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中的呼喊》简述.doc_第1页
《原野中的呼喊》简述.doc_第2页
《原野中的呼喊》简述.doc_第3页
《原野中的呼喊》简述.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野中的呼喊简述原野中的呼喊是陈正林诗集的一部,收录了作者漂泊海南、广东、上海流浪打工岁月中的部分作品。收录作品多为作者孤独流浪、异乡思亲、心灵成长、爱情挫折的诗篇,讴歌了年轻的心灵在时代变迁大背景带来层层压榨,现实理想一个接一个破灭打击之下,仍旧积极向上,不畏挫折,一边呻吟一边前进,在自己都前途未赴的处境中,却仍旧对弱者充满同情怜悯,对人生充满深度思考和对未来乐观期待的人性的光辉。作者简介:陈正林,贵州习水人。硕士,贵州诗协副主席,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自幼酷爱文学,在习水一中就读时,发起成立“赤水河文学社”,主持出版了习水县第一份校园刊物青橄榄。发表过作品我和二黄狗、天边的晚霞、岁月悠悠、大娄山的风等。小小说无题、中篇小说残恋曾经获奖。著有诗集山崖上的守望、原野中的呼喊和散文集霜月无疆获得文学界诸多评论家较高评价。其诗作多次入选中国诗歌选等选本。与汪国真等著名诗人合著神州九人诗选出版发行。现居于上海。 文学评论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谭旭东为诗集作序呈现诗歌的本相郭思思发来短信,告诉我,他的一位朋友,一位诗歌朋友要出版集子了,请我写一个序言。我打开思思发来的电子诗稿,一读,这未曾谋面的陈正林的诗作,的确让我眼前一亮,心灵为之一震。陈正林把自己的诗集定名为原野中的呼喊,使我想起了大学时代就喜爱读的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旷野的呼唤,杰克伦敦的旷野的呼唤是美国大自然文学的重要作品,它带我走进了文学的另一篇丰茂的园地:动物小说或大自然文学。我带着好奇,认真地读了一遍原野中的呼喊,我感觉这部诗集,虽然不属于大自然书写,却和旷野的呼唤一样充满着血性,富有着感染人的生命力量。诗人内心世界里那种丰沛的爱、执著的情、真诚的信念深深打动着我,激发着我,让我为这位来自底层的诗人的文字心生敬意。现在写诗的人很多,有人说诗歌界乱象丛生,草根诗人多如牛毛;另外,诗歌界沽名钓誉的人很多,霸主轮流坐庄,谁也不服谁,结果呢,弄得诗坛骂声、怨声泛滥,让大家都感到失望。其实,写诗的人多,是一件好事,说明全面素质在提高。关键是,优秀的诗人和平庸的诗作者之间的区别,有时我们要认真辨别,才能看清,比如说,写诗的动机,写诗的立场,写诗的心态和诗人的人格,这些都是要拷问和检验的。读者认可的优秀诗人,一般有三个方面的品质:一是人格素质一定不低,至少不那么偏见狭隘;二是情感世界一定丰富,孤独但不冷漠;三是写作素养和对诗歌的认识,应该比较深的。当然,会写诗,还要诗人有勤勉的品质;不然的话,优秀诗人是出不来的。陈正林当然属于优秀诗人,不过,他不是那种高产的诗人,也没有在诗歌界谋得自己的话语权,自然可以说是“草根诗人”。他的诗作,按照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底层书写”,是真正的平民话语、平民立场。但从他的诗的写作技巧和情感内涵来看,他已经超越了很多颇有声名的诗人,可以说是“实力派”了。陈正林的诗的特点很多,有很多方面值得品评和肯定。这里,我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情感真挚丰沛,这是原野中的呼喊给我的最深的印象,也是陈正林诗歌感人肺腑的原因所在。他不做无病呻吟,不矫揉造作,一切服从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诗歌艺术与主体的情感紧密联结,因此,每一首品来都感觉厚实、纯正,读来都觉得语感流畅,格调峻峭,它们层次也丰富,有的是对生活、生命的思考,有的是对爱情的追求;有的是对乡土的眷恋,有的是对家乡人的怀想;也有的对自我的思考,对现实的质疑及对现代文明的焦虑。