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体裁、样式名词解释.doc_第1页
题材、体裁、样式名词解释.doc_第2页
题材、体裁、样式名词解释.doc_第3页
题材、体裁、样式名词解释.doc_第4页
题材、体裁、样式名词解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材、体裁、样式名词解释古希腊抒情诗:古希腊抒情诗盛行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大多用来歌唱。它源于民歌,分为箫歌(或称哀歌)、琴歌和讽刺诗几种,分别以排箫或竖琴伴唱。诗的内容主要是歌颂神和英雄、赞美爱情等。最著名的是女诗人萨福,她的诗篇大多抒发恋爱的欢乐和痛苦,友谊和母爱的可贵,风格细腻,感情真挚。其他著名诗人还有阿那克瑞翁和品达罗斯。前者所写诗篇大多赞美自然风光和真挚爱情,诗体清新、优美;后者多讴歌神和英雄,诗风庄重崇高。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希腊民间口头流传的动物寓言故事,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时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现存的多由后人编撰写定,总数在400则左右。这些寓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这些道理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谴责专制暴虐、残酷压迫,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教训。狼和小羊、农夫与蛇、说大话的人和龟兔赛跑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名篇。伊索寓言富含哲理,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开欧洲寓言的先河。荷马史诗:古希腊流传下来最早的大型文学作品。在民间故事传说的基础上由荷马加工整理而成。公元前9、8世纪形成雏形,前6世纪中叶开始形成文字,前3前2世纪亚历山大学者最后编订。史诗包括伊里昂纪和奥德赛两部。前者写特洛亚战争,后者写奥德修斯的海上历险。描绘了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表现了“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的理想,也表现了古希腊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史诗结构紧凑,安排巧妙,采用以局部带动全体的手法,从关键情节入手,带动整个事件,结构高度凝缩概括。史诗保留了口头文学特色,诗句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其中大量取自于自然现象、日常生活现象的长串的直观的明喻被称为“荷马式比喻”。史诗对了解荷马时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形象的史料价值,并为后代史诗提供了典范。希腊悲剧:古代希腊悲剧的专称。起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典,由酒神颂演变而来。其悲剧形式是逐步发展完善的。约在公元前534年左右,悲剧诗人忒斯庇斯首先把一个演员引进了酒神颂,以后经过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不断丰富和创造,才使悲剧艺术逐渐发展成熟。古希腊悲剧由话语和唱段组成,悲剧的布局一般是1、开场白。2、入场歌。3、场。4、场次之间的唱段。5、“退场”。悲剧题材多取自于神话传说,以神话和史诗中的人物为依托,曲折反映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时期的社会生活。希腊悲剧被称为命运悲剧、英雄悲剧,风格崇高悲壮,情节发展经由发现、逆转、灾难的悲剧进程,通过主人公的毁灭唤起人们深沉的美学、哲学思考。公元前五世纪是希腊悲剧的繁荣时期,曾先后出现过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 作家,他们先后在雅典戏剧节比赛中获得“桂冠诗人”奖。希腊悲剧对后世欧洲戏剧影响巨大,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希腊喜剧:古希腊喜剧起源于庆典仪式上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公元6世纪在雅典戏剧节比赛中正式定为比赛项目。古希腊喜剧可分为旧喜剧、中期喜剧和新喜剧三个时期。旧喜剧多是政治讽刺和社会讽刺剧。中期喜剧以讨论神学、哲学、文学和社会问题为主,代表人物阿里斯托芬被称为“喜剧之父”,重要作品有阿卡奈人和鸟。晚期喜剧是新喜剧,大多是世态喜剧,主要写日常生活、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强调情节的曲折和风格和雅致,但缺乏早期与中期喜剧的深刻思想内容。米南德是新喜剧的代表作家。希腊喜剧取材现实生活,夸张滑稽。利用日常琐事、偶然滑稽的情节和夸张的手法表现生活。形式轻松,主题深刻严肃。新喜剧:希腊化时期出现的古希腊戏剧体裁。由于马其顿的入侵和统治,希腊本土文学趋于衰落。剧场已不再是群众性的政治文化中心,而是上层社会富人的娱乐场所。新喜剧迎合这一需要而出现在雅典文坛。新喜剧回避政治和重大社会问题,往往通过男女爱情和家庭关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习俗,表现贵族青年要求自由独立的愿望。