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讲义.doc_第1页
古代汉语通论讲义.doc_第2页
古代汉语通论讲义.doc_第3页
古代汉语通论讲义.doc_第4页
古代汉语通论讲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就是一门工具课,一门打开古代文明的工具课。古代汉语作为工具课的性质,要求我们应该将系统的古代语言文字知识传授给学生,努力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古代典籍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的能力,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继承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学习理解古代汉语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分析研究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因为语言是有继承性的。对高等学校文史哲等专业来说,学好古代汉语是最基本的、最起码的要求。作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学好古代汉语更是义不容辞的。古代汉语也成为高等学校开设的必修的骨干课程之一。古代汉语是古代(五四运动以前)汉族人民群众使用的语言。它包括古代人民群众使用的口语与书面语。其中,古代人民群众使用的口语,现在已经无从听到,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古代流传下来的书面语来了解古代口语的情况。古代汉语,是汉民族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语言。汉族在汉代以前多称华夏民族,汉语也称为雅语、夏语、华夏语等。实际上,我们现在说的汉语是包括汉代以前的华夏语言的,虽然当时并没有叫汉语,但是我们习惯用汉语来代替其他称呼。汉语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非常丰富,涉及语言文字的诸多方面。二、古代汉语的分期现在通过研究的深入,学术界更加倾向于进行深入的划分。汉语也被划分为几个大的阶段,最流行的就是四分法:第一个阶段是上古汉语,包括先秦、两汉时期的汉语(又可细分为远古汉语与上古汉语,远古汉语或前期上古汉语即殷商时期汉语,上古汉语即周秦两汉);第二个阶段是中古汉语,包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汉语;第三个阶段是近代汉语(又称近古汉语),包括晚唐五代、宋元、明清(五四运动以前)时期时期的汉语(其中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汉语为前期现代汉语,有的归入现代汉语);第四个阶段是现代汉语,包括五四运动以后到现在的汉语。三、古代汉语学习内容古代汉语主要通过古代典籍而流传,我们讨论的古代汉语主要是它的书面语形式。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沿用模仿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前者如论语、诗经,是典型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后者如唐宋时期的传奇、变文、宋代平话和后世的话本小说以及大多数明清小说里的语言,是有代表性的古白话。(一)广义上看,“五四”以前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也可以说,古代以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言叫古代汉语,因为古人的口语我们今天已无从听到,能接触到的只是古代语言的书面形式。(二)狭义上看,古代汉语书面语言大致包括两个系统,即文言文和古白话。我们在教学中所说的古代汉语则指文言文所用的语言。文言大抵上反映了先秦至汉代汉族语言的实际状况。从秦汉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民族交融与语言的影响,六朝以后在上古汉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古白话。文言在东汉以后实际上已经与口语脱离,已不能反映当时口语的实际状况,而成为一种只是书面形式的通用语言,此后的人们却一直使用这种书面语来记录他们所创造的历史和文化。学习古代汉语,主要就是学习保存在文言里的各种语言要素。至于古白话,由于它的时代相对较近,与后世语言的差别不是很大,阅读理解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不是古代汉语这门课程学习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古代汉语的内容很丰富,归结起来可分为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几个主要方面。此外,还有修辞、文体、古书注解、诗词格律等内容。20世纪早期,讲授古代汉语,称为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统称为小学。20世纪50年代以后,基本上沿袭20世纪早期的做法。改革后,大多数高等学校多采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为教材,分为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或者采用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内容更精简。有的学校采用许嘉璐、荆贵生等编写的古代汉语教材,或者采用自编的古代汉语教材。由于教学课时的减少,教学内容大幅度删减,有的只讲知识通论,有的只讲文选。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它也是培养古书阅读能力的工具课。通过对古代汉语的文选与常识的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而且具有一定的阅读一般程度文言文的能力。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古代汉语教学大纲,我校古代汉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用繁体字进行排版的,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古书阅读的能力。命题是严格按照大纲要求的,覆盖面广。