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1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1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1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1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1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2、了解作者及红楼梦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4、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环境描写【教学重点】1、阅读课文,正音释词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3、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教学难点】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知识链接】1. 曹雪芹与红楼梦曹雪芹(约1715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出身于贵族世家,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颙等祖孙三代人,相继连任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雍正继位后,开展了一场凶残的斗争,排除异己,其父因牵连了进去,在雍正五年被革职抄家,曹家从此衰落到了乾隆初年,曹家似乎又遭到一次更大的祸变,从此就一败涂地了曹雪芹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稿,就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还不到五十岁,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他的未完稿题名石头记,基本稿只有八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的2. 写作背景红楼梦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康乾盛世”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隐藏着重重的危机当时政治腐朽,封建剥削加剧,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统治阶级内部也分朋树党,争权谋位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与罪恶,揭示了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3.红楼梦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异常广阔书中涉及的人物从皇亲国戚、贵族官僚,到丫鬟小厮、僧道商农,几乎涵盖当时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它对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土地制度、宗法制度、婚姻制度、科举制度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等都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此外,此书对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制艺尺犊、医药卫生、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烹调饮食等都有细致的描写作品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人物众多作品的语言凝练自然、准确传神,达到了空前纯熟的境地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由它引发的“红学”已经是国际显学4.小说常识概况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物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和环境被称为“小说的三要素”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说按内容可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等【学习过程】一、语言积累(A级)1. 正字音敕造( ) 纨绔( ) 盥洗( ) 杜撰( ) 宸翰( )攒聚( ) 翠幄( ) 瞋目( ) 懵懂( ) 忖度( )绾结( ) 嫡亲( )2.辨字形嫡( ) 敕( ) 钗( ) 帷( )谪( ) 赦( ) 杈( ) 帏( )3.通词义(古义今义)形容偏僻风流乖张仔细惫懒可怜总角便宜风骚二、通读课文,理清思路(B级)1、这篇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2、快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林黛玉进贾府都见到了哪些人?三、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C级)课文第1段交代,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要求:1、请大家速读课文,同位或前后位同学互相交流补充,然后概括归纳2、读课文时要动笔,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语句作为阐述观点的有力佐证3、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教师加以引导A、贾府(1)宏伟的外观(2)讲究的布局(3)华贵的陈设(4)威严显赫的气势B、人物(1)非凡的服饰(2)骄矜的气质(3)繁琐的礼仪四、学习反思(C级)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透过黛玉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贾府是个怎样的大家庭?五、布置作业(C级)1.试着分析理解课后习题二2.试着分析理解课后习题三3.背默西江月二首【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分析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性格特点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课时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课时难点】对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三人进行比较阅读和鉴赏【学习过程】一、分析林黛玉形象1、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投奔外祖母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得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度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林黛玉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可以说“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贯穿了她进贾府的始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能表现这种心理的细节(1)见迎探惜三姐妹时(2)见王熙凤时(3)在邢夫人处(4)在王夫人处(5)回贾母话时(6)和宝玉相见时小结:2.除了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之外,课文中也有对黛玉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我们来感觉一下黛玉的神韵(1)众人眼中的黛玉(2)王熙凤眼中的黛玉(3)宝玉眼中的黛玉二、分析王熙凤和贾宝玉形象本文通过从未到过贾府的林黛玉的所见、所闻、所感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描写贾府环境、介绍贾府人物的线索本文刻画了一系列重要人物形象其中对王熙凤、贾宝玉出场的描写,尤其精彩,历来受到称赞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对他们描写的部分,对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哪一点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原因是什么?