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手机使用现状调查与对策探究.doc_第1页
中职生手机使用现状调查与对策探究.doc_第2页
中职生手机使用现状调查与对策探究.doc_第3页
中职生手机使用现状调查与对策探究.doc_第4页
中职生手机使用现状调查与对策探究.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职生手机使用现状调查与对策探究衢州中专 叶琴 缪子春 324000要: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通讯工具已走进中职生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中职生把它当成一种“时髦”,成为“手机一族”。时代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社会因素、学生自身因素共同促成了这一现状的形成。中职生使用手机既有利也有弊,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合力,引导中职生健康、文明地使用手机。关键词:中职生手机利弊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通讯工具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发展速度走进我们的生活,它让人们的联系空前加强,便利了人们的沟通。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手机,而且,手机用户低龄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随着手机的普及,它也走进了中职生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中职生把它当成一种“时髦”,成为“手机一族”。随着中职生配手机现象愈演愈烈,人们不禁要问,中职生持有手机的动机是什么?手机对中职生来说,主要用途是什么?中职生使用手机有利还是有弊?对于中职生使用手机这一现象,中职生自己有什么看法?老师有什么看法?家长又是什么态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中职生的手机使用现状、各方态度进行科学细致的调查,进而探讨中职生使用手机的利弊以及职校对于学生手机使用问题的教育对策。二、调查结果及分析本次调查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问卷调查:我们选取学校类型异质性较强的A校(市教育局直属国家级重点职校)、B校(市劳动局直属省级重点职校)、C校(县属省级重点农村职校)、D校(民办职校)四所职校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700份,其中有效问卷681份,有效率为973%。第二部分是访谈调查:我们从四所职校中各选出2位学生、2位家长、2位教师作为被访对象,分别对其进行访谈。(一)问卷调查结果1、你有手机吗?调查结果显示,现在有手机的中职生占42%,在有手机的同学中,城区同学占64%,农村同学占36%,说明城乡的生活水平是有差别的;男生占574%,女生占426%,说明男生与女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过程存在着差异。2、你获得手机的途径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父母购买的占845%,亲戚朋友赠送的占28%,自己存钱买的占127%,没有向他人借钱购买的情况。3、你手机的价位是多少?调查结果显示,手机价位在500元以下的占114%,5001000元的占286%,10002000元的占571%,2000元以上的占29%。4、你用手机干什么? 调查结果显示,中职生使用手机经常与父母联系的或用于紧急事情联系的为7%,与同学或朋友短信聊天的占564%、通话聊天的占212%,玩游戏的占103%,拍数码照片的占3%,其它占21%。这些情况说明,中职生使用手机主要是以短信或通话的方式与同学、朋友聊天,真正使用手机与家长联系的却不多,方便与家长联系只是购买手机的借口。5、你每天发送的短信数量是多少?调查结果显示,每天发送短信在10条以下的占53%,1020条的占 22%,2030条的占14%,40条以上的占11%,最高记录一天中发80条短信,一通电话最长时间是120分钟。6、你每月的话费支出是多少?调查结果显示,357%的学生话费支出在50元以下,443%的学生话费支出在50100元之间,143%的学生话费支出在100150元之间,57%的学生话费支出在150元以上。7、你每月的话费来源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向父母要的占66%,自己省下生活费的占17%,向朋友同学借的占10%,其它来源占7%。8、你的手机是否接过陌生人的骚扰电话或低劣信息?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接到过骚扰电话或低劣信息,37%的学生没有接到过。9、你上课时使用手机吗?调查结果显示,经常使用的学生占9%,偶尔使用的占52%,不用的占39%。可见,学生控制使用手机的能力较弱。10、当其他同学的手机比你的高档时,你感觉如何?调查结果显示,有884%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心态乐观、豁达。另有116%的学生有心里不舒服的感觉,这是攀比心理在作怪,应当引起重视。11、你家长是否经常检查你的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2%的家长能做到经常检查孩子的手机使用情况,146%的家长偶尔检查一下,检查的内容主要是每月话费支出、联系对象、手机短信内容等。