)(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艺术手法2分,只答“对比”或“用典”或“虚实结合”,不作解说,得1分。用意2分)9、(2010山东泰安一中学情检测)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蝶恋花暮春苏 轼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注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 “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4分)(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分)答案:(1)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2)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10、(2010安徽两地三校10月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4分)(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像,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本题4分。答出表达技巧1分,结合诗句解说2分,答出表达效果1分)(2)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11、(2010安徽安庆示范高中四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采莲曲(唐)白居易菱叶萦波飐荷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词(唐)张潮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1) 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4分)(2) 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4分)答案:(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腼腆羞涩的采莲姑娘(2分);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勇敢的采莲姑娘(2分)。(2)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2分,“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写“景物描写为人物l:场作铺垫)。白诗后两句采用细节描写(或“神态描写”)勾画人物形象(2分)。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或“动作描写”)勾画人物形象(2分)。12、(2010山东宁阳一中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登拟岘台陆游层台缥渺压城堙,倚仗来观浩荡春。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1)此诗颔联中的“洗”十分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进行分析。(4分)答案:(1)“洗”字将浩荡春意喻为无边绿水,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写出了春意之深之广;而且“洗”字写出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变化:无边春意征服了诗人,使之尘滤一空,心灵进入一个澄明之境,从而凸现了春色给诗人的心灵震撼,极为传神。洪培欣语文网(2)颈联写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尾联表达诗人心醉美景,浑然忘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登临拟岘台的所见所感,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深深地陶醉于浩荡春意的心旷神怡之感与冲淡平和的心境。13、(2010浙江学军中学第二次月考)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6分)清溪行 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注】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1诗人以 手法侧面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又以 的手法正面表现清溪的清澈。(每空1分,共2分)2有人说这首诗的诗眼是“清”字,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1衬托;比喻(2分)2.同意,“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点明了水色的特异之处。(1分),二、三两联用反衬比喻等手法着力描写了清溪的清溪的清澈美丽,营造了一种明净纯澈的意境(1分)最后又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1分)诗人在这美丽的清溪畔,固然清心,但听到猩猩的一声声啼叫,似乎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悒郁的情绪。 (1分)洪培欣语文网14、(2010陕西白水中学第一次月考)重读下面几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分)清 明杜 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声声慢(节选)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雨 巷(节选)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洪培洪培欣语文网http:/hongpx.upweb.ne欣语文网(1)这三首诗词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江南雨”。请你根据对这三首诗词的理解,说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江南雨”有何特点。(分)(2)请具体说明这三首诗词描写“江南雨”各自所包含的感情的具体内容。(3分)(3)这三首诗词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江南春雨”和“江南秋雨”这两个经典的审美意象。这两个意象是有区别的。请你各用一个比喻句分别表达这两个经典审美意象给你的感受,并各用一句话说明你这样比喻的理由。(3分)“江南春雨” 。 理由: 。“江南秋雨” 。理由: 。答案:(1)(分)江南雨的特点:细密、轻柔、朦胧、淡雅、令人惆怅。(前4点分,答对2点即可;“令人惆怅”1分。其他答案只要合理都可以得分。)(2)(3分)三首诗中江南雨所含的不同感情:杜牧:羁旅情愁,行人思家之凄迷之情;(1分)李清照:国破家亡之孤寂与伤感;(1分)戴望舒:理想无法实现之苦闷彷徨,之心绪茫然。(1分)或:杜牧的江南雨是表达对亡去亲人的思念之情。雨寄托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李清照的江南雨寄托的国破家亡的孤独、伤痛之情。戴望舒的江南雨寄托的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迷茫之情。(3)(3分)比喻恰当得1分,说明有理得0.5分。例:春雨如多情的少女,柔美中有莫名而又淡淡的伤感;秋雨如半老的徐娘,既有沧桑之感又不失美态。或者:江南的春雨,如梦,如诗,如歌,如韵!