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行》理论.doc_第1页
关于《五行》理论.doc_第2页
关于《五行》理论.doc_第3页
关于《五行》理论.doc_第4页
关于《五行》理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人建立的一套解释自然界的模型。以上,我们已经将十二个子系统简化为六对。因三焦指的是胸腔和腹腔,不是独立存在的内脏,所以抛开三焦,以及与三焦互为表里的心包。上述系统,最终简化为五对。那么这五对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可以套用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来分析。五行指的就是“木、火、土、金、水”,是中国古典哲学体系认定的组成自然界的五种元素。到此,中医的叙事方法又出现了,“取类比像”。将内脏首先归类,根据它的性质,属于“五行”中哪一类的,我们就把它划分到哪一类。如果说经络是古人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的人体模型,那么,“五行”就是古人建立的另一套解释自然界的模型。五行是指五种元素的属性古人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元素。它们之间既相互滋生、促进、助长。也相互制约、抑制、克服。随着这五种元素的此消彼长,使得大自然也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因此“五行”可以说是古代的一种朴素的物质观。很多人一听到五行,就联想到奇门遁甲、飞天入地,这不奇怪。中医发展数千年来,总有很多人在做着神话中医的工作。这种工作做的多了,会渐渐丧失本真,从正途走入旁门左道。建议有志弘扬中医的同道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我们经常讲“肺属金、肾属水”,这里的“金和水”,不是简简单单地指代的两种元素,而是由两种元素剥离和抽象出来的两种属性。不但五行如此,“五方”、“阴阳”等,也统统是取其剥离出来的属性。如果硬生生往具体的事物上套,那就等于是把古人本来好不容易提炼出来的形而上的东西,形而下之了。因为人类是从自然界中进化而来的,在人类进化的每时每刻,都在向大自然看齐。那些适应大自然的,具有大自然属性的优良秉性,大自然就会让我们保留下来,而违背大自然属性的,自然而然地就会淘汰消失。最终,我们将和自然融为一体。这在中国哲学看来,用一句高度概括的话就能表达出来“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个假说,是一个公式,也是一个理想。这个公式是古人用来解释,将人体模型放到自然模型之后,它们之间的运行规律的。而这个规律,古人推崇备至,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宇宙规律。在欧洲讲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五行这个概念,在与世界接轨上,相对于中医其它概念,要相对容易一些。这得益于很多古老文明,都有相似的文化组成。比如在古印度,人们认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成的。欧洲古代也有相似的看法。只是这种集哲学、科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于一身的理论,在纯科学的年代,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而已。因为今天的人类和自然界,是共同进化而来的,双方互相适应的,即保留下来;不适的,淘汰掉。因此,双方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具有相同的秉性。那么,我们将五脏高度概括归类到五行后,就可以用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来阐释五脏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线有10条。而10条关系线,又可以5条5条地确定为“相生”和“相克”两大类关系。至此,这个模型已经被高度概括和简化了。如前所述,五行概念比较容易被世界接受。但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在欧洲就遇到了麻烦。什么是“生”,为什么会“生”;什么又是“克”,为什么会“克”?等等。比如,他们会把“克”翻译成“kill”。那么,木克土,肝克脾,他们就会翻译成肝“kill”脾。内脏之间,本来应该是和谐相处的,怎么突然之间肝脏就要谋杀脾脏呢?显然,这又是概念上的翻译错误。那么,到底什么是“生”、什么是“克”呢?应该用怎样的现代语言翻译它们呢?后面,我会有专门的论述。中医的这个人体模型,是建立在研究“活”人的基础之上的,而活人不是个独立的系统,他与周围的环境是互相作用的。因此,要研究这个模型的运行规律,就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周围环境与人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哪怕是极其细微的方面。甚至除了物质的,还有精神层面的影响。比如,声音、颜色、温度、味道等等对人健康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互相的关系。