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红河流域地区的城市建设.doc_第1页
关于古代红河流域地区的城市建设.doc_第2页
关于古代红河流域地区的城市建设.doc_第3页
关于古代红河流域地区的城市建设.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红河流域地区的城市建设范淑萍 (云南红河学院商学院 云南蒙自 661100)【摘要】本文主要选择古代红河流域有代表性的城市建设城池建设为立足点,通过对城池的功能、新建、拓展、修复等工作的分析,概括古代红河流域地区城市建设的变化及特点,阐释了古代城池的修建与拓展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关系。【关键词】红河流域;城市建设;城池;城墙城池是城市的主要标志,在传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城池建设就是传统城市防御功能的最好体现。城池,由城墙、城墙外的城壕及相应的一些配套设施组成,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一个标志。城池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政治地位、经济条件等有一定联系,是城市形成发展的硬件准备。作为重要的防御设施,它的扩建过程也是城市空间拓展的过程。有的学者认为“明清两代,城市向郊区扩展已成为必然之势,城墙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已不再成为城市的主要标志,终于要与城市脱离关系。”【注释】1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我不认同这样的说法。城市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出现了新的标志来代替城墙,这可能是内地较发达城市的发展规律。但在红河流域地区,明清时期才是城墙与城市关系最为密切的时期。在明清时期,红河流域城市完成了从土城到砖(石)城的拓展以及城池面积的扩展,在城墙的保护下,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的社会环境。城墙没有与城市脱节,反而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红河流域地区虽地处中国西南边疆,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建设,尤其是修建城墙和拓展城池方面,丝毫不逊于中原的某些地区。一、新建城池为了加强自身的防御能力和内部政策的推行,红河流域地区在明代中后期陆续修建了很多城池,如石屏州城、宁州州城、新化州城、蒙自县城、新平县城、广西府城等等。“石屏州城,成化年间知州蒋彝筑,开四门。嘉靖三十年元江兵变,议臣抚安筑土城,周六百七十四丈。”石屏由于发展时间较晚,直到明成化年间,才修建了起防御作用的土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到了“万历二十四年,知州萧廷对因旧城圮坏重修。四门各立楼其上,南云台、北祥钟、东海日、西宝秀,皆以其里命名”2天启滇志,卷5,建设志第三。“天启五年,摄州事通判顾庆恩,州人左江道、副使陈鉴改筑砖城。”在旧城的基础上,很快完成了从土城到砖城的过渡。同时拓展城池面积,加高加厚城墙,“去故址数武,拓出七十余丈,七年告竣。周七百四十八丈有奇,高两丈有奇,厚二丈。城外凿池环引异龙湖水,七年重修四城楼。”3雍正云南通志,卷5,疆域。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墙由于战乱和天灾时有毁坏,但辖区内的各级官员把修筑城墙作为他们任职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不仅拓宽了城池面积,加高了城墙,而且修建了护城河,使城墙的防御功能趋于完善,有效地保障了石屏城内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红河流域地区的城市形成并不完全以城池建设为标志,有的已经是城市,但没有修筑城池。如“蒙自县城,成化二十年县丞陈溥筑,共四门,岁久倾圮。万历四十三年,本邑乡宦尹绍皋、尹绍夔捐金一万有奇,建砖城一座,高一丈七尺,广六百五十丈,城楼四座”4 天启滇志,卷5,建设志第三。蒙自,在元代已经属于城市,在明初大规模修城时期也没有响应,一直到了明成化年间才修建了起防御功能的土城。我认为蒙自修城晚,是因为蒙自的政治和军事地位不高造成的。在当时以政治、军事防御为主的城市建设中,没有引起统治阶层更多的关注。蒙自在万历年间的增修,也不是在政府官员主持下进行的,而由本县乡宦捐助,况且所捐数量庞大,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蒙自经济发展的水平。“广西府城,在矣邦、生纳二村。成化间,知府贺勋创筑土城,日久倾圮。隆庆五年,知府戴时雍瓮以砖石,周七百二十四丈有奇,高一丈八尺,辟四门。巡抚邹应龙题,南曰清波、北曰迎祥,东曰拱化,南曰献瑞”5天启滇志,卷5,建设志第三。 作为府城,它的修城时间较晚,但很快完成了从土城到砖石城的改筑,但没有临安府城规模大,可见其政治地位与同级的临安府相比较低。