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展开.doc_第1页
国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展开.doc_第2页
国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展开.doc_第3页
国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展开.doc_第4页
国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展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展开第一讲 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1.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假设2.语文教学设计的双重扭曲:以背影为例3.介绍国外正式观察前的准备工作表和课后反思表4.语文教师备课的两个关注点: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环节广大老师是想努力做好教学工作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尚存在许多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往往是大规模的、长时期的、集团性的。认识语文教学的问题,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的素质问题,一定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从教法入手而困于教学内容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较少顾及学生的学正式观察前的准备工作表1.对该班学生进行简要介绍(包括有特殊要求的学生)。 2.该课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在这堂课上将会学到什么? 3.为什么教学目标是适合这些学生的? 4.这些目标是怎样来支持学区课程以及内容标准的? 5.这些目标是怎样与更广泛的课程目标相联系的? 6.计划怎样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你怎样做?学生怎样做? 7.在这一领域,学生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去克服这些困难? 8.你上课需要哪些教学器具(列举)? 9.你打算怎样去评价学生?你用的评价程序是什么? 10.你对评价结果将如何处理? 课后反思表 1.据我回想,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参与了教学活动? 2.学生都学到了我想要教给他们的东西了吗?我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多少? 3.在教学中,我是不是改变了我的教学计划?如果改变了,为什么? 4.如果有机会再次给同样的学生上同样的课程,我会在教学时做出哪些调整?为什么? 5.提供学生的作业样本,这样应该反映本班同学的能力水平以及你对学生提供的反馈。合宜的教学内容文本的教学解读依据体式;根据学情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与教学流程组织“学的活动”;“学的活动”充分展开案例:竹影教学课例及分析。讨论:1.请用箭头画“教师,学生,教材(课程)的关系图”,并相互讨论。2.根据提示,说明第二堂课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相互交流。作业:1.录自己的一堂课(录音笔等),写成课堂教学实录(最好不要修改),挂在课程的交流平台。2.阅读课堂交流平台上的课堂教学实录至少三则,并对其中一则进行分析。500字左右,挂在课程的交流平台。资料:王荣生、许志先语文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现状调查及分析语文学习2004-01王荣生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语文学习2005-05/2005-06王荣生著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讲 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1.概念:阅读、阅读能力与阅读教学2.文本的教学解读:依据体式3.名课研习:支玉恒只有一个地球4.课例讨论:柳永 蝶恋花七根火柴清塘荷韵1.概念:阅读、阅读能力与阅读教学“从稍微狭窄一点的意义上来说,阅读意味着它是对某一特定文本进行解码和解释的具体而自愿的行为。”作为话语的新闻P145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能力是具体的“阅读方法”是什么呢?阅读方法,也就是“怎么读”,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战略的阅读取向:阅读姿态、阅读样式战术的阅读方法:在哪里、读什么第一个层面是宏观的,具有战略意味,我们在上面用“阅读取向”来指称。阅读取向由阅读目的(动机)、文本体式等决定,表现为一种特定的阅读样式,或称解读模式(惯例)。第二个层面是微观的,具有战术的意味,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阅读方法”,实际上是在某一特定取向下阅读什么的问题。阅读能力=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哪一种阅读:抱着什么目的,怎样看待文本?如何阅读:在文本的什么地方,看出什么东西来?比如诗歌,孙绍振批评过某高考卷中的一道“诗歌鉴赏”题,该题要求学生指出对一首诗解释不恰当的一项“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文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以前”。孙先生说,“显然,这是超越了时间和场景的具体性的,确定时间根本没有意义,暴露出命题者对诗歌理念上的外行:抒情诗与散文不同之处,就是它是高度概括的,超越具体时间的确定性,有利于它的深邃概括。”这里所说的“诗歌理念”,实际上就是诗歌的“读法”在诗歌中的“时间”里读什么。 再比如现代小说,萨之山点评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第一段旁点道:“请注意叙述语言,这是以一个十八岁男孩的感知和口吻来叙述的,有些夸大其词和虚张声势,如迎风飘飘、定居,掩饰着对陌生的成人世界的复杂心态。” 