因为江南的雨总是迷离、绵延而富有韵味,最能激发人们的想象。江南的秋雨像一个哀婉弃妇的哭泣。因为秋雨清冷冰凉,感觉到是人的孤独凄凉和伤痛。15、(2010江苏兴化安丰中学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少年游早行林仰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3分)(2)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答案:(1)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3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如仅抄写开头两句,未加说明,得1分)洪培欣语文网(2)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2分,每问1分)(3)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3分。“心境”1分,直接写心情2分,间接以景写情2分)16、(2010海南嘉积中学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一首诗作,完成1-2题:春日即事 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注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洪培欣语文网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4分)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6分)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解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17、(2010湖南雅礼中学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7分) 洪培欣语文网春 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注】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1)本诗的首联、颔联选取了哪些景物?(2分)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意境?(2分)(2)简要说明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答案:(1)本诗选取流水、谢花、东风、子规、夜月等景物(只要列出相关的四个景物即可)。(2分) 洪培欣语文网这些景物构成了清冷、惆怅、凄凉、黯淡、愁惨、悲伤的意境(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洪培欣语文网(2)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1分) 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思乡之苦和对年华流逝的悲叹。(2分)18、(2010浙江嘉兴一中10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6分)落 梅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1)诗歌是如何紧扣“落”字来写梅花的?请以颔联和颈联为例作简要分析。(3分)洪培欣语文网(2)这首咏梅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怀。(3分)答案(:1)用 “飘”“坠”“点”“粘”等动词,逼真地写出了梅花飘然而落的动态;(1分),用飘落数量的多(“多莫数”)和落得很惨(“乱点莓苔”“迁客过岭”“骚人赴湘”)(1分)来写落梅飘零的遭遇之惨。(1分)(2)诗歌主要采用借物咏怀的手法,写梅又似写人,(1分)传达了落梅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对梅高洁品格的赞美,(1分)流露出了诗人的自我情感,寄寓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和对嫉贤妒能者的憎恶,对压制人才的悲愤。(1分)19、(2010江苏盐城一中10月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 送钱穆父苏 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洪培欣语文网注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春温:春日之和煦。筠:竹。 改火:指年度的更替。洪培欣语文网(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4分)洪培欣语文网(2)“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洪培欣语文网(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4分)洪培欣语文网答案:(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4分,“手法”2分,“品格”2分) 洪培欣语文网(2)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寡欢的心情, (2分,“氛围”1分,“心情”1分)(3)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是失意伤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4分,其中“看法”1分,联系作品具体分析2分,表达什么人生感悟1分)示例:我认为豪放达观。诗人一别都门和友人有同样的遭遇,但也和友人一样,一笑做春温,从笑中可以看出诗人不畏艰辛,豪放达观,笑对人生。(1分答案)我认为豪放达观。人生如旅,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是旅人,只不过方向和目的不同罢了,各人有各人的理想和追求。我们应该为自己寻找一个方向,为之奋斗,享受人生旅程。(2分答案)洪培欣语文网我认为豪放达观。将人生比作逆旅固然有惆怅之感,而一个“亦”字将悲伤的情绪整个扭转;你是我也是,人生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挫折,表达了作者达观释然的心态。(3分答案)洪培欣语文网20、(2010山东临港一中月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8分鹧 鸪天送 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洪培欣语文网21、(2010江苏淮安吴承恩中学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洪培欣语文网齐安郡晚秋唐杜牧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注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2分)(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4分)答案:(1)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每点1分)(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感情2分,分析2分)(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艺术手法2分,只答“对比”或“用典”或“虚实结合”,不作解说,得1分。