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做人10篇.doc_第1页
课外文言文做人10篇.doc_第2页
课外文言文做人10篇.doc_第3页
课外文言文做人10篇.doc_第4页
课外文言文做人10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做人篇:1、荀巨伯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于速去!巨伯曰:远柬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苟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苟巨伯:东汉桓帝时义士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委:丢下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1在下面语句中加上个逗号,将其断开(3分)苟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2翻译下面语句(3分)吾今死矣,子速去!答:3.匈奴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4分)(1苟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2我现在是活不成了,您快离开吧!3被苟巨伯舍身救友的义举所感动。)2.杨震杨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资治通鉴) 注:累迁:多次升官。昌邑:地名。茂才:秀才。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王密为( )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2翻译句子。(2分)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3.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杨震怎样的品质?(1分)。(1。作为;送2。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3。严于律己)3. 曾子杀彘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曾子妻之市之:往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C妻适市反适:往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译文:_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答_(1D(只是)2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错译欺、两个子字每个扣05分;后一句的是字所表达的意思和判断句的特点未译出要扣1分。)3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4. 穿井得一人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一,日:“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吕氏春秋察传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灌溉,经常要派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就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人(力)。”有听到这话便到处传播消息的人说:“丁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讲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说:“打井获得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呀!阅读训练: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2.解释加点的词:及其家( )道之(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道之/宋君/宋君丁氏/丁氏对曰/2.到,等到。 传说。3.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5. 勤训恒斋文集【原文】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译文】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阅读训练】1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2与“且惜寸阴”中的“且”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3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答:(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2.B、D 3.以古代圣贤珍惜光阴的榜样来鼓舞读者,使读者警醒。)6. 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注:杨朱:人名。缁:黑色。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衣缁衣而反B甚矣,汝之不惠C之虚所卖之D予默然无以应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衣素衣而出(穿)B天雨(下雨)C子无扑矣(孩子)D子亦犹是也(好像)3将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答:(1。D2。C3。先前你穿白色的衣服来,而你现在穿黑色的衣服来,它怎么会认得,难道要怪他不认识你吗?4。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7.北人食菱(1)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2)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2)坐:因为。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1)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衣食所安 B、谨食之,时而献焉 C、设酒杀鸡作食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2)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今日存,明日去 B、去死肌,杀三虫 C、乃记之而去 D、俸去书来2、用现代汉语结实文中画线的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3、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是知道的。、(略)(一0)8.草书大王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流辈:人们。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得句:得到佳句。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诟(gu):责骂。胡:为什么。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2)使侄录之。 ()(3)侄罔然而止。 ( ) (4)执所书问曰: ()2、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代词。(1)皆讥笑之 ( ) (2)诟其侄曰() (3)汝胡不早问 ( ) (4)致余忘之() 3、 这则故事该责备的是谁?为什么?、)喜欢;)叫、让;)迷惑(迷惑的样子)(迷惑而无所得);)拿、持。、)“之”指“他”;)“其”指代“他”、“他的”;)“汝”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余”指代“我”。3、张丞相9.论语二则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愤:心求通而未得的意思。启:开其意;开通他的思想。悱:口欲言而未能的样子。发:达其辞;使他表达出来。隅:角。反:还以相证的意思;反复类推。复:再告。九夷:东方少数民族。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A以B则 C欲 D或 E之2第一则中含有两个成语,一个是不愤不启,一个是。3 第二则中哪句话在语文课本中被谁在什么文章中引用过?4。 翻译下列句子A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B或曰:陋,如之何?C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5说说第一则的大意。三十三、1。A用B那么C想要D有的人E补充音节,陋室,提宾标志2。举一反三3。刘禹锡陋室铭孔子云:“何陋之有?”4。A举一个例子如果不能明白三个例子,那么就不用再学了B有的人说:“简陋的屋子,该怎么办?”C孔子说:“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10.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选自冯梦龙著智囊)注释府:指国库。子贡:孔子的学生。赐:子贡的名。子路:孔子的学生。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答:2文中第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三、1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1分)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1分)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2分)2。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附:. 训俭示康司马光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奉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注)参政鲁公:参知政事(副宰相)鲁宗道。清望官:清廉有名望的官职。觞(sh6ng)之:备酒招待客人。觞,酒杯,这里用为动词,意为进酒劝饮。张文节:张知白,宋真宗、仁宗时的宰相,谥文节。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自定的生活标准像原来任河阳掌书记的时候。公孙布被之讥:汉代的公孙弘为人阴险,把俸禄都用来养宾客,自己很俭省,用的被子是用布制的。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真宗遣使急召之。使:(2)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既: 实:对: (3)故就酒家觞之。故:就:(4)上以无隐,益重之。上: 以: 益:(5)所亲或规之。所亲: 或:(6)公宜少从众。宜: 少:从:(7)举锦衣玉食,何患不能?举:患:(8)不能顿俭,必致失所。顿: 致: 失所:(9)岂庸人所及哉!及:2找出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与例句一致的,分别填入例句后的括号内。例1: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例2: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A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B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C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安求其能千里也?D游人虽未盛,然亦时时有。E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F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G风力虽尚劲,徒步则汗出浃背。3这段话共15句,用表示大层次,用表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