艺术上强调情节的曲折和风格的雅致,注重性格描写和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生活气息浓郁,再加上取消了歌队,更接近于近代戏剧,成为罗马和欧洲世态喜剧的先导。代表作家是米南德。他流传下来的唯一完整的喜剧是恨世者。哀歌:(Elegy)公元前8世纪到前6世纪古希腊主要的文学体裁,由史诗发展而来。其主要特点是在史诗的基础上增加了所谓的“五音步”。古希腊的哀歌不同于我们今天的含义,它不包含有哀叹之义。希腊语“哀歌”一词大概最早来源于古代亚美尼亚的“笛子”。一些著名的早期哀歌诗人如阿基洛库斯(Archilochus)、米姆奈姆斯(Mimnermus)和色奥格尼斯(Theognis)等在其流传下来的哀歌断片中都把风笛演奏作为哀歌的基本特征。哀歌主题多种多样,从个人对爱情的反应到爱国者和改革家的理想主义。但是,一般说来总是着重对生命醒悟的反映。最著名的哀歌作者首推雅典的立法者梭伦。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文学。由教士、修士写出的文学作品,采用拉丁文、希腊文和教会斯拉夫文。教会文学大多取材于圣经,写上帝万能、圣母奇迹、信徒苦修等,目的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传神的权威、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教会文学的主要体裁有基督故事、圣徒传说、祈祷文、赞美诗、宗教剧等,在艺术上,一般采用梦幻形式及象征寓意的手法。英雄史诗:中世纪在民间流传的以歌颂伟大英雄为内容的人民的文学,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英雄史诗反映了民族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着重歌颂部落英雄,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代表作是盎格鲁萨克逊的史诗贝奥武夫;后期的英雄史诗产生于封建社会形成和繁荣时期,一般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代表作是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意志的尼伯龙根之歌和俄罗斯的伊戈尔达远征记早期英雄史诗产生在民族大迁徙时期,产生时间早,多以神话史件为依据,较少受基督教的影响和封建化色彩,神话的成分强,后期的英雄史诗形成在封建化之后,表现封建关系中的君臣关系忠君爱民思想,受基督教思想影响渗透宗教观念。谣曲: 故事性诗歌,从民间文学发展而来。15世纪在英国出现民谣的繁荣时期。其题材广泛,有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有传唱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故事,多表现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中世纪著名的谣曲是“罗宾汉谣曲”。作品塑造了不满封建主压迫,聚众起义,成为绿林好汉的英雄罗宾汉和他的伙伴的形象。表现起劫富济贫的侠义行为。骑士文学: 1112世纪表现骑士阶层生活、理想和愿望的文学,它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以描写 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骑士精神为基本内容。骑士文学源于法国,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两种体裁。骑士抒情诗源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主要抒写骑士美人的爱情,又称 “普罗旺斯情歌”,其中有短歌、感兴诗、牧歌、破晓歌等形式 。抒情诗典雅缠绵的爱情描写具有反禁欲主义的意义,并为后世抒情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骑士传奇源于法国北部,主要写骑士为了获得荣誉、为护教、或为了赢得贵妇的爱情而冒险行侠的故事。依据题材来源骑士传奇可分为三个系统:不列颠系统、拜占庭系统、古代系统。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是骑士传奇中最有代表性的。骑士抒情诗: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一种,中心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最普遍的主题是讴歌骑士之爱。中世纪的贵族视骑士爱情为“典雅爱情”。普罗旺斯抒情诗在诗法、曲调和表现技巧方面受民间诗歌的影响较大。最常见的普罗旺斯抒情诗的形式有牧歌、破晓歌、夜歌、怨歌以及感兴诗和十字军歌 。恩格斯认为,普罗旺斯抒情诗对拉丁语系各民族,甚至对德国人和英国人都是望尘莫及的范例。在普罗旺斯抒情诗的影响下,法国北部、德国和意大利的抒情诗也逐渐流行和发展起来,从而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抒情诗的发展。骑士传奇: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一种,中心在法国北部。传奇,音译为 “罗曼司”,指一种长篇叙事事诗 ,有长约数千余行或逾万行的。依据题材来源可分为三系统:根据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作品改写的故事,构成古代系统的骑士传奇,如亚历山大传奇、特洛伊传奇、埃涅阿斯传奇等。