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咏雪资料.doc_第1页
世说新语咏雪资料.doc_第2页
世说新语咏雪资料.doc_第3页
世说新语咏雪资料.doc_第4页
世说新语咏雪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封面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作者简介关于世说新语的作者,自隋书艺文志至四库全书总目,历代著录所记,均为南朝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然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提出了异议。鲁迅先生认为:“宋书言义庆才词不多,而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则诸书或成于众手,亦未可知也。”自鲁迅先生“成于众手”之说一出,至今聚讼多多,难有定论。有人认为,刘义庆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基本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可以当代研究世说新语的两本博士论文为代表:一是王能宪著世说新语研究,认为世说新语的作者即为刘义庆;另一本为范子烨著世说新语研究,认为世说新语乃成于众手,其余作者还有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两书均有大量考证分析,此处不敢妄断。由于世说新语乃“采缉旧文”之作,遍寻当世同类型作品(如西晋郭颁魏晋世语、东晋裴启语林、郭澄之郭子),魏晋史书(如魏书、晋阳秋等等)以及相关杂著(如高士传、名门大族的家谱),所涉材料宏富。刘义庆广招文学之士,他在编撰世说新语一书时,手下诸彦为之搜罗材料,乃至润色整饰,是合乎情理大有可能的,因此,折衷地说,可以视为此书乃刘义庆担任主编,袁淑等人或有参与的一部著作,而刘义庆的主持之功劳当是无疑的。 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如我们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作品简介成书过程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因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后人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故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笔记小说。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版本简介 在流传过程中,世说新语出现了多个书名,如世说、世说新书、新语、世说新语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皆作世说,这是该书的最早称谓,宋本世说新语附汪藻叙录曰:“李氏本世说新书,上中下三卷,三十六篇,顾野王撰。”顾野王(519581年)为南朝梁陈间人,世说新书之名始见于此。及至唐代,世说新书(可见于段成式酉阳杂俎)、世说新语(可见于刘知几史通)等书名皆可见于史籍。宋代以降,此书经晏殊删定以后,便通称为世说新语了。 历代注家 刘峻(463522年)字孝标,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北魏攻下青州,他随例被迫迁到平城,在那里出家,后又还俗。齐武帝永明四年(486年)还江南,曾经参加过翻译佛经。该书的注是刘孝标回江南以后之作。他采用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办法,来进行补缺和纠谬的工作。孝标征引繁富,引用的书籍达四百余种。今人校注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谔世说新语校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日本德川时代的学者著有几种世说新语注。 中外译本方面,有马瑞志 马瑞芳的英文译本、Bruno Bellaire的法文译本和目加田诚等的多种日文译本。 全书字数: 整书大约为78950字 世说新语三则 行草编辑本段基本内容世说新语 封面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 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由南朝宋刘义庆(403444年)编撰。他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被封为临川王。他“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 义。招集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宋书刘道规传附刘义庆传)。从这部书的内容来看,全书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老庄思想和佛 家思想,可能是出自多人之手,刘义庆招集的文学之士很可能参加了它的编撰。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记载。一些晋宋间人物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灵运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 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世说新语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 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主 要记叙了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的生活。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作比较、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年耶!”是东晋名士桓温的名句,它就出自世说新语。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有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之大。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用的都是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世说新语(又名世说),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在世说新语的三卷36门中,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如: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德行) 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褒扬了管宁的淡泊名利。又如: 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赏誉) 这既是对邴原的褒扬,也是对公孙度善于誉人的褒扬。至于下卷23门,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有的褒 扬之意比较明显,如容止、自新、贤媛。有的看似有贬意,如任诞、简傲、俭啬、忿狷、溺惑,但也不尽是贬责。有的是贬责,如“谗险”中的四条,以及“汰侈” 中的一些条目。也有许多条目只是写某种真情的流露,并无所谓褒贬。既是真情的流露,也就是一种风流的表现,所以编撰者津津有味地加以叙述。例如: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任诞) 这种任诞表现了对竹的妙赏,以及对竹的一往情深,或者在对竹的爱好中寄托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又如: 晋文王功德盛大,座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简傲) 这简傲正是阮籍的可爱之处。总之,编撰者大量采集编入那些饶有兴趣的、可资谈助的逸闻轶事,态度倒是比较客观宽容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时期历史的极好的辅助材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 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 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艺术特色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 涉及各类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 理,但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俭啬:“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的贪婪吝啬的本性。又如雅量记述顾雍在群僚围观下棋时,得到丧子噩耗,竟强压悲痛,“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一个细节就生动地表现出顾雍的个性。