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 16 社 戏 备课人:程爱民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理解作者如何把自然美和人性美融合为“乐土”的美; 4、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5、抄录文中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增加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和分析社戏中夏夜行船、赵庄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体会景物、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好处,一同分享作者童年与乡村少年玩耍的乐趣; 2、简要分析六一公公、双喜、阿发等人的性格特征,归纳文章主旨; 3、分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思考和认识。教学难点:1、(1)看戏时间;(2)平桥乐土、寻船周折等与赵庄看戏的关系(铺垫);(3)有关京剧的常识(例如,老生、小旦、小生、老旦等,学生缺乏积累);(4)由于作品容量大,所以课时紧,任务重:既要培养学生默读、速读、朗读的能力,又要训练思考、理解及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还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 2、分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思考和认识。教学方法及课时安排:教学方法: 兴趣教学:教学中紧紧抓住“看戏”这条线索,紧紧扣住对故事情节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出童心童趣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初一小学生,讲课一定要适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谈话法”,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语言要委婉,调动阅读作品的兴趣。 写作设计 : 抓住这次学习典范作品的极好机会,安排一次“回忆童年往事”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热爱人生的感情,进行团结、友爱、诚实等品质的自我教育。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导入、解题 1、 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过戏吗?好,今天,我带领大家一同去鲁迅的故乡,看一场戏去,好吗?” 2、板书课题:社戏 板书作者:鲁迅 3、回忆鲁迅: (1)我们想去鲁迅的家乡去看戏,那鲁迅家乡在哪里呢?(浙江 绍兴) (2)(小黑板填空): A 18811936 B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C 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叙事散文 朝花夕拾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接触社戏: A体裁:小说 这篇小说写得也很精彩。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文中的“我”叫什么名字?(迅哥儿)这个人物是根据童年“鲁迅”的经历而虚构的。 B 写社戏时,作者已经多大年纪了?(结合文后的暑期推算) 1922-1881=41(岁) C 看戏的往事已经过去多少年了? 因为“我”当时十一二岁,而写社戏时已经41岁了,因此已过去41- 11= 30年了。 D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而往事却历历在目。从回忆中,作者有着哪些深刻感悟呢? 二、揭示全课目标 1、掌握下列词语:惮 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2、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理解作者如何把自然美和人性美融合为“乐土”的美; 4、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5、抄录文中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增加语言积累。 三 明确本节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 2、理清故事情节; 3、探讨第一部分“平桥乐土”的内容和作用。 四 课堂达标 (一)给作品中的生字,在原文的生字旁边注音,重要的词语稍加注释。 (二)检查预习情况,用黑色识字板展示:(24个) 惮 踱 颇 撮 楫 棹 伊 归省 行辈 絮叨 撺掇 凫水 潺潺 踊跃 自失 弥散 蕴藻 漂渺 宛转 悠扬 喝采 罗汉豆 旺相 桕树 (三)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找出段落的起讫: 教师提供下列情节 平桥乐土 寻船周折 夏夜行船 赵庄看戏 (14) (59) (1013) (1421) 月下归航 偷豆吃豆 偷豆余波 往事难忘 (2223) (2430) (3139) (40) (四) 阅读“平桥乐土”部分 1、什么是社戏? (“社”中每年所上演的“年规戏”。) 2、看戏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呢? (浙江省 绍兴城外 鲁镇附近 平桥村的临村赵庄) 3、陪我看戏的是哪些小朋友?他们待我如何? (1)双喜、阿发、桂生等一群小朋友 (2)(A)伴我游戏 (B)钓虾、放牛 (C)陪我看戏 友好、亲密 4、平桥村的老人们是些什么人?待我怎样? (A)种田、打鱼 (B)不说“犯上” 老人们 勤劳、善良 5、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看戏) 6、大约是在什么时间(季节)去看戏的?根据是什么? 春末夏初 根据:(1)扫墓后(2)豆,罗汉豆(夏) (3)麦(立夏麦呲牙) 7、他们是怎么去看戏的?为什么非要乘船去? (1) 乘船(2)因为 A鲁迅家乡在江南,江南是水乡,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B 桥村“临河”, 乘船方便;C 连六一公公卖罗汉豆都是划船去的。 8、写“平桥乐土”的目的是什么? 交代得以看戏的缘由、时间和平桥村的地理环境,小伙伴们的亲密、友好,乡间农民的勤劳、善良,为后文写看戏及偷豆等内容作铺垫。 