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书(由语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并于1999年进行了修订,简称为“郭书”),同以前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书(简称为“王书”)有所不同,“郭书”把常用词的讲解与文选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便于学习掌握,同时“郭书”在篇幅上大大地减少了,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该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选,二是常识。四、古代汉语学习的意义:1.古文教学的需要。古文教学需要老师具有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才能对注释加以解释、补充和订正。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一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在教学中,“不毛”往往被讲成“不生草木”,而说西南地区不生草木是不符合当时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公羊传:“锡之不毛之地。”何休注:“不生五谷曰不毛。”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毛苗古同音。苗亦曰毛,如不毛之地是。”由此看来,“不毛”应该讲成“不长庄稼”。2.古籍阅读和整理的需要。中国拥有众多的古籍,继承并发扬古代文化是现代中国人一项重要任务,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才能在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且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带有古典意味的语言,所以,古代汉语的知识与修养就具有一定的意义了。例如古乐府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不顾”一词,一本写作“不愿”。“不顾归”是指不再考虑回家,“不愿归”是指不愿意回家。其实,“顾”在中古时期常有“返、还”之义。例如梁刘遵度关山:“行人思顾返,道别且徘徊。”陶潜咏荆轲:“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廷。”3.学习现代汉语和理解方言的需要。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中发展过来的,对古代汉语有继承,也有变化,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现代汉语的学习掌握。另外,现代汉语中的方言是古代汉语的遗留,要理解、研究方言必须借助古代汉语这个工具。例如“挺尸”一词在四川方言是“睡觉”之义,这是古代汉语的遗留,如红楼梦44回:“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五、古代汉语学习方法旧时代的人学习古代汉语,主要是死记硬背文言文,一般不讲授系统的理论。这种方法,有它不科学的一面,即所学的知识不全面、不系统;但也有它有益的方面,即文言文基础扎实,所掌握的材料丰富,且可以终身受益。20世纪初期,在大学里开始比较系统地讲授古代汉语的系统理论知识。这种做法,有它好的一面,使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古代的语言现象;但也有不足之处,即阅读的文言文相对比较少,文献资料掌握不足。所以,最好是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型的学习方法,即既有古代汉语理论方面的学习,又阅读大量的文言文,通过阅读大量的文言文,从而打下扎实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具体说来,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方面的知识是要系统学习和掌握的;另一方面,阅读大量的文言作品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后者更是学好前者的基础。因此学习古代汉语时,应该在一年的时间里,一要系统学习掌握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做到基本能够运用所学的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解释古代的语言现象;二要阅读大量的文言作品,做到能背诵100篇中等程度的文言文,100首诗歌,100首词曲。古代汉语教学时,既注重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努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又强调学生在课后加强自学,一方面复习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一方面阅读大量的文言文,掌握一定的文献资料。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对古代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给予关注和研究。去其糟粕,扬其精华,在继承中求发展,为更好地建设现代科学文化作应有的贡献。1.注意音、形、义的分析和结合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在字意、字音上差别很大,有的在当今已不再使用,成而死去的语汇。有的词义范围发生了变化。汤:热水。亡:逃跑。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山东:特指崤山以东。山西:特指崤山以西。关内:特指函谷关内。关外:特指函谷关外。疾:小病。病:大病。走:古代是跑的意思。口技“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的“走”的词义。又如:奔走相告、飞檐走壁、走马观花、走南闯北、飞禽走兽、飞沙走石、飞针走线、不胫而走、走马上任。去:古代是离开的意思。比如:去国,就是离开国家。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微:微行入古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的“微”(隐藏身份改变装束)和“微指左公处”(左忠毅公逸事)的“微”(暗暗地,悄悄地)。