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怀古咏史诗的鉴赏一规律总结首先。明确什么是怀古咏史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 题的一类诗歌。如刘禹锡的石头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白的苏台览古、越中览古,其次。让学生比较归纳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共同特征和规律。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刘禹锡的石头城,寄托的是国运衰微的感慨。 总之, 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借古伤今、讽今、伤己,即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 二、比较归纳在艺术技巧方面的特色。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借助典故叙事抒怀的(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李商隐的贾生,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盛衰、古今对比(李白的越中览古),或侧面烘托(刘禹锡的石头城,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等) 借古讽今 感怀身世怀古咏史诗鉴赏一、特点后代诗人对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它常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了诗人对社会历史的感触。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解读要求:(1)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2)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解读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作者态度是什么?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表现在何处? 二、分析鉴赏例析 苏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一)鉴赏方法:1、弄清触发的媒体:古迹、典故、人物等2、弄清史实:作品涉及到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典故。3、体会意图: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诗人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4、领悟感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二)、所抒之情咏史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社会历史的感悟,抒发作者的情感。1、叹朝代兴亡变化。 2、感慨岁月瞬息变幻。 3、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三)、常用表现手法: 1、以景衬情 2、由议论引发 3、正反对比,侧面烘托第二步。实战演练。 首先,高考试题回顾,让学生明确这类试题的重要性及高考命题思路、方向,掌握答题的要领。 1990年阅读下面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1-2题。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以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乙)。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1、(甲)(乙)两处的文句依次是(D) A、此恨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B、此恨凭谁雪 看涛生云灭 C、此恨谁雪 看涛生云灭 D、此恨凭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2、词中的“睨柱吞嬴”,指的是(C) A、唐睢在秦廷胁迫秦王就范的故事 B、贾谊奋笔着文批评秦皇嬴政的故事 C、蔺相如在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 D、荆轲行刺嬴政掷匕于柱的故事 1996年全国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011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10.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D)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11.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C)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2004年上海卷(四)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 赤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一句同说事。 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答案提示:16对仗(或:对偶) 17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18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五) 2004年青海卷(全国IIII)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16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提示:“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2005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其次,从答题中总结鉴赏方法,以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如,首先抓关键语言(标题、注释、诗眼)、抓意象迅速确定诗歌类型,这一点是不不难的。其次要弄清史实、典故,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其实,高考诗词鉴赏题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往往在课本中出现过,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再次一点要知人论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简历、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以便感悟诗情,是感时、讽世还是伤已,这对咏史诗词尤其重要。最后要品味技巧手法,表达方式上是描景,叙史事,抒情还是议论;表达技巧上是对比、烘托,还是借古讽今、寓情于景、以乐景写哀、工于炼字、寄托、自况等。 第三步。巩固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第三册P41)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故国:指金陵,南朝的旧都,今江苏南京市。天气初肃:天气转为清肃,萧杀。江:指长江。似练:像一条白色的绸带子。如簇:像箭头一样尖削。簇同镞;也可释为攒聚。 “彩舟云淡”两句:写的是远景:长江像一条天河,远望彩色的船如在云端,水洲上的白鹭纷纷起舞(南京西南长江中有白鹭洲,这里把地名活用,写成“星河鹭起”的动景)。繁华竞逐:争着过豪华淫靡的生活。竞逐,竞争、追逐。 “叹门外楼头”两句:隋文帝派大将韩擒虎率兵伐陈,从金陵朱雀门攻入。其时陈后主与宠妃张丽华正在结绮阁上寻欢作乐。门外,指朱雀门外。悲恨相续,是说六朝亡国的悲恨相续不断。“至今商女”三句:用杜牧夜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歌女。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歌曲,陈后主所作。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之句,后人把它看作亡国之音。 1、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义。 2 、综合分析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怀古词作,请简要概括怀古题材词的一般特点。(不超过100字)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3、4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3结合颔联分析,诗中的“凤去台空”有什么意味?(3分) 4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5、6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王浚: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王气:帝王所在地有一种祥瑞之气。黯然:暗淡无光的样子。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锁:吴国在长江险要处装置铁锁链。降幡:降旗。伤:感伤。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山形:指西塞山。枕:靠。寒流:指长江。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故垒:指西塞山要塞。萧萧:风声。芦荻:芦苇一类植物。 