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汉常用词271360.doc_第1页
王力古汉常用词271360.doc_第2页
王力古汉常用词271360.doc_第3页
王力古汉常用词271360.doc_第4页
王力古汉常用词27136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71.【作】 (一)起来。论语先进:“舍瑟而。”又用於抽象的意义,表示“兴起”。孟子公孙丑上:“贤圣之君六七。”今成语有“精神振”,“掌声大”。 (二)创造,制作。论语述而:“述而不。”孟子梁惠王上:“始俑者,其无后乎!” 272.【为】 (一)做,造作。战国策齐策四:“王使人冠。”按,“为”字是一个动词,是“做”的意思,但古人“做”的含义非常广泛,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它的涵义比 较具体。论语先进:“国以礼。”又阳货:“女周南召南矣乎?”又微子:“杀鸡黍而食之。”孟子告子下:“固哉高叟之诗也!”左传隐公元年:“不如 早之所。”又僖公三十年:“且君尝晋君赐矣。”我们可以随文译为“治”,“学”,“煮”,“解”,“给”.但是不能认为“为”字本身有这个意义。引申为当作,作为。庄子逍遥游:“世世以洴澼絖事。”又为变成,成为。庄子逍遥游:“化而鸟。”又为叫作。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 鲲。” 又为算做,算是。论语为政:“知之知之,不知不知。” “以为”连用相当於现代说:“把.当作.”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东道主。” (二)略等於“是”。孟子公孙丑上:“尔尔,我我。” (三)介词。被。韩非子五蠹:“必鲧禹笑矣。” (四)读wi。动词。为了某人的利益,站在某人的一方面。左传僖公四年:“岂不谷是?” (五)读wi。介词。替,给。庄子养生主:“庖丁文惠君解牛。”又因为。孟子梁惠王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其象人而用之也。”(六)语气词,常跟疑问代词相呼应,表示疑问语气。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 273.【取】 (一)拿,拿来占有。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不阙秦,将焉之?”引申为采取。孟子尽心下:“吾於武成,二三策而已矣!”(武成:尚书中的一篇)又为从 中取出。荀子劝学:“青之於蓝,而青於蓝。”注意:“取”的反面是“舍”(舍),所以“取舍”对举(取:要;舍:不要);又和“与”(予)相对,故又有 所谓“取与”(取:拿人家的东西;与:拿东西给人家);又是“去”的反面,故还有所谓“去取”(去:抛弃;取:要)。 (二)攻取,攻下,占领。左传文公八年:“秦人伐晋,武城。” (三)娶妻。论语述而:“君於吴为同姓。”(鲁和吴都是姬姓国。)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娶”。 274.【求】 (一)找,寻找。孟子梁惠王上:“犹缘木而鱼也。”求的结果是“得”(找到),所以常和“得”字相应。战国策楚 策一:“虎百兽而食之,得狐。”引申为要求,责求。论语学而:“君子食无饱,居无安。”今成语有“全责备”。 (二)向别人求得利益。战国策齐策一:“四境之内莫不有於王。”引申为请求。战国策赵策四:“赵氏救於齐。” 275.【奉】 (一)两手恭敬地捧着。左传成公二年:“再拜稽首,觞加璧以进。”引申为恭敬地接受下来(抽象意义)。如说“命”。 (二)陪从在上位者。左传庄公八年:“管夷吾、召忽公子纠来奔。” (三)供养。老子七十七章:“损不足以有余。”又为侍奉。孟子告子上:“妻妾之。” (四)通“俸”。战国策赵策四:“位尊而无功,厚而无劳。” 276.【致】 (一)给与,送给,献出。论语子张:“士见危命。”双音词有“敬”,“意”。 (二)使至,导致。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今成语有“学以用”。 辨至,致。“至”是“到”,“致”是“使到来”。“至”字是不及物动词,“致”是及物动词。“招致”,“导致”的意义不写作“至”,“到来”的意义 不写作“致”。孟子万章上:“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致”与“至”不可以互换,因为前者是及物动词而后者是不及物动词的缘故。 277.【得】 (一)获得,得到。跟“失”相对。左传襄公十五年:“楚人或玉。”用於抽象意义时表示得到某种好处。庄子养生 主:“吾闻庖丁之言,养生焉。”引申为事情做对了,得当。汉书叙传:“历古今之失。” (二)表示情况容许,有“能做到”的意思。论语颜渊:“虽有粟,吾而食诸?” 278.【益】 (一)水漫出来,涨。