9、平桥村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是我的乐土“乐”。 五、回顾所讲部分 六、布置作业 1、看戏前遇到什么困难?这个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2、预习课后练习(第95页)的“二”题的第1小题:(请在书本上勾画) 作者写夏夜行船,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试把表现这些感觉的语句分别摘出来,说说作者是怎样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 第二课时 一、明确本课目标 1学习“寻船周折”和“夏夜行船”部分; 2、体会烘托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 默读59段“寻船周折”,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1)看戏之前遇到什么问题?(2)我的心情如何?(3)老人们关注我的心情吗? 2、(1)船找到了没有?(2)由谁找到的? (3)找到后又遇到什么问题?(4)这个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3、作者把“寻船周折”写得一波三折,目的是什么? 归结:(1)看戏之前,没大船,因为小船不安全;“我”急得要哭。(2)大船是由双喜找到的,找到后,又没大人陪我去;结果双喜提议由小伙伴们一同陪我去,母亲和外祖母都不放心,没有同意;双喜提出“写包票”等四条理由,看戏才如愿以偿。(3)作品之所以把“看戏周折”写得如此细腻,目的就在于烘托了“我”看戏前的急切心情“急”。 三、欣赏“夏夜行船”部分: 1听读录音带(或教师范读) 注意(1)景物描写部分,要朗读出诗情画意 (2)速度要轻快些 2让学生仿照教师的样子,放声朗读、速读。 3回答问题: (1)整体感悟:“夏夜行船”中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答:一是急切的心情,原因是怕晚了;二是惬意、舒服、欢快、愉悦的心情,原因是看戏如愿以偿了。 (2)体会写法:这种急切而愉悦的心情是从哪些描写中表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看书体会,并讨论。 A 动作迅速 跳 拔 拔 点 磕 退 上 “飞” B 景物之动 a 清香扑面吹来 b 连山踊跃跑去 (以动写静) C 心里所感 慢 D 耳朵所听 a似乎歌吹 b大概横笛宛转、悠扬 E 望眼欲穿 依稀的赵庄真在眼前了 (3)、挖掘作用:作者描写“夏夜行船”的种种感受,用意是什么? 答:烘托“我”看戏的急切心情,再现童年夜出看戏的无限欢乐(这种欢乐,并不完全在于看戏本身)“切”。 (4)笛子独奏: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用横笛为学生演奏一段曲子,如彩云追月,让学生体会“宛转”“悠扬”的含义,接受音乐美感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四、课堂训练 1、出示小黑板,口头填空 (1)填写传神的动词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石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本段最突出的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动作描写 写出了小伙伴们架船技术的高超、娴熟,烘托了“我”去看戏的急切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为什么说山“踊跃”? 答:“踊跃”,跳跃。由于船行之快,自然两岸的连山就有一种向后快速移动的感觉;又因为是夜间行船,所以看到的连山只是大致的轮廓“铁的兽脊”一样;“兽脊”快速向后移动,便有跳跃之感,即“踊跃”的感觉。把静态的连山写动了,烘托了“我”急迫的心情。 五、课下作业 1、摘抄:在笔记本上摘抄10至13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2、练习:(课后练习一)通读课文,按时间顺序,理清从望见戏台到离开戏台的情节脉络。 第三课时 一、明确本节目标 1、理清“赵庄看戏”的情节脉络(重点); 2、欣赏“月下归航”的情境; 3、 分享“偷豆吃豆”的乐趣(重点)。 二、理清“赵庄看戏”的情节脉络 1、快速默读第1421段“赵庄看戏”部分 2、找出顺次出场的演员 3、排列次序(出示小黑板) (1)红衫小丑 (2)老旦 (3)小旦 (4)老的小生 (5)蛇精、老虎 (6)铁头老生 答:(6)(3)(5)(4)(1)(2) 4、找一名优生复述一下“看戏”情节 铁头老生 小旦 蛇精、老虎 老的小生 红衫小丑 老旦 5、“我”对赵庄夜戏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请用两个字概括) A 扫兴 B 遗憾 C晦气 D点背 总之,也可用一个字概括为“憾”。 三、欣赏“月下归航”的情境爽 1、 请找出两处修辞?用意是什么? (1)“戏台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隔。” 比喻 用意:写出了回望中戏台夜景的美,表达出留恋的心情。 (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比喻 用意:富有童话色彩,渲染了轻松、愉悦的心情。 2、“连几个夜渔的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补写这一句的用意是什么? 用意:侧面衬托,衬托行船之快、架船技术高。 四、 分享“偷豆吃豆”的乐趣 1、快速阅读第2430段“偷豆吃豆”部分; 2、讨论:你认为在“偷豆吃豆”过程中,哪个孩子最可爱?说说理由。 (1)桂生机灵提议“偷豆呀!” (2)双喜心眼多A “我们偷哪一边的呢?” B 怕挨骂,偷六一家的 C 考虑八叔油盐之事 (3)阿发憨厚“往来的摸了一回”“偷我们家的吧” (4)孩子们可爱分工合作:“摇”“火”“剥”“煮”“洗”“抛” 对付八叔:“八癞子” 3、总结:“我”对“偷豆吃豆”的感受是 (一个字)。答:趣。 五、课下作业 1、默读本节所学部分 2、自己复述“赵庄看戏”和“偷豆吃豆”情节 3、设置悬念:可以说孩子们闯下了大祸,那么,结局如何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四课时 一、明确本节目标 1、了解“偷豆余波”; 2、分析六一公公的形象; 3、回味“社戏”给“我”感受。 三、了解“偷豆余波” 1、 请大家用红色波浪线,画出六一公公所说的四句话,并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老六一说话的内容: 2、(1)嗔怪 (2)询问 (3)送豆 (4)夸奖 3、 请一名同学朗读31至39自然段,讨论: 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总结: 热情、豁达(“请客?应该的。”)