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置义和致使义的认知解释因为“把”表示作用,所以“把”的主语就代表作用者,“把”的宾语就代表作用对象。作用有强弱之分,如果将作用和“把”联系起来,那么就可以认为强作用等于是强“把”,弱作用等于是弱“把”,于是便可以将“把”字句分为强弱两种而分别称为强“把”句和弱“把”句。之所以去掉“把”后面的“字”是为了突显“把”的作用意义,同时也是将名词意义的“把”转化为动词意义的“把”,因为“把”是表示作用的抽象动词。强作用就意味着对作用对象的处置,因此,强“把”句就表现了对作用对象的处置义,但处置必须是作用被作用对象接受。比如“张三把李四打了”就表示张三用“打”的手段处置了李四,因为李四接受了“打”的作用。总之,能被接受的作用才能称之为处置。因为强作用由于作用者的付出而导至,所以强“把”句也就表现了作用者的付出。比如“我把全域走了一遍”就表现了“我”的精力通过“走”的方式而付出。然而这种付出并没有被“全城”所接受,所以没有处置义。总的来说,不管是对作用对象的处置,还是作用者本身的付出,都表现了作用者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体现作用者作为主语的主观能动性便可以看作是强“把”句的特征。弱作用的产生并不一定需要作用者直接付出,作用者的影响就可以导至弱作用的产生。正因为如此,作为作用者的主语可以是特定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件事情,而且弱“把”句的主语往往是一件事情。弱作用产生后就必定会导至体现于宾语的效果,因此,弱“把”句就表现了作用对象的致使义。比如“儿子干坏事,把老父亲气死了”,其中的主语就是“儿子干坏事”。显然,儿子并没有对父亲直接付出,但是却由于干坏事而诱发出父亲的“气”,致使父亲由气而进入死的状态。这样看来,弱“把”句就表现了作用者对作用对象的内因诱发,诱发的内因便导至了作用对象自身的变化。强作用当然也会致使作为宾语的作用对象产生变化,比如“张三把李四打伤了”中的“伤”就是由于“打”所致使的发生于李四的状态。对于李四来说,“打”是外部施加的动作,因而是致伤的外因;然而“气”却是父亲的状态,因而应看成是致“死”的内因。这样看来,强“把”句的致使义体现了作为外因的施加动作的效果;弱“把”句的致使义则体现了作为内因的自动动作的效果;从“给力”谈谈有关新词语的鉴评。 1,要符合语法:汉语有公认的构词法,“给力”是属于动宾结构的,如同“提劲、出力、憋气、开心”等等之类。 评:语言贵在规则(语法)简单,有规律,例外少。只要已约定俗成的规则够用,就决不能再加花点“创”新规则,使之复杂化(对新词语不能忽视这点)。 2,是否是现有词的同、近义词:“给力”作形容词义为很棒,很带劲,酷,牛。作动词义为支持。(见2010汉语新词语)照这样看来,“给力”是重复的同义词。 评:同、近义词多了不能只看到是词语丰富好的一面,还要看到会增加学习掌握难度不好的一面。尤其是在对外传播(当外语)时,在同、近义词中选词无疑是额外增加了难度。 3,是否意义确切:“给力”有“带劲”和“支持”两个完全不同的基本义,如说“你是不给力的。”,本想说你是不支持的,但听者会理解为贬损自己是不“带劲”的,可见容易产生歧义。 评:汉语词有多个基本义的并不少见,但都是经过考验在使用中不会发生歧义的(也不绝对)。容易产生歧义是语言一个大忌,应从源头(词义)上尽量避免。 4,适用性:一般认为用的人多就是适用,“给力”目前就很流行。但别忘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有追逐新奇赶时髦这一特点(爱好),决不能以此作为鉴评依据。 评:新词语的生命力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概念,无视此点而作出有影响的举错,都可能是失当的。 5,怎样看待规范:一般认为收录入词典就是正式承认,就是规范,因词典作为用词依据从来就没人怀疑过。由此要说的是,语言是可以掌控的。只要国家认定(要有科学依据)是错误的词语,词典就不收录,课本中也不出现,由国家管辖的媒体也都不用,就这样无需限制让其自生自灭就是。可见,汉语如何发展是在主管部门的掌控之中的,办法就是靠这样的规范。近经常看到“给力”这个词,最初没有太注意,以为和常说的“带劲”,“来劲”差不多,或者是他们的一个变种。后来发现,这个词在到处爆红,用英语说就是went viral,简直是什么东西都“给力”了。然后问题就来了,英语怎么说“给力”呢? 据说有人已经发明了相应的Chinglish,Gelivable和Ungelivable,就是“给力”和“不给力”。 严格地说,这不是Chinglish,而是Nonsense。为什么呢?等会再谈。从中文词意来讲,“给力”没有什么新鲜的,和NB没有大的区别,但是NB上不了大桌面,“给力”一出现,立刻大行其道,无所不至了,abused and misused,可以说是rich mans NB。 哈哈“给力”在中文里是动名词通吃,在英语里没有一个词能够完全对应,需要具体分析,个例处理。 下面举几个例子:1. 北京奥运会很给力。 The Beijing Olympics totally rocked.2. 她的那首歌很给力。 That song of hers is really fierce.