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荆人弗知。”引申为多或富裕。吕氏春秋贵当:“其家必日。” (二)增加。跟“损”相对。孟子告子下:“曾其所不能。”(曾:增。) (三)副词。更加。孟子梁惠王下:“如水深,如火热。” (四)利益,好处。跟“损”相对。伪古文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又形容词,有益的。论语季氏:“者三友,损者三友。” 279.【竭】 枯竭。跟“盈”相对。左传庄公十年:“彼我盈,故克之。”引申为尽,把所有的都用上。左传成公三年:“其力致死,无有二心。” 280.【坚】 硬,结实。跟“脆”相对。庄子逍遥游:“以盛水浆,其不能自举也。”注意:古代没有“硬”字,“坚”就是“硬”。用作状语时,表示紧紧地。如“ 守”,“持”。用作动词时,表示使牢固。史记淮阴侯列传:“营勿与战。”又用如名词。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披执锐。” 281.【利】 (一)锐利,快。一般指兵器或工具的锐利。跟“钝”相对。荀子劝学:“金就砺则。注意:古代对於刀刃锋利这个意义只用“利”,不用“快”。引申为言语锋利,会说话。论语阳货:“恶口之覆邦家者。”今成语有“谈锋犀”。 (二)利益。跟“害”相对。论语宪问:“见思义。”又动词。墨子非攻上:“以亏人自也。”又形容词。左传僖公三十年:“然郑亡,子亦有不焉。” 辨锐,利。“锐”指锋芒尖锐,“利”指刃口快。泛指则没有分别。 282.【完】 (一)完整,完善,没有损坏。荀子劝学:“巢非不也。”用如动词时表示使之完整。 (二)修缮,修葺。左传隐公元年:“大叔聚,缮甲兵。”注意:古代汉语中的“完”没有“完了”,“完毕”的意义。“完了”,“完毕”这种引申义是后起的。 283.【备】 (一)完备,齐备。论语微子:“无求於一人。”现代变为双音词“完”,“具”。 (二)防备。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师劳力竭,远主之。” 。 284.【陈】 (一)陈列。左传隐公五年:“鱼而观之。”下宾主相见陈列礼品之处,位在堂下,故称“下陈”。古代统治阶级将剥削所得的财物、婢妾填充内庭,叫做“充下陈”。(二)陈述,陈说。孟子公孙丑下:“吾非尧舜之道,不敢以於王前。”(三)通“阵”。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於孔子。”(四)旧。跟“新”相对。诗小雅甫田:“我取其。” 285.【故】 (一)原因。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又用作连词,表示“所以”,“因此”。论语先进:“求也退,进之;由也兼人,退之。”(二)事变,事故。国语郑语:“王室多。”。 (三)旧的,历史悠久的。论语为政:“温而知新。”旧平日有接触的人,朋友。论语泰伯:“旧不遗,则民不偷。”(偷:薄。)人旧友。今成语有“非亲非”。 (四)故意。伪古文尚书大禹谟:“刑无小。”(故意犯罪的人,就是情节轻也要惩处。)今成语有“明知犯”。 286.【穷】 (一)阻塞不通。跟“通”或“达”相对。王勃滕王阁序:“岂效途之哭?”引申为到尽头。陶潜桃花源记:“欲其源。”又为走投无路。史记项羽本纪:“来从我,不忍杀之。” (二)极,尽。王勃滕王阁序:“睇眄於中天。” (三)生活困难,无依靠。战国策齐策四:“振困,补不足。” (四)不得仕进,不能显贵。跟“通”、“达”相对。孟子尽心上:“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辨贫,穷。在古代(特别是上古),“贫”和“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缺乏衣食金钱,叫“贫”不叫“穷”,不能显贵只能叫“穷”,决不叫“贫”。 287.【难】 (一)不容易,困难。 (二)读nn。责备。孟子离娄下:“於禽兽又何焉?”又为诘问,反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奢不能。”今有双音词“责”、“非”。又为名词。辩驳的观点,论点。汉书高帝纪:“汉王以问张良,良发八。”(三)读nn。祸乱,乱事。庄子逍遥游:“越有,吴王使之将。”起事叫“发”。汉书项籍传:“天下初发。”又为灾难,患难。左传庄公三十年:“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纾:解除。) 288.【夷】 (一)平,平坦。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而民好径。”用如动词,表示铲平,挖平。左传成公十六年:“塞井灶,陈於军中。”(二)铲除。左传隐公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蕴崇,绝其本根,勿使能殖。”(芟shn:割除。蕴崇:堆积。)