5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 【答】 6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7、8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年),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读下面的诗,完成9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9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10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 南 乡 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第四步。鉴赏注意事项提示 可根据答题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如不能结合诗句详细作答、答题点的遗漏、分析时没能结合主旨深入阐述、艺术技巧不能准确把握等进行归纳指导。 若作好了以上几个方面,再遇到此类试题,便能迅速读懂诗歌内容,快速、准确作答了。 附答案提示: 1答;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 2.答:怀古实为伤今多将当时的国势身世写入上阕多为写景起兴,下阕多为抒情议论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当今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往往有英雄相惜之意。(能答出其中四项即算不错) 3答:作者用凤凰的飞去象征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时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这是对凤去台空之意的进一步书写。 4答:“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5【解题指要】对诗词的分析、鉴赏不结合创作兹篇的时代背景是不行的,而怀古诗有弦外之音,只要是好诗则无一例外。 答: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其弦外之音是充满了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无情嘲讽,你看“王气”也好,“铁锁”也好,岂能挡住祖国统一的步伐? 6【解题指要】以写景为结尾无一不含有余不尽之意,这是放之所有诗词而皆准的真理。只是“意”是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7答: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8答: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这里最有用的信息就是“晚唐”了。在很大程度上,学生要靠这种特定的时间信息来解决问题。题干上又说是凭吊六朝古迹,这样问题已能够基本解决。诗句本身有“六朝如梦”之说,暗示了六朝如过眼云烟之意;台城柳为什么无情,因为它“依旧烟笼十里堤”。要害在于“依旧”上,六朝及其繁华早已破灭,你为什么不随它而去,还要在这里卖弄风姿?这是诗人严厉的责难,也是诗人痛心的缘由。其实,进一步地说,责难台城柳也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实在是诗人眼见晚唐国势已日薄西山,一天不如一天,痛惜伤感之心溢于言表!) 鉴赏提示 注 台城:古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附近。 “江雨”二句:意思是台城春雨蒙蒙,春草茂盛,六朝的事迹已如梦幻,只有鸟儿啼鸣,好像在凭吊兴亡。台城靠近长江,所以说 “江雨”、“江草”。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金陵,称“六朝”。六朝统治时期短暂,政治混乱,使人感伤。 “无情”二句:用柳树的蓬勃茂密,反衬台城的一片荒芜,用柳树的无情,反衬诗人的伤感。 台城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次句感叹六朝如梦。三、四句通过台城柳色依旧,反衬台城一片荒芜,用柳树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无限伤感。全诗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侧面烘托、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借鉴。 9鉴赏提示这首词一般认为是王安石罢相以后退居金陵时所作。上片描写金陵的庄丽景色,下片通过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 繁华竞逐的腐朽生活。这首词立意高远,体气刚健而浑厚,多处化用前人的诗句、诗意,以状景抒怀,不见雕镂痕迹,足见锤炼之功。同时,王安石在这首词里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诗意,客观地感叹兴亡。他对于六朝统治集团生活 上“繁华竞逐”导致覆亡相继的历史事迹深表惋叹,是针对宋朝的政治现实而发的,他认为对于六朝兴亡相继的事实不能“漫嗟”,而要从政治上加以改革,汲取历史教训,免蹈覆辙。答:一二句先从听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三、四句作者别开生面,从“庭树不知”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其吊古之情便愈见伤痛了 10昔胜今衰之愁一、怀古咏史诗的思想内容: 1、借古讽今,借史实写现实。(1)感慨个人遭遇,表现怀才不遇。(2)抨击社会现实,表现对统治者的不满或对人民的遭遇的同情。(3)抒发物是人非沧桑变化的感慨。2、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与看法。二、怀古咏史诗鉴赏应注意:1、怀古咏史诗,以历史为题材,阅读鉴赏要弄清史实。在阅读时一定要充分关注题目、作者、注释、题干。2、诗人怀古咏史,一定有现实的原因。应知人论世,认真分析诗人怀古咏史的意图,领悟诗人的感情。三、常见的意象:赤壁、台城、六朝、烟雨、历史人物的名称、著名的古迹名称四、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比、用典、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五、答题模式:通过典故(或古迹),表现了内容(古代及诗人当时的情况),抒发了情感。六、练习1、 台 城 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注释】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1)这首诗以“台城”为题,其中蕴涵着诗人怎样的历史反思?(2分) (2)结句“只缘一曲后庭花”显示了这首怀古诗高超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2、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年),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3、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1)结合颔联分析,诗中的“凤去台空”有什么意味?(3分) (2)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4、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王浚: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王气:帝王所在地有一种祥瑞之气。黯然:暗淡无光的样子。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锁:吴国在长江险要处装置铁锁链。降幡:降旗。伤:感伤。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山形:指西塞山。枕:靠。寒流:指长江。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故垒:指西塞山要塞。萧萧:风声。芦荻:芦苇一类植物。 (1)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 (2)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怀古咏史诗鉴赏答案1、(6分)(1)诗人反思了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原因:(1分)奢侈豪华,荒淫误国。(1分)(2)诗人借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2分)用听觉形象来代替议论,无边野草凄凉中,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中回荡,使人联想起当年翠袖曼舞的场面,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可听可感的具体形象。(2分)评分要点:用典(2分),语言含蓄、委婉(或用听觉形象来代替议论或将抽象的议论具体化、形象化)(2分)2、(1)答: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26学年安徽省明光市明光镇映山中学三上数学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4年陇川县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公共空间设计思维与设计方法课件
- 2025年自考行政管理的知识框架及试题答案
- 2025年执业医师考试公共卫生试题及答案
- 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概述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执业护士考试应试技巧试题与答案
- 2025年执业医师考试模拟题分享试题及答案
- 用药评估与病治结果相关性试题及答案
- 《中央空调原理与维护》课件
- 石油化工压力管道安装工艺及质量控制重点
- 2025年上海市崇明区中考英语一模试卷
- 2024审计常用法规定性表述及适用
- 质量管理科提高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率PDCA
- 2025-2030年中国电力勘察设计行业现状分析规划研究报告新版
- DB31-T 1385-2022 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和价值潜力评价规范
- 骨科股骨颈骨折“一病一品”成果汇报
- 《大禹治水的故事》课本剧剧本:感受英雄力量领略坚韧精神(6篇)
- 2018年高考英语全国一卷(精校+答案+听力原文)
- 管道直饮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