检查的目的是担心孩子投入过多的时间交友,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也担心一些低劣短信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812%的家长从来不检查,说明绝大多数家长放任不管,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12、学校规定:“学生不准带手机进校园。”对于这一规定,你持何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28%的学生表示支持,593%的学生明确表示反对,另有27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可见,学生主体是反对这一做法的。(二)访谈调查结果我们就“对于中职生使用手机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这一问题对部分学生、家长、教师进行了访谈,代表性的访谈记录如下:学生A:手机是爸妈给我们买的,用不用是我们的权利,国家也没有规定手机的使用人群和范围,学校不能限制我们使用手机。我最烦老师们天天这个影响学习、那个影响学习的说教,不就是用个手机嘛,至于吗?再说了,手机的好处多着呢,有了手机,联系多方便,走到哪里都可以电话联络,发发短信什么的。老同学们不见面也可以经常保持联系沟通,增进了大家之间的友谊,这多好啊。学生B:我不赞同中职生使用手机,因为我总看见一些同学上课玩游戏、发短信,不时响起的手机铃声和短信提示音扰乱了课堂,甚至有同学偷拍老师、同学,并将拍来的照片放在网上,丑化老师、同学。学生C:我不觉得中职生使用手机有什么不好,手机功能很多,可以当计算器使用,也可以查英语单词,而且手机十分方便,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咨询同学、家长或老师,只要在合适的时间、场所适当的用,我认为就没什么不好。家长A:我觉得中职生使用手机既没必要又影响学习,我肯定不会给正在职校就读的孩子买手机。家长B: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 中职生有手机也是很正常的事。再说,联系也方便,孩子又喜欢,就给他买一个吧,反正也不会很贵。现在大都只有一个孩子,只要是有用的东西,别人的孩子有,自己的孩子总不能没有吧!家长C:我给孩子买手机是为了方便联系。我女儿所在的职校是封闭式管理的,两周才放一次,给她配个手机,她有什么事情就可以及时与我们联系。放学回家途中若有什么意外情况,也可以马上与别人取得联系。我觉得给孩子买个手机没什么坏处。家长D:我给我儿子买了手机,因为我那儿子比较捣蛋,给他买个手机,我就能随时掌握他的情况,他放学去哪儿了做什么了,我都能及时问问。但对于手机的使用,我却无法掌握。本来买手机给孩子是为了方便打电话,了解孩子的情况,但后来我发现他老偷偷给同学发短信、玩游戏,学习成绩退步明显。现在我也很矛盾,不知道还要不要让他用手机。教师A:我觉得手机对于学习积极性不高、自律性较差的中职生来说,破坏性极强。不少学生上课收发短信、玩游戏,更为恶劣的是考试时通过手机短信作弊。另外,手机的出现催生了部分学生的攀比心理,特别是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有所不足,就借着更换手机等物质攀比来弥补心理缺憾。学生的本职是学习,我个人认为,还是不要让手机占据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为好。教师B:我不赞同中职生使用手机,因为手机会产生辐射,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另外,手机上一些低级庸俗的短信也会腐蚀学生的心灵。教师C:中职生使用手机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手机是贵重物品,上体育课或搞其他活动时容易丢失;现实生活中出现过一些不法分子见手机起意,专抢学生手机,有的还伤了孩子。教师D:我并不觉得中职生使用手机就是坏事,像我的班长就经常用手机给我汇报班级情况。手机本身并无利弊对错,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规范的使用手机。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一)中职生手机使用现状成因分析1、时代因素当前中职生生活的时代正是社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现代化通讯设备手机,价格越来越低,功能多样化,外型个性化,通话费越来越便宜,手机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学生用手机与同学、家长、老师交流,是信息时代的产物。2、家庭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一部分家长来说,为孩子配一部手机并不是什么负担,有的家长平时较忙,有了手机以后,家长方便与孩子联系,认为能更好地监管孩子,主动给孩子配了手机。有的学生看到身边几个要好的同学都已经买了手机,吵着要买一部。作为家长,怕孩子在同学中没有面子,经不住孩子的纠缠,在孩子作了保证以后,便给孩子买了手机。3、学校教育因素喜欢使用手机反映了中职生追求新颖、时尚的心理需求,而职校“传统型”的德育方式恰恰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个性的心理需求和愿望,在手机使用问题上,采用“堵”和“压”的方法,使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4、社会因素现在社会是思想开放、张扬个性、追求时尚的社会,社会上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学校不是“真空地带”,而是信息开放时代下的一个社会组成部分。社会上的这些现象,通过不同的方式渗透到学校中,冲击传统的观念,引起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5、学生自身因素中职生使用手机,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二是觉得好玩,可以相互发一些笑话、好玩的信息;三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二)中职生使用手机既有利也有弊 从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结果来看,中职生使用手机既有利也有弊。