引申为灭族。史记秦本纪:“诛三父等而三族。”(三)我国古代东部地区的种族名。又泛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和“夏”相对。289.【平】 (一)平坦。汉书李广传:“尚四五十里,得地。”引申为公正,公平。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不谓何?” (二)平定。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 290.【庸】 (一)用。一般只见於“无”这种固定形式。左传隐公元年:“无,将自及。”登指举荐贤才。(二)平庸,平凡,一般,中等。(三)副词。岂,难道。左传庄公十四年:“非贰乎?” 291.【已】 (一)动词,停止。论语泰伯:“死而后。”不得表示情势所迫,不能不这样作 (不能停止)。引申为止於,限於,动词。庄子马蹄:“马知此 矣。”而而矣略等於现代汉语的“罢了”。 (二)副词。已经。论语微子:“道之不行,知之矣!” (三)语气词。通“矣”。孟子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 292.【必】 副词,一定。注意:有时跟“矣”连用,放在句末。史记项羽本纪:“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矣。”又用如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必行”。韩非子五蠹:“故明主其诛也。”又表示坚信。史记淮阴侯列传:“且汉王不可。”又:“故臣以为足下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 293.【一】 (一)基数。又用如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统一”,“一致”。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之?”(二)专一。荀子劝学:“用心也。” (三)相同,一样。(四)全。礼记杂记下:“国之人皆若狂。”用作状语,表示一概,全都。诗经邶风北风:“政事埤益我。”(埤p益我:堆在我身上。) (五)副词。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国君之於寡人,至於此乎!”何副词。多么。战国策燕策一:“此何庆吊相随之速也!”辨一,壹。“一”的意义比“壹”广得多。“壹”一般只用於“专一”的意义。该用“壹”的地方可以用“一”,如荀子劝学:“用心一也。”但该用“一”的地方,一般不用“壹”。 294.【参】 (一)读sn。三分。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国之一。” (二)读shn。星宿名。(三)差(cnc),不整齐的样子。诗经周南关雎:“差荇菜,左右流之。” (四)读cn,通“骖”。乘即车右。司马迁报任安书:“同子乘。”参看“右”字条。按:“加”,“与”是后起义。 295.【什】 (一)作为一个单位的十。军队中十人为“什”。逸周书大聚:“十夫为。”礼记祭器:“军旅伍。”(伍:作为一个单位的五。)古时五家为保,十家相连为“什伍”。诗经的雅和颂每十篇为一“什”。物家庭日用之物。(二)诗篇。这是由於诗经雅颂 十篇为一“什”,所以后代泛称诗篇为“篇”,后来又省称“什”。文心雕龙情采:“昔诗人篇,为情而造文。” (三)十倍。孟子滕文公上:“或相百,或相千万。”(四)十分,表示分数。孟子滕文公上:“其实皆一也。” 296.【伯】 (一)长(zhng),大的。孟子告子上:“乡人长於兄一岁, 则谁敬?”注意:上古不用数字排行,只用“伯”,“仲”,“叔”,“季”。“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和 “季”都指较小的,不一定是老三,老四。 (二)古代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之一。(三)通“霸”。尊长。所谓“称霸”就是“称尊”,“称长”, (四)通“佰”。作为一个单位的百。又表示百倍。例皆见什字条。 297.【晦】 (一)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庄子逍遥游:“朝菌不如朔。” (二)天色昏暗。跟“明”相对。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引申为一般的黑暗,不清楚。欧阳修醉翁亭记:“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比喻不显达或隐逸。晋书隐逸传论:“君子之行殊涂,显之谓也。” 298.【朔】 (一)阴历每月的初一。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 (二)北方。