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园林植物病虫害.ppt_第1页
课件:园林植物病虫害.ppt_第2页
课件:园林植物病虫害.ppt_第3页
课件:园林植物病虫害.ppt_第4页
课件:园林植物病虫害.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森林病害防治基础,了解真菌的命名方法。 理解林木病害的化学防治原理、林木病害的发生过程、侵染循环和流行条件。 熟悉细菌、植原体、线虫的一般性状和发病特点、熟悉常用杀菌剂的性能和使用要求。 掌握真菌的性状、生活史、各亚门特征及致病特点。,认知目标,01,技能目标,02,1.会制作林木病理临时切片,会配置波尔多液和熬制石硫合剂。 2.会鉴别各亚门病原真菌。,第二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内容,森林病害防治基础的主要内容,第一节 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第二节 林木病害的症状与发生规律 第三节 林木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 第四节 林木病害的化学防治,第一节 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林木病原真菌的主要形态特性与生活史。,真菌的繁殖和生活史。,真菌、细菌、类菌质体、线虫所致病害的识别。,第一节 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侵染性病原真菌,1,2,林木病原细菌,3,林木病原植原体,4,林木病原线虫,真菌进行营养生长的菌体。,第一节 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侵染性病原真菌,1,真菌的特征,营养体为丝状体 ; 有壁和真正细胞核; 异养生活; 孢子繁殖。,假 根,假根使真菌的营养体固着在基物上,并吸取营养。,吸 器,专性寄生菌吸收营养的特殊器官。,第一节 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菌 核,菌 索,菌 膜,休眠、抵抗可萌发成菌丝,也可是繁殖器官。,平行或互相缠绕结成绳索状。,片状,腐朽木中常见。,子 座,菌丝体与部分寄生组织结合的一种垫状物。,菌丝的变态类型,第一节 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真菌进行繁殖的器官包括孢子和子实体。,第一节 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侵染性病原真菌,1,真菌的繁殖体,1.2,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体。,子实体,游动孢子、 芽孢子、 节孢子、 分生孢子、 孢囊孢子,接合子、 卵孢子、 接合孢子、 子囊孢子、 担孢子,无性繁殖孢子类型,有性繁殖孢子类型,第一节 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侵染性病原真菌,1,真菌的生活史,1.3,真菌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生长和发育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真菌的无性阶段一年生长季节中可反复多次产生无性孢子,次数越多危害越大。有性阶段一个生长季节中只发生一次。,第一节 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侵染性病原真菌,1,真菌的致病特点,1.4,真菌引起的林木病害往往病症表现较明显,真菌的菌丝、孢子梗和孢子或子实体表生长或埋藏在林木组织中,因此真菌病害的病部常出现粉霉状物、小黑点等病症。林木的真菌病害,在苗圃和林地的分布一般是分散的,常可在病株周围找到健株,或在同株树上,不是所有的叶片都同样严重发病。,林木病原细菌都是原核生物界的薄壁菌门和厚壁菌门的一些类群。它们具有细胞壁,但植物病原细菌在细胞壁外一般没有荚膜。无真正的细胞核(仅有核质而无核膜),细胞质中有颗粒状内含物。植物病原细菌形态全部都呈杆状菌,大小为13m0.50.8m。绝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从细胞膜长出细长的鞭毛,伸出细胞壁外,是细菌运动的工具。鞭毛通常为37根(图2-4)。鞭毛的有无、数目和着生位置是细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第一节 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2,林木病原细菌,细菌的形态,2.1,图 2-4 细菌形态及鞭毛 1.无鞭毛;2.单极鞭毛 3.单极多鞭毛;4.双极多鞭毛 5.