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宁陈氏诗歌创作思想小窥.doc_第1页
义宁陈氏诗歌创作思想小窥.doc_第2页
义宁陈氏诗歌创作思想小窥.doc_第3页
义宁陈氏诗歌创作思想小窥.doc_第4页
义宁陈氏诗歌创作思想小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义宁陈氏诗歌创作思想小窥试比较研究陈寅恪、陈方恪的诗歌创作思想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杨信 摘要:义宁陈氏一族人才辈出,既有光芒四射的政治思想家又有诗文卓绝的诗词大师。陈寅恪、陈方恪作为中国近现代诗坛上成绩斐然的两位大家,可谓是近现代诗坛的插云双峰。 关键词:义宁陈氏、诗歌思想、学者、文人 一、缘起 近年国学热潮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聚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上,尤其加强了对古典诗词深层内涵的发掘。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懂古典诗词以及创作古典诗词的人已经屈指可数。因此研究古典诗词和整理古典诗词对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中国近现代诗坛由于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许多人顺应历史潮流开始创作新诗而对古典诗词缺乏必要的传承。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近现代以来仍然有一批研究创作古典诗词的大家活跃在各个领域。在这些古典诗词巨匠中有两颗耀眼的明星,他们就是在古典诗词创作上卓有建树的陈寅恪、陈方恪兄弟。同在书香门第、同为执光宣诗坛之牛耳的诗坛领袖陈三立的后代,他们有着怎样的诗词创作思想是我们要探寻的重点。他们虽系名门之后,但人生道路和人生经历却天差地别。一个是著名学者,享尽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尊荣;一个是文人,却也只能被岁月所埋没。他们有着同样的家学渊源和儒学根底但却在诗词创作艺术上各开一宗。二、姓“李”还是姓“杜”?人们常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可见李白、杜甫已经成为后世仁人志士学习模仿的明灯了。古往今来凡作诗者循李宗杜的很多,要么学习他们的创作经验、要么仰慕他们的才情。在这方面陈寅恪可谓有着明显的仿杜倾向,而陈方恪却继承了家学的遗风。相比之下陈方恪的诗歌创作思想更为复杂,他既得宋诗的创作精髓又有唐人的风气。在才情方面他更倾向于李白,可谓“出唐入宋”了。(一) 陈寅恪的杜甫情结但凡学前人者易受前人思想禁锢,能够走出藩篱并得古人一旨实为难得。诚如岘傭诗话所言:“少陵七律无才不有,无法不备。义山学之,得其深厚;东坡学之,得其流转;山谷学之,得其奥峭;遗山学之,得其苍郁;明子学之,佳者而得其雄奇。”可见,学习杜甫这样一个诗歌多面手的创作精髓是因人而异的。陈寅恪就是这样一位学杜甫而又能有所研究的古典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完整的继承了子美的经验。他不仅研究杜诗,而且把杜诗作为学习借鉴的模板。在诗歌创作上陈寅恪继承了杜甫“史诗”的品格,他把这种品格运用到学术上创造性的总结出“诗史互证”的历史研究方法。可以说他的创作多半也是写史、证史之作,在其诗歌和研究中处处彰显着杜甫的影子。这也与他学者身份、研究主张以及人生际遇是高度一致的。例如他的元白诗笺证稿,其中涉及杜甫的诗歌达五首之多。而且他也曾明确把杜甫称作“中国第一诗人”。可见杜甫在其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杜甫善作七言律诗这是人所周知的,不必熬述。陈寅恪先生在七言律诗方面“取法少陵”可谓深得老杜的真传,他的七言诗已造诣颇深。当代学者程千帆曾评价说:“寅恪六丈当代通儒,余事为诗,亦复词采华茂,气骨清峻,而尤工七言。”据统计,陈寅恪的七言诗计有约173首,占到其诗歌总数的60。