、朴实、善良、厚道(“送豆”)的农民形象。 4、 踏坏豆田,反得夸奖和馈送,“我”的感受是怎样的? “怪”(奇怪) 四、 回味“社戏”给“我”感受 1、 教师范读第40段; 2、讨论:“那夜似的好豆”真有那么好吃吗?“那夜似的好戏” 真有那么好看吗? 答:那夜的豆可能很好吃;但那夜的戏并非那么好看。 3、讨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总结:在看戏的过程中,有小伙伴为伴,一起驶船,一起说笑,一起吃喝,乡间午夜的美景令我陶醉,几十年后,这些成为我童年美好、甜蜜的回忆,突出了对乡间少年诚挚情谊的怀恋“恋”。 五、概括主旨 小说回忆了“我”童年时期和小伙伴们去赵庄看社戏的难忘经历,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图景,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刻画了淳朴乡民的形象,盛赞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六、 课堂练习 1、在下面故事情节后的小括号里,请用一个字概括出“我”的感受: 寻船周折 (急) 夏夜行船 (切) 往事难忘(恋) 平桥乐土(乐) 赵庄看戏 (憾) 月下归航 (爽) 偷豆吃豆 (趣) 偷豆余波 (怪) 2、朗读全文 七、 课下作业 :课后练习“三”的2、4小题。 八 课下写作训练 1、导写提示 童年,给你留下过哪些美好的回忆?粘知了,捉麻雀,下水淘鱼,偷杏儿,爬树捋榆钱儿,折柳枝做柳笛,跟小伙伴过家家,跳房子,折纸船,养小兔子,跟小朋友争吵打架,到外婆家闯祸,生病时妈妈给我百般呵护,与家人一同外出旅游,与小朋友一起下棋、玩游戏哪些给你带来了乐趣?哪些给你带来了不悦,甚至是忧伤?让我们珍惜它,让我们用童心稚笔串起这一粒粒珍珠吧。 2、具体要求 (1) 请以“童年”为话题,自选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2)要有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配合一定的景物描写; (3) 确定主旨:表达或悲、或喜、或辛酸的感情,以及对童年一定的感悟和认识。 (4) 参考题目: A 说说我的童年 B 啊,童年 C 童年 趣事 D 旁注教学反思课题: 22课荒岛余生 备课人:李 明教学目标: 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教学难点: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教学方法及课时安排:教学方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入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六合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二、教师板书课题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三、师: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23页,快速浏览文章,自己解决生字词。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小声读一下。(过程23分钟) 四、结束浏览 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几张安塞腰鼓表演图片(34张),请大家看一下这与文中描述是否一致。(教师对图片做简单讲解,图片选用比较有张力、有气势的) 五、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本文记述了一个 的过程,描述了一个 的场面。注意,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请大家思考一下。 (明确:安塞腰鼓表演) 六、既然是过程,那么当然就又先后,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那么就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板书设计见附录)谁能用课本上一个字来概括表演前和表演后的氛围特点? (生:静。) 师:那么中间表演的过程可以用哪个字概括? (生:动或闹。) 那么这篇文章的整体气氛依次为静、动、静。动静结合,互为衬托。仔细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的“静”和结尾的“静”一样吗?谁可以在“静”字前再加一个字,把这两个“静”区分一下? (生:前为安静,后为寂静。) 谁能区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 明确:安静一般形容有生物而保持安静的状态,寂静一般用来形容环境的安静。例句如:学生都在认真地写作业,教室十分安静。2、我在田野中漫步,四周一片寂静。 七、文章既然描写了一个场面,那么必然有构成这个场面的要素,想一想文章中构成场面的东西有哪些? -(明确: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子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想象一下,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诸如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等。) 八、那么想一想,如果我们朗读这篇文章的话,我们该怎么读它? (明确:开头和结尾应低沉一些,更深情一些,中间部分应激情澎湃,情绪激昂。) 九、那么一会我给大家时间自由朗读这篇文章,然后大家展示。朗读之前我把个人的一个朗读心得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幻灯片内容:四部朗读法:1.大,大而不喊;2.慢,慢而有情;3.快,快而不乱;4.稳,稳而有度。) 简单解释:大,就是读的声音要大,即使读错了,也要大大方方的读出来,这样别人才可能给你指点。大而不喊,不要扯开喉咙,要让听到的人知道你在读课文。慢而有情,要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是高亢还是低沉,是欢快还是悲伤等等。快而不乱,讲究把文章读熟。稳而有度实际上是前三点之后的总结,是一种效果。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前三步的阅读,根据自己对文章的体会,读出的课文,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该快得快,该慢的慢;该高亢的高亢,该低沉的低沉;该欢快的欢快,该悲伤的悲伤。 好了,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朗读。 