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形而上学的尼采海德格尔的尼采分为上、下卷(一九九六一九九七年全集版第六卷),计有一千零五十页,印成中文恐怕要接近八十万字了。英译者干脆就把根据单行本(一九六一年)译出的英文版做成四卷,且还把下卷中篇幅较为短小的三章(第八、九、十章)省略了因为这三章此前已经另有一个单独的英文译本,立题为哲学的终结(琼斯 坦博译,纽约,一九七三年)。在海德格尔的前期哲学中,尼采未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无论在早期弗莱堡和马堡讲座中,还是在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尼采均少有关注和论述。而三十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二年间,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连续做了六个讲座,专论尼采思想;之后又写了几篇论文讨论与尼采哲学相关的形而上学史问题。如我们所知,那年头正是德国纳粹暴政肆虐时期,而且海德格尔在此前不久(一九三三一九三四年)曾积极投身于运动。因此不能不令人想到:希特勒帝国的快速而灾难性的崩溃,作为尼采基本思想的强力意志,与海德格尔所谓西方形而上学在存在历史中的终结,以“一种独一无二的、令人不安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了。海德格尔所做的六个尼采讲座依次为:尼采: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一九三六一九三七年冬季学期);西方思想中尼采的形而上学基本立场: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一九三七年夏季学期);尼采的第二个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九三八一九三九年冬季学期);尼采关于作为认识的强力意志的学说(一九三九年夏季学期);尼采:欧洲虚无主义(一九四年第二个三分之一学年);尼采的形而上学(一九四一 一九四二年冬季学期,已预告而未做成)。眼下的尼采两卷本就是作者根据上列讲座(第三个除外)整理而成的,此外又加上了相关的四篇论文(作于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四一九四六年)。所以,从时间跨度上 讲,海德格尔的尼采历经整整十个年头。一个尼采,海德格尔集中地讲和写了十年。他的讲法不是为了应付教务,不像我们国内常见的教授先生们,备好一两个课后就可以管半辈子或一辈子用了。海德格尔讲了六个学期的尼采,没有重复的内容。这本身就是大师做派。显然,海德格尔是胸有成竹地进行他的尼采课程的要知道那时正在战乱的喧嚣中!在几个讲座中,他先讲了尼采与美学(第一章),接着讲尼采与形而上学(第二章),再讲尼采与知识学(第三章),然后讲尼采与欧洲虚无主义(形而上学史)问题(第五章)。如果说海德格尔尼采上卷的主要工作是按照哲学门类系统地清理尼采哲学,那么,下卷除了总结尼采形而上学外,更加显突了“存在历史(Seinsgeschichte)”课题,把形而上学(包括尼采形而上学)置于“存在历史”框架之内。必须指出,形而上学史只是海德格尔所谓“存在历史”的一部分,夹在“第一个开端”与“另一个开端”之间,这个“之间”就是自柏拉图到尼采的哲学史。海德格尔在本书下卷中做了大量的概念史分析工作,旨在探讨形而上学哲学的起源和终结(完成)。尼采何许人也?不久前国内学界因为刘小枫教授的一个演讲而重热尼采;作为对刘文的回应,陈家琪教授写了两篇文章来试解“尼采是谁?”的问题,进而自然延伸到“我们是谁?”的问题。这也许是中国学界最有意义的尼采百年纪念了。事关对尼采及其哲学的定性定位,也关乎“我们”对自己的定性定位。有一点无疑是个进步:诗化的尼采理解已经不再。还有一点也似乎没有争议:若要知道“我们是谁”,先有必要知道“尼采 是谁”。尼采是被解释的尼采。时至今日,“尼采”不止代表尼采这个人,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思想史事件,若用海德格尔的深度想法来讲,甚至就是一个存在史事件。海德格尔称尼采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这个意思应该从两个方面来了解。