周生鞭毛,第一节 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2,林木病原细菌,2.2,林木病原细菌不能直接穿透寄主表皮而侵入寄主,它们主要通过寄主体表的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自然孔口中以气孔为主,水孔、皮孔、蜜腺孔也是某些病原细菌的侵入途径。林木病原细菌的传播主要是通过雨水的飞溅、灌溉水、介体昆虫和线虫等,有些细菌还可以通过林业生产活动,如嫁接和切花的刀具传播,有些则随着种子、球根、苗木等繁殖材料的调运而远距离传播。如苗木根癌病就是由带病苗木远程传播的。,细菌的致病特点,第一节 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3,林木病原植原体,植原体的形态,3.1,图2-5 植原体模式图 13.3层单位膜;4.核酸链;5.核糖体;6.蛋白质;7.细胞质,第一节 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3.2,植原体侵入植物后,主要寄生在植物韧皮部的筛管和伴胞细胞中,有时也在韧皮部的薄壁细胞中发现。植原体病害的症状是全株性的,危害林木的主要症状类型有丛枝(包括丛芽、花变叶),其次为黄化以及带化、瘿瘤、僵果等。,植原体病害致病特点,3,林木病原植原体,线虫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线虫体呈圆筒状,细长,两端稍尖,形如线状,多为乳白色或无色透明。植物寄生性线虫大多虫体细小,需要用显微镜观察。线虫体长一般为0.52mm,宽0.030.05mm。雌雄同型线虫的雌成虫和雄成虫都是线形的,雌雄异型线虫的雌成虫为柠檬形或梨形,但它们在幼虫阶段都是线状的。,4,林木病原线虫,第一节 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林木病原线虫的生态特征及特点,4.1,第一节 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4.2,由于大多数种类的线虫在土壤中生活,所以线虫病害多数发生在植物的根和地下茎上。最常见的症状是根系上着生许多大小不等的肿瘤,即根结,若将根结剖开,可见到白色的线虫。或者根系因生长点被破坏而使生长受到抑制;或者根系和地下茎腐烂坏死。当根系和地下茎受害后,反映到全株上,则使植株生长衰弱,矮小,发育缓慢,叶色变淡,甚至萎蔫,类似缺肥造成的营养不良现象。,林木病源线虫的致病特点,4,林木病原线虫,第二节 林木的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林木病害症状类型识别。 林木病害侵染循环。,林木病害侵染循环。,林木病害症状识别。 徒手切片制作。,病 状,1,5,病 害 的 流 行,4,侵 染 循 环,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传播途径,病原物的越冬场所,林木病害发生过程,3,病 症,2,霉污病,白粉病,锈粉病,蕈 体,菌 脓,变 色,坏 死,腐 烂,腐 朽,萎 蔫,畸 形,流脂流胶,第二节 林木的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第二节 林木的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林木生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颜色称为变色。变色主要是由于叶绿素或叶绿体受到抑制或破坏,色素比例失调造成的。变色病状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是整株或局部叶片均匀变色,表现为褪绿和黄化,黄化进一步发展导致白化,一般由植原体或生理原因引起的,如杨树花叶病毒病。,第二节 林木的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林木病部细胞和组织死亡,但不解体,称为坏死。常表现有斑点、叶枯、溃疡、枯梢、疮痂、立枯和猝倒等。,林木根、茎、皮层,以及花、果实等部位的细胞、组织发生死亡和解体,称为腐烂。如根腐、茎腐、花腐、果腐、烂皮及果实僵化等。,第二节 林木的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第二节 林木的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腐朽是指林木根、干木质部变质解体,有白腐、褐腐、块状腐朽、丝片状腐朽、海绵状腐朽、蜂窝状腐朽和杂斑状腐朽等。,第二节 林木的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萎蔫是指因林木缺水而使叶凋萎下垂。根部和茎部的腐烂都能引起萎蔫,但典型的萎蔫是指林木茎部及根部的维管束组织受害后,大量菌体或病菌分泌的毒素堵塞或破坏输导组织,使水分运输受阻而引起的凋萎枯死。如落叶松枯梢病等。