这就是“读法”在小说的什么地方读出什么东西。阅读教学的三条线路提供学生理解、感受所需要的百科知识;帮助学生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指导学生形成所需要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形成所需要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能抱着正确的目的,合适地看待特定的文本。指导学生:能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2.文本的教学解读:依据体式天上的街市课后“理解分析”题思考下边的问题诗中哪些是写实的句子,哪些是写想象的句子?它们各起了什么作用?诗中怎样由联想进入想象?想象又是怎样逐步展开的?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些“思考”的题目,来路本来就不那么正。也就是说,在正常的情况下,读天上的街市或其他的诗歌,一般不会生发“哪些是写实的句子,哪些是写想象的句子?”“诗中怎样由联想进入想象?”以及教材编撰者“为什么这样修改?”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无论是对诗歌的解读、鉴赏还是评论,似乎也无必要考虑这样的问题。关于新闻教学内容的分析新闻报道向来是语文教材内容之一,落实到教学内容,则主要是获取事实信息、学习新闻结构、揣摩语句内涵、学习表达技巧。我们认为,这是需要斟酌的。提高可读性是新闻报道自身的追求。在长期的实践中,新闻在结构、语句表达以及排版形式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规范,这些规范为读者获取信息提供了最大的便利。新闻“力求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甚至要求“不带一个让14岁智力的人感到迷惑的句子”。从这个意义上说,获取新闻报道的事实关于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情的信息,是不需要在中学语文课特意教的。中学语文课需要教的,是把学生提升为理性而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者。也就是说,在新闻阅读教学中,所谓获取信息,主要不是指报道的事实信息,而是指在报道的叙述中乃至报道的背后所隐蔽的信息。因此,新闻阅读教学的要点,是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了解新闻结构是必要的,但了解的目的,不仅仅是明了“引题”“导语”等知识,而要把明了的知识转化为阅读图式的自觉。过去的新闻教学,基本上是走“为学写而读新闻”的路子,所谓“读写结合”。而“读写结合”又被狭隘地理解为按所读新闻的结构模式学写新闻。把新闻写作当成一个结构模仿的问题,这是十分肤浅的,而且导致了一个很不正确乃至有害的观念:新闻的真实性被简单地理解为表层的真实“事实”的被建构性,“努力地通过进取心、机智、精力和智慧”发掘事实的真相,这些都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了;为公众提供对事件尽可能完整而准确的报道,被悄悄地篡改成了给报道者个人或集团带来直接或间接利益的“报喜”。我们认为,学习写作从来不是单纯的语言表达问题,学写新闻必须让学生像新闻记者那样去写新闻。我们认为,阅读与写作是两桩有区别的事情;为理解而读新闻,与为学写而读新闻,是两种很不相同的阅读方式。揣摩语句内涵,在新闻阅读不是一个通顺的说法。一方面,新闻报道追求“直达读者”,崇尚简练质朴,一般情况下没有微言大义,因而也不需要揣摩。另一方面,揣摩语句内涵在新闻阅读中通常不含褒义色彩,新闻阅读是理性的、分析的,“揣摩”实际上是鉴别、是分拨,以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从一些教材揣摩语句内涵的题目看,可能是混淆了新闻阅读与散文阅读,误把新闻当散文。这有选文的原因,编入教材的新闻作品,往往是打破常规的优秀作品,有的还积淀为经典名篇,阅读这些作品,已超越了日常的报纸阅读,而上升到了名作鉴赏的境界。但新闻毕竟是新闻,鉴赏新闻名作,一般不宜去刻意求索语句的微言大义;有一些看起来有深刻内涵的语句,在新闻作品中应该是可被感觉的,一般也不需要“揣摩”;即使需要“揣摩”的,比如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的一些语句,也要指出它们在新闻报道中的“独特”、它们对文学笔法的“借鉴”。学习表达技巧,实际上是“为学写而读新闻”的延伸,而且把学写扩展为学习表达的技巧。学习表达技巧,是写作教学的一个环节,也是优秀新闻作品鉴赏的一个方面。但是,第一,技巧不仅仅是写法,它不能被简单地还原为章法、句法。“技巧有它自己的位置,它的正确作用是帮助准确传播。”所谓好词好句,离开了特定的目的和语境就会变成辞藻的玩弄。第二,所学习的表达技巧要对路。在新闻作品中学习表达技巧,要学习的是其准确而客观的写实技巧,比如“使用具体的名词和生动的行为动词”,“避免滥用形容词,避免滥用大量副词修辞动词”,“区分报道语言与评论语言”,“在直接引语和转述中寻求平衡”等。从一些教材的题目看,学习表达技巧,实际上被理解为学习某种写法,而写法又被理解成学生在其“好作文”(小文人语篇)中可资“应用”的写法,即“应用”在与新闻报道截然有别的抒情性散文或随笔的写作中。为学写而读新闻+学习“好作文”的表达技巧,这是当前中学新闻教学的大误区。3.名课研习:支玉恒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個地球據有幸飛上太空的宇航員介紹,他們在天際遨遊時遙望地球,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晶瑩透亮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但是,地球又是一個半徑只有6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葉扁舟。據有幸飛上太空的宇航員介紹,他們在天際遨遊時遙望地球,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晶瑩透亮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但是,地球又是一個半徑只有6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葉扁舟。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拿礦物資源來說,它不是上帝的恩賜,而是經過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的地質變化才形成的。地球是無私的,它向人類慷慨地提供礦產資源。但是,如果不加節制地開採,地球上的礦產資源必將越來越少。