一般人学习前人诗歌易陷入得形而无韵的呆板旧套。陈先生在学习杜诗法度的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的才情,他的诗不但有“史诗”的优点亦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尚要考察他的杜诗学习功底则可以对比研究乙酉八月十二日晨起闻日本乞降喜赋与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另外,乙巳元夕二日始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僪逝世于灵谷诗追挽一首也颇似杜甫的兵车行。再者陈诗已经完全具备了杜诗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了。如甲辰五月十七日七十五岁初度感悟赋一诗:炎芳春尽花犹艳,瘴海云腾雨更多。越鸟南枝无限感,唾壶敲碎独悲歌。为此,诗人与杜甫已经在情感和思想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种统一体现在对国家丧乱与人世沉浮的深刻感伤之中。陈先生有如此浓烈的杜诗情节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其一,他与杜甫有着同样的爱国情结。其二,个人的人生遭遇十分相似。诚然别人的经验可以学,但是人生经历和才情是无法学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学杜方面有着比常人不可企及的优势。蒋天枢先生在论述陈寅恪生平时说:“屯骞之日多,而舒安之日少,远客异国,有断炊之虞奇疾异域,困顿于天竺虽晚年遭逢盛世,而失明之后,继以摈足,终则迫害致死。天之困厄斯人抑何酷耶?”这与杜甫晚年遭遇国破家难的情形是一致的。同处于家国离乱之际的陈先生郁腹有一种忧国忧民之思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这种情怀郁勃于胸中自然喷发、倾洒成诗的感慨,所以他的诗与时代背景贴切得十分的紧密。(2) 陈方恪的李诗情才若论名气陈彦通显然不能与自己那位学者型诗人的弟弟相比。单讲诗情他却在众位兄弟之上。其父散原老人还曾夸奖过自己的这位才情颇高的儿子:“唯七娃子能作诗。”彦通先生的诗流传于世的其实并不多,所作诗词大多刊载于青鹤、同声等杂志。近年研究义宁陈氏之学的专家学者多只关注陈三立、陈寅恪、陈隆恪等,对陈彦通这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却鲜有人问津。随着义宁陈氏研究的深入这一空白将得以填补,这也不枉费彦通先生对中国近现代古典诗坛的贡献。和陈寅恪先生“余事为诗”不同的是彦通先生可谓是“遇事遇人为诗”。他作诗多半信手拈来,真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这方面颇有太白的气韵。这也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诗法可学,才情难得。他的诗词多为即兴之作,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其中唱和、凭吊诗计约有几十首,诸如次廖士和涌洛赠韵之类大量存在。与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相同的是彦通先生也喜欢交游玩乐,他对自由无束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他年轻时期不受封建礼法约束亦不拘小节,之后毅然与红楼女子结婚便是明证。 曾有人把他称作“金陵最后一个贵族”,单从这一点看来彦通先生无疑是一位浪漫率真的“花花公子”。彦通先生为诗突破古人束缚自创高格,他的梁溪曲、赠林屋山人不仅抒发诗家意气而且高调别论自成一体。这也算是“自僻境界,自撑门户”了。在个人才情和人生遭遇上彦通先生颇有李白的风范,尤其是晚年的境遇相差无几。李白晚年入李陵贼幕后兵败奔投李阳冰。而彦通为生活所迫参加了武汉维新政府,若论气节也是可悲可叹的。但是他的诗情还是可敬的,毕竟彦通先生也曾为抗日地下组织服务过。