我觉得,当形容词讲的时候,fierce最接近“给力”的意思,而且这个词近年来在美国也非常流行,表达cool,awesome的意思.3. 那个酒很给力。 That liquor was fierce. (That liquor just hit the spot)4. 那个广告真不给力。 That commercial sucks.5. 这本书真给力。 This book is a tour de force.文学艺术上的给力,法语里有现成的,就是tour de force,英文里也常借用,也经常推广到其他领域。总的来说,“给力”口语性很强,翻译时要注意这一点,随便一点,不要太正式。 有人从字面上翻译,认为“给力”就是forceful,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现在说一下Ungelivable。 很明显,它是想模仿Unbelievable这个词,问题是在英语里Ungelivable不是一个词,也没有人能猜出它是什么意思。所以说它连 Chinglish都不是,而是gibberish。Good good study是Chinglish,long time no see是Chinglish,因为它是英语词,而且能够大致猜出它的意思。Gelivable只能说是gibberish。另一方面,英语里动词可以加able/ible/tive变成形容词,但并不是所有的动词这样做以后可以说的通,而且不同的变化有不同的意思。 以support为例,supportable和supportive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 talkable和talkative意思也不一样。Ungelivable到底是想表达那一个意思? 如果说这个词可以成立的话,实际上它想表达是主动的-tive的意思,这一点发明这个词的人可能根本就没意识到。类似的问题,让好多名家都栽过跟头,如 The Respectful Prostitute的翻译,好多人都以为是The Respectable Prostitute, 结果正好相反。请教解释一下这个关于机构名词的语言现象中文系正在举行晚会。系里正在举行晚会。*中文系里正在举行晚会。Q1:为什么一二句合法,而三句不成立?(除了韵律方面的原因)可否从认知上入手?Q2:虽然第三句不成立,但是这样的例子却成立:我们中文系里还有谁去? “我们”对这一句子的合法性有影响吗?中文系里无帅哥中文系里的学生必须写作特别好吗?孙晓刚成为中大中文系里第一个找到工作的研究生某种程度上,他的名气在中文系里已经超过一些年老的教授,成为众多本科生和硕士生崇拜的对象。文是某个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里的一名学生。在河师中文系里,很少有比她的高考分数高的许多从美国回来的老师和师兄师姐也说,美国顶尖大学物理系里恐怕并没有人觉得自己系就比所谓top6,比哈佛物理系低一等。物理系里对於生物物理有强烈学习兴趣的学生有限,要开设一系列的生物物理学程还有困难。我在剑桥大学数学系里考210个学生里的倒数第4,算什么西南联大的那些人7:数学系里的人暖玉最新章节 第五卷数学系里的鬼才学校的数学系里一年只招6个助教,我怎么可能有机会呢?哈佛大学法律系里的凯恩斯是不是真有此人80后作家林星先生是从中国人民大学2005级法律系里走出的另类人士.法律系里的机械系学生复兴法律系里根本就没他这号人,别说系里,就是请公安局去查,也查不到林教授。抗战时期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在昆明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的物理系里培养了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邓稼先等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87%的物理伤害减免足以奠基物理系里所有职业中文系里有“汉语言文学”和“汉语言”两个专业,有什么区别?大学中文系里学的都是什么?!中文系里哪个专业和文学最近啊?数学分析肯定不是数学系里最难学的科目。在PKU中文系里一年后向来中文系里都是鲜花遍野,到时我左手牵一个,右手挽一个,整天香喷喷的,那该是何等浪漫啊!我走进了法律系。可是,在法律系里反复转了几圈之后,我却没有找到在中国的法律系里面的那种感觉。 来比萨之前,我已经在中南政法学院度过了7年的学院生活,.三个句子都是成立的。在书面上判断一个句子正误的原则是: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合乎语法(词法和句法),一个是有使用语境。前者不用多说,后者是指靠我们的生活知识,能想象出至少一种使用场景语境。可见判断句子正误是和个人的知识多少有密切关系的,如小学生可以肯定“小鸡在水里游泳”是错句,但不是一般人都知道“走鹃飞得很慢”这个句子对不对。现在我们还是来看看这三个句子吧,先说都是合乎语法的,就看有没有使用语境。第一句,“中文系正在举行晚会。”,如我们可以想象出说听双方都是院里非中文系学生的任何人对话:甲:“哪儿好像在唱歌?”,乙:“中文系正在举行晚会。”,这就是有语境。第二句,“系里正在举行晚会。”,我们可以想象出爸爸打在校读书的儿子的手机,爸爸:“怎么好像有人在唱歌?”