曹植朔风诗:“仰彼风,用怀魏都。” 299.【时】 (一)季节(指春,夏,秋,冬)。”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谷不可胜食也。” (二)时候。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引申为时机,机会。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用如副词,表示按时。庄子秋水:“秋水至。”注意:上古“时”字用如副词时,一般都当“以时”(按时)讲,不当“时常”讲。 300.【世】 (一)三十年为一世。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而后仁。”(如有受天命的王者,一定要等三十年,然后仁政才能大行。)引申为一生,一辈子。(二)父子相继为一世,世代。孟子离娄上:“君子之泽,五而斩。”(斩:绝,断绝。)也泛指前代或后代。论语季氏:“今不取,后必为子孙忧。”注意:父子相继,上古称“世”不称“代”;自从唐人避唐太宗的庙讳(李世民),才改“世”为“代”。 (三)时代。论语雍也:“难乎兔於今之矣!” 301.【期】 (一)一定的时间,期限。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又动词,约会。诗经鄘风桑中:“我乎桑中。”引申为期望。韩非子五蠹:“不修古,不法常可。” (二)读j。一周年。也称“月”。在这个意义上也写作“期”。 302.【官】 (一)行政 机关(指处所)。论语子张:“不见宗庙之美,百之富。”引申为行政职务。左传成公二年:“臣告不敏,摄承乏。又引申为行政机关的首长。注意:“官”字在上古用於“行政机构”和“职务”的意义最多,用於最后一个意义的很少。 (二)耳,目,口,鼻,心叫“五官”。303.【吏】 (一)官吏,特指下级的小官员。 (二)法官。司马迁报任安书:“因为诬上,卒从议。” 304.【爵】 (一)古代酒器之一种。 (二)爵位,古代贵族的等级。(三)通“雀”。孟子离娄上:“为丛驱者鹯也。”(丛:丛林。驱q:赶。鹯:猛禽,鹞鹰之类。) 305.【权】 (一)秤,秤锤。庄子胠箧:“为之衡以称之。”用如动词,表示衡量。孟子梁惠王上:“,然后知轻重。” (二)权力,权势,职权。贾谊过秦论上:“比量力。”史注意:古代汉语里,只有“权力”的意思,没有“权利”的意思。古代也“权利”连用,但所指的是威势和货财。贵有权势的贵官。(三)权变,变通,灵活性。跟“经”相对。 公羊传桓公十一年:“者反於经。”(经:原则。)今成语有“通达变”,双音词有“ 宜”。引申为随机应变。“谋”,指策略。多用于贬义。指欺骗手段。306.【衡】 (一)驾车用的工具,轭上的横木。抗争敌对,匹敌。洛阳伽蓝记王子坊:“卿之财产应得抗。”(二)称重量的器具,天平。庄子胠箧:“为之权以称之。”又动词。衡量。 (三)通“横”。贾谊过秦论上:“外连而斗诸侯。” 307.【果】 (一)果子,果实。 (二)充盈,充实。庄子逍遥游:“腹犹然。” (三)坚决。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现代双音词有“断”,“敢”。 (四)形容词或副词,表示成为事实。一般用於否定。孟子梁惠王下:“君是以不来也。” (五)果然。副词。战国策楚策一:“诚何如?” 308.【实】 (一)果实,种子。诗经王风黍离:“彼稷之。” (二)充实。跟“虚”相对。庄子山木:“向也虚而今也。”(向:从前。)引申为实际内容,和“名”相对。荀子正名:“制名以指。”今成语有“名不副”。 (三)句中语气词。在叙述句中,用在动词前面加强语气。诗经邶风北门:“天为之。” 309.【聪】 耳力好,听觉敏锐。引申为听得清楚。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引申为明智。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明睿知。”(睿ru:深明通达。)310.【明】 (一)亮,光明。诗经齐风鸡鸣:“东方矣。”引申为明白,清楚。楚辞卜居:“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又用如副词,表示“明白地”。孟子公孙丑下:“我告子。”用在动词及其宾语的后面,表示“事情是很明显的”。战国策齐策一:“此不叛寡人矣。”又引申为证明。韩非子五蠹:“何以其然也?”又为英明。诸葛亮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二)眼力,视力。孟子梁惠王上:“足以察秋毫之末。”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厥有国语。”今成语有“双目失”。又形容词,眼力好,视觉锐敏。引申为看得清楚。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 311.