十、学生片段朗读展示,老师及同学点评。人数控制在34人,如没有学生朗读静态段落,教师可进行提示。如有能力,教师可在学生朗读后进行朗读示范。 (至此用时不超过25分钟。) 十一、播放安塞腰鼓视频朗读。(互联网上有寒风朗诵并制作的本文配乐配表演朗诵,非常精彩,总长7分36秒,建议使用。) 十二、通过读课文,看场面,听朗诵,设想一下,假如你现在就是在现场的一名观众,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或者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它? (明确:文章第12自然段。个人总结的词语有劲、自由等。) 教师提示:劲也好,自由也好,实际上都是生命的跃动。我认为用生命去概括最好,安塞腰鼓诠释了生命,激情与张扬,放纵与自由;生命的激情也支撑着安塞腰鼓,刚劲与活力。 十三、设想一下,假如你是表演队中的一员,此时你会想些什么? (明确:什么也没想,只把它看成是一种激情的宣泄、生命的激荡,他不会在乎周围有没有观众,有没有人关注,他在用“敲起来”和“跳起来”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十四、展示教师个人感悟(幻灯片形式) 一场安塞腰鼓,实际上就是人生的完整历程,在起始的安静中积蓄、孕育到人生辉煌时的挥洒与张扬,再到老去时的沉思与宁寂。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慢慢沉寂下来的是鼓声,而久久震撼我们心田的是那近乎疯狂的搏击着的生命。“我们崇尚专注一生的事业,我们更赞赏自由奔放的灵魂”,那千年黄土孕育的奔流黄河滋润的安塞腰鼓啊,你敲击着生命之门,跳动着生命之舞,燃烧着生命之火。 当远处那声渺远的鸡啼响起,我感到有另一种生命在涌动。 十五、作业 1.对印象深刻的某个场面进行描写,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2.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修辞和句式特点。 旁注教学反思课题: 18 竹 影 备课人:程爱民教学目标: 、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教学难点: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教学方法及课时安排: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自己的风采。 (课外积累惜时的名句) 二、导语: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也会有小小的烦恼。那么,我们为这仰慕的名人,他们的童年生活你了解吗?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这样的文章,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例如:-) 三、信息箱: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丰子恺的了解。 四、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B、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C、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D、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基本特征。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这种寓教于乐的匠心美。 五、你品味到美了吗?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六、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七、欣赏延伸: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九、质疑大挑战: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过渡)大家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生答) 其实,你留心一下,你也许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也许会有艺术上的发现,让我们走进童年 十、走进童年: 叙说一下一段童年的往事 要求:用语简洁,尽表现童真、童趣。 (小结)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祝愿全体老师和同学们永远快乐! 旁注教学反思课题:19 观 舞 记 备课人:程爱民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积累字词;(2)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 2、能力目标:(1)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2)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学习作家冰心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教学难点: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教学方法及课时安排: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默读、放声朗读等途径深入品课文味。 2、联想想象法:启发学生在读课文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文字所描述的美丽形象,深入体悟语言的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舞导入 印度是个传统舞蹈十分丰富的国家,派别繁多,婆罗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演员千变万化的手语,传神的面部表情,复杂的脚点技巧,使人目不暇接,屏息凝神. 请同学们用心欣赏一段舞蹈,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利用多媒体播放印度舞。)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鼓励。) 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却似乎捉襟见肘,为语言的匮乏而苦恼,但大家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翻开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用优美的语言描写卡拉玛姐妹的印度舞蹈) 2.