取材于不列颠得历史、写亚瑟国王的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构成不列颠系统,这是发展的得最充分、最典型的骑士传奇。重要作品有特利斯坦和绮瑟、朗斯洛等。取自拜占庭的历史传说的骑士传奇构成拜占庭系统,如奥迦生和尼哥雷特、弗洛阿和白朗希英勒等。骑士传奇故事完全是虚构的,但情节生动,注重人物心理与生活细节方面的描写,初步具备了近代长篇小说的规模,对以后欧洲长篇小说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其离奇情节、浪漫情调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有很大影响。城市文学:中世纪市民阶级用以反抗封建主的文学。11-13世纪前后适应市民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世俗文学。城市文学多数是民间创作,表达市民的生活情绪,理想情感和愿望,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讽刺性和批判性。风格朴素,语言生动鲜明,以动物王国故事影射现实人生。城市文学在法国最为发达,其文学样式包括韵文故事,讽刺诗,戏剧等,风格活泼富有讽刺性。著名市民文学代表作是列那狐的故事。 温柔的新体诗:又称“清新体诗派”诗派,产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之南的托斯卡那。这种诗体对普罗旺斯骑士抒情诗和西西里爱情诗传统的继承发展。表达对爱情的渴望,站在市民立场上抒写个人的情感体验,真切、热烈、细腻,把女性高度理想化、神圣化。但丁早年写的抒情诗,就属于这一诗派。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写的十四行诗,继承了这一诗派的传统,形式更加完美。温柔的新体诗派把以爱情为主题的抒情诗推向新的高度。十四行诗:又称“商籁体”(Sonnet的音译),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兴起于意大利,以后浒于英、法、德各国。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是最早的十四行诗作者,他使这种诗体臻于完美。他的十四行诗称为“意大利体”,(又称“彼特拉克体”),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构成。诗句每行十一个音节,一般是抑扬格。韵式为环式韵脚(ABBA,ABBA,CDC,DCD,或ABBA,ABGBA,CDC。DED)。十六世纪初,英国诗人魏阿特和萨利把这种诗体移植到了英国 ,改为三节四行和一节两行对句,其韵脚排列又有多种变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称为“伊丽莎白体”(或“莎士 比亚体”),诗句每行十个音节,抑扬格。韵式是隔行押韵(ABAB,CDCD。EFEF,GG)。双韵体:英国格律诗的一种。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诗人乔叟对古代英国诗体进行了变革,创造了以重音节为基调的诗体,其格式为每行十个音节,抑扬格,两行一押韵,称“双韵体”。成为后来英国诗歌中最通行的一种诗体。斯宾塞体: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斯宾塞首创的抒情诗体之一。因他的名字命名为 “斯宾塞体”。斯宾塞体节数上无限制,每节有九行,前八行每行包括五音步即十个音节,最后一行六音步即十二个音节。韵律为抑扬格。九行内要换三个重复几次的韵脚,韵式是ABABBCBCC。该诗体完美、诗句响亮动听,富有音乐性。斯宾塞的长诗仙后及采用该诗体完成的。流浪汉小说:十六世纪中叶西班牙流行的一种叙事文学样式。作品一般采用自传体形式,取材城市平民的生活,主人公多为无业游民、流浪汉,以他们的下层流浪生活为线索,展开社会环境的描写。以平民的眼光讽刺各阶层人物和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包括主人公为生活或所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盗、恶作剧等。语言生动俏皮、较注重外在历险性。代表作小癞子。哲理小说十八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文学样式,采用对话、游记、书信等形式,表达作者的政治、哲学、宗教等观点。重心不在人物性格与生活环境的刻画描写,而在于通过具有鲜明倾向性、教诲性的故事等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观点。 这里小说成为启蒙作家思想家宣传启蒙思想的工具,因而小说的哲理性强,文学色彩和艺术感染力相对较弱。著名的哲理小说如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伏尔泰的老实人、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等。严肃剧:又称市民剧,启蒙时代由法国作家狄德罗提出。狄德罗顺应启蒙时代需要,提出戏剧改革主张。打破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建立一种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新剧种正剧。内容上是市民的,家庭的,以普通市民的家庭日常生活代替贵族宫廷生活,以严肃的笔调处理现实题材。体裁上是悲喜剧相混杂的,悲中有喜、喜中有悲,以表现常态的生活。语言上使用市民的日常生活语言、散文化的语言。