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做貢獻的。但是因為人類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不顧後果地濫用化學品,不但使它們不能再生,還造成了一系列生態災難,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這是宇航員遨遊太空目睹地球時發出的感歎。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它被破壞了,我們別無去處。如果地球上的各種資源都枯竭了,我們很難從別的地方得到補充。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讓地球更好地造福於我們的子孫後代吧!支玉恒施教的只有一个地球题解:1.围绕“地球”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2.围绕“只有一个”的讨论(让学生理解只有地球能够养育生命)。朗读课文(采用“朗读权竞争”的方法)转入学生默读,并让学生“猜”老师要问的一个问题。(在这一段里,教师的表演相当精彩)老师端出没有被学生猜中的“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你是那一味?”学生谈“味”,并朗读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力图将“味”表现出来。学生分别提到苦、酸、甜(由甜变苦)等;之后教师边范读边指导。让学生就课文的五个方面内容(段落),分别写一个“抒情的句子”教师示范:“啊!美丽的一叶扁舟!”逐次讨论学生写的“抒情的句子”。采用“发表权竞标”的方法,每一个方面的内容竞选出写得最好的两句“发表”在黑板上。教师通过适当的增删、调序,将黑板上的十个“抒情的句子”“变成一段小小的散文”。组织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实话实说”节目。老师为主持人,学生分别扮演环保局长、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女宇航员、“破坏过环境”的公司老板。只有一个地球确是一堂成功的课。而成功的要诀,在我们看来,在于教师把握住了适宜的教学内容。具体说是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验被课文唤起的情感指导学生将所体验到的情感表现为“抒情的句子”支老师对只有一个地球的理解,在文章体式上应该说是有偏差的。说一篇文章是“说明性”的,同时又说它具有丰富的情感,这似乎有不通的地方作者态度的“客观性”,是说明文与抒情文的主要区别点之一。但支老师认为该课文“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在语感的把握上是正确的。只有一个地球其实不是一般的说明文,而与国外所通行的“公共演讲”更为接近,类似于说服性的演讲稿。说服性演讲,往往诉诸于听者和读者的情感,通过包含感情的事实陈述,唤起听读者的情感认同,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让听读者感受悲、愤、忧、喜,正是只有一个地球所要达到的效果;体验被课文唤起的情感,正是阅读或聆听只有一个地球的正确方式;将情感体验还归到文章的相应言辞,正是感悟言语表达的正确方式。支老师的这堂课抓住了这些,在我们的语文知识开发尚很不完备的情况下,他聪明地“生产”出了合宜的教学内容。不仅如此,他还聪明地感觉到,将蕴蓄于内心的情感用言辞固定、力求用恰当的语句感叹句将它表达出来,正是写作的自然样式,因而也是指导写作的正途。上述两方面,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也是可以转化为语文教学公共财富的。换句话说,只有一个地球的阅读课,再扩大一点,说服性演讲的听读教学,要抓住情感体验这个主要的教学内容;而写作教学,应该致力于指导学生准确地表达内心所蕴蓄的情感并运用恰当的句式。如果要学习这堂课,我们以为,主要应该学习这两个方面。而一旦把学习的要点放在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说,正确地把这两个方面当作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就会发现,教学方法的选择空间其实是很充裕的,完全不必拘泥于支老师这堂课的教学方法枝枝节节。4.课例讨论 :柳永 蝶恋花七根火柴清塘荷韵案例:教研实录清塘荷韵文本解读讨论录音。东陆学校老师清塘荷韵课后小结。讨论:1.参考下列材料,从文本体式的角度,解读安塞腰鼓。2.评价所列材料中的观点,发表你的意见,并相互交流。作业:1.从网上下载一篇新课文的“教学设计”三则,从文本体式的角度,判断其教学解读是否合宜,并陈述理由。2.将上述作业挂在课程的交流平台。资料:王荣生“阅读能力”与“阅读方法”,语文学习2006-01孙绍振著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王先霈著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安塞腰鼓课文关于新闻教学内容的分析第三讲 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经验2.课例讨论:百合花开3.文本的教学解读:根据学情4.名课研习:钱梦龙死海不死1.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背影案例董水龙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背影教学案例语文学习2006年第6期1.文章有一条分界线,分开了回忆与现在两个部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2.为什么是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而不是说“我与父亲没有见面已二年余了”?3.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只是背影”而不是其他像外貌或体态或品德之类呢?2.课例讨论:百合花开百合花開林清玄在一個偏僻遙遠的山谷裡,有一個高達數千尺的斷崖。不知道什麼時候,斷崖邊上長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剛剛誕生的時候,長得和雜草一模一樣。但是,它心裡知道自己並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內心深處,有一個內在的純潔的念頭:“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證明我是百合的辦法,就是開出美麗的花朵。”有了這個念頭,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著胸膛。