,第二节 林木的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林木受病原菌侵染后,引起整个植株或局部器官组织生长过度或受抑制而成畸形。当植物细胞体积增大,数量增多或发育过度引起的畸形有丛枝、肿瘤、叶肿等,由植物细胞体积变小、数量减少或发育不足引起的畸形有小叶、皱缩、矮化等。,第二节 林木的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病部有树脂或胶质自树皮渗出。前者发生于针叶树上,后者发生在阔叶树上。,病 症,2,第二节 林木的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指病部产生的各种颜色的霉层,如霜霉、青霉、黑霉、赤霉及绿霉等,是真菌的菌丝、各种孢子梗和孢子在植物表面构成的特征,多发生在木材、叶片和种实上。,霉状物,病 症 霉污病,2,第二节 林木的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发生在叶面、果实和小枝病部的一层煤烟状覆盖层。为子囊菌的小煤炱菌所致,依赖蚜虫和蚧虫分泌的“蜜露”为生。如油茶煤污病。,病 症 白粉病,2,第二节 林木的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病 症 锈粉病,2,第二节 林木的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锈粉病发生在枝、干、叶、花及果等部位,病部产生锈黄色粉状物,内含黄粉疱状物或毛状物,如毛白杨锈病、梨桧锈病。,病 症 蕈 体,2,第二节 林木的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树干、根或木材腐朽后,常常产生马蹄形、蘑菇形等各种蕈体。如引起林木根部腐朽的蜜环菌。,病 症 菌 脓,2,第二节 林木的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细菌性病害常从病部溢出含有细菌菌体的脓状黏液,一般呈露状,干后结成菌膜或小块状物,如油橄榄、木麻黄青枯病的枝干横切面上流出的液滴。,第二节 林木的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林木病害发生过程,3,侵染程序,是指病原物与寄主感病部位接触侵入到引起植物表现病状所经历的全部过程。,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发病期,接触期,潜伏期,侵入期,四个时期,第二节 林木的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4,侵 染 循 环,侵染循环,指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称侵染循环。,第二节 林木的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4,侵 染 循 环,4.1病原物的越冬场所,种苗或其他繁殖材料,病 株,病株残体,土 壤,如:百日菊黑斑病,细菌性叶斑病。,如:枝干锈病、溃疡、根癌病、温室白粉病等。,如:多数叶斑病。,如:立枯丝核菌。,第二节 林木的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4,侵 染 循 环,4.2病原物传播途径,气流,水,动物,人,了解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条件,杜绝传播,可以中断侵染循环,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第二节 林木的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4,侵 染 循 环,4.3初侵染和再侵染,指植物生长发育后的第一次侵染。,初侵染,在同一生长季节中初侵染后发生的各次侵染。,再侵染,一般情况下,只有初侵染的病害潜育期较长,如梨桧锈病;而大多数都有再侵染,如月季黑斑病、白粉病等。,第二节 林木的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5,病 害 的 流 行,病害的流行,植物病害在一个时期,一个地区内发生普遍而又严重的,使某种植物受到巨大损失的称病害流行。,大量易感病的寄主,适合病害大量发生的环节条件,大量致病力强的病原物,病害流行条件,病害流行的3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存在,第三节 林木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真菌各亚门主要特征。,子囊果和分生孢子果的识别。,真菌各亚门系殖体的鉴别。,第三节 林木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真菌亚门的划分,1,接合菌亚门,2,子囊菌亚门及主要属,3,担子菌亚门及主要属,4,半知菌亚门及主要属,5,第三节 林木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真菌亚门的划分,1,自然界中真菌种类据估计有10万多种,其中有文献可查的至少有4.5万种。