儿子:“系里正在举行晚会。”,也有语境。第三句,“中文系里正在举行晚会。”,语境同第一句一样,甲:“哪儿好像在唱歌?”,乙:“中文系里正在举行晚会。”。不同之处是,乙不仅想说明有歌声的原因,还想说明举行晚会的地点,以让甲明确歌声是从哪个方位传来的,可见也有语境。组成语境有许多要素,但人物是第一要素,人的背景(身份等等)不同会影响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会不同,即选用的句子结构也就不同。所举例句还有其他不同语境,但第三句语境是很有局限的,所以给人感觉不能成立。还得补充一下,中文句子中一个字(词)的增、减、换、移,因会使所表达意思发生变化而影响所能使用的语境,如例句中加方位词 “里”或代词“我们”就是。因此,就算单用“中文系里”(不加“我们”),只要不限制后面用“正在举行晚会”,其使用语境是很广的。结构助词“的”为什么居第一位?我统计了自己的一些杂稿的文字数量,总计50多万字,排名第一的是“的”,出现2万多次。我也统计了别人的长篇稿子,“的”还是排名第一。我不太清楚这是为什么,想问问大家。“的”,含有“获得”的意思。难道说语言与“获得”关系最密切?“的”表现出获得与归属。比如在“哪里来的那么多鲜花”这个句子中,这个“的”是代替了某一个归属,同时,Hilbert 获得了很多闲话。而在“频率最高的显然是标点符号啊”这个句子中,“的”代替的归属是“标点符号”,同时,标点符号获得最高频率。“地”,有归属地(发源地)的意思。“得”,有获取获得的意思,比如 HKCantonese 应该说的是“得了吧”。“归属”与“获得”,在汉语语言表达中异军突起。“有+V”的形式算不算病句?“有+V”的形式出现在句中算不算是病句呢?现在年轻人都喜欢说“我有去图书馆。”“你有买那本书么?”这种说法规不规范?应不应当纠正?“有”后面跟的实际上是动名词在英语里,将动词加“ing”就构成动名词,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加了“ing”的动词就等于名词化了,因而就可以作为名词使用了。其实汉语的动词也可以当名词使用,如:“有极大的提高”、“和去年相比又有了新的进步”、“比去年同期又有增长”,其中的“提高”、“进步”和“增长”就是动名词。“没有有+ 动名词”经常出现于人们的口语,比如,“这种东西小商店没有卖,大商场才有卖。” 详细论述请参阅基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汉语研究(江苏大学出版社)“有+V”的形式虽然现在说者不少(并不限于年轻人,当然以年轻者居多),但实在无此必要,因为并没增加更有价值的新东西。“我有去图书馆。”相当于过去的说法“我去过图书馆”。“你有买那本书么?”相当于过去的说法“你买了那本书么?”比较以上两例中的新旧说法,可以看出:即使不用“有+V”结构,照样可以表达对过去事实的确认,因此,实无必要使用这种看似时髦实则无关紧要反而有点别扭的新句式。至于楼上李华倬君所称“有”后接“提高”、“进步”和“增长”的情况,与楼主所论实有区别。“提高”、“进步”和“增长”虽可作动词,但其中“进步”、“增长”是不及物动词,“提高”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而不带宾语。我觉得不用纠正【”我有去过“结构解析】疑问句:你有去过吗?(普通话:你去过吗?)肯定句:我有去过。(普通话:我去过。)否定句:我没有去过。(普通话:我没有去过。我没去过。)其中“疑问句”和“肯定句”不符合普通话习惯,而“否定句”符合。其实这里面的”有“和”没(有)“都是副词,一般和”过“一起用,构成”有/没+V+过+O“。相当于英语的现在完成时的一个用法。Have you been there?I have been there.I have not been there.注意黑体部分,你不觉得汉语的这个用法和英语对应得很神奇吗?没有”过“的情况:疑问句:你有吃饭吗?(普通话:你吃饭了吗?)肯定句:我有吃饭。 (普通话:我吃饭了。)否定句:我没有吃饭。(普通话:我没有吃饭。我没吃饭。)目前,普通话无此用法。但据我所知,南方部分地区都习惯于这样表达,将来普通话或许会接受它。今天 很是 冷!今天 很是 冷!这句话的“很”、是结构上该如何理解?今天 是很 冷!我可以理解,是 作副词。修饰很冷。牛肉”和“牛的肉”在意义上如何不同?朱德熙先生语法讲义1.2.9节说“牛的肉”意义和“牛肉”不同。本人苦思,实在看不出不同在何处?哪位高明指教一下?从结构上来说,牛肉、猪肉、羊肉更接近于词,而“牛的肉”是词组或短语,因为牛肉是不是词还有争议,所以只能说接近于词,所以在结构上比“牛的肉”更为凝固;从语义和语用上来说,“牛肉”和“牛的肉”似乎都只涉及到了“牛”和“肉”两个语义元素,但是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致,“牛肉”中的“牛”是对抽象概念“肉”的一种分类,因此可以在一种对话情境下实现,如:走到肉市卖肉,问老板,“老板,这是什么肉?”老板会告诉你,这是“牛肉”、“猪肉”或“羊肉”、“狗肉”,其中的“牛”、“猪”、“羊”和“狗”只是一种分类标识,而不会说,这是“牛的肉”或“猪的肉”。