颇有微词:指隐晦的批评的话,“微”有“隐藏”的意思。中国:古指中原地区。2.多读,勤查读文选、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之一,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辞源、汉语大词典等书。争取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背名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通了读顺了,才说明理解了,其实这正是古人的功底。通过读查,巩固、补漏、纠错所学知识。曰:说。须臾、少顷、少时:一会儿。俱、咸、皆:全、都。吾、余:我。故人:老朋友。薨:古指诸侯死亡。崩:帝王死。如出师表:“先帝创业末半,而中道崩殂。”兕觥:用犀牛角做得饮酒器。如诗经七月:“称彼兕觥,万寿无疆。”3.勤思,多问勤思考,学习了要思考,总结归类,常见意义,特殊句法,都不能放过。发现问题查资料,听课问老师,争取解决问题。1.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工具书:把所选定的领域里的知识或资料,按一定的编排方法汇集在一起,供人们查检使用。工具书能够解答疑难问题,指引治学门径,能够告诉我们研究一个问题需要看那些书,并给我们提供一些研究线索。提供研究资料。但工具书中存在错误和时代局限性。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一)编排方式:1部首法:按部首进行编排,部首以笔画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在同一部首中,字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而确定,笔画少的排在前面,笔画多的排在后面。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部首不容易确定,而且查检的速度比较慢。另外,要注意两点:(1)部首与汉字的偏旁不能相混:部首是统率汉字的一部之首,而偏旁是汉字结构中的一部分,在古代汉语中,左为偏,右为旁,上下左右合称为偏旁。所以,部首和偏旁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2)各个字典的部首并不一样。说文解字的部首有540个,而汉语大字典的部首是200个,康熙字典的部首是214个。2笔画法:按照汉字的笔画的多少进行编排。汉字笔画相同的,又根据横、竖、撇、折、点的顺序进行排列。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容易掌握,但是,不熟悉汉字笔画、笔顺规则的容易出错,另外,查检的速度也不快。3音序法:按照汉字的汉语拼音使用的26个字母(或者是注音符号、平水韵等)的顺序进行编排。这种检字法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检字法。只要您懂得汉语拼音,掌握起来是非常容易的,查检速度也比较快。在古代汉语的工具书中,也有使用平水韵排列汉字的先后顺序的,也有按照平、上、去、入古代的四声进行编排的。这种检字法的缺点是如果不知道汉字的拼音,就会无法查检,而且,汉语同音字太多,一个字往往有几十个同音字,给查检也带来一定的麻烦,另外,方言区的人在查检汉字时,往往会遇到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鼻音与边音等容易混淆的字音的困扰,直接影响了查检的速度。4号码法:按照四角号码(或者三角号码等其他号码)的顺序进行编排。角的形式分为十种,分别用0到9来表示,每个汉字按照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顺序取四个角的代表号码,组成这个汉字的总的号码,例如端字是0212,小是9000等,然后从字典上找到对应的号码,就可以查检到要查检的汉字,这种检字法的优点是速度比较快,缺点是不容易确定汉字的号码,而且,还要受到汉字是繁体字还是简化字的影响。该检字法将汉字的笔划分成十种类型,每种类型取一个数字作代号。号码0123456789名称头横垂点叉串方角八小笔形广一丨丿丶十扌囗八小例字言天山之草打国见分尖上述笔形与号码的对应关系可以用口诀表示:“横1垂23点捺,叉4串5方框6,7角8八9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依照这个口诀,取汉字四角的笔形号码,按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顺序构成一个字的代表号码,再以代表号码数字的多少排列先后。取角的规则:1能取复笔时尽量取复笔。如“言”左上角取“亠”,不取“丶”。2一笔取过一次,第二次作“0”,如“十”作4000。3平行之笔取左右不取上下。如“非”作1111。4交叉之笔取上下不取左右。如“中”作5000。5“问”、“因”等字上面两角取外,下面两角取里。如“问”作7760,“因”作6043。6上盖下托之体取最高和最低之笔,如“宗”作3090,“石”作1060。7同号的字太多时,取右下角上方最近之笔作第五角,即附角号码,如“唐”作00267。四角号码检字法查字很方便,可以不管读音和部首,而且按照号码可以直接在正文中查检,但是这种检字法规则复杂,变形笔画多,掌握这种检字法本身就很不容易。(二)注音方式:1直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格式是“甲音乙”。例如汉书高帝纪:“秦将章邯距破之。”苏林注:“邯音酒酣之酣。”这里使用的注音方法就是直音。2读若:读若是训诂术语,用来注音,亦可用来破通假字。有的完全同音,有的读音相近。格式是“甲读若乙”。例如说文:“哙,或读若快”。3譬况:譬况多用“急气言”、“缓气言”等术语。如字是训诂注音术语,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格式是“甲读近乙”,再加以发音描写。例如吕氏春秋慎行:“相与私哄。”高诱注:“哄,读近鸿,缓气言之。”高注用的注音方法就是譬况。4反切:反切是训诂注音术语,简称“反”或“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例如“练,郎甸切”就是取“郎”字的声母“l”与“甸”字是韵母和声调“in”合成“练”字的读音“lin”。在相切的两个字中,取声母的字叫做反切上字,取韵母和声调的叫做反切下字。但是由于古今汉语语音的变化,大部分古注中的反切拼出来的音和今天的不同,还有的用现在的读音无法拼切。5注音字母注音:按照汉字的26个注音字母的顺序进行注音。这种注音法是解放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检字法。