真菌的分类在学术界观点不一,按被多数人所接受的Ainsworth(1971,1973)的真菌分类系统,真菌界分为黏菌门和真菌门。真菌门分为5个亚门: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真菌的主要类群,鞭毛菌亚门(1 100种以上),真菌亚门的划分,1,第三节 林木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营养体无隔,真菌的主要类群,鞭毛菌亚门(1 100种以上),真菌亚门的划分,1,第三节 林木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卵菌纲,霜霉纲,腐霉科: 菌丝无色,旺盛时呈白色棉絮状; 菌线顶生孢子中,游动孢子肾形,双鞕 毛、单卵球,内生1个卵孢子。,腐霉属,大多数腐生或生活土中,少数危害园林植物幼根、幼茎,如瓜果腐霉、德巴利腐霉引起菌木立枯病。,真菌的主要类群,鞭毛菌亚门(1 100种以上),真菌亚门的划分,1,第三节 林木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卵菌纲,霜霉纲,腐霉科: 孢囊梗呈二叉状锐角分枝,孢 子囊卵; 无性产生孢囊孢子、分生孢子、节 孢子,有性接合孢子一般不产生游 动孢子。卵孢子球形,表面光滑或 有花纹,引起霜霉病。,霜霉属,接合菌亚门近600种,水生到陆生,多腐生,少寄生; 菌丝无隔; 无性时期产生孢囊孢子,有性时期产生接合孢子。,第三节 林木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接合菌亚门,2,菌丝发达,分枝,无隔,分布于基物表面或下,有葡萄枝和假根。 无性时期产生孢囊梗23根丛生,孢子囊球形,接合孢子表面有瘤状突起,引起种实、球根、鳞茎的霉烂。,根霉属,第三节 林木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子囊菌亚门及主要属(15 000种),3,菌丝发达,有隔,少数为单细胞(如酵母菌); 无性时期产生分生孢子;有性时期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子囊棍棒状,椭圆形,或裸生,或着生在子囊果中。,子囊果有四种类型,闭囊壳,子囊壳,子囊腔,子囊盘,第三节 林木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子囊菌亚门及主要属(15 000种),3,外囊菌属,子囊由产囊细胞上产生,圆筒形,无子囊果,引起桃缩叶病。,第三节 林木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子囊菌亚门及主要属(15 000种),3,白粉菌目,外生菌,吸器吸养分; 无性时产生分生孢子,有性闭囊壳; 包括:单丝壳属、叉丝单囊壳属、白粉菌属、钩丝壳属、叉丝壳属、球针壳属。 引起各种植物白粉病。,担子菌亚门及主要属(12 000种),4,第三节 林木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高等,菌丝发达,分枝繁茂,一般为双核。,以琐状联合方式延续双核状态。,无性时期除锈菌外不发达,有性时期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子菌亚门及主要属(12 000种),4,第三节 林木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担子果类型,木耳菌TCM020201,多孔菌TCM020202,伞菌TCM020203,马勃TCM020204,地衣TCM020205,鬼笔菌TCM020206,菌膜,菌核,菌索,担子果,担子果,担子,担子菌亚门及主要属(12 000种),4,第三节 林木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根据是否形成担子果及担子果形状分3个纲,担子菌亚门及主要属(12 000种),4,第三节 林木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锈菌侵染植物的地上部分,在病部出现明显的锈孢子器,夏孢子堆或冬孢子堆,一般呈黄色、橙黄色至黑红色。,感病时,O、阶段,叶退色增厚,正生性,背生锈。 、阶段,背形成黄色夏孢子堆至黑色冬孢子堆,叶正面退色。,半知菌亚门及主要属(15 000种),5,第三节 林木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菌丝发达,有隔膜。,未发现有性阶段,无性时期产生分生孢子。,丝核菌属(无孢目,无孢科,无孢属),菌丝褐色。 分枝处缢缩。 引起苗木立枯病。,第三节 林木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症状观察,显微镜镜检,人工诱发试验,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步骤及方法,第四节 林木病害的化学防治,常用杀菌剂的适用对象。