終於,在一個春天的早晨,百合的頂部結出了第一個花苞。百合的心裡很高興,附近的雜草卻都不屑,它們在私底下嘲笑著百合:“這傢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說自己是一株花,還真以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他頂上結的不是花苞,而是頭上長瘤了。”公開的場合,它們譏笑百合:“你不要做夢了,即使你真的是會開花,在這荒郊野外,你的價值還不是跟我們一樣?”偶爾也有飛過的蜂蝶鳥雀,它們也會勸百合不用那麼努力開花:“在這斷崖邊上,縱然開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會有人來欣賞呀!”百合說:“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生命;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釋放著內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終於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這時候,野草與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百合花一朵朵地盛開著,它花上每天都有晶瑩的水珠,野草們以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極深沉的歡喜所結的淚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開花、結籽。它的種子隨著風,落在山谷、草原和懸崖邊上,到處都開滿潔白的野百合。幾十年後,遠在千百裡外的人,從城市、從鄉村,千里迢迢趕來欣賞百合花。許多孩童跪下來,聞嗅百合花的芬芳;許多情侶互相擁抱,許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無數的人看到這從未有過的美,感動得落淚,觸動內心那純潔溫柔的一角。那裡,被人們稱為“百合谷地”。不管別人怎麼欣賞,滿山的百合都謹記著第一株百合的教導:“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3.文本的教学解读:根据学情陈隆升语文教师“学情分析”基本状况605份教学设计类材料115份说到学情存在问题:做过“学情分析”(考虑学生)的比例较低;“分析”手段比较单一(经验式判断);“分析”过程粗疏(只结论,少过程);“分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浅表印象)。邹兆文我们的教学离学生的期待有多远关于猫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期待视野”的相关度调查语文学习2008年第10期读了这篇文章,你最突出的感受(感想)是怎样的?你能联想到社会生活的哪些现象?在内容和写法方面,还有什么疑问吗?请提出来交流。4.名课研习:钱梦龙死海不死钱梦龙施教的死海不死选定篇目与题解:1.让学生“猜”要学的课文;2.问:标题上的两个“死”字意思一样吗?帮助学生回忆地理课所学的知识。(地理位置;得名原因;海水趣事。)让学生看课文和课后习题,商议“什么可以不教?”(让学生交流已懂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三个“死”(死海真的要死了)两个词语(游弋,谕告,由老师提出的。)换一个角度:“哪些知识还需要老师教的?”1.说明文知识小品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2.重点学习“趣味性”课文中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兴趣?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引起你的兴趣?标题故事设问句第一、二段圈词语,比较两种表达的效果材料的组织高难度问题:课文最后一段说死海数百年后可能干涸,作者推断的依据是什么?“让死海继续活下去”的两个作业。名课的经验:钱梦龙施教的死海不死一、请同学们讨论“什么可以不教?”二、换一个角度:“哪些知识还需要老师教的?”三、高难度问题:“课文最后一段说死海数百年后可能干涸,作者推断的依据是什么?”死海不死片段新闻报道向来是语文教材师:下面是不是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你们认为要学好这篇课文,哪些知识还是需要老师教的? 大家前后左右可以议论议论。(学生看书、小声议论)师:(继续启发)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师:(指生6)他说得比较完整;(指生2)他补充得也很好。看来同学们的悟性都很高,知识也掌握得很好,学习这篇课文原本要求重点学习的“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确数与约数的区别和作用等等,都可以不教;关于知识小品的文体特点,同学们也自己从课文中悟出来了,也不用我再喋喋不休地介绍了。就是说,同学们在有些方面已经达到了不需要老师教的地步,我真为同学们高兴!不过,关于知识小品的特点,尤其是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问题,同学们大概是第一次遇到,因此建议同学们接下来再化点时间深入讨论一下。限于时间,我想从“三性”中选择一个来讨论,就作为这堂课学习的重点。同意吗?生(众):同意!师:三性中选择哪一个?生(1):趣味性。师:这几位同学说得都很好,但他们说的都是比较明显的趣味性的表现。有些趣味性要用心体会才能发现,这就要用点心思了。谁再来说?(教师继续提示)建议大家从材料的组织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好好琢磨琢磨。邻座的同学可以议论一下。生(4):我想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说。作者用了一些设问句,如“那么,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了读者的思考;还注意前后呼应,如前面说“真是死海不死”,文章结尾却说“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前后两个“死”字互相呼应,可是意思却不一样。这些都会使读者觉得很有趣味。师:嗯,说得不错。看谁还能从语言表达方面作些补充?生(5):文章的第一、第二段写得好,我在第一遍读的时候就被它吸引住了。师:你再朗读一遍,体会体会,它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生5朗读第一、二自然段)生(5):它给我的感觉是有点出乎意料,甚至有点惊讶。师:好!体会得很准。