同时强调戏剧的启蒙教化作用。此后德国作家莱辛来此提出建立市民剧的理论。“散文滑稽史诗”:18世纪英国小说家菲尔丁对自己小说的称谓,即用散文写出的普通人的喜剧性故事。情节比较复杂,史诗性的叙述和描写,注重人物性格刻画,通过主人公的流浪历险对生活展开全景式描写。采用流浪汉小说的结构,艺术上以幽默、滑稽、冷嘲热讽为显著特点。这种史诗性和滑稽幽默交融在一起的作品称为“散文滑稽史诗”。如约瑟夫安德鲁斯、汤姆琼斯。这些被称为“散文滑稽史诗”的小说,代表了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哥特式小说: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流行于英国的一种小说样式 。这种小说多以中世纪的古堡为背景,描写凶宅、美人、仇杀等,笼罩着恐怖、神秘、怪诞的气氛。小说的主要人物多是图财害命的罪犯或攫取财富的恶徒。这种小说情节紧张、恐怖,其中有些作品也含有明显的社会批判主题。代表作品有梅图林的瓦尔浦的奥特朗图堡、拉德克里芙的渥多尔弗的奥秘、漫游者美尔莫斯等。小说 的离奇、怪诞、中古风对浪漫主义产生影响。奥涅金诗节:19世纪俄罗斯民族诗人普希金所创造的特殊的诗节,第一次出现在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由四音步抑扬格的十四行诗组成的诗节。诗的每一节诗有十四行,根据固定排列的韵脚连接起来,前四行的诗用轮流的韵脚,五至八行用成对的韵脚 ,九至十二行用环绕的韵脚 ,最后两行用一对韵脚,各行的音节数目排列成9898,9988,9889,88,这种四音步抑扬格十四行节奏鲜明,整齐而又多变,体现一种自然清丽,明朗轻快的风格。音步: 韵律诗的韵律单位,由一个重读音节和多个非重读音节按不同类型排列起来的单位组成的格律。这些单位交叫做音步。常见的英语诗节音步有:抑扬格音步(一个轻读音节后接一个重读音节);扬抑格音步(一个重读音节后接一个轻读音节);扬抑抑格(一个个重读音节后接两个轻读音节);抑抑扬格(两个轻读音节后接一个重读音节);扬扬个 (两个基本相等连续的强重读音节)。废奴文学:指19世纪 20-30年代,在美国废奴运动(奴隶解放运动)中出现的反蓄奴制的文学。主要内容是揭露蓄奴制的野蛮黑暗,反映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黑人奴隶因不堪忍受种族歧视而逃亡、怠工、起义 ,以挣脱奴隶主的枷锁。美国广大工人、农民、具有自由思 的知识分子坚决反对奴隶制度,于是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废奴运动。许多废奴主义者办报、出刊物 、写文章,支持奴隶们要求人权的斗争。最有代表性的废奴文学作品是:理查希尔德烈斯的白奴、哈里叶特比彻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废奴文学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形式以诗歌和小说为主。威塞克斯小说:19世纪英国作家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罗曼史与幻想小说;机敏和经验小说;性格与环境小说。性格与环境小说即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农村地区为背景的小说。表现宗法制乡村经济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走向崩溃,揭示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破产农民的悲惨遭遇。早期的威塞克斯小说保留了宗法制乡村风习,具有田园诗色彩;后期威塞克斯小说转向悲剧性社会题材,以人与环境的对立批判非人化的社会环境,表现个体农业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走向崩溃,和谐的家长制关系变为畸形的金钱关系。这些小说具有古朴的乡土民俗特点,也具有浓厚的悲观宿命意识。威塞克斯小说主要有:绿荫下、还乡、无名的|裘德、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德苔丝。社会问题剧:挪威喜剧作家易卜生在19世纪70-80年代创立的戏剧样式,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触及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宗教 、法律、道德等多方面现实问题,以现实笔法、讨论笔法反映人们熟悉的社会事件、家庭事件,展示个人和社会环境的冲突,批判社会丑恶现象。但只提出问题,未能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带有改良主义与悲观主义情绪。社会问题剧主要代表作有:社会支柱、人民公敌、玩偶之家、群鬼。探讨家庭、婚姻、社会政治等问题。“音乐小说”以音乐家的生活为题材并且充满音乐性的作品。文学史上主要指罗曼 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作品充满抒情性和音乐气氛, 以音乐家的生平为题材,主人公内心活动大多通过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出来,具有音乐的流畅性、抒情性。小说中穿插大量对音乐的描述,对音乐家作品的评点,作用于听觉的美感。小说结构犹如交响乐的四个乐章,分为序曲、发展部、高潮和结尾。由此被称为“音乐小说”。“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福克纳以南方虚构的小镇“约克那帕塔法”为背景,写不同家族的兴衰沉浮故事,借以表现美国南方社会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这部分小说被称为“约克那帕塔法世系”小说。