用意2分)22、(2010浙江菱湖中学10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6分)菩萨蛮 盆梅元刘敏中纤条渐见稀稀蕾,孤根旋透温温水。但得一枝春,谁嫌老瓦盆?寒愁芳意懒,移近南窗暖。却怕盛开时,香魂来索诗。(1)这首诗歌吟咏的对象是 ,表达 之情。(2分)(2)有人评论说这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4分)洪培欣语文网答案:(1)(盆梅) 对梅花的喜爱 (挚爱、十分喜爱)(2).同意。词的开头两句写景叙事,语言浅显如话,后两句“一枝春”与“老瓦盆”对举,同样不是深奥之语,却写出了词人对梅花的脉脉温情。下片“移近南窗暖”“却怕盛开时”等句,也是“淡语”“浅语”,却见出词人对梅花的怜惜之情,也写出词人微妙的心理活动,富有情致。同意“有味”“有致”。不同意“淡语”“浅语”之说。语言看似“浅”“淡”,其实词人用语精妙。如上片用叠词“稀稀”和“温温”,很细腻地表达出词人关注喜爱梅花之情。后两句用反问,更突出对传递春天消息的梅花的喜悦。下片用拟人手法,巧妙刻画梅花的情态,表达怜惜梅花之情,而写梅花来索诗,怕它开了又很快凋谢,生动地写出词人的矛盾心理。(考查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语言特点和表达的情感两方面各2分,鉴赏时要以重要的词句为例。言之成理即可。)洪培欣语文网23、(2010江苏红桥中学10月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齐安郡晚秋唐杜牧洪培欣语文网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注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2分)(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4分)答案:(1)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每点1分)(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感情2分,分析2分)洪培欣语文网(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艺术手法2分,只答“对比”或“用典”或“虚实结合”,不作解说,得1分。用意2分)洪培欣语文网24、(2010江苏金坛一中上学期学情分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幽居初夏 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呜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1)此诗题为“幽居初夏”,诗中前三联是怎样着重写一个“幽”字的?(4分)(2)景物美,本应怡然自乐,诗人却在尾联“叹息”不已,诗人缘何“叹息”?(6分) 洪培欣语文网答案:(1)前三联紧扣一个“幽”字的突出表现是:以景写“幽”;以动衬“幽”。具体说是:以“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草深”,以及山竹清静,木笔初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景色之幽美;同时,以“下鹭”“鸣蛙”反衬环境之幽静,很有特色。(评分标准:两点,每点各2分。如果只回答“以景写幽,以动衬幽”,没有具体解说,得2分)洪培欣语文网(2)尾联的“叹息”有两层意思:一是叹景色虽美,但旧交零落殆尽,中午时分无人一起品茗谈心,心感寂寞惆怅;二是虽然景色幽美,怡然自乐,可以安享晚年,但志士空老,终究报国无门,心里抑郁难平,遗憾重重。(这是以乐景表哀情)(两层意思,各3分。如果学生答出“以乐景表哀情”,即给3分)25、(2010浙江杭州中学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6分)幽居初夏 陆游洪培欣语文网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2分)洪培欣语文网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洪培欣语文网答案:1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动衬“幽”(“下鹭”)以声衬“幽”(“鸣蛙”)洪培欣语文网2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010届高三模拟试卷诗歌鉴赏荟萃来自网络御街行 秋日怀旧 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2)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答案(1)同意。“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表现寒秋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体现了自己处境孤寒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2)这首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长是人千里”之语,可见作者久羁之苦。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残灯”两句,写屋内黯淡情景,与前片月光映照,亦倍增伤感。末三句,愁更难堪,情更凄切。秋波媚陆 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注】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答案(1)开篇两句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2)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想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谒金门怀旧故居李好古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1)这首词的题目为“怀故居”,上阕采用 手法,描写 这一主体形象,表现一种春仍归来,人无归处的情感。(2)后人评价“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是“寓庄于谐,别开生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1)拟人 燕子(2)这一结句写得令人耳目一新:想“东风”吹去“胡尘”,是一奇;封“东风”为“万户侯”,是奇之又奇。而更妙的是在这不经意之中,用俏皮幽默的文字隐含一个重大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百姓渴望统一,朝中却无人抗金。给人天真之处露真情,风趣之中藏冷峻之感,真可谓“寓庄于谐,别开生面”。鹧鸪天范成大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注】酴醿:一种观赏植物。(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答案(1)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2)面对春的离去,作客在外的词人只好借酒消愁,混过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一天的到来;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和飘零之感。菩萨蛮宜兴作苏庠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千万重。荒陂垂斗柄,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注】岚:山林中之雾气。