大家再一起体会一下: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产生这样的效果的?请把这些词语圈出来。注意了,这对我们运用语言是很有帮助的。谁来说?生(6):作者连续用了一些表示转折的词,还用了表示出乎意料和惊讶的词,比如,第一段里“但是,谁能想到竟甚至连” ,第二段里“然而,令人惊叹的是竟即使也”师:瞧,这两位同学(指生5、生6)对语言的感觉多敏锐! 现在再请两位同学分别把这两小段各读一遍(指定两位学生),注意,第一位同学把她(指生6)刚才找出的一些词语略去不读;第二位同学把这些略去的词语读得强调些,把那种出乎意料的惊讶语气读出来。然后大家一起比较一下,两种语言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二人分别朗读)师:两人读得不错。大家体会一下,两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生(7):第一种表达显得平平淡淡,第二种表达引起读者的惊讶和好奇,所以,所以就(语塞)师:所以就增强了生(7):趣味性和吸引力。师:这样比较一下,我们发现,同样的意思,可以表达得平平淡淡,很一般,也可以表达得很有趣,很有吸引力。可见选择怎样的语言来表达就会有怎样的效果。这正是语言的王国为什么总是充满魅力的原因所在!除了语言表达,材料的组织也很有关系,哪些先写,哪些后写,也往往会影响阅读的兴趣。课文里有个很典型的例子,谁能找出来说一下?(学生翻书、寻找)第四讲 设计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1.概念:“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2.问题症结:以“教的活动”为基点3.解决途径: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4.名课研习:宁鸿彬皇帝的新装,郑桂华安塞腰鼓1.概念:“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观察前的准备工作表 计划怎样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你怎样做?学生怎样做?怎样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把握一堂好课的标准较高标准教学内容的现实化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区分:教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阅读教学中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1.“讲”:引发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受课文。2.“问”:促使学生思考、探究课文的意思或意味。关于统筹方法的分析统筹方法是魏老师示范课的保留节目。按教科书的指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在三件事上:(1)学习文中的两个成语,(2)学习用图表说明事物的方法,(3)读懂全文,会说、会写(未进行)、会用。这与其他老师并无大的异样。所不同的是,魏老师明明白白告诉学生,并铆定目标进行教学;所不同的是,魏老师娴熟地运用一系列教学方法,使学生高效率地达成了所认定的目标。魏老师的这堂课首先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高度一致性。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为了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运用,高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我们按目标的次序,来做一点分析:(1)“学习文中的两个成语”。这堂课的实际操作是“记住两个成语的注释”,在魏老师的知识分类中,这无疑是“死的东西”,因此主要是记忆的活。如何给学生的记忆活动造成一定的学习强度,如何使学生的记忆更为深刻,便成了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在这个环节,魏老师采用了三个办法:一是板书;二是学生用一分钟看课文下面的注释,然后自问自答;三是造势,前面默写“统筹方法”定义时已经造成的竞赛氛围,唤起了学生求胜的心情,在最快的时间内记住注释,瞬间变成了一件很有光荣感的事情。(2)“用图表说明事物的方法”。这大概属于“半死半活的东西”,魏老师操作为三个方面:一是熟悉“烧开水泡茶”的例子。这是铺垫性的,用的还是一分钟记住的招数。二是让学生只看“办法甲”的图表,指图述说图表的内容。这个环节穿插在下一个环节之间,可谓一举多得,既使学生明确了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的要点,也为评比男女生代表在黑板上的作业提出了标准,既使男女生代表有较为宽松的心情画图,也使其他同学有效地利用了可能出现的空挡。三是男女生代表把“办法乙”和“办法丙”分别转化为图表,并由同学评议、修改。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进一步明确了图表的要求。通过上述三个环节,依魏老师的判断,“图表说明法同学们已经掌握了”。(3)“读懂全文,会说、会写(未进行)、会用”。这是“活的东西”,因此关键在学生每个人的认真思考。读懂全文,用的法子是学生默读全文并重点朗读最后一段。会说,指的是会用自己的话来说“烧开水泡茶”的例子,用的法子是鼓励学生把被认为是“统筹方法”的“办法甲”七嘴八舌大声说一遍。会用,指的是“思考生活中我们应用统筹方法的实例”,自己想也可以,商量也可以,总之是让学生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环节上,魏老师很有等待的耐心,并不像时下有些人,一味要求四人小组讨论,而讨论又不合时宜地严格为一分钟。接着是学生主动发言,对第一位发言(打扫房间),魏老师简略点评后即启发学生“举一个窝工的例子”,学生讲述“帮妈妈做饭做菜”怎样才能不窝工之后,又启发学生“让自己的思维从厨房和家庭中解放出来”,引出了“学校开运动会”的例子。至此,“思考生活中我们应用统筹方法的实例”这一目标基本达成,魏老师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在激励学生的同时结束了这堂课的教学。教学方法得当,保证了这堂课高效地运行。这是统筹方法可供语文教师认真观摩的地方。进一步来看,教学方法可分解为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考察这堂课的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以及这两种活动之间的关系,我想对理解什么才是好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启发。