(一)王熙凤节选部分分五个层次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1)写出场(2)描眉目(3)绘服饰(4)见黛玉(5)回王夫人(二)贾宝玉节选部分重点有四处描写:(1)出场前(2)衣饰描写(3)肖像描写(4)两首西江月三、诱思探究,小结课堂“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结合全文谈谈你自己对本文写法的感受(1)(2)(3)(4)四、学习反思通过对本文节选内容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同的发现和感悟?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你的看法五、布置作业1.独立完成课后习题二2.独立完成课后习题三3.语言学家王力说:“看一本好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就可以说你没有好好看你好好看的时候,总会有意见”请同学们课后认真通读红楼梦,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答案】(第一课时)一、语言积累1、正字音chi wanku guan zhuan chenhan cuanwo chen meng cunduo wan di2、辨字形嫡庶 敕造 金钗 帷幄 贬谪 赦免 树杈 内帏3、通词义形容:形体容貌 偏僻:偏激,不端正 仔细:小心风流:风韵神态 乖张:偏执,不驯顺 惫懒:涎皮赖脸可怜:可惜 总角:把头发扎成髻 便宜:方便风骚:姿容俏丽二、通读课文,理清思路1、明确: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第二部分(第214段):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第三部分(第1516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2、明确:第24段是第一层,写林黛玉拜见贾母和王夫人、邢夫人等第56段写林黛玉见王熙凤,是第二层第711段写林黛玉见贾赦、贾政,王夫人介绍贾宝玉是第三层第14段写林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是第四层三、环境描写:A、贾府明确:(一)(1)宏伟的外观(课文第一段,可依据宁国府的外观来推测荣国府的外观)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黛玉的眼中,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觉到它“大”:门前蹲着两个大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书写着五个大字五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外观,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2)讲究的布局比如贾母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就贾赦住处,虽不似贾母的正房那样,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至于“荣禧堂”的五间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甬道簇拥着,更是轩昂华丽(3)华贵的陈设就“荣?堂”而言,先以特写镜头详细介绍了堂屋的匾额,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的题字和印玺,都显示着主人的社会地位之高;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楠木交椅等,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觚、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4)贾府庭院的气势之宏、布局之妙、陈设之精,充分显示了高门大第的威严、显赫,社会地位的尊崇、高贵B、人物(二)除此之外,林黛玉进贾府,她还见到了众亲戚在贾府中生活的这些人又透漏给林黛玉了怎样的信息?(学生读课文,在课本上勾画并标记)明确:(1)非凡的服饰(第1段、第5段等处)例如王熙凤的衣饰打扮“彩绣辉煌”,贾宝玉、王夫人等乃至仆妇下人,“包装”都很“精良”(2)骄矜的气质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等人,身上都有一种骄矜之气(3)更重要的,贾府有着一套繁文缛节如用饭时,“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十分讲位次,丫鬟旁边执着佛尘,李纨、熙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寂然”吃饭,吃过了漱口洗手,之后吃茶一套仪节,均不得乱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富贵尊荣,有物质的,也有礼教的课文不仅写出了贾府的富贵尊荣,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四、明确: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林黛玉来到贾府,与众人见面透过她的眼睛,我们看到,贾府是一个社会地位和气派非比寻常的豪门旺族,是皇帝信任和赏识的簪缨世家,礼节繁复,等级森严,仆从如云,吃穿用度豪奢通过这些描写,小说交代了作品人物所生活的典型环境(第二课时)一、分析林黛玉形象1、明确:(1)(第3段)迎春三姐妹来时,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第5段)王熙凤出场时,黛玉“连忙起身接见”“忙陪笑见礼”均说明黛玉有着良好的教养,非常注意礼节(2)(第7段)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3)(第9段)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下了”(第10段)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子坐了“王夫人再四邀她上炕,她方挨王夫人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到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4)(第12段)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十分推让,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她“方才告了座,坐了”(5)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到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6)宝黛相见时,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尽管感觉相同,但两个人的表现却大不相同黛玉一见,便吃了一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但黛玉只是深隐内心,宝玉却直率地表达出来黛玉的表现固然固然是女孩子特有的羞涩,但也和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态是分不开的小结: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2、 除了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之外,课文中也有对黛玉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我们来感觉一下黛玉的神韵。明确:(1)众人眼中的黛玉众人见黛玉时对她的年龄、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的描写(2)王熙凤眼中的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3)宝玉眼中的黛玉宝玉见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神韵的描写,运用对偶、比喻等手法,以华美对称的语言,写出了宝玉眼中所见的黛玉的娇容小结:表现黛玉的共同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尤其怕“哭”和“泪”,不但照应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红楼梦中写林黛玉用的是“烟眉”,清,淡作者用虚笔写意展示黛玉的肖像,是为了突出其才情女子超尘脱俗的空灵感那种脉脉含情、袅娜之态,那种欲说还休的柔媚,“娇羞默默同谁诉”的眉目,那聪明灵慧的谈吐,都从这独具匠心的肖像描写中显示出来黛玉的美不仅在外貌,更在精神气质书卷气、灵秀气、孤傲气她有的是才,她是一位“才女”显其神而略其形,正是为免落俗套,使这一形象更加美好理想,更富有浪漫的魅力谁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呢?