如致红棉树,就是对迟到的爱情的书写,字里行间里含着一种对爱的虔诚,让读者品味到了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情感。摇晃的白发用的是“假设”,但对一种老而弥坚的爱情的叙述与歌吟,却是真诚动情,充满着期待的:“如果有一天我们老了/数着你脸上的皱纹/我们来到地里/扯下一把放牛花/我将用苍老的双手/精选那最美丽的一朵/插进你迎风摇晃的白发/你娇羞地伏在我的肩头/让浑浊而幸福的泪水/湿透我风烛残年的肩胛”。写爱情诗很自然,因为每一个人都追求过爱情,至少梦想过爱情,当然,现实生活中,可能真正执著于爱的人得到的是悲哀的苦果,但爱的美好总是激励人去想象,去求索。陈正林也是一个爱的赤子,很多诗句里主体的心怀虽然没有完全袒露,但骨子里的坚贞和恳切却是满满当当、实实在在的。陈正林的亲情诗写得也非常好,如清明节,在爷爷坟前就表达了对亲情的怀念,看得出来,诗人内心里一直保留着农家孩子朴素的质地。在原野中的呼喊里,亲情诗和乡情诗往往情感上是相同的,艺术手法也差不多,都带着回忆性质,有明显的自传性,不像爱情诗在情感抒发方面更重视“独白性”的表达。如清晨牧童这首乡情诗,描绘了乡村景色,但表达的是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想,这样的诗里,诗人的生命轨迹是非常清晰分明的。如果说,对童年、乡村、亲人和土地的眷恋是一种传统的自在的情感的表达的话,那么对现实的批判质疑,就是一种现代意识和文明人的自觉思考了。原野中的呼喊的第二个值得称道的特点,就是诗人不停留在个人生活轨迹的描述,个体苦难的哀伤,而有了更为宽阔的视野和宏大的胸怀。如文明的叹息一诗,就强烈地表达了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沉醉于农耕文化或沉湎于自然风光的诗人固然可爱,但与其逃离,不如直面,对自身环境即使不能改变,也应该有批判的思考。陈正林的可敬也在这里,他不但对现代化有清醒的认识,对现实问题也决不回避。政治家就锋芒毕露,展示了诗人冷静而不乏正直的人格,我想这样的诗,也是真正的原野中特立独行者的呼唤吧:“这颗蓝色星球如果没有战争降临/那么多的军费开支/完全可以让蓝色星球的同类/过上富足的日子/为了人类最可耻的自私本性/权力者疯狂地选择用枪炮去挑起血腥/然后再假惺惺地去维护正义与和平/他们的善良与慈爱全是虚假/饥饿死亡战争是他们表演的舞台/他们在自私的人类疯狂的叫喊声中去制造罪恶/踩着鲜血得到喝彩与欢呼/他们被无知而自私的支持者顶礼膜拜/他们被称着/政治家”。还需要指出的是,“漂泊情怀”也是陈正林诗里的一个主要的情感内涵,如黎明写的就是全家人出去打工的情景。为了生存,乡村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忍受着亲人分别的痛苦,这首诗让我们读到了真正的底层生活的苦难,了解了“现代中国”这个闪亮的名词背后,隐存的灰暗和悲凉:“1994年2月13日/清晨/家人一夜的眼泪/变成了露珠/天刚蒙蒙亮/妻与妹刚走/我送她们在桥上/她们都去广东打工了/而我也就要起程了/海南东方的大山/开山工/隆隆的炮声中/去闯/送别的时光定格/冷月春风夹杂在晨曦里/追梦的心温暖如旧/为了生存逃亡异乡/吻别亲爱的妻/晨风里滑下/两行泪滴/大山大海/两情依依/何日再聚”。望眼欲穿也有一种“漂泊情怀”,这样的诗是诗人生命经验的切身性表达,读之尤其感人肺腑。原野中的呼喊中的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视角意象很有冲击力,语言简练而富有穿透力,显示出诗人思考者的光芒。如弓:“山路上/一张弓/艰难地仰望/蓝天/白云/年轻的鸟儿在飞翔/雪地里/瞄准/那只火狐狸/射击/弓/已经没有力量”,这首诗中,“弓”的意象让读者产生了诸多联想,尤其是对山路上跋涉的生命的描绘,可以说是非常深刻的。