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综合07年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解读.doc_第1页
20综合07年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解读.doc_第2页
20综合07年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解读.doc_第3页
20综合07年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解读.doc_第4页
20综合07年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解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 2007年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解读今年福建卷的特点可概括为“平易朴实,稳中求新,强化阅读,重视积累”。全卷框架结构与去年大致相当,又有所改进,主要是增加了文学和文化经典名著阅读,与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趋势贴近。考试结束后,全省各地考生都觉得此次语文试卷比预想的容易,没有什么偏题、怪题,即使个别出新的题目也难得一见。全卷题型都是平时复习训练当中反复接触过的,解答起来比较顺手;就是让人深为担心的作文试题,也不像前两年的那样怪异,使人刹那间不知该如何下笔。大多数学生认为,今年这道作文题目“季节”,平易而富有内涵。虽是完全命题,却不像去年那样三选一;考生没有太多的选题自主权。但考生觉得还是有很大的发挥余地。考前,学生们普遍感到棘手的新加入考试范围的文学与文化经典名著阅读,就试题表现看,也不难。由于所考的文学名著是规定的10部之内,大家很熟悉;而且红楼梦欧也妮葛朗台这两部名著的节选片段,教材中都出现过;加上是四选二,大家感到答题比较顺畅,大部分学生自估得分率不低。文化经典名著考的是孟子中的选段,高三语文教材中有一个单元的课文就是与孟子有关的,语言风格大家比较熟稔。翻译与简答,难度不大。名篇名句默写,都出自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基本篇目,比较浅易。语文教师对今年福建卷的评价一般是“朴实”“平稳”“遵循考试说明”,不为难考生,有利于拉近城市与农村考生的语文平均分。对作文题则争议比较大,有的认为“季节”这个题目,看似平实,但实则内涵丰富,比较灵活。有的认为这道题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现实生活,不易偏题、离题。有的则认为采用命题作文是一种必然趋势。福建卷今年的作文题不像往年那样个性张扬,极为另类;而倒返朴归真,甚或亦步亦趋了(因为分省命题以来,高考作文试题的话题作文命题模式仍居主流地位,仅有少数一些省份有意地要突破这种僵化的格局)。福建卷今年也步他人后尘,采用完全命题的模式,去除了那些磕磕绊绊的提示语之类,更有利于考生节约审题时间,快速构思成文。另外有些人则认为,“季节”这道作文题目是福建卷历年来出的最差的一个,主要表现为试题太死板,会使很多考生就题论题。有的则认为这个题目容易切入,却不易深入,难以延伸展开。出彩很难。还有的认为,让全省30多万写同一个题目,未免太苛刻;去年的三选一的模式,未能继续保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以上是考生与一线教师对试卷的评价。下面,针对2007年福建卷作一具体分析评价,以与大家交流,也为2008年高考语文学科的复习备考提供一个参照。全卷由第卷选择题(单选)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第卷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总计21分。比上年度少1个小题,减少3分。这部分由三篇阅读文章组成,两篇现代文(社会科学类文章和自然科学类文章各一),分别设2小题;一篇文言文,设3小题。社科文内容与“节能环保”有关,富有时代感。这篇文章所设的2小题,分别涉及“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两项阅读能力。自然科学文内容与“立体光子结晶” 有关(原文载于2006年01月05日科学世界,原题为光子结晶控制光线,选入考卷时经命题者改写),具有科技前沿性。这篇短文所设的2小题,分别涉及“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根据文意内容进行推断”这两项阅读能力。从设题点应力求一定的覆盖面的角度看,今年福建卷现代文小阅读设题明显存在着考点指向重复的现象(第1小题与第3小题考点重复,都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这不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自2006年以来,福建卷现代文小阅读部分由2004年与2005年的1篇4小题扩展为2篇4小题,由原来的单考社科文或单靠自科文变为两种类型文章一并考查。