而“牛的肉”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呢,相比之下,它比“牛肉”多了一个“的”标记,而“的”最普遍的语法意义就是表示领属关系的,因此,“牛的肉”有种强调此肉来自于“牛”的意味,非特定语境下,这种结构实际上是很不常见的。拿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中两个结构的记录来说,“牛的肉”只有13条记录,而且,没有保持住结构的单纯性,即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往往还需要加上其他的修饰成分,如“公牛的肉”、“牛的肉膘”、“牛的肉奶制品”等,而“牛肉”则有2163条记录,并且有很强的稳固性和独立性。红布 红的布我家 我的家加了“的”之后,就侧重于后面的“名词”的属性了,比如是“红的布”,不是“黄的布”,而“红布”“我家”做一般名词解。吴越家园 /bbs/中国语言论坛 /请教关于复谓结构:开着窗子睡觉&睡觉开着窗子北大版现汉复谓结构一节中,有:前一个谓词性结构表示动作的方式例如:每天晚上开着窗子睡觉-那么:“每天晚上睡觉开着窗子”中“睡觉开着窗子”是何结构,主谓?搞晕了。另:1.拼命地冲上去 2.拼着命冲上去 3.拼命冲上去这三个句子的结构?1为状中,2似乎为连谓,那么3是状中还是连谓呢?个人总觉得2也是状中,晕了呀。期待高人赐教,先谢过啦第二句中“我学校”是不是一般要说成“我校”啊?因为一般表示单数的代词做定语而中间又不加“的”时,通常与修饰的中心语的关系都是比较近的,强调其中的领属性,所以如果成立的话,在节律上一般就说成两个音节的,如“我国”“我班”等等。“天道玄德,正道直行,大德唯庸,上智不惑,见泰抱朴。”存现句 把字句请教两个问题:一个关于存现句: 台上演着黄梅戏教室里跳着舞教室里唱着歌教室里读着书教室里写着作业这些句子,为什么有的成立有的不成立?是什么决定的?还有一个把字句的问题: 他把房子卖了 他把房子买了 他把房子买下来了他把帽子摘了 他把帽子戴了 他把帽子戴上了他把货卸了 他把货装了 他把货装上了为什么中间一列句子不能成立?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连续统”这个概念关于连续统,现代汉语研究中有人提出过中介理论,我觉得与此有些相似。我们可以从吕叔湘(1999)汉语语法论文集P487,“词和非词(比词小的,比词大的)的界限,词类的界限,各种句子成分的界限,划分起来都难于一刀切”来理解,也就是说我们在对有些对象分类时并不能都做到二分,二分仅能得到两个端点,两个离散的点,却忽视了很多中介(中间)状态,或者说过渡状态。比如,小时候我们仅知道世界上只有好人,坏人,后来我们又发现除了这两类外,还有不好不坏的,等等,这中间还可以分很多类。总起来看,可以形成一个连续的分类,而这些处于中介的类,又能形成系统,即连续统。连续统在语言学中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理解,如有的学者对词类的认识,袁毓林(1995)詞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在沈家煊先生的不对称和标记论中有比较好的论述。有空可以先看一下认知语言学中有关范畴、典型理论的知识,理解会更好!此外还可参看对外汉语界提出的中介语理论。小不点这“不”作什么讲还有好不漂亮,这不作什么讲中缀。如“邋里邋遢”的里。无实际意义。广韵拼音(藏字版)聲母部分全清次清全濁次濁清濁濁幫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來知徹澄娘精清從心邪莊初崇生俟日章昌常書船見溪群疑影曉匣云以邢福义汉语语法学曾说:物体词语主语性最强,其次处所词语 其次时间词语冯胜利教授北语讲座:汉语语言、文学与认知中的韵律效应戒烟是持续性的静态行为,“了”是表示时间,于是“戒烟了”便表示“戒烟”这个行为随着时间而持续,自然就表示现在(说话时刻)仍然继续戒烟。假设戒烟并不是说话时才开始,而是三天以前就开始了,因为“继续”可以看作是“完成”之后的重新开始,而完成三天的戒姻行为可以表示为“他戒了三天烟”,重新开始的时间持续则用句尾“了”表示,于是“他戒烟了”便可代之以“他戒了三天烟了”。 句尾“了”表示正在进行的时间持续,正在进行的时间持续无法度量,也就是不能用后面的时间词说明,所以“他戒烟了三天”不能成立,“他戒烟三天了”才能够成立。句尾“了”便表示“戒烟”持续三天之后继续持续下去 结婚是一次完成的动态行为,而且“结婚”没有持续性,理论上“结婚”可以认为是瞬时完成的行为,也就是从开始到完成没有持续阶段,因此“结了婚”成立,“结了三年婚”不能成立,于是“他结婚了”也可以代之以“他结了婚了”。该句表示结婚完成(也是开始)后的时间持续。 因为“结婚了”表示结婚完成后的时间持续,句尾“了”表示持续未尽,未尽的持续也不能用后面的时间词说明,因此“结婚了三年”也不能成立。如果己过的持续为三年,则“三年”应放在“了”之前,句尾“了”便表示三年之后的时间持续。由于时空有统一性,句尾“了”也表示婚姻状态持续了三年之后继续保持。我们可以从最朴实的角度语意上去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在语言表达上,同样的意思可以以不同的表达形式出现,或直或曲,都须梳理,把握其所指。(1)“戒了三天烟”:戒烟的行为曾经持续了三天。(现在不是这个状态了)(2)“戒烟三天了”:开始戒烟至今有三天了。