,石硫合剂熬制技术。,波尔多液配制。 石硫合剂熬制。,第四节 林木病害的化学防治,1.化学防治林木病害的基本原理,2.常用杀菌剂,3.波尔多液的配置,4.石硫合剂熬制,1.化学防治林木病害的基本原理,第四节 林木病害的化学防治,第四节 林木病害的化学防治,2.常用杀菌剂,波尔多液:保护剂(保护作用),适用多种真菌病害,对锈病、白粉病差。 石硫合剂:保护剂(保护、熏蒸),适用多种病害,锈病、白粉病最有效; 对蚧类、 卵 和一些害虫也有效,不能防治霜霉病。 代森锌:广谱性保护剂(保护作用),广谱性,对霜霉病、炭疽病有较强触杀作用。 代森锰锌:广谱性保护剂(保护作用) ,适用于炭疽病、霜霉病、灰霉病、叶斑病、锈病。 百菌清:广谱性保护剂(保护作用),落叶病、赤枯病、枯梢病。 多菌灵: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内吸治疗),某些子囊菌、大多数半知菌。 甲基硫菌灵:内吸性杀菌剂(保护、治疗),白粉病、炭疽病,对霜霉病无效。 三唑酮:内吸性杀菌剂(保护、治疗、铲药),白粉病、锈病等。 烯唑醇: 内吸性杀菌剂(保护、治疗、铲除),白粉病、锈病、黑粉病、黑呈病特效。 农用链霉素:抗生素杀菌剂(内吸),细菌病害。,3.波尔多液的配置,第四节 林木病害的化学防治,配制1%等量的波尔多液,硫酸铜(1),生石灰(1),水(100),视频演示,4.石硫合剂熬制,第四节 林木病害的化学防治,100,2,1,水,硫磺粉,生石灰,称 量,步骤,放生石灰,用水化成糊状,放入硫磺粉,搅拌,加入余水,煮沸,搅拌、补水,停火,质量检验,4.石硫合剂熬制,第四节 林木病害的化学防治,视频演示,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填空题,1.侵染性病害是由( )病原引起的,非侵染性病害是由环境因素等不适合或机械损伤引起的。 2.真菌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 )。 3.真菌的繁殖方式分为( )繁殖和( )繁殖两种。 4.有性孢子形成过程分为质配、( )和减数分裂3个阶段。 5.典型的真菌生活史包括( )阶段和( )阶段。 6.真菌从( )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称为真菌的( )。 7.植原体大量存在于韧皮部输导组织的( )中,通过( )移动侵染整个植株。 8.植物线虫属于( )动物门,有卵、( )和成虫3个虫态。,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填空题,9.从病原物与寄主感病部位接触侵入,到引起林木病状全过程,称为( ),可分为接触期、侵入期、( )和发病期4各阶段。 10.林木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全过程,称为( )。 11.林木病害的侵染循环包括初侵染和再浸染、( )和( )三个环节。 12.病原物被动传播方式主要有( )传播、( )传播、动物传播和人为传播。 13.林木病害在一个时期或一个地区大面积发生,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损失的现象,称为( )。 14.植物病原真菌在分类上属于( )界( )门。 15.真菌门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 )亚门、( )亚门和半知菌亚门。 16.化学杀菌剂防治病害的原理主要是( )作用和( )作用。 17.林业上常用无机杀虫剂有( )和( )。,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选择题,1.真菌菌丝体的变态结构常见有( )。 A. 菌核; B. 菌索;C. 菌膜;D. 配子囊 2.作为次年的初侵染源的孢子是( )。 A. 分生孢子;B.子囊孢子;C.卵孢子;D.担孢子 3.作为当年重复侵染的孢子有( )。 A.接合孢子;B.分生孢子;C.游动孢子;D.孢囊孢子 4.能够越冬的真菌营养体和繁殖体的形态有( )。 A.菌核;B.厚垣孢子;C.卵孢子;D.子囊孢子 5.林木病原细菌通过下列途径侵入寄主即( )。 A.直接穿透表皮;B.气孔;C.伤口;D.皮孔、水孔、蜜腺孔 6.林木病原细菌传播方式主要是( )。 A.雨水飞溅;B.介体昆虫和线虫;C.繁殖材料及嫁接刀具;D.灌溉水,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选择题,7.林木细菌病害的控制方法主要有( )。 A.使用抗菌素;B.种苗消毒和清除植物病残体; C.使用化学杀菌剂;D.作业中防止造成伤口和及时保护伤口 8.植原体所致林木病害主要有( )。 A.丛枝;B.黄化;C.带化;D:腐朽 9.林木病原线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