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爱留守儿童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doc_第1页
论关爱留守儿童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doc_第2页
论关爱留守儿童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doc_第3页
论关爱留守儿童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doc_第4页
论关爱留守儿童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关爱留守儿童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摘要:当前,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构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当下,大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感恩意识与奉献意识等更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共同课题,鼓励组织大学生参与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不仅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进而形成良性互动,获得共同进步的教育效果,值得探讨。关键词:留守儿童;校园文化;良性互动Theory of caring left-behind children with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benign interactionAbstract: at present, the huge Number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our country, has become a hot social concern, constitutes a social problem to be solved. The present, th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n constant increas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articipation consciousness,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and dedication consciousness is the need to study and solve common topic, such as encourage organiz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itie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care,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more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to form the benign interaction, get the education effect of common progress, worth exploring.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 Campus culture; The benign interaction 据2009年5月全国妇联统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多万人。留守儿童因为远离父母,存在着情感、教育、道德信仰等的严重缺失,心理问题多,犯罪率在攀升等已经构成了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极不和谐的因素。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计划(2012年7月)最新统计,目前中国大学生数量是2960万人,并以每年1.31.6速度扩招,至2020年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能达到5000万人,数量庞大。大学遍布中国各大中城市,有的甚至坐落在县级城市。我国大学十分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塑造的教育过程,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把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问题”群体纳入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并作为大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契机和途径,形成良性互动过程,必将对双方的成长成才互有裨益,对和谐社会建设产生推动的效应。一、留守儿童与在校大学生的现状目前,中国的留守儿童群体数量很大,他们中的多数成长环境很差,教育无从谈起。首先,主要表现为父爱、母爱的缺失,导致心理问题严重。他们多数与老人、直系亲属生活在一起,使他们成为以安全为第一、吃饱饭慢慢长大这样一种成长模式,缺少关爱、缺少感情沟通、缺少亲情的哺育,心理封闭压抑,导致有的自闭,有的害怕与人交往,有的自卑感强等。天真活泼的本性无法释放,对神圣母爱的渴望无法获得,对亲情的依赖无法满足等,使他们成长在痛苦的情感挣扎中,无法自拔,无法改变。其次,家庭教育的空缺,使他们的健康成长难以实现。因为多数是依附于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等生活,老人的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甚至是没有受到过教育,更不了解当下的教育前沿与热点,使教育的关键环节家庭教育成为盲点,更谈不上对孩子的引导影响。他们处在中国教育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极度贫乏的尴尬境地,陷于家庭教育极度困境的边缘。再次,学校教育不能弥补缺失。由于留守儿童在压抑的环境下成长,导致精神负担重,学习成绩不好。据调查:“47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有41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有10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成绩优秀。”1教师们反映:“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新教学方式落空。”“一个班七八十个学生,教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人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违纪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占7080)。”2最后,求知欲不强,有的甚至出现品行问题。因父母在外打工使家庭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却“导致农村颏的读书无用论抬头,一些孩子(甚至孩子的父母)认为,不用读多少书,一样也能在城市里赚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好像孩子读不读书并不重要”。2这就严重打击了孩子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对国人素质的提高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有的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教育,一些初中男生出现了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有的旷课,有的偷偷通宵上网,有的拉帮结伙扰乱社会秩序,甚至染上了赌博的恶习等。从思想到观念、从心理到情感、从环境到教育等多个方面,留守儿童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3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3的理念极不协调,因此,必须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来帮助解决。当下中国的大学,正处在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大学教育阶段,他们成为时代的佼佼者,但由于家庭条件相对优越,成长过程缺少伙伴,有的甚至是单亲家庭,由于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导致个别家庭困难学生心理落差大,自卑感强。独生子女的弊端不断显现,主要体现在:大局意识差,自我意识强,缺少谦让精神;合作观念差,集体荣誉感薄弱,缺乏奉献精神;求知欲不强,自觉意识差,缺少刻苦钻研精神;组织纪律性不强,行为懒散,缺乏自省能力;抗挫折能力差,喜欢张扬个性,感恩意识不强;心理素质不够好,沟通能力差,自我约束力不强;我行我素,关爱他人意识差,不能正确对待批评;等等。这些都表明,他们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很难担当起建设祖国的大任。这些不足,必须在他们大学学习阶段清醒地认识到,并逐步得到改变。要收到这样的好效果,课堂教育是主要教育手段,同时让大学生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实际行动中去体会、去感受、去觉悟、去奉献,在“做”的实践中去改变、去提高、去培养自己,就显得十分必要而又重要。二、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的途径与方式(一)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的途径我国的大学教育一直以学校教育为主,近年来提倡和兴起的实践教学给了我们一些培养专业人才的好途径和启示,但也只是局限于专业成才的层面上,对学生人生观、道德观、人文修养、思想品格、公德意识等的养成教育仍主要处在书本教育的层面上,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加入学生关爱社会,回报社会,强化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实践内容十分有意义。在高校文化建设思想和理念的引领下,在学校有组织的前提下,让大学生参与地方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主要载体可以通过以下形式来进行:1将关爱“留守儿童”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做好这项事业,要在教师的引导、带领下,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以便学生乐于参与、自觉投入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我们现在所有的人生修养课程都是在课堂上通过书本的学习进行的。德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学好理论知识,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与热情等。