(不知以后的状态,或可持续,或不可)(3)“结婚三年了”:自从登记结婚,进入已婚状态已经三年了。(不知以后的状态,或可持续,或不可)(4)“结了三年婚”:*登记结婚,进入已婚状态曾经三年。(现在不是这个状态了)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事件本身的属性和语义、语法这两个角度来观察与分析:从事件本身的属性的角度看。“戒烟”对于意志不坚定者和意志很坚定者都有可能是一种短期的行为,但对于意志不坚定者,反反复复,便是一种长期的“持续-不持续”状态;不管怎样,一旦戒烟成功(完成态),就可以说没有这回事了无须再为戒烟操心,戒烟只是手段(就再也不必关心其持续性了);而“结婚”不然,它是一种特别讲究持续状态的行为,此事虽以结婚登记为起点,但不可能有完成态,除非夫妻双方都不健在或者永久性地放弃了结婚愿望甚至丧失了结婚能力结婚登记主要是手段(也是目的),几十年的婚姻过程更是目的(持续性更为重要)。从语义、语法的角度看。“了”可以表示完成态,也可以表示持续态(甚至还可表示将然态),还可以表示语气。句(2)、句(3)中的“了”都是表示持续态(延续至今),同时也表示语气,自然是正确的说法。句(1)、句(4)则都是表示(过去的)持续态,这个持续态现在已受破坏。本来都有合理性,为何句(1)正确而句(4)不正确呢?原来,“戒了三天烟”言下之意是“现在不是这个状态了”(现在又开始抽烟了),虽然破坏了其持续态,但并没有违背事理逻辑和戒烟行为的固有属性;而“结了三年婚”言下之意便是“现在不是这个状态了”(现在又回归单身了),不但是对结婚行为持续态的一种破坏,而且否定了三年前进行婚姻登记这个事件的完成态,违背了事理逻辑和结婚行为的固有属性,所以这个句子是错误的。语言经济学:非主流语言学与非主流经济学的牵手薄守生 主流与非主流并没有严格的界定,我们对此不作争论。这似乎又与边缘和核心有关,于是,非主流可能就是边缘。语言经济学可看做非主流语言学与非主流经济学的结合。 语言经济学与语言学的交叉,主要体现在语言规划领域。语言规划只是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语言规划的经济学分析却在语言经济学研究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语言规划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本行政管辖区域内基于不同语言集团对文化认同、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考虑,从语言服务于社会的效率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语言本体进行动态规范的引导,做出语言公共政策决策和实施的过程”。把语言规划看做非主流语言学,不会有太多人反对。主流语言学致力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的探索,是语言学的硬核,语言规划应当属于语言学的边缘。 经济学是一个大学科,内部分支繁多。经济学因为内容无所不包,也就有类似混乱的经济学这样的著作。以前,以是否直接研究“市场”为标准,把经济学区分为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市场”是主流经济学研究的中心内容。其实,非主流经济学并非不重要,甚至可以说“非主流”一词已经是词不达意了。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伊莉诺奥斯特罗姆,她就可以被划为非主流经济学的行列。她的主张与以往的“市场万能论”不同,认为世界上没有先设的“客观知识”,而需要在实践中试验各种主动创造性。语言经济学也涉及“市场”,但是“市场”因素在语言经济学中的位置并不突出,也就是说,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更多的是与“市场”无关。 语言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品”,也非一般意义上的“公共产品”,语言具有更多的特殊性。因此,语言经济学也不把“语言市场”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商品”的某些经济规律对“语言商品”并不实用,比如周有光曾说:“汉字的使用效率是很不平衡的最高频1000字的覆盖率大约是90%,以后每增加1400字大约提高覆盖率十分之一。这叫做汉字效用递减率。”周有光先是经济学教授,后又从事语言学研究(之后便不再研究经济学了),周有光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递减”原则应该比较熟悉,或许“汉字效用递减率”是“边际效益递减”的一种套用。诸如“汉字效用递减率”似乎可以看做经济学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语言经济学”,更与“经济市场”没有半点联系。在主流经济学眼中,语言的“替代产品”并不容易确定,商品的“互代”和“互补”的情形十分复杂。