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的解读对于我们的教学至关重要——《社戏》.doc_第1页
细节的解读对于我们的教学至关重要——《社戏》.doc_第2页
细节的解读对于我们的教学至关重要——《社戏》.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细节的解读对于我们的教学至关重要,我在第三单元的教学中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详见拙文细节的解读/archives/2012/201244205613.html)在第四单元开始教学时,我仍然在教学中关注对于细节的解读。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对细节的认识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特别注意到所谓的细节不仅是作者刻意为之的描写,而且也包括一些细微的、乃至常常会被人忽略的描写、字词,甚至是标点符号,深入解读文本后,从中就可以得到一些新认识、新体会,而这些认识与体会同样能为我们提供解读课文全新的视角及思路,帮助我们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文章的内容。把握此类细节描写,一方面需要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解读,认真分析每一个情节的内容与作用,另一方面则需要我们善于把课内课外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从看似平常的细节中找到不同寻常的内容。在社戏一课的教学中,我特别强调了三个细节,并且联系了课内外相关的内容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从中得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从而上出了与以往教学不同的感受。一是文章开头所写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我向学生们提问,作者为什么在写这句诗时不加上简单的标点。我提示学生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当作者描写学堂中孩子们读书时,一连引用了四句古文,都没有加标点符号,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难道时隔数十年,鲁迅先生还不知道如何给这几句古文加标点吗?我进一步提示学生,老师读书有标点符号吗?学生注意到不仅有标点,还有语气词和表示语调延长的符号。这说明老师读书时不仅懂得意思,而且非常欣赏这里的描写,也使作者觉得“这是极好的文章”。反过来说,孩子们读书时为什么不加标点,就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文章的意思,只能照着书本读下去。同样,年幼的迅哥儿与小伙伴相比,仅仅会念这几个字,同样也不明白“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真实含义,因此当他可以暂时摆脱读书的烦恼而能够自由自在玩耍时,当然非常高兴了。因此,平桥村之所以成为他的“乐土”,关键就在于他可以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会被强迫做自己还懂得的事,这同样也是他童年美好记忆的一部分。二是文中航船过程中的环境描写,这是历来教学的重点。而我把奔赴赵庄与归航中的两处描写对照起来,让学生进行比较。我首先将文中对戏台的两处描写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在分析完“月夜航船”一部分后,我让学生先朗读文中对于初见戏台的描写,再来对照离开戏台时的描写。学生发现两段描写中均把戏台比喻成了“仙山楼阁”,而离去时的戏台“满被红霞罩着”,更被渲染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我提问学生,为什么普普通通的戏台会变成“仙山楼阁”呢?此时我再将前往赵庄与归航时两处环境描写中的一处细节描写列举出来,让学生们比较“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学生们注意到两处描写均使用了比喻手法,而且均表现了船行之快。我提示学生,周围的群山变成了飞快跳跃的怪兽伴着孩子们奔跑,而船变成了白色的大鱼载着孩子们飞窜,这种场景只可能在什么地方出现?学生马上就回答“童话”。而前文作者笔下的江南水乡是纯净的,此时又被渲染上了一层童话的色彩,更富有梦幻般的色彩。这就是鲁迅先生梦中的理想境界,普通的戏台会被看成“仙山楼阁”,因为它也是这美好梦境的一部分。同样,原本对戏很失望的迅哥儿,此时也对刚刚离开的戏台依依不舍起来。他难以割舍的是这个梦一般的理想境界。三是强调了动作描写中几个动词的使用。在“归航偷豆”这一部分中,特别是在24-26小节里,作者联系用了五个“偷”字来描写孩子们在豆田里摘豆的情形。我就让学生找出“偷”字,首先明确此处的“偷”完全就是“摘”的意思,而且文中在第26小节也写了“各摘了一大棒”,为什么用“偷”这个字。学生们马上就注意到了,“偷”与“摘”相比,充满了童趣。而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详细地描写了雪地捕鸟的每一个动作,同样说明了“我”对这一游戏的熟悉,尽管时隔数十年,依然记忆犹新。我再进一步让学生们看看,谁说了“偷”,从中可以读出人物什么样的个性。学生注意到,桂生先提议“偷”,是真想偷偷摸摸摘一些豆子来充饥。而双喜问阿发先“偷”哪一边,一方面表现出双喜做事很周到,另一方面他故意说“偷”字,也显得有些调皮。而阿发在自家的豆田摸了一回,让大家“偷”自己家的,他好象真认为是偷了,显得有些老实。细细品读这几个动词,从中我们就可以读出孩子们不同的个性与特征。而在竹影一课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细读课文中的每一个情节,分析其作用。传统解读本文,重点在后半部分,或解读其中的童真、童趣,或分析中国画的特征。但我觉得,文章1、2节的环境描写同样也是课文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们之所以会对描竹影产生兴趣,原因就在于外界的美丽的环境触动了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自觉地去描绘这美丽的瞬间。那么环境为什么会吸引他们呢?我在教学中让他们先细读1、2节,再用一个词来归纳文中环境描写的特征。我特别强调了“电影中的一幕”“渐渐地减弱”“一跳一跳地沉下去”“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这些句子,让学生们感受到光线的变换非常奇异,如同电影一般神奇。作者则用“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一句对此进行了总结。而光的变幻带来了影的变幻,作者以“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进行描写。我提示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来解读这一句,让他们在第3节找出与光影变幻相关的描写。学生马上找到了“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一句。正是因为月亮越升越高,影子也渐渐由长变短,把月光也切碎了。于是悠长的月光变成了细碎的光斑,而且还随着竹叶的晃动而闪烁着,这就是所谓的“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形成了奇丽的场景。所以,“变幻”一词就是此段环境描写最主要的特征。正是因为这种变幻,使原本平淡的场景变得如“电影中的一幕”般神奇,这让孩子们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并想留住这美好的一幕,于是他们开始描竹影了。这也正是艺术产生的过程艺术产生的前提正是由于人们被自然界中的一幕所吸引,而想将之留住,于是他们就拿起简陋的画笔,用最原始的材料来勾画眼前的一切,也许他们的作品不符合比例,外形很稚拙,但这就是艺术的开始。作者的写作目的之一也就是希望引导孩子们把游戏升华为艺术。由此可见,只有理解了竹影一课中的环境描写,才能真正地理解孩子们对画竹影产生兴趣的原因,完整地了解本文的写作内容。(关于本课的教学思路,参见拙文竹影板书设计/archives/2012/20124193856.html)我对细节描写有这样一个比喻,如果把一篇课文比作一部电影,细节描写就是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欣赏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