如心之呼喊:“喊一声悠悠岁月/喝一口浓浓的酒/尘世/在醉眼中看透/人生/半杯是水/半杯是酒/一半是淡淡/一半是忧愁”,这首诗表达的是人生感悟,但况味深沉,让人回味。“知识分子写作”一度被诗歌界粉饰得无比高雅,甚至诗人身份的求证也变成了技巧和词藻的堆砌。其实,写诗某种程度上是一门“寻找简单”的艺术,不但心灵的单纯是诗人的基本精神状态,就是修辞的简练也是诗歌最基本的形式。过分地讲究,有时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过分拔高,都会使诗歌偏离本来的艺术轨道。陈正林的诗歌写得正:情感自然,心态端正。读他的诗歌,有纯正的立场,正确的价值观,不少作品“天然去雕饰”。我想,原野中的呼喊的魅力也在这里,它让我们看到了诗歌的本相!在新浪微博上,我写了一句话,算是我读陈正林的诗的一个总结性的感受:“不读好诗,语言都容易堕落!”很多微友很认同我的看法,认为这句话抵达了语言的本质。我把它送给陈正林,算是给未曾谋面的诗歌兄弟的祝福吧!相信他理解我的感受,因为我们都在诗歌里书写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原野中的呼喊之后记守望心灵的原野2012年的这个夏天,诗集原野中的呼喊终于出版了,这是我给自己坚持守望心灵原野的一份交代或者说慰藉。此时此刻,想起了我的家乡赤水河畔,想起了与牛绳镰刀为伴度过了乡下湿漉漉亮晶晶露珠般七彩的童年,想起了13岁进城,黑呼呼的小手从牛绳镰刀的熟练把握到城里自来水龙头马桶按钮怯生生抚弄不知所措的那份尴尬,想起了读书的身影从呼呼的煤油灯下来到城里的电灯下开始的那份自卑与不安,想起了习水一中后山上同学们清晨阅读的朗朗书声,想起了刚进城的一切。从这个时期开始,莱蒙托夫、白朗宁夫人、歌德、普希金、泰戈尔、徐志摩、郁达夫、北岛、舒婷等诗人的诗集陆续出现在床头,精彩的诗句一遍遍刻画着少年心灵原野的天空,从此世界精彩的诠释多了一个版本,俘获了少年的心,这种俘获产生的虔诚热爱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并且还将一直持续下去。回首当年,文学梦想的种子曾经发育得那么美好,小小年纪就得到了许多的荣耀。谁曾想早来的荣誉是那么的脆弱,中途的一天突然中断了。原因很简单,为了现实的生存,我选择了漂泊异乡,文学梦被迫中断了整整20年。近期,时间终于得到了自由解放,于是开始整理过去陆续写出的文字,从中挑选了一部分出来,今天出版的诗集原野中的呼喊是第一本,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计划还将整理出来几本集子呈现给人们。这些作品不管最终得到高分还是低分,我一直坚持认为这是我今生必须完成的作业,我不能一拖再拖。我怀着十分平静的心情去看待这份迟交的作业,超出预料更没有想到的是,诗集的稿子得到了鲁迅文学奖理论奖获得者谭旭东教授“呈现诗歌的本相”这么高的评价,激动之余,在此我要深深地感谢他。遗憾我们至今未曾谋面,但作为一个与梦想告别了20年重新归来的中年文青,能够得到评论家如此沉甸甸的一份鼓励,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写下去回报他的厚爱。感谢著名诗人李发模,作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伤痕文学诗歌的旗帜,百忙中也对我的诗集给予了亲笔题词。我是读着发模老师的大量诗歌长大的,他的那些震撼人心的诗句是我今生学习的榜样。感谢贵州民族报民族文学周刊执行主编郭思思老兄的鼓励、催促、帮助和全部策划,没有他就没有这本诗集的付梓印刷。感谢沈阳出版社的编辑、校对、排版等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还要感谢我网络空间里面的那么多读者朋友,是他们日复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