这种注音法的缺点是汉语同音字太多,一个字往往有几十个同音字,也带来一定的麻烦,另外,方言区的人在使用时,往往会遇到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鼻音与边音等容易混淆的字音的困扰,直接影响了注音的效果。这种注音方式的书写也比较繁难,但是已经比以前的平水韵或者反切注音要好多了。6拼音字母注音:按照汉字的汉语拼音使用的26个字母的顺序进行注音。这种注音法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注音法。方言区的人在使用时,往往会遇到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鼻音与边音等容易混淆的字音的困扰,直接影响了注音的效果。(三)释义方式:1直训:是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例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1)同训:一个词用另一个同义词来解释,或者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例如释名释地:“高平曰陆。”方言:“崽者,子也。”说文:“诰,告也。”;“诏,告也。”。(2)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训释。例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说文:“入,内也。”;“内,入也。”。(3)递训:几个同义词展转相训。尔雅:“速,征也。”;“征,召也。”。2描写: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性能等加以描述。例如说文水部:“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节。”这种直陈词义的训诂方法就是描述比况。又例如尔雅:“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也是描述比况。3义界:又称标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例如说文口部:“口,人之所以言食也。”毛传:“规,正圆之器也。”从训诂的表达方式来看,它们就是属于义训中的标明义界。4比况: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5举例:举其一。以见其他。6由反知正: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说文:“暂,不久也。”7增字足意:解者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词语,以完足原书的意思。例如说文:“宽,屋宽大也”。又例如毛传:“收,拘收也。”8比较:通过对比来释明意义相近或者相关的词。二、常用工具书简介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遇到的困难,大致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字的形音义问题;二是词语典故、名物制度、人名地名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古代汉语虚词的用法。(一)说文解字:1.作者:东汉许慎,被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成书于公元100年。2.体例:全书共15篇,按字形结构把文字分为540部,收小篆9353个,古籀异体重文1163个。540部首的排列是“始一终亥”,部首的前后次序,是“据形系联”。说文解字的说解体例中对会意字的解释常用的公式有从某,从某或者从某某。说文解字的说解体例中对形声字的解释常用的公式有从某,某声。说文解字的说解体例中对象形字的解释常用的公式有象某某之形。说文对每个字的说解内容包括释义、推源、析形。3.说文在训诂学上的主要贡献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对文字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也是我国以及世界上的第一部字典。1)奠定了“六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2)首创了汉字的部首分类法。3)确立了分析汉字的本义的原则。4.有关说文的研究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大徐本)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经韵楼集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二)康熙字典:成书于公元1716年,收字47035个。清代康熙时张玉书、陈廷敬等人编撰。全书按照部首排列,共分为214部。部首以笔画为顺序分归于以“地支”标分的12集之中,每集分为上中下卷,解释字时,先解释字音,再解释字义,各个意义之下引古书为证明。康熙字典第一次使用“字典”这个词。一般不容易查到的字,可以从这本字典中查到。资料丰富。就字音说罗列了当时所能搜集到的各种反切材料;就字形而言列出了所有的异体字,例如“农”字列了九个异体字。又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讲到孔乙己考问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在该字典中就可以查到。(三)经籍纂诂:成书于公元1800年,作者是清代阮元。经籍籑诂收录唐以前各种古籍对汉字的各种注释。体例:按106韵编排汉字,同韵字集录在一起,共分106卷。每字之下收录故训解释字义,不注音切。各义项之间用“o”隔开,每义项先说字义再列出处,被释字用“|”代替。(四)新华字典:成书于公元1953年,魏建功主编。收字8500个,字音上用普通话注音,同时还照顾了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读音,对古代汉语的注音,往往以“二音”等形式来处理。字义上,比较注意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但是,这部字典毕竟是一本现代汉语的字典,它所收的古字、古义是非常有限的,学习时还必须借助其他字典或者词典。从字音上讲,它根据普通话注音,能给我们提供每个字的正确读音,而且在注音上还照顾了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读音。对于古汉语中的字音,新华字典往往以二音等形式来处理。新华字典共收11000多字,我们阅读古书时常见的字,如果不知道读音,查这本字典可以基本上满足要求。从字形上讲,它注意标出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对应关系,对我们阅读古书很有帮助。