【功】 工作,包括农事,劳役,文事,武事等。成语有“亏一篑”,“计日程”。引申为成绩,成就。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在不舍。”引申为功业,事业。孟子公孙丑上:“管仲晏子之,可复许乎?”再进而引申为功劳,功勋。史记项羽本纪:“劳苦而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312.【名】 (一)名字。又动词,称名,命名。楚辞离骚:“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二)名义,爵号。 (三)名誉,名望。礼记中庸:“必得其。” 313.【北】 (一)北方。(二)败逃。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 314.【中】 (一)内部,中间,中心。引申为中等。国指中原一带。(二)读zhng,射中。引申为适合,符合。荀子劝学:“木直绳。”又:“其曲规。” 315.【下】 (一)形容词。下面的,下级的。跟“上”相对。引伸为低。跟“高”相对。老子二章:“高相倾。”注意:上古没有“低”字,凡“低”的意义都说“下”。 (二)动词。降下,走下。庄子逍遥游:“不过数仞而。” 常用词(六) 66字 遵徂征归陟降 流放游浮集 采叔振援操秉举 斯伐 稼穑获纳 交错 被任负 施用制贻 怀慕惩悼 淑幸偷薄 险阻悠皇永 孔亟庶裘褐裳 庭宇亩所 骖驷策矢 躬身领武 仇耦 316.【遵】 顺着道路走。哀郢:“江夏以流亡。”引申为依照,按照。尚书洪范:“王之义。” 317.【徂】 往。诗经卫风氓:“自我尔,三岁食贫。” 318.【征】 (一)远行。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而不复。”在这个意义上经常是“征夫”连用。后来“征夫”也泛指行人。陶潜归去来辞:“问夫以前路。” (二)征伐。上伐下,“有道”伐“无道”叫“征”。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实之。”(三)抽税。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关市之。” 319.【归】 (一)女子出嫁。(二)回家,回国。又表示“使之归”,“送归”。引申为“最后回到某一地点”。周易系辞下:“天下同而殊涂。”引申为归附,归属,汇聚的意思。论语子张:“天下之恶皆焉。” (三)读ku,赠送。通“馈”。论语阳货:“孔子豚。” 320.【陟】 登,上。一般指登山或登高。诗经周南卷耳:“彼高冈。”引申为提升官职。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黜不闻。”(黜ch:罢免官职。) 321.【降】 (一)读jing。从高处走下来,跟“陟”相对。诗经大雅公刘:“陟则在巘,复在原。”引申为下降,落下。诗经周南草虫:“我心则。”又表示“天 把某事物给人”。引申为降低。如说:“职”。 (二)读xing。投降。又表示使投降。引申为制服,降服(后起义)。如说“龙伏虎”。 322.【流】 (一)水流动。又名词,河流。又指河水的主干,跟 “源”相对。如说“源远长”。引申为传播。孟子公孙丑上:“其故家遗俗,风善政,犹有存者。”亡飘泊。言(1)放出谣言。 (2)谣言。礼记儒行:“闻言不信。”离双声连绵字。指由於阶级压迫和灾荒战乱而转徙离散。 (二)古代刑罚的一种,即放逐。尚书舜典:“共工于幽州。”(共工:传说是尧时候的官。) (三)派别。汉书艺文志:“道家者,盖出於史官。”引申为品级。南史王僧绰传:“参掌大选,究识品。” 323.【放】 (一)驱逐。楚辞卜居:“屈原既,三年不得复见。”(二)放纵,不检束。孟子梁惠王上:“僻邪侈,无不为已。” 324.【游】 (一)闲逛,随意旅行。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於江潭。”引申为有目的的旅行,多指求仕,求学。荀子劝学:“故君子居必择乡,必就士。”古代所谓“说”和“周列国”,都是有目的的旅行。 (二)交际,交往。陶潜归去来辞:“请息交以绝。” 辨游,游。二字是同音词,意义也常常相通。就字形说,“游”是关於水的,“游”是关於行走的。但在实际应用上,凡关於行走方面的“游”都可以写作“游”(游艺:游艺;游子:游子;游宦:游宦);关於水的“游”,则不能写作“游”。 325.【浮】 浮在水面,跟“沉”相对。引申为乘船水行。楚辞哀郢:“将运舟而下兮,上洞庭而下江。”引申为虚妄,不合实际。如说“夸”,“名”。 326.【集】 (一)鸟群停在树上。诗经唐风鸨羽:“肃肃鸨羽,于苞栩。”(肃肃:翅膀的声音。鸨bo:鸟名,似雁而大。苞:丛生的。)引申为鸟群停息在一起。范仲淹岳阳楼记:“沙鸥翔。”引申为聚合。贾谊过秦论上:“天下云而响应。”又为聚会,一般指亲友的集会。王羲之兰亭宴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二)诗文的汇集。