通常情况下,与特定国家的人交流时外语不可“互代”,也很难“互补”;而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往往既可以“互代”,又可以“互补”,这就使得外语和方言的价格弹性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这也正是外语市场相对方言市场来说是更大的市场的原因。但是,总体来说,“语言市场”比“一般商品的市场”更为“不彻底”,语言市场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制约。 语言规划不是一种“市场规划”,经济因素不是语言规划的全部内容。除经济因素之外,语言规划更是一种情感、心理、精神的较量,语言选择不仅仅是“自私的理性人”的算盘,表现在语言感情上就是语言认同、民族认同的情感因素。而这些类似语言认同的语言感情十分顽固,并且有时是毫无道理可言,它们往往会严重地左右着一个国家的语言规划。也正是这个原因,语言规划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是以国家为单位的,存在某某国家的语言规划,却不存在“世界语言规划”、“泛太平洋国家语言规划”、“拉美国家语言规划”等,这就是因为人们表现在语言上的“世界性的情感”淡薄。 在语言学领域,当我们不把语言作为“物质外壳”而作为“精神情感”来看待时,“语言伦理学”似乎可以大显身手。“语言伦理学”在学科性质上大约与“生态美学”相类似,是从一个“大公无私的理性人”的高度来推测一种语言的“本真”面貌的。以往的思想史、哲学史研究表明,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去自然科学化”的研究,这自然与“科学化”的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旨趣相去甚远。然而,事实上,语言伦理学在语言规划中尚未占有任何重要地位。 凡是与“人”有关的学问,几乎没有一样不涉及心理学。然而,任何一门学科,一旦“无节制地”涉及心理学,这门学科可能马上就会瘫痪。举例来说,法学为了体现“可操作性”而往往忽视心理分析。如果认为“书面合同”是一种特殊的“口头承诺”,那么,“默认”、 “默契”等“心理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纸合同呢?“出尔反尔”的“心理的口头承诺”与“自始至终”的“行为的书面合同”又如何区分呢?在众多困境面前,“心理法学”是人类的一种希望,但是这个学科的发展困难重重,因为它涉及了心理学这么一个“泥沼”。语言经济学始终与心理学有着扯不清的关系:语言规划中的“语言认同”直接与心理学相关,语言学有一个分支学科叫“心理语言学”,“自私的理性人”和“道德的理性人”是主流经济学一个论证基础,“心理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综上所述,我们谈到语言规划不涉及语言学的“硬核”,但要担负起“语言学的硬骨头谁来啃”的疑问,从而弥补“超脱”的语言规划研究的学科“责任感”;语言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品,语言经济学研究的许多内容与“市场”并无何瓜葛;语言规划涉及心理学,主要表现为“语言认同”,但是语言规划不能因为涉及心理学而使学科自身瘫痪;语言规划也与思想史、哲学史研究有别,语言经济学借助于“心理学”的深浅需要有所节制。一句话,务实的语言经济学研究是提供基本的“描写工具”的学科,通过这些“描写工具”能够化笼统、说不清为具体、确定,通过这些“描写工具”能够对不同的客观对象进行较为方便的“比较”。这些“描写工具”就是通常所说的“经济模型”,设立“描写工具”的过程也就是“建立模型”的过程。语言经济学作为非主流语言学与非主流经济学的牵手,是一种承担学科责任的牵手,也是一种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牵手。关于“了”和“着”请看下面的句子:1.碗里盛着汤。2.碗里盛了汤。3.碗里盛满了汤。4.*碗里盛满着汤。如果在“盛”的后面加“满”,“满”是这个动作的结果补语,这就意味着“盛”这个动作已经完全结束,所以就不能用“着”这个表示动作持续状态的助词了。在现汉(2005)词典中,“怪不得”是副词、动词兼类,“巴不得”是动词,“恨不得”也是动词。汉语否定词,都是唇音古今汉语的否定词,都是唇音b,p,m,f,v。无、勿等字,在北京话是w当头的零声母,实际是声母v,这一点可以证明,这里从略。b有不、别、甭;p有叵(不可的合音,字形是可的反向会意);m有没、蔑、靡;f有非、弗、反;v有勿、无、未、微(微斯人,吾谁与归。微表示假设否定如果没有)。这说明,一组相近的声母,联系着一组语义相近的词义。可是,语言学原理有一个断言:语音和语义没有必然联系。汉语语音和语义的成组对应,除了唇音和否定,还有舌尖前音一组z、c、s和近指代词“兹、此、斯”。兹,表示强调;斯,表示感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是”也是近指代词,是个舌尖后音,和前面三个都属于舌尖音。这些例证,似乎不支持“原理”所讲的语音和语义没有必然联系的论断。另外,否定性动词,如背叛、叛变、违反、违背、避免、分别、分辨,也是唇音。希望教过“语言学概论”的淡淡对这个问题的意见。