3、 学者诗人与文人诗人 义宁陈氏一族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无论陈寅恪、陈方恪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家学的熏陶。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早年积极支持维新,不仅思想进步而且诗文亦有骄人之处。其父陈三立号散原,为清末著名诗人,有“脱手千诗老更醇”之才。受家学的影响陈寅恪、陈方恪早年都打下了坚实的国学根底。但陈寅恪先生在留学欧美期间受西学的影响较为深刻。他不仅吸收外国文化而且还把一些外来的精神建构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来。因此,他的诗歌眼界更为开阔。这种开阔更多的表现在他后来的以诗论史上。相比之下陈方恪先生因家业的关系未能接受西学,但这也毫不影响其诗词创作才学。在家学背景与思想启蒙上二人基本相同。但是他们的诗文风格与为人行事却大相径庭。陈方恪先生文人气十足,不护细行之处颇多,而陈寅恪则处事小心谨慎。从当年陈方恪加入武汉维新政府和陈寅恪致死不离祖国大陆也能看出二者这方面的不同。也难怪季羡林老先生曾说陈寅恪先生一家都是爱国的了。 陈寅恪虽然蒙受西学的滋养,但是在其意识之中始终还是坚持“中体为本,西学为用”的思想的。他作为中国传统的通儒不仅信奉儒家而且一生都坚持“中国文化本位论”(吴宓评陈寅恪语)。在捍卫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上陈寅恪先生可谓是呕心沥血。他写诗时融入中国传统元素,以学入诗、以史入诗、以曲入诗。这就是这位学者诗人与自己那位文人诗人的弟弟最大的不同了。因此后世对二人的诗词采取不同的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曾有学者更是明确的指出对于陈寅恪先生的诗要从经学语境、史学语境、诗学人类学语境、文化学语境等语境来解读。对于这种观点的全面性我们暂不考虑,但是就其合理性而言还是可取的。按古人“诗无达诂”的理论,从不同的背景得出不同的结论也是尽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有一点也是十分值得注意的,那就是陈寅恪先生的诗作与其学术研究几乎是同步的。他的诗作与其学术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其诗作来看也能找到佐证。再看病中南京博物院长曾昭口君过访话旧并言将购海外新印李秀成供状:“雄信献词传旧本,昆明劫灰话新烟” 与其所追求的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具有一种“家族的 类似性”。这首诗中的“雄信”是否就是指京剧锁五龙中的“单雄信”不得而知,但根据陈氏晚年喜欢听曲作诗 的习惯也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再者诗人推崇单雄信宁死不屈的精神恰好也是与其最后的坚持是一致的。我们一再强调不能单纯从政治的角度去审视陈寅恪先生的诗学思想。但是解放后的政治现实也曾一度让陈寅恪踌躇过。然而他是学者,而且是治学、治经的中国儒家学者。因此他不可能像福楼拜所作的宣言那样:“一切政治我只懂反抗”。陈寅恪更多的是从文化思想上来振兴整个民族,而不是反抗。相比之下,同处陈氏一族的陈方恪先生就是一位纯粹的文人诗人了。他作为纯粹的文人诗人诗词造诣要比他学者型的弟弟好得多。虽然说陈方恪也曾接触过政治并且在武汉维新政府供职,但是这些都不是他的人生主流。咸与维新政府挂职也不过是虚名而已。其真正的快乐还是诗词唱和。据粗略统计,他诗词集中的应酬唱和之作达三十几首。另外,还有大量的挽诗存在。如此多的唱和之作与他的“花花公子”气派和文人气是分不开的。但纵观当时大的社会背景,中国文人多有“卖弄”学问的人存在。一些文人靠诗文唱和获取一些利益的情况也是有的。据我所知中国古代的文人替人撰写诗文还收取“润笔费”呢。资产阶级市场文化的萌芽决定了文人的方式,他们也是一个出卖劳动力换取报酬的人。我想叶绍钧先生的潘先生在难中能更好的说明这一点。在国破家难之际文人很难安身立足,要想占据一席之地他们不得不寻找别的门路。有时他们靠诗文唱和来寻求生存也是情有可原的。用本雅明的话说,文人依靠这种关系,一如“娼妓依靠乔装打扮”,这道理也是一样的。