后人分著述为四部,即“经、史、子、”。 (三)成就,成。又成公二年:“此车一人殿之,可以事。” 327.【采】 (一)用手指摘取。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之。”引申为择,采取。(二)有彩色花纹的帛(丝织品)。汉书货殖传:“文千匹。”引申为颜色,彩色。又引申为文章的辞藻。又:“繁寡情,味之必厌。” (三)读ci。古代卿大夫所受封的土地叫“采”,也叫“采邑”,或称“食邑”。礼记礼运:“大夫有。” 328.【叔】 (一)用手拾取。诗经豳风七月:“九月苴。” (二)排行在末的,年少的。“叔父”原意是比父亲年少的父辈。古人的表字常用“叔”字(如“齐”),那是表示他是幼子。按,伯、仲、叔、季是古人的排行,“叔”可以是最末的,但对“季”来说却又不是最末的。 329.【振】 (一)摇动,抖动。楚辞渔父:“新浴者必衣。”(振衣:抖动衣服去掉尘土。)引申为举起来。贾谊过秦论上:“长策 而御宇内。”又为振奋,奋发。今成语有“奋人心”,“委靡不”。引申为发生,发出。文心雕龙情采:“木质实而花萼。” (二)救济。战国策齐策四:“困穷,补不足。”这个意义后代多写作“赈”。 辨振,震。“振”与“震”同音,本可通用。但从字形上说,“振”是振动,“震”是雷震,一般还是有区别的。“震动”不同於“振动”。“震动”是受外力影响所引起的颤动,义近“震惊”;“振动”只是摇动。330.【援】 拉,拽(zhui)。孟子离娄上:“嫂溺之以手。”又“嫂溺不,是豺狼也。”引申为拿,拿过来。楚辞国殇:“玉桴兮击鸣鼓。”又为打救,帮助。后汉书耿弇传:“乃招迎匈奴乌桓以为助。” 331.【操】 (一)拿住,握在手里。”韩非子五蠹:“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 (二)操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行为。孟子滕文公下:“充仲子之,则蚓而后可者也。”引申为品行,品德。汉书张汤传:“虽贾人,有贤。” 332.【秉】 (一)禾把。诗经小雅大田:“彼有遗,此有滞穗。”(遗秉,滞穗,都是指收获后掉在田里的庄稼。) (二)手拿着。诗经郑风溱洧:“士与女,方蕳兮。”(蕳jin:兰花。)用於抽象意义时,表示主持,掌握。诗经小雅节南山:“国之均。”又:“谁国成?” 333.【举】 (一)举起来,抬起来。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百钧,而不足以一羽。”又用於抽象意义,表示使自己超出一般人。楚辞渔父:“何故深思高,自令放为?”又引申为举荐,提拔。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人,不以人废言。”又引申为发动,特指起兵。左传僖公五年:“晋不更矣。”成语有“大进攻”。 (二)攻下。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之。”(二)全,形容词。楚辞渔父:“世皆浊我独清。”今成语有“国欢腾”。又副词,全都。孟子梁惠王下:“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334.【斯】 (一)砍。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之。” (二)代词。这,这个,这样。论语颜渊:“於三者何先?” (三)连词。那么,这样.就。孟子梁惠王上:“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 335.【伐】 (一)砍,砍伐。又魏风伐檀:“坎坎檀兮。” (二)进攻,征伐。左传隐公元年:“公诸鄢。” (三)夸耀。论语公冶长:“愿无善,无施劳。”336.【稼】 (一)禾的穗和果实。诗经豳风七月:“十月纳禾。” (二)种田。诗经魏风伐檀:“不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穑。” 337.【穑】 收割禾麦。例见稼字条。注意:“稼穑”是经常连用的,在这种情况下都是泛指农事。 338.【获】 收割庄稼。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其。” 339.【纳】 (一)收,收进。跟“出”相对。尚书舜典:“夙夜出朕命。”又为送进。诗经豳风七月:“十月禾稼。”又为让他进来或进去。成语有“闭门不”。又为收容。左传文公十六年:“诸侯谁我?” (二)献纳,上缴。左传僖公三十年:“玉於王与晋侯。” 340.【交】 (一)纵横交错,交叉。孟子滕文公上:“兽蹄鸟迹之道,於中国。”引申为交接,交融。用如名词, 表示交界,接壤之处。王勃滕王阁序:“台隍枕夷夏之。”又用作状语,表示交叉着,交互,交相。口异口同声地。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口荐誉之。” (二)交往,交际,交游。论语学而:“与朋友,而不信乎?”