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1.记住“统筹方法”的概念2.阅读2个成语的注释3.记住“烧开水泡茶”的例子4.把乙、丙方法转化为图表5.用语言转述甲方法的图表6.阅读全文,重点读结尾一段7.复述“烧开水泡茶”甲方法8.讲述生活中应用统筹方法实例让学生猜,指示一分钟记住提议男女生代表默写比赛 创设高效记忆的氛围 同上,按内容提问和纠正 提议男女生代表画图比赛 提出尝试性任务 指示学生行为 鼓励学生七嘴八舌大声说 等待学生思考评价和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 生齐读男女生代表默写比赛 生自看注释,自问自答 生问答,复述相关内容 男女生画表,同学们评议修改 一生转述,师生评议 生自读生七嘴八舌大声说甲例生思考或讨论,主动发言讲述 从上至少可以看出三个要点:第一,对课文的理解,是学生的理解,教师并没直接讲述文章的“内容”。第二,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师的责任是创设积极学习的氛围,是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他的教学语言是简洁的、使动的,指示或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去。第三,班级学生积极地进行着目标指引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活动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活动的落点在阅读和思考的行为上。时下的语文课,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说明文、议论文时沉迷于对课文内容的自我阐释,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正在滑向抒情化乃至煽情,致使学生在大部分时间里,只是听教师讲或看老师的活动。对这些教师来说,实有必要经常地研习魏老师执教的统筹方法。建议备课方式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一、二、1、2、1、2、2.问题症结:以“教的活动”为基点问题症结: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我就是要教这些我就是要这样教课例讨论:安塞腰鼓我将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依次为: 朗读,体味语言之情感; 探究,品味构思之精当; 感悟,领略行文之美妙; 体验,享受意蕴之深远; 创造,展示想象之瑰丽。来看实际的教学过程:“朗读”环节,据说采用了一位“教学设计”名手的“精彩设计”,选一段,先“女领”一句,再“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然后是“男女领”一段,再来“女领”一句,接着是“女合”一句,再“众合”(好一个安塞腰鼓),最后是“男女领”(好一个黄土高原),然后是“众四部轮读”(好一个安塞腰鼓)。“探究”环节,是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你们认为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里?”“感悟”环节是这样的:“请你从词语、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评说文章的美点。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并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说。”“体验”环节,是“再读课文,说说安塞腰鼓赞颂了什么?赞颂了陕北人民的什么特点?”“创造”环节,即布置作业,让学生把文章改写成诗歌样式,比如“那鼓点,似骤雨一样,是那么急促;那流苏,似旋风一样,是那么飞扬”。另一个作业,是“请你为安塞腰鼓写一则宣传广告”。课堂教学的两种怪现象:教师“教的活动”比较有结构、完整;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没有结构。教师“教的活动”相对丰富、多样;学生“学的活动”非常机械、单调。3.解决途径: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解决途径: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样学才好名课的经验:支玉恒施教的只有一个地球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你是那一味?”2.让学生就课文的五个方面内容(段落),分别写一个“抒情的句子”名课的经验:钱梦龙施教的死海不死1.请同学们讨论“什么可以不教?”2.换一个角度:“哪些知识还需要老师教的?”3.高难度问题:“课文最后一段说死海数百年后可能干涸,作者推断的依据是什么?”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根据对优秀课例的分析,我们初步认定,教学环节以2-3个为宜,组织学生较充分的学习活动。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夫,要花在起点的辨认,终点的确定,2-3个环节的把握。4.名课研习:宁鸿彬皇帝的新装,郑桂华安塞腰鼓宁鸿彬施教的皇帝的新装题解:1.默读提示,抓五点。读课文之后,请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一个的皇帝)8个学生按座次读课文,师正音。学生拟副标题。学生交流:爱美的,虚伪的,不可救药的,昏庸的,无能的,无知的,不称职的(对课文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探究以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有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围绕哪个字展开的?“蠢”,“骗”,“伪”,“假”,“傻”,“装”,“新”,“心”指导学生用排除法“筛选”(故事情节)指导学生用检验法进一步解决。指导学生用比较法来解决。(骗,心)请同学说说,文中的各种人物师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第二节这些人上当的原因是什么呢?结合课文谈自己的见解。这个小孩为什么说实话呢?归结阅读方法:析因分析法。复习学了(学生说到)的五个词语:称职,不可救药,理智,骇人听闻,随声附和。