“宁州州城,嘉靖十年(1531年)巡按毛凤韶题建,十二年知州李道全筑,周五百六十丈,开三门,西曰会通,东曰顺代,南曰宁远”6天启滇志,卷5,建设志第三。“新化州城,嘉靖五年(1526年)建土城,周五里,高一丈八尺,开四门,南薰、北拱、东兴、西域”7天启滇志,卷5,建设志第三。这两座城的修建,主要由于境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便于统治。出于军事防御的一种考虑,还修建了“通海守御城,洪武十五年修建土城,二十四年,砌以砖石,周围二里,高一丈七尺,开四门,外为池,阔一丈八尺,深一丈。新安守御城,正德十二年修筑,周围两百一十丈。”8万历云南通志,卷5,建设志。 它们的修城是政治、军事防御为主城池建设的表现。二、原有基础上的城池拓展在土城基础上进行的拓展,主要有临安府城、阿迷州城、嶍峨县城。“临安府城,旧系土城。洪武二十年(1387年),宣宁侯金朝兴檄指挥万中拓地董,砌以砖石,周遭六里,高二丈七尺。开四门,南阜安,北永贞,东迎晖,西清远。各树以楼三层,高八丈。成化十六年(1480年),兵备副使何纯重修,壕堑深一丈,倍阔之”9天启滇志,卷5,建设志第三。明代以前,临安府城已经具有象征城市形成的土城。到了明代,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完成了土城向砖城的改造。同时拓展了面积,加高了城墙,还修筑了四座城门,使防御功能进一步加强。有明一代,统治阶级和地方官员都很重视对城池的拓展和对城墙的修筑,虽然屡有损坏,但作为自己的一项政绩,很快修葺一新。清朝“康熙四年、七年先后重修,并钟鼓楼、西楼、南楼及炮台十座。”10雍正云南通志,卷5,疆域。同时在拓城的过程中,更多的注重军事防御能力,开始有意识的增加炮台等设施。作为府城,规模较大,投入的成本也较高。清朝有明确记载的修筑竟达十次之多。统治阶层因政治军事方面的考虑而进行的城市建设,客观上促进了当地城市的发展。这些城池,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城内的居民在城墙的保护下安于生产,有利于城市发展。“阿迷州城,旧系土城,正统间知州张安筑,高丈余,为四门。成化十六年,东西二门圮,知州黄时中改立。嘉靖四年,分巡佥事傅尚文拓筑。万历四十五年,巡按御史吴应琦易以砖,共计六百丈”【 11天启滇志,卷5,建设志第三。】。清康熙九年、雍正八年都有增修。“嶍峨县城,系土城。正德六年知县胡淮筑,高一丈二尺,厚四尺,年久倾塌。嘉靖三十二年,知县邵元善修,创楼其上,南曰南薰,北曰拱辰,东曰朝天,西曰镇夷”【12天启滇志,卷5,建设志第三。【作者简介】范淑萍:红河学院商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阿迷州城与嶍峨县城,在明代天启以前已有象征城市的土城存在。此后经过不断拓展,也无法与府城的规模相比。三、红河流域地区城池建设的变化及特点红河流域地区的城池建设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的变化:1、“无城”为主时期,主要发生在明代以前除了临安府城有土城外,其他城市基本上处于无城状态。元代政权的建立,统治云南的重心从洱海转到中庆,对红河流域地区虽有设治,但控制系统的完善不及中庆和大理,经济上还没有达到修建城池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城市内部的政治力量逐渐加强,开始修建城墙,来保护城内统治阶级和百姓的活动。这种变化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政治功能越来越强,以城池为主的城市修建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2、无城到土城的变化时期,主要发生在明代土城的修建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生产力有限,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方,军事防御相对弱小。所以对于一般的进攻和侵袭,有土城的抵御就完全足够了。土城建成后有效的防止了外界的侵扰,保障了城内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正常的经济交往。所以,土城在相对偏远的红河流域地区是非常有用的,很多城市利用其地理位置上的便利,大量修建土城。3、土城到砖(石)城时期及城池的面积、范围迅速改变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于明清之际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红河流域地区的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有能力有条件进行大规模的修筑城池活动。随着火药在边疆地区军事上的迅速推广,原有的土城已经很难起到防御作用了,土城逐渐趋于落后。在这段时期,红河流域内部加强了对城墙与城池的修建工作,使防御功能得到进一步体现,保证了当地城市的发展。在城墙的保护下,城市内部的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有利于城市职能转化。在红河流域地区传统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