引申为结识朋友。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问於子张。”用作名词,表示友谊。如说“情”,“知”,“深”。 341.【错】 (一)镶嵌。(二)错杂,交叉(由第一义引申出)。注意:上古“错”字不当“错误”讲。 (三)磨石。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 (四)通“措”,安放,放置,舍。论语为政:“举直诸枉,则民服。” 342.【被】 (一)被子。楚辞招魂:“翡翠珠。” (二)蒙受,遭受,受到。战国策齐策四:“寡人不祥,於宗庙之祟。”引申为使蒙受。楚辞哀郢:“又以不慈之伪名。”注意:上古“被”字一般不表示被动。 (三)通“披”。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发左衽矣!” 343.【任】 (一)旧读rn,平声。负担。诗经大雅生民:“是是负。”又表示使负担。礼记檀弓下:“使之虽病也,之虽重也。”引申为担当。左传成公三年:“臣不受怨,君亦不受德。” (二)读rn,去声,名词,负担。论语泰伯:“重而道远。”又:“仁以为己。”引申为责任,职务。左传成公三年:“臣不才,不胜其。”又动词,任用,使用。伪古文尚书大禹谟:“贤勿贰,去邪勿疑。”今成语有“人唯贤”。 344.【负】 (一)揹,载。又:“绝云气,青天。”又用於抽象意义。 如说:“责”,“债”。引申为靠着。孟子尽心下:“虎嵎。”今成语有“隅顽抗”。又为仗恃,依仗。又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贵而好权。” (二)对不起人。战国策齐策:“客果有能也!吾之,未尝见也。”(三)败,跟“胜”相对。史记陈丞相世家:“无益於胜之数。” 345.【施】 (一)施行,实行。论语为政:“於有政。”(二)加(加於人或物)。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於人。”(三)读y,去声。移,延及。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于中谷。”(覃:延。)又用於抽象意义。左传隐公元年:“爱其母,及庄公。”在这个意义上又读sh。 (四)读sh,去声。给与恩惠。论语雍也:“博於民,而能济众。”又引申为施舍。范缜神灭论:“务不关周急。” 346.【用】 (一)使用,应用。左传宣公二年:“弃人犬。”又用於抽象意义。孟子梁惠王上:“无如寡人之心者。”引申为任用。孟子梁惠王下:“见贤焉,然后之。”引申为施行,实行,做。孟子告子上:“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也?”事掌权,当权。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 事。” (二)名词。用处。论语学而:“礼之,和为贵。”范缜神灭论:“神者形之。” (三)名词。费用,指钱财。论语颜渊:“年饥,不足。”财费用,指钱财。孟子尽心下:“无政事,则财不足。” (四)以。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是是以,等於现代汉语的“因此”。347.【制】 (一)裁制衣裳。诗经豳风东山:“彼裳衣。”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制”。 (二)写作,作品。又:“答客指事之。”又:“众锋起。”这个意义多写作“制”。 (三)禁止,遏抑。淮南子修务训:“人不能。”引申为控制,管制,掌握。贾谊过秦论上:“履至尊而六合。”(四)规定。孟子梁惠王上:“今也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引申为法定的规章。左传隐公元年:“今京不度,非也。”又引申为规模。范仲淹岳阳楼记:“增其旧。” 348.【贻】(诒) 赠给,送给。庄子逍遥游:“魏王我大瓠之种。”引申为遗留,留给。左传宣公二年:“我之怀矣,自伊感。” 349.【怀】 (一)想念。诗经周南卷耳:“嗟我人。”引申为留恋。左传宣公二年:“我之矣,自诒伊感。”(二)归向,归附。尚书臯陶谟:“安民则惠,黎民之。”又为使来归附。贾谊论积贮疏:“敌附远,何招而不至?”柔表示招之来而让他安居。诗经周颂时迈:“柔百神。”后世有所谓“柔政策”。 (三)胸前。论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又动词,表示在胸前抱着,或搋(chui)着。论语阳货:“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引申为心里存有某种心情。战国策魏策四:“怒未发,休祲降於天。”(休:吉兆。祲jn:不祥之气。)又引申为心意,心情,情绪(后起义)。陶渊明饮酒:“问子为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