但无论理论课程如何地深入与生动,学生也只是局限在理论知识层面的学习与认知,真正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它的价值意义并领会其精神实质,是要在实践中去深化理解并付诸实践的。因此,引导带领学生投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实践中,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理解、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使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关爱留守儿童的实际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得到升华与提高,才能更好地达到课堂教育的目的。2将自我素质提高与公德意识培养相结合湖北工程学院学生借助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平台,多方开展了“大手拉小手”活动,让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具体的关爱内容。实践证明,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爱心奉献和亲身体验,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感知了人间的真情,深入理解了奉献的幸福和内涵,体会到什么是与人快乐自己快乐,懂得了人生的幸福。通过感同身受的体会,升华了其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懂得珍惜今天的生活,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很有裨益。在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沟通和帮助教育的过程中,对大学生自身也是一种很好的洗涤心灵的教育,对他们形成感恩意识、公德意识、自觉成才意识等都很有帮助。通过活动,他们发自肺腑地感到“助人为乐也是一种幸福”。3将提高专业素质与形成良好校风相结合通过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学生的信息反馈和活动心得的写作信息可以看到,他们对很多事物都有更高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懂得珍惜、懂得进取、懂得反省自己、懂得弥补不足。这对他们提高专业素养很有好处。一个大学要形成良好的校风,需要长期积淀和不断创新,需要用心培育和细心呵护,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传统,需要有载体去具体地实施。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民工的加入,虽然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很多事情会逐渐改善,但短时间内留守儿童问题不会彻底地解决。所以大学生有了更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可以以留守儿童教育为主体,全员或多数参与地方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和谐城市建设中的一员,以自己的行动为城市形象塑造、引领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做出贡献。大学生不断地更新换届,但我们的帮教事业如果能够届届相传、生生不息地做下去,随着机会和内容的变化,经验会更加丰富,队伍会更加庞大,事业会做得更加精彩。持之以恒,必将对校风建设产生巨大影响。(二)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的方式为了使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有序进行并收到双赢的效果,通过几年的摸索和思考,具体可通过以下方式来开展:1强化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过程复杂,内容各异,所以在活动中教师的组织、引领和核心作用不容忽视。应该切实担负起组织学生、为学生随时解答问题的职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耐心细致地给学生以鼓励,让他们克服畏惧和不自信的-Ii,理,让他们大胆走出校园,乐于向社会奉献爱心和智慧,以利于真正成为对祖国和民族有用的人。2依靠学生组织,发挥党员作用在学校学生工作系列和教学工作系列教师的倡导和带动下,要充分发挥大学党团组织的作用,以学生党、团组织为引领,依托大学“爱心助教团”等青年志愿者组织,并以党、团员为主导,动员、带领全校学生积极投入到向社会献爱心、给留守儿童送温暖的公益活动,并将其成绩纳入学生奖励学分和实践学分中,以充分调动和肯定学生热心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组织集体培训,明确目的任务根据妇联、教育管理部门、团委、机关工委等的部署,学校参与活动的教师要对大学生进行如何做好“代理家长”、如何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等内容的培训,使大学生明确工作目的,清晰工作内容,明了自己的职责,便于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个体优势,以便更好地收到社会效益和教育效果。可以将大学生一对一或二对一地与留守儿童结对。为了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效地开展活动,必须强化组织力量,必须加强教师指导。4加强学生交流,不断完善经验关爱留守儿童头绪繁杂,各具特点,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学校可以定期以班、系、学院等为基本单位,组织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使其能够取长补短,互相解惑,共同激励,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率,以便尽善尽美地做好这项对社会进步有益、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有利、对留守儿童教育和培养有用的多维多效果的社会公益事业。目前,中国大学的培养模式没有参与公共事业的内容,这是不完整的。未来的改革完全可以把学生学习成绩和社会参与度及效果作为评价大学生的因素,在硕士、博士研究生录取中成为合理看点,取消单纯唯成绩论。因为对一个人的评价绝不是学习成绩好坏就可以决定的。我们看到有太多的成绩好而怠于参与各项活动的大学生,更不要说公益活动了。所以,有序组织大学生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事业中,对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对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三、关爱留守儿童对大学文化内涵提升的意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3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正是我党执政为民理念的伟大实践。在当下,对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大学生来说,置身于一种有责任、有内容、有纠结的实践中,对于培养他们与人相处,解决问题,奉献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十分有益,对深化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增强学生反哺社会观念不可或缺。(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情操当前的大学德育教育课程开设了很多,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领会却很少,真正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也不多。所以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爱心奉献和亲身体验,可以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什么是“八荣八耻”,人间真情与亲情的伟大,深刻理解奉献的幸福,与人快乐自己快乐的内涵,什么是人生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等等。在践行、感知、反思、升华其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同时,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懂得珍视理解亲情,懂得宽容谅解矛盾,懂得顾全大局,懂得合作沟通,懂得反省感恩,懂得严格自律等。并可激励他们刻苦读书,自觉成才,在关爱奉献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道德情操。(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与能力培养目前,全国高校都在掀起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热潮,大学生走出校园与留守儿童结对,正是一个难得的实践学习和提高的大好机会。专业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帮教活动,可以使他们将理论和实践真正得到结合,可以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理解和认识问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留守儿童的接触、关爱和帮助,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意识、自我的管理意识、自觉的上进意识等,生动的现实体验比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效果更好。(三)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品牌文化与校风学风在网络游戏对学生形成强大的气场与诱惑的时代,让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参与社会有益的活动中,让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占据思想和行动的主流,并进而形成大学的主流文化,浸染影响全体学生。做到坚持不懈,最终树立起地方高校特色的品牌文化。高校作为党的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者,必须响应党的十八大的号召,深入领会党的最高理想和愿望,把办学为民作为高校教育事业的最高追求和宗旨,脚踏实地,把大学生的培养和民生愿望紧密联系起来,彰显大学精神,丰富大学文化内涵。铸就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大学品牌文化,学生学会了关爱他人,学会了塑造完善自己,必将有利于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四)有利于形成自觉的成长成才意识与公德意识学生在大学前的教育是在督促、检查等纪律要求下完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