首先,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是一个激进的形而上学批判者和颠覆者,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柏拉图主义,有着清楚透彻的认识,可以说是一位规定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家。其次,尼采建立了最后一个形而上学体系,即“强力意志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作为存在学把essentia思考为“强力意志”,又以神学方式把存在者整体的existentia思考为“相同者的永恒轮回”。这就是说,尼采的形而上学同样既是存在学又是神学虽然是一种特殊的否定神学(上帝死了!)。而从现代形而上学的历史看,尼采的形而上学是一种极端的和完成了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从而把西方形而上学带向了完成。“形而上学的尼采”可以说是在海德格尔那里确立起来的。此前的尼采形象并非如此。此前(此后似亦难免)的尼采形象大致有两大特点:凶险恶毒、浪漫轻率。前者盖出于政治的或心理(学)的评判,后者基于文学的或美学的评判。这两点往往被糅合在一起,遂造成一个恐怖怪异的尼采形象。这不能说没有尼采本人的原因。众所周知,此公为人荒诞不经,为文狂放无羁,而且终于精神错乱了。文化乱象、各色名流,尼采都要骂一骂,一直咒到上帝老爷的末日(“上帝死了”)。有些骂法听来不免过分了,如称康德为“稻草人”,说德国古典哲学家都是“面具制作者”,德国人都是“庸众”,他们“没有脚而只有大腿”等,直让人想不通希特勒为什么要推崇如此尼采。这等人物,在传统一息尚存、文化还讲究个体面修饰的十九世纪,自然难有容身之地,也就不免被误解、被排斥、甚至于被敌视了。的确,尼采是容易被轻薄的。海德格尔却想扭转风气。我们也知道,凡海德格尔做的各类解释工作,受非议者居多,典型如他的希腊思想解释,康德哲学解释,荷尔德林诗的解释等,其尼采解释亦不在例外。就其尼采解释来说,海德格尔总以为,他并不是在与尼采的文字、著作辩论,而是在与“实事”本身“争辩”。据海德格尔自陈,他的尼采解释有两个目标:一为“切近目标”,是要认识尼采“哲学基本学说”,认识尼采形而上学的基本结构;二为“最远目标”,是要对作为形而上学之完成的尼采形而上学进行“争辩”,而在“存在历史”意义上,这种“争辩”同时 也是对“另一个开端”的“准备”。一般而言,我们应当如何来了解一种形而上学,诸如康德、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或者叔本华、尼采的形而上学呢?这个问题并不简单。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是关于存在者整体的真理,即对存在者的揭示。形而上学这种“真理”首先揭示出存在者作为存在者是“什么(Was)”,存在者整体存在的“如此实情”(Da)和存在者整体的存在“方式(Wie)”。存在者的“什么”,即“存在状态”,被称为“什么存在”(Wassein)”,拉丁文的“本质(essentia)”;存在者整体存在的“如此”和存在者整体的存在“方式”被称为“如此存在(Da-sein)”,即拉丁文的“实存(existentia)”。“本质”和“实存”是形而上学的两个最基本范畴,以至于各色的形而上学总不免在这两个范畴之间颠来倒去。进而,存在者之存在是变动不居的,存在者之真理也与之相应地改变着自身,因此也就有了“真理的本质”和“真理的历史”“真理”和“历史”的问题。最后,无论何种形而上学的“真理”,都需要有人来“保存”(安排、奠基、传达),所以就要求某种“人类”。于是,在海德格尔看来,一般形而上学的本质结构就由以下五个基本环节构成:本质、实存、真理的本质、真理的历史、人类;若用更简化的讲法,那就是五个基本概念:“本质”、“实存”、“真理”、“历史”、“人类”。这样五个环节,海德格尔称之 为“形而上学统一本质”的“五重性”。落实到尼采的形而上学上来,海德格尔就认为,对应于上述五个环节(“五重性”),有五个“基本词语”可以标识尼采形而上学的本质结构:“强力意志”表“本质”,即存在者本身之存在;“相同者的永恒轮回”表“实存”,即存在者整体的存在方式;“公正”表“真理”,即作为强力意志的存在者之真理的本质;“虚无主义”表“历史”,即在强力意义上得到规定的存在者之真理的历史;“超人”表“人类”,即为强力意志和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所要求的那个人类。