名课的经验:宁鸿彬施教的皇帝的新装一、读课文之后,请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一个的皇帝)二、谁能有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围绕哪个字展开的?三、请同学说说,文中的各种人物师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郑桂华施教的安塞腰鼓“圈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的句子”“发现词语和句式的特征”介绍作者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研习流 向学生的状况教师的调节起 点对课文缺乏感觉。放大约2分钟的录像。从对事的感受转移到对文感受了“安塞腰鼓”。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说不出新的感受,即没有把关注点从事件转移到文本。启发: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能不能独立地圈一圈?学生自己感受句子;有学生想讲了;学生们朗读,交流自己感受深的语句。引导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大家拿起笔,我也拿笔记。延伸到感受精细化没有学生想讲了,即课文的语句同学们基本上理了一遍。延伸:能不能把我们的思考推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他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有学生觉得难。组织小组合作讨论;调整:也可以在词语的选用上。终 点学生小组讨论约5分钟;小组推举代表准备发言。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提议小组代表发言,再等1分钟。小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各小组交流。老师不断调节学生发言的流向,使交流充分,并不断增加交流的角度。学生再自由朗读。让学生感受刚才的交流成果。可能会以为言词表达只是“修辞手法”。再延伸:从写作对象引到作者,引导学生意识到“语句传递精神”点到为止。“流向”,依据学生的学情和和达成教学结果的需要,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分成几个阶段,一个阶段就是一个环节,上一个环节流向下一个环节,抵达课堂教学的终点。根据对优秀课例的分析,我们初步认定,阶段以2-3个为宜;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夫,要花在起点的辨认,终点的确定,2-3个环节的把握;在时间分配上,大致是喇叭型的,流程越往下走,越要留有充裕的时间,终点处更要充分展开。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案例:郑桂华安塞腰鼓教学实录;魏书生统筹方法教学实录。讨论:区分“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有什么意义?尝试写一份分栏的备课教案并施教;与同事交流教案和施教反思。作业:录自己的一堂课(录音笔等),分析“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或听同事的一堂课,讨论其“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写一份分析报告,1000字左右,挂在课程的交流平台。资料:周良华也谈“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学习2005-09写作单元样章(上),语文学习2006-10王晓东以学习为中心设计教学的两个策略第五讲 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充分展开1.概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2.课例学习:教学流程4.名课的经验:教学内容确定性与生成性统一4.名课的经验:教学内容确定性与生成性统一5.名课的经验:形成班级学生共同的学习经验1.概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两个维量“教学方法”维量与“教学内容”维量是一件事情的两面;从教学方法角度概括的“步骤”,其实也就是教学内容的安排。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是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其相反。巴班斯基对语文教学方法的讨论,如果不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切入而单从教学方法着眼,就无从说明教学方法的之所以不同,也无从判断那些教学方法的合理与合适与否。2.课例学习: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流向”,依据学生的学情和和达成教学结果的需要,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分成几个阶段,一个阶段就是一个环节,上一个环节流向下一个环节,抵达课堂教学的终点。阶段以2-3个为宜;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夫,要花在起点的辨认,终点的确定,2-3个环节的把握。课例风筝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 汪湖英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王荣生先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变“鉴赏者取向”为“解读者取向”,也就是像正常状态下阅读文章时的阅读方式。鉴于此,在曾老师的指导下,风筝一文我采用了评注式阅读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点划评注”不仅仅是阅读方法、教学方法的问题,在哪里点,在哪里划,在哪里评,在哪里注,关乎阅读的内容、教学的内容。