在曹氏笔下,林黛玉的形象不就呼之欲出吗?二、分析王熙凤和贾宝玉形象(一)王熙凤明确: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团火,暗是一把刀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节选部分分五个层次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1)写出场这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难怪黛玉纳罕,觉得其与那些“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实在是“放诞无礼”,这正说明王熙凤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通过贾母介绍“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只叫他风辣子就是了”,更证明了这一点“老祖宗”能够用这样这样戏谑的语言与之谈笑的人实在不多,除了说明她性格泼辣之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2)描眉目作者一再着力描写王熙凤的眉形目态此回借黛玉所见,告诉读者,王熙凤有“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不仅写其形,更写其神丹凤眼、柳叶眉,原是很美的,而曹雪芹却偏偏把美丽的丹凤眼配以三角,让秀气的柳叶高吊两梢,这就不尽美了即便仍可算得上漂亮,但已绝非温柔敦厚之形象含着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隐藏着刁钻和狡黠(3)绘服饰作者不只写了王熙凤容貌体态的细节,还详细地写了她的服饰装束从头饰、项饰到裙饰,从上穿、外罩到下着,从衣饰质地、款式到色彩,可谓精雕细琢,不肯放过一个细节,淋漓精致地体现了王熙凤身为荣府管家奶奶不同凡响的气度与华贵身为荣府管家奶奶的王熙凤,她的装束自然要与荣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相协调盛装丽服的王熙凤撑得不仅仅是她自己的门面,更是荣府的门面这不但具体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外部特征,而且透漏出人物的性格特征(4)见黛玉通过她的言谈举止表现她的情感的变化,反映她的内心世界先看王熙凤的出场语言,我们不难看出王熙凤的尊贵身份和泼辣性格再听听她见林黛玉时说的一连串话她的第一句话先是赞美林黛玉的相貌(因为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儿)赞美的话有许多种表达方式,如“你长得真美”“你标致极了”“你真是天下无双的美人”可这些话王熙凤都不用,而是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这样说,效果好在哪里呢?请看:“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言外之意,以前还一直怀疑是不是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以前还从没有见过这哪里是一般的赞美,是赞叹,再确切一点说,是惊叹,叹中有惊,而且似乎还是由衷的惊叹,因为她用了两个很有分量的词:“真”、“才”,将这种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谁也不会觉得空洞肉麻第二句话是: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读者听了这话,可能要纳闷:明明是外孙女,为什么说不像?而硬要扯成嫡亲的孙女?这样说不是见外了吗?可如果我们联系到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会发现她这句话的巧妙之处了她讲话时,周围人物除了林黛玉,还有和林黛玉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还有众姐妹的母亲邢、王二夫人如果竭力赞美林黛玉,把林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而不至于扬此失彼看来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她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第三句话,则转悲为喜,“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讲得好好的,怎么会突然转悲为喜呢?因为这个“心理学家”知道,姑妈去世不久,贾母痛失爱女,心里必定悲痛万分她估计几句高兴的见面话之后,贾母开始悲伤了,自己可不能只顾高兴,于是就抢在前头,转悲为喜,并且还要配以动作用帕拭泪,以表心诚可是,她因为“来迟了”,并不知道在此之前贾母已经“大哭”“呜咽”过,此时“方略略止住”因而贾母听了此话,不是“哭道”,而是“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还要她“快再休提前话”这可要让这位“心理学家”难堪了可她并不慌张,并没有露出马脚,而是“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真是一位天才的表演家!真的忘记了老祖宗了吗?当然不是,恰恰相反,她一心都在老祖宗身上,唯老祖宗是从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所以这些都入木三分地描绘了王熙凤“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事,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其得宠的原因(5)回王夫人一笔带过,进一步说明由于她的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已取得王夫人的欢心,成为贾府中的掌权人(二)贾宝玉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具有反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节选部分重点有四处描写:(1)出场前:侧面介绍一般人对宝玉的看法(贬斥态度)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黛玉:(听母亲说)“衔玉所生”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些贬斥足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但由于他时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2)衣饰描写:宝玉一出场便光彩照人,华贵之气直逼凤姐贾宝玉因其衔玉而诞,受贾母万般宠爱,其在贾府地位无人可及,一身丽服便是其身份、地位的标志但他一身华丽的装束又有别于凤姐首先,宝玉着此装是外出去庙里烧香,且是与其父贾政同去,其衣着打扮必须与贾府的社会地位相称,必须使其父看着顺眼所以说,如果说凤姐的盛装丽服是主动的,是顺应其性情的,那么宝玉的衣饰则在光彩照人中以青紫色为主,华丽宝贵中透着高雅之气不过,曹雪芹重笔描写宝玉的衣饰主要是为了突出宝黛初会时,贾宝玉在黛玉眼中的形象,宝玉出场前,他在黛玉的想象中“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但当宝玉一出场,贾宝玉光彩夺目的装束使黛玉眼前一亮,原来,宝玉竟是如此一个打扮整齐、风流倜傥的年轻公子!与宝玉出场前给人的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3)肖像描写:黛玉的观察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非常眼熟,产生亲切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4)两首西江月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生活“潦倒不通世务”,却钟情于女孩子,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行为偏僻”,常常“有天无日”地批驳不合理的现象,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怕读”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具有莫大权威的四书之类的“文章”,却对西厢记之类理学先生所反对的书视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