简体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有些是属于减少繁体字的笔画成为简体字,有些则属于把不同意义的同音字合并成为一个字形比较简单的字。新华字典对这两种情况都兼顾到了。从字义上讲,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有发展继承的关系,我们可以拿新华字典的释义作为参照来学习古代汉语。新华字典还比较注意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五)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成书于公元1979年,1993年修订,收字3700个。附难字2600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常用字、常用义,部头不大,但具有实用性和精确性。特别注意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问题。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词义,该字典一般先列本义,然后依次列出近引申义、远引申义和假借义。注意词义的辨析。包括注意词义异同的辨析、对一些容易混同的字加以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等。对那些音简化字而造成的易混的形义关系加以辨析说明。该字典还经常利用现代汉语的成语来说明某些义项。(六)简明古汉语字典:成书于公元1986年。作者是四川大学张永言先生等。收字8500个。(七)汉语大字典:成书于公元1986年。字典共8卷,收字56000个,是收字最多的一本字典。注意反映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该字典在楷书单字条目下列举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且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演变。搜罗数据非常丰富,包括历代字书辞书和各种书证,尽量罗列出来,供读者参考。在义项的确立上带有明显的随文释义的倾向。中华大字典:收字48000个。(八)辞源:成书于公元1915年,1979年到1983年修订。全书分为一、二、三、四四个分册。它是一本专门的古代汉语词典。在解释时比较注意探索词义的来源,一般引用古代书证,有的还介绍了可以参考的书词典使用繁体字进行编排的。(九)辞海:成书于公元1936年,1980年修订。最近又再次修订。全书分为上、中、下三本。它是一本综合性的词典,注重于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上的百科词语。解释时简单通俗,而且,它使用简化字编排,大大地方便了现代的读者。(十)现代汉语词典:成书于公元1978年。收字1万多个。注音准确,解释意义也比较精当,在词典中,也适当地了一些古词和古义。词典按照音序排列,并附有部首、四角号码检字表,使用起来十分的方便。(十一)汉语大词典:词典共14卷,收词语40万左右。中华大词典:收词语40万左右。(十二)经传释词:成书于公元1798年,作者是王引之。收字160个,分为十卷,按照古代的声母为顺序进行编排的。所收虚词以经传为主,体例十分严格,解说详细,有不少好的见解。但是术语不容易为现代理解,分类也不够科学,收字也太少。(十三)词诠:成书于公元1928年,作者是杨树达。收常用的虚词500个左右,它按照注音字母排列,分析精细。该词典共收古汉语常见虚词500多个,收录虚词比较多,分析比较精细,例句充分,能帮助我们通过大量例证来反复体味虚词的意义。(十四)古代汉语虚词通释:成书于公元1985年。作者是何乐士等。(十五)辞通:成书于公元1934年;作者是朱起凤。联绵词典:成书于公元1943年,作者是符定一。(十六)诗词曲语辞汇释:成书于公元1953年。作者是张相。这是一本专门解释唐宋元明时期中诗词曲里面的词语的专著。资料十分丰富,共收字词537个,附目600个左右。主要特点是分析精细,资料丰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我们在阅读诗、词、曲的时候遇到难以索解的问题,就可以去查这本辞典。诗词曲语辞例释:成书于公元1986年,作者是王瑛。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蒋礼鸿著1959年第一版,解释敦煌变文中词语,但所引资料广泛涉及唐宋诗词和笔记小说等。此书对词语的解释突破了传统训诂学同义词相训的释义方式,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科学方法,从重多用例中概括词义,说明一些词语的通假、音转以及虚词的语法作用,因而其结论比较允当科学。该书1959年3月初版,9月重版,1961年5月又出了修订本,1981年第四版,1983年第五版,1997年第六版。1997年修订后共释字838个,即第一篇释称谓字58个,第二篇释容体字50个,第三篇释名物字30个,第四篇释事为字284个,第五篇释情貌字199个,第六篇释虚字227个。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搜集先秦到近代的诗、词、赋、曲、笔记、变文、小说、佛经、碑文、字书、语録等语言材料,注意从纷繁的用例中概括词义,从语音的不同上寻求关系,从复杂的书写形式上探索本字,结合唐代其他文献及汉魏以来的典籍与现代方言进行纵横解剖,考释描写838个难解变文词语,得出了一些词汇和词义的演变规律,把词语断代研究纳入了词汇史和语言学史的轨道。(十七)助字辨略:作者是刘淇。(十八)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和等编,商务印书馆编印1921年第1版。这是一部专供查检中国历史人名的工具书,以经书中的重要人名和二十四史有传的人名为主,参考其它著作中出现的人名,共收中国历史人名四万多。对每位历史人物,列出朝代、籍贯和主要事迹;如果是姓名相重的人物,在同一人名下分项加以介绍。该书后面附有“四角号码索引”、“姓氏考略”、“异名表”,本书收录人名,注明时代、籍贯、字号、生平事迹,有著作的列出著作名称,并酌情收录人物的琐闻轶事。(十九)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开明书店编印1935年第1版,1956年中华书局重印。查此书可以帮助我们详细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重要事迹。(二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此书共收录古今地名四万余条,对每一地名,扼要地指出它的地理位置和大致沿革。