“利”主要表现为:1、方便家长对孩子的监管。有了手机以后,就等于在孩子身上绑了一根无形的绳,控制了他们的行踪,便于家长更好地监管孩子,关键时刻能找到孩子。如家长D用手机掌握孩子的在校情况,放学后督促孩子尽快回家。2、方便沟通。手机比公用电话用起来方便、卫生,有些生活上或学习上的事要交流,可以方便地进行联系。如外出时向家长报平安,在生活中和朋友、同学传送一些不好当面说出来的问候。又如学生C所言,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咨询同学、家长或老师,教师D所言,学生用手机向其汇报班级情况。3、便于紧急情况下使用。现在的社会日益复杂化,在遇到急事或突发事件时,手机是最好的交流工具。如:一旦路遇歹人,能及时报警或求助。“弊” 主要表现为:1、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学习。调查结果显示,61%的学生会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发短信、玩游戏、上网,严重影响听课效果。上课时不时响起的手机铃声、短信提示音扰乱了课堂秩序,破坏了老师上课的情绪,阻碍了教学进度,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更有甚者,考试时用手机短信来传答案作弊。2、助长了学生的相互攀比心理,不利于学生勤俭节约品质和艰苦朴素作风的养成。据我们调查,116%的中职生承认,当其他同学的手机比自己高档时,会有心里不舒服的感觉,基于这种攀比心理,只要手机新款一出来,就有学生蠢蠢欲动。3、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调查结果显示,845%的学生手机是父母购买的,571%的学生手机价位在10002000元,66%的学生每月话费由父母支出,不菲的购机款和长长的话费单着实给普通家庭增加了不小的经济开支。4、手机辐射、低劣短信危害学生身心健康。据我们调查,中职生一天中发送短信的最高记录可达80条,连续通话时间最长可达120分钟。由于青少年的耳朵与颅骨比成年人单薄,如此长时间的使用手机会令其大脑中吸收进比成年人高出50%的辐射,进而造成脑部神经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甚至耳聋。63%的学生曾收到过低劣短信,如交友骗局、带色笑话、黄段子等,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此外,部分学生由于长时间使用手机产生了手机依赖症,手机没带在身边就心烦意乱,无法正常学习,每过一段时间就会下意识地看一看手机是否开着,脾气也会变得暴躁。5、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手机是贵重物品,上体育课或搞其他活动时容易丢失,也易招致不法分子的抢夺,甚至被不法分子所伤。6、手机的使用使学生的交际复杂化。使用手机会使中职生与外界过分接触,从而使不稳定因素增加。如同学间发生冲突时,部分学生会纠集大批同学乃至校外人员打群架,而手机就充当了最为便捷的联络工具。面对这一系列使用手机所带来的弊端,以往的教育工作者采用了最简单的对策,那就是严禁手机进校园。如:河北、云南等地教育部门已颁发禁令,严禁中小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对于违规者,将予以查扣手机的处分;邯郸市某中学甚至采取了相当“激进”的做法,凡使用手机被校方发现的,立即予以没收并当场摔坏,同时给予学生家长以相应补偿;海南省海南中学出布告以“处分”警告阻止学生带手机进校遗憾的是这一对策并没有杜绝校园里学生带手机的现象,各个学校不得不面对“屡禁不止”的尴尬事实。其实,手机作为科技进步的产物和现代通讯工具,其本身并没有利弊对错,手机到了中职生手里出现的各种负面影响,只是进一步暴露了中职生规则意识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不到位等学校德育的“老问题”。在中职生使用手机的问题上,堵不如疏,疏不如导,关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加强对学生的规范、引导,促使学生以健康、文明的心态使用手机。那么,如何引导中职学生健康、文明的使用手机呢?四、引导中职生正确使用手机的对策(一)学校出台规范、条例,规定学生取得手机“使用许可证”的条件、开机关机的时间和手机的使用场所。比如,学校可以制定校园学生移动通讯工具使用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学生用手机需经过三道程序:第一步,学生提出申请,经家长签名同意、班主任批准,再交学生处审批同意;第二步,学生处与学生及家长签订规范使用承诺书后,由学生处统一进行注册登记;第三步,经过上述手续后,学校在手机机壳背面标贴“使用许可证”。 即使有了“使用许可证”,学校在手机使用的时间和空间上也做出限制。比如可以规定:教学期间,教学楼、实训楼、视听楼等所有教学场所不应使用手机;考试期间不应携带手机进入考场,一经发现,一律视为作弊;学生宿舍熄灯以后不得使用手机,避免影响他人休息。(二)教师要自律。禁止学生在教学场所使用手机,教师首先要起表率作用,不得携带手机进课堂。(三)教师和家长要指导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构筑学生思想意识的“防火墙”,抵制手机使用中的黑色文化与黄色文化的侵蚀。据我们调查,63%的学生曾接到过骚扰电话和低劣短信,在经过学生同意的情况下,我们看了学生的短信内容,发现其中有些黄段子相当露骨。教师和家长有责任告诉学生如何过滤分辨信息,让他们更加理性和真实地对待诱惑和欺骗。(四)家长要经常检查孩子手机的使用情况。据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