这在题量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了阅读量,对考生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顺应了考生进入高校后,文、理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将面对不同性质的阅读材料而须具备相应的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一实际情况。文言文阅读选用的是明代散文家高启的书博鸡者事(有删节),文学性强。这是继2005年选用明代宋濂的送天台陈庭学序之后的第二次选用明代散文家的作品。该文与教材中的明代散文五人墓碑记左忠毅公逸事等文的叙述手法、语言风格基本接近。也与上年度的史记老子伯夷列传第一(节选)在叙事风格与设题点大致相同,只是删去了概括传主个性品质这一考点,即考查学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那道单选题。文言文阅读所设3个小题,分别涉及:(1)理解特定语境中实词的意义,所考查的“易”“诚”“数”“贷”四个实词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具有一词多义的特点。(2)理解特定语境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所考查的“于”“为”“以”“因”四个虚词,也是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之内。本题配置的四个源自教材的例句,其原文分别是师说(“于”),鸿门宴(“为”)、烛之武退秦师(“以”)、廉颇蔺相如列传(“因”),都是基本篇目。(3)分析与概括文意。本小题,主要从人物形象个性、人物关系、主要情节事件角度来设置备选项,侧重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两项基本阅读能力。文言文阅读命制仍然没有大的突破,这与考试大纲中的“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要求有关。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文章学、文学性的因素,往往被古代汉语的语言性因素遮蔽了。古代散文的阅读鉴赏在语文教材中是占了相当比重,但是高考却未能有所体现,所学所考,学考分离,这不能不说当前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命题策略的一个不小的普遍缺憾。第卷共129分,由文化经典著作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文学经典名著阅读、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语言表达应用,写作这七个板块组成。文学经典名著(长篇小说)和文化经典名著阅读是本年度福建卷的一大亮点。从全国来看,这一题型的创设,独树一帜,比较超前。它把教学大纲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的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和三部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列入考试范围,旨在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与文化经典的情况,引导学生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促进教师坚持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经典,是文化的灵魂;因而也是塑造灵魂的文化。阅读并学习经典是继承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文化成就的必由之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著专文倡导阅读经典,他认为经典就是人们最好的学习范本,最丰盛的精神源泉,最神奇的人生辅佐。他还提出将本国的经典与外国的经典相比较,从而做出客观评价的主张,这对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都是很有效的方法。(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译林出版社,2006,第10页)正处在转型期的社会主义中国。要建设现代文明,就须臾不可弃置这些中外经典名著。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年福建卷的这一“独领风骚”的改革,对于培育更多的读书人口,提高青少年一代的阅读品位是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的。文学名著阅读涉及红楼梦家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这四部中外文学名著,采用简答题型考查,考生可从四题中任选其二。命题者侧重从概述原著重要情节片段这一方面来检测考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理解与识记的程度。