自由朗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三 局部欣赏,发展个性。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大声朗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对16、17、18三个自然段进行小组研讨,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讨论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17自然段。 学生合作研讨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在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情绪进一步高涨,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产生更多的心得,朗读时感情就更充沛、真挚。 朗读指导:轻重、缓急、感情 品味积累:优美语言,生动描绘;妙用修辞,景上添花. 四、小组交流,深入理解。 1师: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能否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 (飞动) 2师: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这种美的? (16、17、18三个自然段。) 形体、服装、神态 心灵之舞 3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四、迁移拓展,课堂延伸 同学们,欣赏了这精美的描写,我们不由得在钦佩卡拉玛姐妹舞技的同时,也深深钦佩冰心的语言。学会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去描绘生活美,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大收获. 现在是学以致用的时候了,请同学们仿照作者的语言特色,观看雀之灵的片段,用你的妙笔记录下你心灵的火花! 要求: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恰当的修辞加以扩写,使之成为一段优美的文字。 五 结束语。 同学们不仅说的好,写的也很优美。45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从印度到中国,从现代到古典,从卡拉玛姐妹到美丽的杨丽萍,心灵一次次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衷心的祝愿大家每天都如这舞蹈般精彩。 让我们用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用聪敏的双耳去倾听,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用灵巧的双手去描绘,用优美的语言去表述,艺术-就在你我身边! 作业: 观看千手观音,仿照观舞记写一篇小文章300400字 印象最深的舞蹈场景 补充: 1、 宿的三种读音 2、 描写舞姿的古诗词 翩若游龙,婉若惊鸿。 曹植洛神赋 舞底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几道 六、课外知识补充 走进世界艺术长廊,挖掘文化瑰宝.增添自身魅力. 芭蕾舞:柴可夫斯基天鹅湖 名画:凡高向日葵 达芬奇蒙娜丽莎 名曲: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欢乐颂 雕塑:亚力山德罗斯纳纳斯 罗丹思想者 名著: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 名片:斯皮尔伯格泰坦尼克号 旁注教学反思课题: 20 口 技 备课人:程爱民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教学难点: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及课时安排:教学方法: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 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 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2节 电流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沪科版五四学制2024九年级上册-沪科版五四学制2024
- 第四节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说课稿
- Lesson 11 Is this your shirt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英语第一册 上半册新概念英语
- 第12课 语音合成技术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信息技术浙教版2020八年级下册-浙教版2020
- 2025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 苏少版一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4单元《唱:不能告诉你》教学设计
- 小学二年段期末考试试卷(2篇)
- 2025年《现代咨询方法与实务》知识考试题库
- 2025年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等式不等式试卷+解析
- 2025年暑假高二升高三化学专项复习: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判断(含答案)
- 2025安全注射培训
- 劳动仲裁内部培训
- 中国方言课件图文教学
- 中国市政工程专业市场深度调查评估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女职工普法宣传教学课件
- 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查房
- 合资研发中心管理制度
- CJ/T 242-2007城市客车外置式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
- 销售流程与管理制度
- T/CSPSTC 106-2022水工建筑物表面位移机器视觉在线监测技术规程
- 外墙刷漆施工安全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