臧励和等编,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二十一)其它另外,要想知道古人的生卒年月,可以查阅姜亮夫编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录,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姜亮夫编,1959年中华书局版。专门收录历史人物的字号、籍贯、岁数、生年、卒年,并附有备考以介绍材料的来源。若要推算阴历和阳历日期的对应关系,可以查薛仲三、欧阳颐编的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薛仲三、欧阳颐编,三联书店1956年版。是用来推算阴历与阳历日期的常用工具书。十三经索引,叶圣陶编,开明书店1934年版。是一部专门查找“十三经”语句出处的工具书。四库全书总目,清代纪昀主编,共收录书目10254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每书名下均注明作者、内容、版本沿革和简要评论。三、如何充分利用字典辞书学会查字典和词典,善于充分利用字典和词典,这是学好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词,去查工具书是很自然的。但是,一定也不能忽略了常用的字词。例如愚公移山中“年且九十”,“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道豫南,达于江阴”,其中“且”、“险”、“阴”都是非常熟悉的字,往往容易忽略,其实,这三个字并不容易理解,“且”是个副词,将近,“年且九十”就不能理解成九十多岁了,而只能理解成“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险”是名词,指不平坦的道路,不好走的险要地方,理解为“危险”自然就错了,而理解为形容词用作名词也不对,古代汉语里的“险”就是名词,跟现代汉语中作形容词的用法不同;“阴”是指山北水南,“汉阴”是说汉水的南边,不能理解成汉水的阴面。我们不能仅仅在遇到生字难字的时候才想起利用字典辞书,而是要充分利用字典辞书,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全面地学好古代汉语。平时应该养成细心敏感的习惯,多查多翻字典辞书,不要轻易放过一些容易忽略的问题。另外,汉字的形、音、义三者之间有内部联系,因此通过查字典、词典要从整体上注意一个汉字形、音、义的关系,从而完整准确地掌握一个汉字的用法。如“难”有nn和nn两个读音,读nn是形容词,困难;读nn是动词,责难,非难,孟子:“于禽兽又何难焉。”意思是对于禽兽又责难什么呢?这里就应该把“难”的音义结合在一起理解。又如“哑”又读饿,表示笑的样子,所以“哑然失笑”里的“哑”应该读。2.古今词义的异同一、旧词死亡的原因:语言的词汇是发展变化的。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识变化等原因,使语言中不断地产生新词、消亡旧词,而我们日常使用的词语也有不少在意义上逐渐发生改变。旧词消亡的原因有以下一些:1历史事物的消亡:因为历史事物的消亡,表示历史事物的旧词也跟着消亡了。这种情况与历史词不同,历史词是专门用于表示历史上特有的事物的词语,例如“皇帝”、“太监”等。2社会观念的改变: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表示原来观念的词语自然就会发生改变,旧词也就消亡了。3被别的词语所取代:旧词所表示的事物、观念都在后世存在,但是后代改变了说法。例如“倡优”被“演员”、“艺人”等词语所代替。二、古今词义的差别:汉语中大多数词语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古今词义的这种关系十分复杂。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语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年”表示收成。“封”表示堆土。“国”表示国都。“防”表示堵塞。“家”表示卿大夫的封地。“及”表示追赶上。“列”表示朝廷上的位次。“怜”表示爱。“当”表示判罪。“比”表示接连。“坐”表示定罪。“仇”表示匹敌。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售”表示把商品卖掉,侧重于行为的结果。“暂”表示突然、一下子,侧重于行为的迅速。“再”表示两次,侧重于行为的具体数量。“感激”表示感动、激发,侧重于内向。“交通”表示交互贯通,侧重于人际。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1)一些词语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例如:“恨”表示遗憾、不满,古义轻,今义重。“怨”表示恨,古义重,今义轻。“啼”表示放声大哭,古义重,今义轻。(2)一些词语在发展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谣言”表示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色彩是中性的,现在是贬义的。“下流”表示地位或者处境低下,感情色彩是中性的,现在是贬义的。“爪牙”表示得力助手,感情色彩是褒义的,现在是贬义的。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有一些词语从古代到现在中心意义没有什么变化,但是由于古今名物制度的差别,它们的实际所指却有所不同。例如古代的“步”、“尺”与现在相比,它们的含义有一定的差异,我们应该对此有一定的理解,才不会犯错误。“坐”是人的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三、词义的变化1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的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例如:“坟”表示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现在是表示坟墓。“亲戚”表示亲人,可以包括父母、妻子以及子女,现在是表示因为婚姻而联成的亲属,它不包括父母、妻子以及子女。“臭”表示气味,现在是表示难闻的气味。“禽”表示鸟兽在内的动物,现在是表示鸟类的总称。“丈夫”表示男子,现在是表示女性的配偶。2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的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古义一般包括在今义之中。例如:“色”表示脸色,现在是表示颜色、色彩。“河”表示黄河,现在是表示河流。“江”表示长江,现在是表示河流。“响”表示回声,现在是表示响声、声音。“裁”表示裁衣,现在是表示裁断、裁削。