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一、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二: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二、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请学生阅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示例一: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评注: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冬之美,但“灰黑色的秃树枝”却使得这幅画面的色彩陡然变得黯淡,这个词语在一开头就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笔,使得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变得寒气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暖洋洋”的舒适而是冬季的肃杀和寒威。这种情感作者在后面一句直接点出了,即“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正所谓景为情生,一句景语蕴含着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示例二: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评注:“重”、“堕”用了反复的手法,与前面“心变成了铅块”相照应,可见作者当时心情是多么沉重,这沉重是由于虐杀了弟弟游戏的童心造成的,因为一直无法补过,所以这块铅始终压在心上,很重很重堕着堕着。“重”、“堕”是第四声,读起来就有沉重的感觉。三、评点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并选择重点几则进行全班交流。四、阅读下列几则对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价资料,请在文中找到与这些评价相一致的地方,并加以评注,评注时要学会运用这些资料中的重要信息。参照示例三。【资料】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1 鲁迅先生创作态度严肃认真,语言准确精炼,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有人把它叫做“鲁迅风”。我们阅读任何一篇鲁迅作品,都会强烈感到它的语言简洁、明快、直白、洗炼,既冷隽又犀利,既深刻又辛辣,具有强烈的嘲讽色彩,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2 善于通过“白描”和“画眼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是鲁迅作品语言的一大显著特点。鲁迅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它要作家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他的笔下,常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染、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3 准确地运用动词、形容词也是鲁迅作品比较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对词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视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个字,这动词和形容词才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可以”。鲁迅对遣词用字的要求也很严。他曾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叙事状物还是写景抒情,所用的动词、形容词都是非常鲜明生动的。4 鲁迅的散文不仅有独特的话题,更有其独特的话语方式。在他的散文中,虽然时时可以感受到他的深邃、冷峻,但绝无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之态。他总是将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矛盾、困惑展示给读者。他的目的是要诱发读者更多的联想、发现、议论与诘难,他对读者的要求是精神的互补而非趋一,是对自我的严厉解剖。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5风筝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联想注入作品生活的情趣,把抒情与叙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联想的手法在风筝一文中也有所表现。它由北方的春想到南方的春,又由春想到南方的故乡。从写风筝落笔,引出了一段极具生活情趣的事件,阻止兄弟做风筝。文章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叙事抒情,把孩提时代的那种童真之趣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示例三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了。评注:一个短句,两个动词“掷”、“踏”就把当时我粗暴地毁坏了弟弟的风筝的情景生动地再现出来,让人体验到第一则资料中说道的“鲁迅风”的语言:简洁、明快、直白、洗练。同时,“掷在地上”和“踏上”之间用了逗号,这里可以不用逗号,如果比较阅读一下,两个动词之间用了逗号之后,减慢了动作的过程,为什么要减慢动作的过程?我们可以想像作者当时在毁坏弟弟风筝是快意解恨的,这两个动作是一气呵成,快速有力的。那么当二十多年后来回忆这一幕时,那么当二十多年后来回忆这一幕时,作者是带着深深的内疚、自责,似乎不愿意相信自己曾有过的事实,于是,记忆在作者痛苦中慢慢展开,回忆这精神虐杀的一幕也恰如第四则资料中鲁迅先生曾所说的,“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3.名课的经验:“学的活动”充分展开名课的经验:宁鸿彬施教的皇帝的新装题解:1.默读提示,抓五点。读课文之后,请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一个的皇帝)8个学生按座次读课文,师正音。学生拟副标题。学生交流:爱美的,虚伪的,不可救药的,昏庸的,无能的,无知的,不称职的(对课文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探究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围绕哪个字展开的?“蠢”,“骗”,“伪”,“假”,“傻”,“装”,“新”,“心”指导学生用排除法“筛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