这4道题问题设计巧妙,或从主要人物入手,或从关键情节入手,问域明确。第1小题,要求学生简述林黛玉、贾宝玉共读西厢这一情节。第2小题包含两个小问题,要求概述家中的觉慧为什么与家庭决裂,最后如何为自己争取幸福?第3小题,要求简述梳妆匣的来历。第4小题,要求概述流浪人攻打圣母院的原因与结局。考生要流畅完整地解答这4道题,其实并非易事。如果对原著未有实在、通透的阅读,就难以具体地概述相关情节,尤其会遗漏一些关键细节。这道题,应该是一道具有较大区分度的试题。但同时,由于是主观表述题,要求各用100字(左右)回答,相当于增加了两篇小作文,这无疑要增加阅卷的时间与客观公正给分的操作难度。文化经典阅读,选用孟子中的片段,主要采用选句翻译与简答题型来考查学生对文化经典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2006年,福建卷文言文翻译试题就已采用单独选段的模式,节选了孟子中的段落(采用的题型是标点与翻译),今年仍考孟子,这是对去年试卷的一个延续,但又显得过于稳定,不利于指导考生对另外两部文化经典的阅读。2007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文化经典主要包括论语孟子庄子,或许是因为论语中的成片段的语言比较少,而庄子中的语言又太古奥艰涩,难以找到合适语段且设题不易。因此连续两年,命题者不避免反复地选用孟子中的语段来作为试题材料。今年要求翻译的两个句子共占7分,简答题(文段内涵理解)占3分。难度不大,考前学生对孟子应该是作了比较充分的复习。翻译题的第一句中的“豫”字的意思,估计不少学生会犯难。第2句则平易得多,其中的“舍我其谁”,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实际上,现代汉语中很多成语都是来源于论语孟子庄子的。这提醒考生今后要高度重视积累文化经典著作中带有成语的精彩语段和句子。而简答题则要求考生分析这段话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样的心怀,这是考查学生对经典片段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从高考阅读文选文的“文道统一”的原则角度看,命题者所选的这一片段,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它在让学生解答的过程中,去感悟一种积极奋发的人生观树立自信心、使命感与责任意识。本年度,福建卷古代诗歌鉴赏题选用南宋爱国诗人谢枋得(江西人,曾隐居福建)的一首绝句,命题风格与前三年保持一致。如下表所示:年份试题选材设题点分值2004宋代朱淑真秋夜(七绝)找出能体现全诗感情的一个字,分析诗歌如何营造意境。6分2005唐代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五律)(1)版本异文现象的比较分析(2)分析颈联所用的艺术手法6分(1)4分(2)2分)2006唐代李商隐端居(七绝)(1)比较炼字的效果(2)分析诗句的艺术手法6分(1)3分(2)3分)2007宋代谢枋得武夷山中(七绝)(1)分析诗作的思想感情(2)分析关键句表情达意的作用6分(1)3分(2)3分)古代诗歌鉴赏选材基本上遵循选用重要作家的非典型作品与次要作家的重要作品这一通则。福建卷今年古代诗歌试题设题简易,所选诗歌彰显了闽地历史地理文化色彩。这对引导考生适当关注本省地域的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具有一定导向性。名篇名句默写占6分,共有6小题,每小题1分,分别出自过秦论归去来兮辞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赤壁赋扬州慢等六篇课文。诗、词、文、赋兼顾,有一定覆盖面。采用直接默写的题型,没有什么解题障碍,便于考生作答。同时,因为采用的是必答全选的模式,而不像往年的限答自选的模式,这有利于拉开得分差距。本年度,福建卷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的文体类型是散文,选用的是朱成玉的散文名篇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该文原文最初发表于2006年10月20日的广州日报,后转载于读者2007年第一期)。这篇散文主要表达的如叶归根的游子对如叶落地的已逝母亲的无尽思念,抒发了游子长年在外漂泊追求自己的事业而未能很好地眷顾母亲的愧疚,感情真挚缠绵、含蓄深沉、朴实醇厚,读之令人不禁下泪。语言富有浪漫的诗性色彩,又不乏因凝重思考而产生的深远的哲理,遣词造句新颖独特,善于使用比喻、拟人、对偶、对比、反复、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意蕴丰富。今年,福建卷的现代散文阅读鉴赏试题设3小题,共17分;与去年相比,压缩了1个小题,减少3分。试题主要从理解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第12题)、关键句含义与思想感情理解(第13题)、标题中关键词(或全文核心意象)的含义及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第14小题)这三个角度设题,覆盖了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中的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这两个层面的内容。