在具有总结性意义的本书第六章“尼采的形而上学”中,海德格尔对尼采形而上学做了一种结构性的理解,其基本策略就是对上述 五个“基本词语”的分析。我们试着对海德格尔的分析做一概述,首先是“强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海德格尔指出,对尼采“强力意志”的误解颇多,主要是浪漫主义的和贬义恶意的误解。原因在于人们一直是从心理学上理解强力意志,而不是从形而上学上理解它。然而尼采分明说:强力意志是“存在的最内在的本质”(强力意志,第六九三条)。凡一切存在者都是强力意志。人们通常愿意认为,尼采的强力意志说是对生命力量的张扬。这没错。的确,尼采经常从生命现象入手来讲强力意志。其典型的说法是,意志是做主人的意愿,是要支配、控制什么;但即使是奴仆的意志也有强力意志。原因有二:一是奴隶以自己的身份掌管着由他命令的劳动对象;二是仆人虽低微,但对主人来说不可或缺,往往引导主人依赖于自己,所以就在某种意义上控制了主人。做一个仆人,这依然是强力意志的一种方式。对于强力意志的普遍性,尼采用一句话来传达:意志“宁求对虚无的愿意,而不是不意愿”(论道德的谱系,第三篇第一条)。因为在“对虚无的意愿”中,强力总还有所求,总还为自己保证了命令的可能性。凡有生命者都是强力意志。强力意志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但尼采讲的“生命”就等于“存在”。所以,说尼采的“强力意志”是一个表示存在者之“本质”的形而上学名称,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强力意志”说的是存在者的“什么”,即“本质”。有了“什么”,还得有“如何”之解。第二个大概念“相同者的永恒轮回(die ewige Wiederkunft des Gleichen)”代表的就是这个“如何”,即存在者整体的在场方式,也就是尼采对于“实存”问题的形而上学解答。一切存在者都是“强力意志”,“强力意志”的本质在于不断提高、永恒生成,但提高与保存是一体的,否则强力就会无限地泛滥。因此,强力本身必须为自己设定提高与保存一体的条件。这些“条件”是什么呢?尼采称之为“价值”,也称之为“支配性构成物”,即科学(认识)、艺术、政治、宗教等实际上就是强力意志的价值表现形态。如果强力意志既永恒生成,又在其形态方面受到限定,那就必然得出一点:作为强力意志的存在者整体就必须让相同者重新出现,而且相同者的轮回必须是一种永恒的轮回(尼采下卷)。有了“永恒轮回”说,尼采的世界解释已臻极致。所以,尼采称他的轮回说为“观察(沉思)的顶峰”。“要点重述:给生成打上存在之特征的烙印这乃是最高的强力意志。一切皆轮回,这是一个生成世界向存在世界的极度接近此乃观察的顶峰。”(强力意志,第六一七条)第三个概念是“公正(gerechtigkeit)”,被尼采用来表示“作为强力意志的存在者之真理的本质”。把“真理”解为“公正”,这是一个怪异的想法。偏激如尼采者来思考“公正”,也有点匪夷所思了。海德格尔引用尼采的一个规定:“公正作为构造着的、离析着的、消灭着的思想方式,是从评价出发的:生命本身的最高代表。”这话不好懂。据海德格尔的解释,强力意志为自身设定提高和保存的条件,也即设定着价值,“公正”就是强力意志的设定(思想、评价)的最高方式,其中“构造”是提高的最高方式,“离析”是保存的最高方式,“消灭”是保存和提高的对立本质的最高方式。这三者的“本质统一性”,即“公正”,就是最高的强力意志,所以是生命(即存在)本身的“最高代表”。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强力意志的最高方式的“公正”就成了真理之本质的规定基础。在尼采的强力意志形而上学海氏称之为“无条件的和完成了的主体性形而上学”,真理作为“公正”而成其本质。这种“公正”自然不是一个任何意义上的伦理概念,而是“超越善与恶的细小视角”的,是一个形而上学概念。要说它与人有什么关联,那就是与“超人”的联系,后者“应当被打造和培养为一个种类,拥有本质性的能 力,能够把对大地的无条件统治地位设置起来”。第四个概念是“虚无主义(nihilismus)”,用来表示“真理的历史”,即形而上学的历史。海德格尔认为,尼采是从价值思想的角度解释形而上学的,从而就把一切形而上学都了解为“柏拉图主义”,即“价值形而上学”,其基本特征是构造了一个“感性超感性”的二元对立。