包括15部长篇和大量中短篇故事。其中重要作品有: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代表作是喧嚣与骚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前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提出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作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这种描写的真实性、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改造教育人民结合起来。提出保证艺术创作的多样性,主张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该创作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20-30年代)成为统一的、唯一的创作方法。成就了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导致创作的公式化、概念化。叙事剧: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提出的反传统的亚里斯多德式的戏剧。主张戏剧以调动观众的理性思考为目的,而不是沉溺在动作情节中不能自拔,观众必须意识到自己是在看戏,独立做出评价与思考。为达到此目的,必须在演员与观众、演员与角色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保持理智客观的态度,随时对戏剧情节做出判断。(此指“间离效果”或“陌生化效果”)。卡夫卡式小说:指现代小说之父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其特点是表现异化的主题,荒诞的世界人生及人的孤独恐惧情绪。手法上现实与虚幻相结合,寓真实于荒诞。以冷静客观的笔调写出假中之真,思考大于欣赏,具有抽象化、寓言化特点。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重要短篇小说有变形记、在流放地、地洞、饥饿艺术家等。境遇剧: 萨特将自己的存在主义戏剧称作境遇剧,也叫“处境剧”。即强调处境,将人物抛入严峻的冲突中,为其提供一个生死两难、具有巨大胁迫力的境地,让他在极限境遇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戏剧矛盾冲突尖锐,情节跌宕紧凑,戏剧效果强烈。戏剧哲理性强,具有悲剧性震撼力。重要境遇剧有:禁闭、苍蝇、魔鬼与上帝、肮脏的手、死无葬身之地等。新新小说: 20世纪60-80年代初出现的更激进、实验性更强的小说。取消场景片断的逻辑关联,随意拼接组合,文本布满断裂和空白。叙述角度频繁改变,线索纠缠不清。人物像幽灵一样,其外貌特征、性别、身份姓名随意改变,难以辨认。场景画面急速跃进 、闪回、重叠、分解。颠覆了中产阶级读者的道德规范,作品内容充满色情、暴力。传统小说规范被彻底打碎。代表作品如罗伯、格里耶的吉娜、幽会的房子、纽约革命计划等。元小说: 又称“关于小说的小说”,20世纪与黑色幽默文学同时存在的小说景观。其突出特点是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反思小说创作,同时进行小说创作的革新。作者往往以叙述者、主人公、作者的身份自由出入于作品,或者中断叙述进程,明确告诉读者自己在编故事,甚至讨论现代小说的作法、创作目的。在技巧上还采用故事套故事的方法,目的在于揭示由言语构成的小说叙事的虚构性。元小说中断传统叙事的连续性,直接对小说叙述本身进行评论。或对读者熟悉的文学方式由予以戏仿和嘲弄,玩弄文字游戏以凸显多义性、不确定性。其美学目的是要从全新的层次上揭示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代表作家约翰巴斯、唐纳德巴塞尔姆。纸草卷文字:古代埃及最初的书面文学,始于公元前3300年,古代埃及人将文学作品书写在纸草制成的纸草卷上。古埃及劳动歌谣:古代埃及产生最早的世俗诗,盛行于公元前3000多年,大多民间创作,口头传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奴隶们的生活、劳动和思想感情。如庄稼人的歌谣、打谷人的歌谣等。悬诗:阿拉伯古典诗歌的珍品,出现在阿拉伯文学的蒙昧时期。阿拉伯人每年到麦加朝觐天房时在欧卡兹举行赛诗会,优胜的诗用金水抄写在麻布上,挂在克尔伯的古墙上,任人诵读,即为悬诗。据说有7首悬诗是阿拉伯诗歌的不朽之作。代表诗人是乌姆鲁勒.盖斯。其代表作是悬诗的首篇。悬诗采用“格西特”诗体,粗犷自然,反映了阿拉伯氏族社会崩溃时期的社会面貌。吠陀文学: 公元前15世纪到约前5世纪古代印度“吠陀本集”中具有文学性的颂神诗、神话传说、咒语等。“吠陀”为智慧、知识、学问的意思,“吠陀本集”原是印度记录上古时期哲学、宗教、巫术、礼仪、风俗和社会思想的文献,后来演化为印度各教派所遵奉的神圣经典。“吠陀本集”包括四个部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最富于文学价值。俳谐文学:又名“俳句”,指日本古典诗歌中字数最少的短诗体,由17个字音组成,用最简省的字表达最为丰富的内容。相当于我国格律诗里的绝句和长短句的小令。原是俳谐连歌的的第一句,后经松尾芭蕉(16644-1694)提倡成为独立的诗体。好的俳句,不仅思想深刻,而且要求字斟句酌,千锤百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