对我国几个汉字的研究对我国几个汉字的研究“尧”,“亮”,“高”,“学”,“年”,“燕”在我国的汉语汉字中,“几”和“兀”形似,同样都有象形“山”(丘陵、隆起的土包)的意思。“尧”字则表达的就是在高高的丘陵上,一只飞行的鸟。“戈字去点”是象形飞鸟的意思,(戈字去点后,与一只飞翔的鸟儿非常相似),尧字整个字的意思是高的意思。例如,尧,舜,禹三个字中的 “尧”字就是高的意思。尧字表达的就是高尚者,贤德者,雄伟的意思。由于我们造字的古老祖先居住在丘陵地带(陕西河南一带),文字里也多有对居住环境的体现体现。环境里多丘陵。“亮”字当中的“几”字和“兀”字字形相似,同样都表达“山”(丘陵)的意思。亦即山的本意,丘陵的象形字,表达“高”的意思。 “几”字代表山的意思。“一”,“口”,“亮字去点、一、口、几后的其他部分即秃宝盖”则分别代表丘陵上层层叠起的建筑物。整个文字表达一个高的意思(和高字形似,意近)。、所以,“亮字去点”表达的是在高高的山上层层叠起的建筑物,共同垒起达到很高的高度的意思。“、”则代表高悬在空中的月亮。“、”代表的是高高悬挂于层层叠起代表一定 高度的丘陵和建筑物构成的地平线之上的月亮的意思。所以,月亮的“亮”字就是月亮的意思。“高”字也是这么在“亮”字基础上构造形成的。“学”(學)字的本义是两只手“學字秃宝盖以上去掉两个叉后余下的部分”搀扶着婴儿(两个叉)学习走路的意思。“秃宝盖”是假借的意味,代表转借“两个叉”是下面的“子”的意思。“年”字。在我国汉语中,“立刀”“巳”本身就有祭祀的意思。“年”(年字去掉千字、或年字去掉一撇,第一横,一竖)就代表的祭祀的意思。年字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头顶麦穗在进行祭祀活动。“燕”字是个象形字,其中拆开的“北”字则分别代表两只燕巢边的燕子,从字形上看与燕子非常相似。“甘字去一横”代表燕子筑巢的处所。“口”代表巢里的幼雏,四个点则代表燕子的燕巢。所以“燕”字整体是个象形字。汉语曾经是曲折语?-转自百度知道-汉语是屈折语还是孤立语?虽然现在汉语是一种分析孤立语,但可能经历了从综合屈折语向分析孤立语的转变。第一,通过音韵学对上古汉语音的拟构得出了屈折现象。第二,汉藏语系其他语言拥有屈折语特征。比如汉语的近亲藏语有屈折语特征,汉藏语系的“活化石”较原始的嘉绒语屈折更为复杂。如果汉语从一开始就是分析语孤立语,是否准备否定汉藏语系一说?所以我认为拥有汉藏语系共有屈折特征的汉语受到了分析语的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也许古汉语曾经是介于综合语与分析语中间的一种形态。或者它是一种特别的以汉藏语为主的双语系语言,这比认为汉语从一开始就是分析孤立语更为可信。原始汉藏语估计起源于甘、青,源于古羌语。古羌人向中原、青藏、西南地区的散布与汉藏语系的分布吻合,亦有古文献和分子人类学证据支持。炎黄部落即来自羌人族群,在炎黄部落将原始汉藏语带入中原的同时可能又融合了当时强大的东夷部落的语言,最终构成原始汉语。汉语的分析语特征与藏语不同,我认为可能正来自于东夷的影响。原在中原的苗瑶语系语言(蚩尤九黎部落)和南方百越的语言(壮侗语系来源)都是分析语,也许东夷语也一样。所以很可能汉语是一种东夷化的古羌语原始汉藏语,或者原始汉藏语与东夷语的混合语,即双语系语言。商代成熟的甲骨文被认为可能起源于东夷的原始象形文字(商为东夷部落),可能与最早出现于山东龙山文化的陶文刻划相关。那么,这一象形文字系统可能对汉语的分析语化有影响。第一,是因为象形文字不表音,不体现原始汉藏语通过语音变化(屈折语的前后缀变化)表现复杂的语法现象,所以原先的语音的综合语特征通过文字而弱化。第二,因为东夷的语言可能本身是分析语,他们形成的原始象形文字系统体现自身的分析语特征,因而原始汉语在书写过程和以文本为工具的传播过程中也强化了它的分析语倾向的演变。汉语不是汉藏语系的唯一分析孤立语,彝语也是。我同样认为它是原始汉藏语向西南的分布中受到了苗瑶语系和壮侗语系的分析语影响,而逐步拥有了分析语特征,类似汉语的经历。通过音韵学和汉藏语系原始语言的拟构,上古汉语体现出与现代汉语非常不同的特征。上古的汉语(秦汉前)是没有声调的,而且汉字可能有多音节,不同于现在的单音节,有复辅音(如“目”为mruk)。不仅如此,还有复杂的动词形态和前后缀。汉语之所以变成现在的形态,无论是发音还是语法,是东晋十六国,即“五胡乱华”以及后来屡次北方民族南下统治中原导致民族大迁徙和混杂的结果。而汉字的结构(象形文字)可能也有助于语法形态的改变。下面是Wikipedia的一些摘录:大部分语言学家认为,原始汉藏语的语音和语法和嘉绒语相似:没有明确的声调系统,有复辅音,有复杂的动词形态。法国学者奥德里库尔(Haudricourt)早在1954年发现汉语的声调是后期的,战国时的汉语没有声调,到了南北朝韵尾-s和喉塞音分别演变成去声和上声。上古汉语也有复杂的形态,例如:使动的s-前缀:登(端母登韵)上古汉语teen,增(精母登韵)s-teen(e为倒写,n为长脚后鼻音,从音标。这里无法正确显示)。嘉绒语和藏语里存在着同样的s-使动前缀。按照历史语言学的定论,声调的有无、语序(动词、主语和宾语的相对位置)、音节结构等类型特征无法支持或者否认语言同源关系的假设,因为这些特征容易扩散到不同的语系。惟有共同的形态成分(前缀、后缀、中缀、元音交替等)和基本词汇才能证明这种关系。