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1)简要分析本首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本首词结尾两句有怎样的深刻含意?答案(1)开篇两句以寒风、低云、寒溪、冰谷等景物写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后两句写鸿雁伴随两下的夕阳缓缓飞回,雾气缠绕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在凄冷的气氛中诗人却不觉得凄凉。(2)结尾两句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以景结情,告诉人们: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忆王孙 春词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注】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1)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2)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但其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答案(1)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2)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魂断”指思乡之情;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行人,徒使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酒泉子(北宋)潘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上片写“观潮”,以人与潮两个方面分开写。先写观潮人倾城而出,人山人海,争看江面潮水上涨;后写潮势潮声,潮水像一道道银白色的长城,排山倒海而来,简直让人怀疑大海的水,都被倒得一干二净,集中到钱塘江,声音轰隆轰隆,像万里战鼓同时敲打,真是天下壮观,人间奇迹!(也可回答为“以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词人绘声绘色,描述观潮人人山人海,争先恐后的场面,表现潮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传达潮声声如雷鸣,震人心魄的声威。)主要用了夸张和描绘的手法。如“满郭”“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虽是夸张之辞,却也生动真实地写出了观潮的空前盛况,描写了潮水巨浪滚滚,势不可挡之势,特别是潮声声声震耳似万鼓齐鸣。(2)扣住所谓“弄潮儿”就是敢于在风口浪尖上向潮头挑战,戏弄潮头,藐视潮头的健儿。下片写“弄潮”,人与潮结合着写,写弄潮健儿迎向涛头手举红旗,英资飒爽,不可屈服。主要表现出健儿们敢于挑战大自然和与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的精神面貌。蓦山溪自述宋自逊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注】宋自逊生活在南宋覆亡前那段激烈动荡时期。(1)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如何评价作者这种人生态度?答案(1)上片主要描写了词人简洁清幽的居住的环境,下片主要写自己处世的随和的态度与闲吟的自在生活。(2)是一种焚香煮茗,倚竹闲吟,登山长啸,垂钓清溪的事事不关心的隐士生活方式。评价:假如人世间没有民族与家国利益需要去奋斗,这种生活方式也许无可厚非;然而这正是南宋倾覆前的激烈动荡时期,战云四合,血雨腥风,词人却躲进青山,不免过于冷漠,过于忘情,过于自私,这样的人生态度是不值得肯定的。菩萨蛮舒亶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注?西江潮欲平。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注】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 (1)“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曲折层深,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韵深长。临江仙晁补之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问药臼竹问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 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1)试分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2)词的下片中哪个意象是词人自身内心情感的外化?请对此作具体分析。答案(1)前两句交代了词人当时的处境,为全词定下了苦闷的感情基调。 “谪宦”和“无屋买”点明被贬的境遇,“残僧”和“野寺”画出了寺庙的偏僻荒凉。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2)幽禽(写杜鹃也可)。作者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因为何事,幽禽(杜鹃)来到耳边苦苦啼叫,而且愈啼愈悲,实是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青山尽管无限美好,但杜鹃仍啼道:“不如归去!”词人巧妙地抓住一个悲啼的“幽禽”来抒写自己的心曲。霜天晓角陈继儒背水临山,门在松荫里。茅屋数间而已,土泥墙,窗糊纸。曲床木几,四面摊书史。若问主人谁姓,灌园者,陈仲子。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携得钓竿筐筥,九寸鲈,一尺鲤。菱香酒美,醉倒芙蓉底。旁有儿童大笑,唤先生,看月起。【注】(陈继儒,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作者在晚香堂小品花史题词中写道:“吾家田舍在十字水外、数重花外,设土剉(瓦锅)、竹床及三教书,除见道人外,皆无益也。”陈仲子,战国著名思想家。名定,亦称陈仲,山东邹平人。陈仲子辞官隐居于长白山,终日为人灌园。)(1)上片详细写居住环境的用意是什么?(2) “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表现了作者_的个性。(3)简析作品的语言风格。答案(1)强调居住环境清幽而又朴陋的特点,抒发主人的自然之趣和孤洁之志,表达返朴归真的隐士情怀。(2)无拘无束,自由自在(3)语言风格要点:率真朴素、平易质朴(质朴无华、多用口语);语言与人物形象(作品内容)相吻合。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1)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纵饮的醉意表现出来的呢?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案(1)“复” 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回临皋寓所时,“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天色很晚,说明畅饮之久;“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风神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2)词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苏东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