然而,在这方面陈寅恪先生却是始终坚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始终站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边并誓死捍卫学术自由的精神。他的诗浸透着对时代的思考和忧患。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诗人是在世界的黑夜更深入的潜入存在的命运的人,是一个更大的冒险;他用自己的冒险探入存在的深渊,并用歌声把它敞露在灵魂世界的言谈之中。”这就是学者诗人与文人诗人的最大不同,这也成就了他们不同的命运。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陈寅恪、陈方恪都曾遭受过饥寒窘迫并且写下许多有关于存在、生命意义的诗歌。上文引述将天枢先生的话及陈寅恪最后二十年都能说明这一点。此外,陈方恪为生计所迫供职于武汉维新政府也只是明证。由此“他们都过着一种朝不保夕的生活,处在一种反抗社会的低贱地位上”,因此他们反抗社会、批判社会。他们像一个拾荒者“在大都会聚敛每日的垃圾,任何大城市扔掉、丢失,被他鄙弃,被他踩在脚下碾碎的东西,都分明别类的收集起来。他们仔细地审查纵欲的编年史,挥霍的日积月累”波德莱尔这些对文人的隐喻可以在陈方恪的诗歌大寒得毕秋帆所藏金星歙石砚,戏赋长歌中得到验证。4、 史诗风范与江西诗派最后一个贵族上文曾提到过陈寅恪有着独特的杜甫情结,他一生学子美而其人生遭遇也与子美相似。二者早年颠沛流离人生凄苦,及至到了晚年也是同样的怪病缠身。大凡认真品味过陈寅恪先生的诗的人都能够读出过去、读出人类的历史的风味。这与他早年提倡诗史互证、推崇歌诗合为诗而作的主张是分不开的。诚然我们不能挣扎于陈寅恪先生的泥淖,但也须得用历史的眼光去看他的诗歌。在我看来他的诗不仅是批判现实的而且是纪录现实的。因此,要从历史现实主义的角度去发掘其“不虚美、不隐恶”的精神。在诗的主题方面陈方恪先生虽然也有大量的纪实之作,但他毕竟没有学者的眼光。他的批判充满了文人的感觉与气息。就诗作宗派来说陈方恪无疑是取法宋人的。宋诗尚理,自然赶不上唐人的气韵。但是,这也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清末民初的大环境之下,陈方恪不可能不在诗歌创作上寻求一种捷径。陈衍也曾认为 陈方恪传其家学,诗则酷似其父。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陈方恪先生奉陈师道为师的情况。陈方恪先生在袒露自己的艺术追求时说:“盖自若作者,有佳句,未必有好诗,诗佳者不必空有好句也。大概词意纤巧,易即俗子之心,结句秾华,易佳凡夫之口也,后山功力,不高为一代大家”。(丙寅消夏录)把陈师道的别三子与陈寅恪先生的对渎,不难看出陈方恪先生确实对后山学有心得,二者风格神似,其所谓功力,并不仅仅体现在诗句的奇崛上。他虽也算师从江西诗派,但他的诗词却要堂庑得多。但是学宋诗也有某种局限,即宋诗太尚理,并且比较艰涩。陈方恪虽然也算学有心得,但依然有少数这类诗存在。因为他的理趣与宋诗是一脉相承的。据我统计无题诗计有约十五首之多。这些无题诗呈现出一种隐晦迷离的情境,义理有余而较难理解。真应验了:“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做郑笺”的古训。但是你必须承认:陈方恪不仅在人格上是金陵最后一位贵族而且在诗歌创作也算是江西诗派的最后一位贵族。5、 曲艺人生与淅淅冷雨作陪常言云“戏如人生”, 听戏不仅能够真正感悟人生真谛而且能够让人参悟生命的哲理。曲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曾为许多传统士大夫所喜爱。陈寅恪先生晚年热衷于戏曲,每每听曲罢便有诗作。如他的听列映华张淑云演唱穆桂英戏剧戏题三绝更是充满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如果说他早年以史入诗的话,那么晚年就是以戏入诗了。而中国戏曲与儒家伦理学之关系则更好地证明了陈寅恪从戏曲艺术中寻求精神食粮的情况。与陈寅恪以戏曲入诗不同的是,陈方恪先生却更喜欢听雨入诗。在众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