上古汉语有次要音节说以前普遍认为上古汉语是一种以单音节为主的语言,每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但是近几年,中国学者潘悟云和法国学者沙加尔不谋而合达到了一致的结论:上古汉语不仅有复辅音,也有次要音节,汉朝以前,一个汉字可以代表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第一个音节是弱化音节,其主元音为e,没有韵尾。这个结论目前还存在争议。上古汉语的形态变化由於汉字系统不能直接反映上古汉语的形态变化,因此为了了解这些变化,必须使用隋朝和唐朝的反切里出现的异读现象。例如:“解”,有几个读音:中古古隘切(见母开口佳韵上声,普通话ji)和中古胡买切(匣母开口佳韵上声,普通话xi);第一个有清声母(见母,中古k-)有主动意义,是及物动词,第二个有浊声母(匣母,中古f)有被动意义:声母的清浊和动词的主动/被动性有关。有时候,不同汉字可以代表同一个词根的几个形态,例如:“见”(中古古电切见母开口先韵去声)代表主动意义,“现”(中古胡甸匣母开口先韵去声)代表被动意义,这对动词类似于上述“解”字的两个读音,但与之不同的是,这里使用两个符号来区分主动和被动的读音。转这个内容就是想问问,在汉字成熟以前,汉语是屈折语吗?(或者说有屈折语成分吗?)是不是因为汉字的出现促使汉语蜕变成了完完全全的孤立语呢?如果是的话,这种蜕变过程有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呢?还望高人不吝赐教关于“的”请问:“三更半夜的”“大冷天的”等结构里的“的”是语气词吗?作用是什么?:“上课去”中“去”的问题“上课去”是分析成 中补短语 还是 连谓短语 合适呢?关键是其中的“去”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连谓短语可能不合适。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说:“3用在另一个动词语的前面或后面:a)去+动。表示要做某事。不用去时,基本意思不变b)动+去。动词表示去的目的。咱们看电影去/他上街买东西去了。” “上课去”是属于“b)动+去。动词表示去的目的”。如果是连谓短语,则应该是“去表示动词的目的”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中“要”的意思相同吗?“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中“要”的意思相同吗?请说明理由。参阅张万禾、石毓智现代汉语的将来时范畴,汉语学习2008年第5期。汉语语音学对语言学的最大贡献新4声理论【内容】1, 语音理论现状 时至21世纪, 中西方语音理论基本保持在19世纪的水平;众所周知,以英语为典型的西方的语音理论 基本认为, 语音可以分解3个要素-辅音,元音和轻重程度 ; 但是以汉语为典型的中国的语音理论,基本认为,语音的3个要素声母,韵母,声调。从比较语言学角度而言,声母和辅音,韵母和元音,尽管有差别,但是基本上是相近的,统一的。很显然,这两个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强调语音的轻重,一个强调语音的抑扬顿挫的变化。实际上语音的轻重是指语音的变化;语音的抑扬顿挫的变化也是指语音的变化,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2, 语音的哲学思辨 很显然,汉语与英语理论的区别在于声调理论与轻重音理论的不同,为什么同样是人类的语音,却出现了不同的理论。它们之间能统一吗?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吗?从哲学角度而言,答案是肯定的。 可以广义推理一下,轻重音理论是两维的;四声理论是四维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告诉我们, 一般而言, 四维可以包括两维; 但两维的东西是绝对不可能包括四维的东西。换句话说,四声理论要比轻重音理论复杂而精确;轻重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信数字协议书
- 煤矿综釆协议书
- 工地事故处理协议书
- 宠物粮食保密协议书
- 定制拖鞋采购协议书
- 社工接案协议书
- 理事成员协议书
- 离婚没写协议书
- 2025年消防执业资格考试题库-消防标准化建设消防安全演练试题
- 导演离职保密协议书
- 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实施方案
- 托育机构消防安全培训
- 《现代库存管理:模型、算法与Python实现》 课件全套 杨超林 第1-17章 现代库存管理概述-某家电企业H的制造网络库存优化实战
- (正式版)QBT 5998-2024 宠物尿垫(裤)
- (正式版)HGT 6276-2024 双酚F型环氧树脂
- 补习班辅导班学员合同协议书范本
- 操作系统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离婚案件中夫妻房产分割问题研究
- APQP全套表格范例
- 《马说》复习课件
- 【可行性报告】2023年房屋租赁行业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