还有人的七情六欲对健康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健康对人情绪和精神的影响。解剖学难以观察人情绪的变化,但针灸推拿,是可以观察到人的情绪的细微变化的。因此,这个模型,也可以称之为“动态”的模型。所以,我们引入了五志这五种情绪上的变化与五行五脏的关系。还有很多,五体、无色等等。如表4-1:五行系统表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脉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泪弦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洪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涎缓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涕浮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唾沉表4-1之所以能建立起这个五行系统表,理论基础在于前面提到的天人合一,或者说,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是其前提。在进化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的属性保留下来。而这些属性,就像散落在地的无数珍珠,我们将其中性质相同的,用线串联起来,组成了今天五行系统表中这一条条美丽的项链。气功那档子事儿我们知道,身体很多器官是具有电现象的,比如心脏和大脑,都具有脉冲电流。因此也具有不同的波段。比如大脑,平时处于清醒状态时,波是优势脑波。随着波的增加,身体逐渐进入紧张状态,随时准备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而适量的波,对注意力的提升,以及认知行为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潜意识的逐渐增强,大脑的优势脑波,会逐渐过渡到、波段。人的意识会从显意识过渡到浅层潜意识,到深层潜意识,再到无意识状态。这就是西方所谓催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可以极大激发自身潜能,甚至做出许多在平时看来是极其诡异或不可能的事情。我相信,无论是中国的气功,还是印度的瑜伽,或者是现在国外盛行的灵修,也是基于这个原理。训练有素的练功者,在经过自我催眠之后,进入一种潜能激发状态。换句话说,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动作,外加有意识地调整呼吸,从而让自己的优势脑波进入、波段。注意,接下来谈到的,也许是更加重要的:练功者在练功状态下,不但使自己的脑波进入催眠状态,甚至,也改变了内脏的电波波段,从而激发出内脏的许多功能。比如五脏的生化功能。五脏的生化功能在练功状态下增强后,可以高效率地利用营养(血),生化合成各种荷尔蒙等功能物质(气)。这也就是气功的原理。这里谈到的有关气血的问题,我会在下一章做进一步的阐述。如果遇到一个唱歌跑调的人,我们中国人经常用到的一个形容词就是“五音不全”。我们知道,音符有7个,音调呢,相应的也是7个C、D、E、F、G、A、B。既然是7个,何来“五音”之说呢?原因就是7个音符里边,有两个是半度。去掉这两个半度,剩下的就是五个,也就是“1、2、3、5、6”,相应的五个调式就是“C、D、E、G、A”,中国古人称之为“宫、商、角、徵、羽”。在古人的实践当中,逐渐发现,“宫商角徵羽”五音是和五行有对应关系的。那么,在这个大系统当中,它们也就和我们的五脏发生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古人发现,“宫”调音乐,对脾胃的影响比较明显,因此,将“宫”调对应脾胃。而“角”调音乐,对肝胆的影响更大,因此,将“角”调对应肝胆。如此等等,建立了五音与五行五脏的关系。不同调式的音乐,对我们五脏的功能,是有不同的影响的。联系到前面提到的气功的原理,我们就会发现,很多练功者,喜欢在练功时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是完全有道理的。这样可以让他们自己快速地进入波段。如果在音乐的修为上更有造诣的话,那么他们还可以进一步听一些有关“五音”的音乐,这样还会对他们激发不同脏器的功能,有很大的帮助。有关五色、五味、五气等等与五行五脏的关系,很多书中都有阐释。这里只想再谈一下五液中的“涎和唾”,以及五方与五化的关系。五液之涎与唾五液中泪、汗、涕,很好理解,很多书籍中也做过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之所以专门提一下五液中的“涎和唾”,源于我在欧洲的一次讲课。课上当我提到五液时,考虑到很多听众是第一次接触中医,因此本打算将这个话题一带而过。想不到大家竟然对这个话题饶有兴趣,一再追问。在欧洲的语言中,“涎和唾”是没有区分的,因此他们特别感兴趣。什么是涎?什么是唾?为什么会是两种东西?大家不停地问。单单为了解释这两个词,就花了十来分钟的时间。后来我开玩笑说:大家今后记住了,往外流的就是涎,咽下去的就是唾。这当然是笑谈。不过,通常情况下,“涎”,我们指的是因馋而流的口水;而“唾”,如果是练气功的人,就非常清楚,是用意念引领下去的一种物质。是练功者追求得到的一种东西。因此,根据它们的功用推断,我猜想,“涎”当中的化学物质应该是消化酶居多,而唾当中应该更多的是某些功能物质,或者是可以合成某些功能物质的原材料。