一切都是根据一个“超感性领域”而得到评价的。这个超感性领域(即最高价值)可以是上帝、道德法则,也可以是理性权威、进步、大多数人的幸福等等。而基督教就是“对民众而言的柏拉图主义”(尼采原话)。现在,尼采从他的强力意志形而上学出发,认为由传统形而上学提供的“最高价值”都已经失去了对历史的构成力量,都已经沦丧了,也就是“迄今为止关于存在者整体本身的真理的崩溃”。由此引出虚无主义问题。“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强力意志第二条)。尼采关于虚无主义的判断,集中传达在他的“上帝死了”这一名言中。但在尼采那里,虚无主义绝不仅仅是一个否定性概念。而毋宁说,虚无主义具有两面性:既是否定(旧价值的贬黜)又是肯定(新价值的重设)。所以尼采区分了“弱者的虚无主义”(如悲观主义)与“强者的虚无主义”。“强者的虚无主义”当然也否定,而且是极端的否定。尼采把自己的虚无主义称为“极端而积极的虚无主义”,又称“绽出的、古典的虚无主义”。这是一种设定价值的、重估的虚无主义。这种重估即重思,它把存在者之存在思考为强力意志。由于强力意志形而上学通过这种重估完成了关于存在者整体的真理(即形而上学史),因此,“虚无主义”也就是表示形而上学的历史性本质的名称。最后一个概念是“超人(bermensch)”。这也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误解和曲解的概念。“超人”是谁?一个理想类型?高等人类?抑或半神、天才?或者狂人?尼采都曾明确地予以拒绝。“超人”之所以为“超”,首先当然是对以往的人的“超出”,是对以往的人之本质的否定,也即否定人的理性本质。尼采的做法是“颠倒”:把理性颠倒为动物性。但在尼采那里,所谓“动物性”也具有别一种意义,它指的是以肉身存在的“身体(leib)”,是意愿生命本身的全部本能、欲望和激情的统一体,是强力意志的一个形态。这就是说,尼采赋予“身体”以形而上学的意义。因此,为追踪“超人”的起源,就有必要探讨现代形而上学的历史,即主体哲学史。必须从主体性角度把握“超人”。现代意义上的“主体(subjekt)”源自拉丁文的subiectum(一般主体),后者是对希腊文的hypokeimenon的拉丁翻译,意为一切存在者的基础、基体,而并没有特指人。只是在现代的开端,即在笛卡儿那里,人才成为突出的决定性的“主体”,“主体”的“表象”才成为裁定存在者之存在状态的“法庭”。“主体性”的意义就在于:存在者之存在在于表象。表象力求把一切事物都保障为被表象者,于是就要不断扩张表象范围。所以,当莱布尼兹把“主体性”规定为“欲求着的表象”时,由笛卡儿发端的现代形而上学可谓大功告成了。康德形而上学把主体性的本质概念化,认识到“存在是存在者之可能性条件意义上的存在状态”;最后,黑格尔在形而上学上彻底地把理性把握为“无条件的主体性”,已臻主体性形而上学之顶峰。尼采通过虚无主义式的颠倒,把绝对精神的主体性颠倒为强力意志的主体性。作为完成了的主体性,强力意志是“超人”的形而上学 起源。这五个“基本词语”代表着尼采的“哲学基本学说”:强力意志说、永恒轮回说、公正说、虚无主义说、超人说。海德格尔引证过尼采的一则笔记:“争夺地球统治地位的斗争的时代就要到了这场斗争将打着哲学基本学说的旗号。”该笔记写于一八八一至一八八二年间。尼采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认识和谈论上述“哲学基本学说”。曙光一书作于一八八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乳酸菌素片课件
- 护理导论系统的基本属性
- 2025年初级招采人员考试(招标采购专业实务)在线模拟题库及答案及答案(辽宁省)
- 铁建项目工会汇报
- 公司法自考课件
- 颅骨缺损修补术的护理
- 公司治理李维安课件
- 护理计划的实施与评价
- 劳动合同范文:安全生产责任状8篇
- 2025年设备中介合同范本
- 罗茨风机检修方案课件
- 2025年青协社团笔试题目及答案
- 光伏电站智能监控系统建设方案
- 供水工程成本预算与动态控制方案
- GB/T 45860.1-2025光纤激光束焊机的验收试验第1部分:光纤输送机的激光组件
- 卒中后抑郁症的中医治疗
- DB50∕T 1653-2024 林区森林防火及森林质量提升专项规划编制导则
- 制冰厂可行性研究报告
- 快递业务流程标准化管理
- 中班健康魔法消气屋课件
- 蓝莓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