3词义的转移:“走”表示跑,现在是表示行走。“脚”表示小腿,现在是表示足掌。“狱”表示案件、官司,现在是表示监狱。四、怎样掌握古今词义的差异1从字形上分析:例如“劝”从力不从言,可以知道它的古义不是用言语劝说,而是勉力、奋力。2从语境上分析:语境就是上下文。它也包括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例如“进”与“退”是反义词,可以知道“进”的古义是前进,而不是进去。“富”与“贫”是反义词,可以知道“贫”是表示金钱或者生活资料缺乏。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例如“款待”中的“款”就是古义“诚恳”的意思,“捐躯”中的“捐”就是古义“舍弃”的意思。其他例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的“池”是古义“护城河”的意思。“若即若离”中的“即”是古义“接近,走近”的意思。“呼天抢地”中的“抢”是古义“触、碰”的意思。“口诛笔伐”中的“诛”是古义“责讨”的意思。“并行不悖”中的“悖”是古义“违反”的意思。“饶有风趣”中的“饶”是古义“富裕”的意思。“举世无双”中的“举”是古义“全”的意思。“慷慨激昂”中的“慷慨”是古义“意气奋发”的意思。五、中学文言文教学应该注意避免词义解释弊病语文课标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中学文言文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对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十分关键。中学文言文注释应该加强对训诂学研究成果的重视,尽可能地避免训诂弊病,这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古代汉语词汇训诂研究虽然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不过悬而未决的问题仍有不少。有些解释粗看好象没有问题,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存在一向不妥当的地方。常用词的训诂研究受到冷落,研究往往集中于生僻字词。而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不加注解,当注而不注。而训诂学在古代汉语词汇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中学文言文注释中的重要作用仍然没有受到重视。而训诂,就是用现代汉语去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词义。中学文言文注释由于忽视了训诂学的研究及其成果,在注释中往往存在穿凿附会、望文生训、随意破字、增字强释、不解语法等训诂弊病。(一)穿凿附会:就是注释者把彼此无关的事物任意牵合强加比附。它往往是注释者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真理不能够正确揭示,或者是由于主观的原因,在阐释词义或者句意时灌注了注释者自己的观点所造成的。刘禹锡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其中“素琴”,中学语文课本解释为“不加装饰的琴”。史礼心等注古文观止:“没有装饰、朴素无华的琴。”辞源修订本“素琴”条也解作“不加装饰的琴”。按:这种注释是穿凿附会。素琴不加装饰,朴素无华,但是琴弦是起码应该具备的,有弦就可以出声。可是,下文有“无丝竹之乱耳”一句,是说没有乐器之声的扰乱。上下文就会互相矛盾。实际上,文中的“素琴”,是用晋代的陶渊明的典故。宋书陶潜传记载说:“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晋书隐逸传陶潜也记载说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全梁文卷二十:“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作无弦素琴)一张,每酒知,辄抚弄以寄其意。”唐代诗人多用“素琴”一词来表示无弦。例如李白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李益闻亡友王七嘉禾寺得素琴:“素琴苦无徽,安得宫商全。”白居易清夜琴兴:“明镜懒开长在匣,素琴欲弄半无弦。”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七乐考十也指出:“陶渊明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每有酒辄抚弄以寄其意,可谓达君子无故不彻琴瑟之意矣。”“素琴”实际上就是空琴,有名无实的琴。由此可知,“素琴”是没有弦和徽(系弦的绳)的琴,抚弄这样的琴,是陶渊明的一种雅趣。刘禹锡意思是指在陋室内抚弄这样的无弦的琴,所以有“无丝竹之乱耳”之句。人教版新编高中三册孔雀东南飞:“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注:“寡妇,死了丈夫的女子。”按:这种注释是穿凿附会。“寡妇”不是死了丈夫的女子,而是独守空闺寡居的妇人,与行人相对应。行人不是路人,而是在外之人,包括经商和从军的。因为行人可以指出行在外经商的人或者战士,在魏晋南北朝习见,例如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十二:“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八:“行人从此别,去去不淹留。”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九:“闺阁行人断,房栊月影斜。”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四:“行人消息断,空闺静复寒。”唐代杜甫兵车行:“行人弓箭各在腰。”因为丈夫不在家,出门在外,在家独守空闺寡居的妻子与出门在外的丈夫互相思念,才会有“起彷徨”的说法。不然,按注释者的说法,死了丈夫的女子“起彷徨”是有违封建礼仪的,不是作者的本意。虽然寡妇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死了丈夫的女子,在古代汉语中“寡妇”却多指独守空闺的妇人,例如三国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边城多健儿,内舍多寡妇。”“寡妇”也是独守空闺的妇人。(二)望文生训:就是注释者只就字的字面意思加以解说。其实解说跟原文的意义毫不吻合。它的实质,就是把文字和语言混为一谈,没有注意作为语言内在因素的语音。王力先生曾经强调指出:“举例要举最早出现这个意义的书中的例子,也就是说要举始见书的例子因为了解一个字的意义从什么时候开始具有的,就不至于用后起的意义去解释比较早的书籍,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不符合古人的原意。”