题目设问指向明确,有句的品味,段的精读,也有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这对引导学生学会精读现代散文具有方法点拨的意义。本年度福建卷语言表达应用题题型平稳,这与历来人们所预料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表达应用题是高考语文改革的试验田的说法有些出离。先简要回顾前三年语言表达应用题。如下表所示:年份题型考查指向赋分20041标点与歧义2补全对联3采访答问简明连贯(兼考修辞运用)得体12分(3/3/6)20051综合改错2给消息拟导语3补全对联4主持人介绍演讲者身份简明简明(概括提取信息)连贯(兼考修辞运用)得体(兼考言语交际)16分(4/3/4/5)20061.综合修改2.给短文拟结尾3.写欢迎辞简明连贯(兼考推理、想象能力)得体(兼考言语交际)12分(4/4/4)2007年语言表达应用题型包括:1.综合修改,2.语句仿写,3.新闻标题拟写。这些都是常规题型。综合修改是连续第三年考查。因为自2005年起,福建卷在第卷中取消了语基知识单选题型,简化了试卷结构。这一部分涵盖的语音、字形、词语(成语)运用、病句辨识、标点运用、语句衔接等常规考点删除后,其中一部分值转移到阅读和写作中去综合地进行考查,另一部分则放到语言表达应用题中来检测。从三年来综合改错题的设题点看,主要是针对词语(成语)运用与病句修改。2005年,是侧重从词语搭配的适恰性角度考查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如将“精湛的舞台灯光与背景音乐”中的“精湛”改为“绚丽”,将“绘声绘色的表演”中的“绘声绘色”改为“精妙绝伦”。2006年,则涉及搭配不当、语序不当与成语误用三个知识点。今年的综合改错题主要是涉及词语并列不当(“无不让人顿生瞻仰、思念之情”句中的“瞻仰、思念”二者并列不当,应删去“瞻仰”)与介词误用(“对于他的助手”句中的“对于”应改为“至于”或“而”,或删掉),语病隐藏得比较深,若不加详察,或语感不灵敏,此题考生若要拿满分,估计难度较大。语句仿写,对于全国卷而言,是一种习见题型。而自分省命题以来,对福建卷来说,仿写是首次出现。这道题要求用联想和对比手法,另选一组事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某种认识,无句式拘泥而有字数限制,对考生的思维的敏锐性、缜密性、深刻性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这道题思维用时较大,也是一道有区分度的好题。新闻标题拟写,取自本年度四、五月份央视等主流媒体频繁报道的“全国牙防组涉嫌违纪违法”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学生对这一事件应该不陌生,解答难度不大。稍具新闻结构的基本常识的同学一般都可能满分,标题只要从新闻导语部分(第1自然段)中概括提取即可。最后,谈谈作文题。与2006年福建卷作文试题超尘绝俗的气质相比,今年的作文试题则显得端庄质朴。去年采用话题型的命题模式,其特点主要有:1.多题选择,尊重考生志趣,体现人文关怀。命题者给出三个话题(“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戈多今天已经来了”“留一点空白”),让选择最适合自己发挥的一题来写,体现了考题的多样性、选择性。2. 读写结合,彰显经典魅力,突出文化品位。三个话题中有两个分别取自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西方现代荒诞派的代表剧目等待戈多,另外一个留一点空白留给考生自主立意自由选材的空间也是很宽广的。这个题目与高中语文教材里的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日本 清冈卓行)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宗白华)等有一定关联。这两篇文章是从艺术的角度,阐释“空白的意义”。除了艺术外,举凡人生、工作、宗教、阅读(接受美学)、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子女教育等方面均可涉笔。从读中引出写作的话题,将课内与课外联结到一处了。3.创新思维,突出思辨色彩,追求“智性潜在量”(孙绍振语)。话题题干的提示语“创新思维课上”,虚拟了一个 特定的情境,旨在激发考生的创新思维。前两个话题是颠覆原作品的结局,引导考生逆向构思;后者则要求学生采用完形思维,将“空白”的内涵或者“留白”的意义补足。而今年的作文命题模式是采用采用完全命题型。自1999以来,话题作文一直成为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主要模式。2004年大规模实行分省命题制度后,全国高考15道作文试题中除北京卷以外,其余14道都是话题作文。2005年与2006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卷完全命题型的作文试题逐渐增多,这表明话题作文命题模式一统天下的僵化格局已经被打破。今年,福建卷采用完全命题型的作文试题,是预见中的事。多年来的话题作文的命题路子,已经基本上到了一个黔驴技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