当然这些还没得到证实,希望有兴趣的巴普洛夫们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五方与五化“东南西北中”是中医里所谓五方,同五行和阴阳一样,五方也是取其特性,而不是指具体的方位。东,是太阳出来的方向。“万物生长靠太阳”,因此,东是取其万物开始具有勃勃生机的属性。也就是说,东取其意“生发”。南,因中国位居北半球,正午时分太阳居中天偏南,这时,万物生长旺盛,因此南取其意“生长”。西,日落西山,万物归巢,开始休息了。因此西取其意“收敛”。北,剩下个北,太阳下山了,看不见了,但取与南相反的属性,北对应“收藏”。中,传说中黄帝四面(四张脸),坐镇中央,东西南北全部关照得到。也就是说,从生发到收藏的过程,全在中央的掌控之中,这个职能,就是所谓“化”。这里的东,是一个相对的、形而上的概念,而不能盲目地对号入座。不是说你生长在上海就具有东的属性,而生长在拉萨就具有西的属性。说不定你之东就是我之西,而我之东又是他之西,怎么好说谁就比谁生发收敛呢?近来有很多学者在做着弘扬中医的工作,但有些苗头让人感觉怪怪的。比如有学者在讲到东方的生发特性时,提到鱼虾是东海之滨出产的,因此具有生发特性。那么,别人就会问了,对于中国人来说鱼虾是东海之滨出产的,那么,这些鱼虾游到日本去了,是从日本的西海岸被打捞的,那应该是生发呢还是收敛呢?中国之所以叫中国,是因为当年科技不发达,犯了本位主义的错误,以为自己是中央之国。欧美国家之所以有中东和远东的说法,是因为自大,拿自己当坐标原点。今天,我们再讲鱼虾具有生发的属性是因为其居东海之滨的话,不是也在犯着原地不动的老毛病吗?中医很神奇,但中医不是神话。你如果硬生生地套用的话,等于是给那些反对中医的人,提供枪支弹药。肝与筋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筋,其实是肌肉、骨与肌肉相连接的筋,以及骨与骨相连接的韧带的统称。我们知道,肌肉的运动是将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的过程。肝和肌肉中储存有动物淀粉,又叫作糖原。人体肌肉运动需要能量时,糖原通过糖分解作用产生ATP(三磷酸腺苷的三磷酸盐),ATP进一步分解产生ADP,在这一系列的分解作用下,释放出能量供肌肉利用。当肌肉疲劳时,说明肌肉中的ATP消耗差不多了,这时,身体就会动用肝脏中储备的肝糖原,将其分解成ATP和ADP,释放出能量提供给肌肉利用。因此,一个人的筋爪力量的强弱,可以反映出肝脏储备糖原的能力和利用糖原的效率。此为本人读书后所做笔记:五行:金,木,水,火,土,为五行运动中的五种物质,五行讲的是这五种物质以及其运动变化。五行的各自特性:金曰从革,木曰曲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土曰稼穑。从而引申为凡是沉降,萧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都归属于金,凡是条达,升发,舒畅等性质或物质归属于木,水的特性是下行,滋润,所以凡是下行,滋润,寒凉闭藏的物质都归属于水,火有宣发,宣通的特点,凡是具有温热,向上特性的物质都归于火。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相克,为制约,抑制克制之意,五行相克,有“所胜”与“所不胜”两方。比如:金克木,木克土,在这里金为木的所不胜一方,而土为木的所胜一方。五行相克,本是在正常情况下的相克,以制约各行保持五行运运的平衡,但也会出现制约太过或不及的现象产生,这就是五行运动有偏差,出现病理现像了,这种情况下就叫相乘。乘为欺凌的意思。比如金克木,正常情况下,金克木,金制约着木,可是如果金太过强大,木本来无不足,金克制太过,超出正常的情况,不但克制着木,而且会导致木的不足。这就叫金乘木(也就是金太欺负木了)。如果克制不及呢,还是以金克木来说,正常情况下金克制木,如果木气不足,虽然金处在正常克制的水平,但木仍然受不了金的克制,这叫木虚金乘。五行相乘与相克在次序上是一样的,但还是有区别的。相克是在五行运动处于正常情况下的相互制约,相乘是一种不正常的制约现象。五行相侮:侮为欺侮之意。五行相侮指的某一行对所不胜一行的反方向克制,又叫反克,或侮。还是以金克木,木克土来说明。本来金克木是正常的制约,可是如果金太弱,而木太强盛,金不但不能克制木,反而受到木的反方向克制,这是因为太过所致的相侮。这里叫木侮金。如果是不及所致的相侮,如果木太弱,这时不仅金来相乘(也就是来借机欺侮,这时金在正常情况下的克制),而木所胜的一方土也借机来反欺木(这叫人善被人欺,木太弱,土平时是被木克制着的,这时也反克之)。这土侮木。来源:(/s/blog_5b77c12e0100bshp.html) - 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之解_飘在空中的树叶_新浪博客 以上这么多费话,说的就是下面的道理: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相互克制与制约。相乘是一行过于强大,对所胜一行的超过正常限度的克制,以及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抗所不胜一行的正常限度的正常克制。相侮是一行的过于强大,导致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被所胜一行反克,或者一行的过于虚弱,不但不能正常克制平时所胜一行,反而被所胜一行反克。如金克木,木克土。如果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