1.昧于古义而望文生训:陶渊明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文言文语言分析(甘肃人民出版社):“外人,桃花源外面的人。悉如外人,指劳动、服饰跟渔人相仿。”郭锡良古代汉语:“悉如外人,都和外面的人一样。”中学文言文评析注译(高中部分):“山外边的人。”史礼心等注古文观止:“山外人。”辛正新编古代名家散文选注:“外人:外地人,外国人。”按:“外人”当为“外世之人”的简称,指“古代的人”。“世”来源于佛教,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主要是指“时间”,中国是“三十年”为“一世”,与空间无关。所以“世外高人”、“世外桃源”等说法主要是从时间的角度出发的。现在还有“来世”、“今世”等说法。对“外人”以前主要有4种说法:一、从秦到东晋已有600年,桃源中人的衣着不会跟外边人一样,可能是原文有误,“悉如外人”当为“悉异外人”或者“有异外人”。二、“悉如外人”是“如另外个世界的人”。三、“外人”特指桃源外的秦时人。四、“外人”即桃源以外的人。谢质彬先生认为,只能作“外面的人”解,指桃花潭以外的人,因为在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代,“外人”只作“外面的人”解。在桃花潭记里,“外人”共出现3次。其他两次(笔者按:另外两次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外人”作“外面的人”解,是毫无疑义的,此句中的“外人”当然也不能例外。此句的“其中”指桃花源中,那么与之对应的“外人”只能是指桃花源外的人。(笔者按:同一篇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就一定相同,这种推理是不符合逻辑的,经不起推敲。)他认为对“外人”理解错误的根源在于对此句的句法结构和“悉”宇的用法缺乏正确的了解,只将“男女衣着”当成主语。正确的是“往来种作,男女衣着”都是“如外人”。笔者按:桃花源里的人,自“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面隔绝了近600年之久,他们的耕作方式和穿着打扮,不可能同外面的人全都一样,而秦和东晋的耕作方式以及穿着打扮应该是差别很大。另外,辛正作“外国人”解是后起义。用后代才产生的意义去解释古代的词语,是阅读和注释文言文的大忌。2.误解联绵词而望文生训:人教版新编高中教材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注:“一种蒙着生牛皮的小型战船,行动迅速,用来袭击敌船。”按:这种解释是望文生义,因为“蒙冲”不是“蒙着生牛皮的小型战船”,其实“蒙冲”是大型战船,在魏晋南北朝习见,例如三国志吴书董袭传:“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以并闾大绁系石为碇,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飞矢雨下,军不得前。”三国志吴书贺齐传:“齐性奢绮,尤好军事,兵甲器械极为精好,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干橹戈矛,葩瓜文画,弓弩矢箭,咸取上材,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后汉书文苑传祢衡传:“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呵之。”这些都说明“蒙冲”不是“蒙着生牛皮的小型战船。”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八兵考十也指出:“采石战舰:曰蒙冲,大而雄;曰海酋,小而驶。其上为城堞屋壁,皆垩之。”另外“蒙冲”是一个联绵词,也可以写成“艨艟”、“艨冲”等形式。中学文言文注释错误是因为通典、太平御览、陈书等的记载。通典卷一百六十兵十三说:“蒙冲: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前后左右有弩窗、矛穴,敌不得近,矢石不能败。此不用大船,务於疾速,乘人之不及,非战之船也。”太平御览卷三百三十四也大同小异:“蒙冲,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前后左右有弩窗、矛穴,敌不得近,矢石不能败。此不用大船,务於速进,乘人之不及,非战之船也。”另外陈书侯瑱传:“又以牛皮冒蒙冲小船,以触贼舰,并熔铁洒之。”3.不识错别字而望文生训:人教版新编高中三册孔雀东南飞:“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注:“恨恨,愤恨到极点。”按:“恨恨”不少工具书注释为抱恨不已,无比悲怨。认为全句的意思是:心里的愤恨哪里说得尽呢?“恨”在这一时期没有“愤恨”的意思,多表示遗憾。实际上,“恨”字是一个形近而误的字。“恨”的右边应该是“良”字,“恨恨”应该是“悢悢”的形误,意思是伤心悲痛、悲恨惆怅、眷念。相爱的人在生离死别时候,他们的感情不应该是愤恨或者遗憾,而应该是伤心悲痛、眷念。张怡春、刘杰贤以为:首先,从诗作内容看,兰芝、仲卿谈不上对焦母、刘兄的“愤恨”。在这里,恨恨”只能是“遗憾、瘤心、悲痛、伤心”的意思,是为情而“恨”而己。二人不能厮守在一起而伤心、悲痛、痛苦、遗憾这一点,诗中有多处表现如“心中常苦悲”“府吏默无声”“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等等其次,“恨”在古代主要是“遗憾”的意思。对于这个问题,徐复先生早已经指出:“恨恨”是“悢悢”的错误,三国魏张揖的广雅释训:“悢悢,悲也。”这是较早的训释。陈寿三国志蜀书法正传说:“恐圣听秽恶其声,故中间不有笺敬,顾念宿遇,瞻望悢悢。”此后晋人的文章里用的很多。文选里至少见过三次,而文字上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陆机谢平原内史表说:“所以临难慷慨而不能不悢悢者,惟此而已。”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说:“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末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悢悢,如何可言?”李陵与苏武诗虽是伪作,但不会晚于晋代,也有“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的句子。这里举的例子,都可以说明“悢悢”是一种惆怅悲痛的意思。后来的人对这个魏晋人的语言,知道的不多了,所以往往把它写作“恨恨”二字,这有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