世说新语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如雅量中记述谢安和孙绰等人泛海遇到风浪,谢安“貌闲意说”,镇静从容,孙绰等人却“色并遽”“喧动不坐”,显示出谢安临危若安的“雅量”。有的则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如忿狷中绘声绘色地描写王述吃鸡蛋的种种蠢相来表现他的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有的运用富于个性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如赏誉中王导“以尾指坐”,叫何充共坐说:“来,来,此是君从!”生动地刻画出王导对何充的器重。作品影响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传神,含蓄隽永。正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三所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 世说新语对后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不仅模仿它的小说不断出现,而且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 这部分内容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世说新语所渉士族表一级士族太原王氏代表人物:王昶-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王恭温县司马氏代表人物:司马懿-司马孚-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攸 司马炎-司马睿-司马昱-司马德文二级士族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衍-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王洵龙亢桓氏代表人物:桓彝-桓温-桓冲-桓豁-桓玄-桓振陈郡殷氏代表人物:殷羡-殷浩-殷仲文陈郡谢氏代表人物:谢鲲-谢尚,谢安,谢玄(非一系)新野庾氏代表人物:庾亮-庾皇后-庾冰-庾翼三级士族陈留阮氏代表人物:阮籍-阮咸-阮瞻陈郡袁氏高平郗氏代表人物:郗鉴-郗愔-郗超泰山羊氏代表人物:羊祜-羊孚一级士族:(表明该家族自始至终百年来一直是繁荣的世族)代表人物。 二级士族:是由一个中小世族发展成大氏族。作品目录德行第一 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学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识鉴第七 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 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羡第十六 伤逝第十七 栖逸第十八 贤媛第十九 术解第二十 巧艺第二十一 宠礼第二十二 任诞第二十三 简傲第二十四 排调第二十五 轻诋第二十六 假谲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俭啬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谗险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纰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编辑本段作品摘录我们的教材曾经选用了数则世说新语的故事,如小时了了陈太丘与友期人琴俱亡周处杨氏之子等,上面也列举并分析了一些,下面再摘录一些有名的故事以飨读者。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德行)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言语)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言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雅量)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雅量)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容止) 王子猷、王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伤逝)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衣,诸君何为入我中?”(任诞)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假谲)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 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假谲)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俭啬) 王戎女适裴,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俭啬) 石崇与王恺争豪, 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 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汰 侈) 世说新语一书篇幅短小,多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但文章多用当时口语,而一些用法未能继续流 传,我们在典籍中也很少见到,所以读起来会有些障碍。最好参读一些注本,比较著名的有古代刘孝标的注解,现代人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 1983年版),但这两种注解重在旁征博引,考证史实,不注重文字疏通,对学生意义不大。另有世说新语译注(张万起等,中华书局1998年版)、世 说新语选注(张之等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等,注释较为详细,可以参看。 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要重点领会魏晋士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旨趣,这就需要了解一点背景知识,除了上面提供的,还可以阅读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而已集)一文,鲁迅对于魏晋士人及其心态有独到的见解,而且该文本是一篇演讲,比较通俗易懂 其实世说新语虽是文言文,却很浅,里面的实词连一般的汉语词典都能查到,如有专门的适合中学生用的古汉语词典查起来就更快,如果查辞海或辞源更好。编辑本段版本源流一、唐代及以前世说新语虽撰于南朝刘宋之时,然唐前传本今皆无存。据宋汪藻世说叙录可知,其时有陈扶本、激东卿本等版本。又据刘孝标注文中“一本”、“一作”、“诸本”、“众本”等语,可见世说在唐前已广为流传。唐写本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唐写本世说新语残卷,系日本明治十年(1877年)发现于京都东寺,后割裂为五,分藏五人。罗振玉设法使分者复合,并于民国五年(1916年)影印之。该残卷起于“规箴第十”,终于“豪爽第十三”。其中,“规箴”24则,“捷悟”7则,“夙惠”7则,“豪爽”13则,共51则。罗振玉影印本后有罗氏书神田醇跋、杨守敬跋及罗振玉跋。二宋元 宋元为世说新语盛行的时代。据汪藻世说叙录载,其时便有晁(文元)氏本、钱(文僖)氏本、晏(元献)氏本、王(仲至)氏本、黄(鲁直)氏本、章 氏本、舅氏本、颜氏本、张氏本、韦氏本、邵氏本、李氏本等十余种版本;可惜今皆无存。其中,晏氏本很可能是现在通行三卷本的祖本(晏殊)。宋代流传较广较 持久者有绍兴八年董弅刻本和淳熙十 六年湘中刻本。绍兴本今存两部,均藏于日本,一为前田侯所藏,已影印回国,一为宫内厅所藏。此本曾经晏殊删定,再经董氏整理,便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三卷 三十六篇的通行本。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陆游为新定郡守时重刻此书,次年又于湘中重刻,是为宋淳熙本,该本今已无存。淳熙本原为清初徐干学传是 楼所藏,清人蒋篁亭、沈宝砚曾有校记。 宋末元初,有刘辰翁、刘应登对世说新语进行了批点。元刊刘氏批点本世说新语八卷现已无存,唯日本尚有残本。其评点在明凌蒙初刊本保存了下来。三、明代明代世说新语空前盛行,保存至今的版本,据不完全统计,竟有二十六种之多。这主要是王世贞、王世懋兄弟将何良俊何氏语林与刘义庆世说新语删并合刊,大大扩充了世说新语的影响。另外,凌瀛初、凌蒙初兄弟刊行刘辰翁批点本、太仓王氏刊行李卓吾批点本也对此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明代刊行的世说新语,大体有三个系统:普通本系、批点本系、世说新语补系。 A、普通本系: (1)、正德四年赵俊刻世说新语八卷。此为现存最早明刻本,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2)、嘉靖十四年袁褧嘉趣堂刻世说新语三卷,并附有陆游跋语。此本与绍兴本篇目一致,仅将上、中、下三卷每卷复分上、下,成为六卷本。此本在明刻诸本中最为善本。 (3)、嘉靖四十五年太仓曹氏沙溪重刻世说新语六卷。此本为袁本之裔本。 (4)、嘉靖年间毛氏金亭刻世说新语六卷。北京大学有藏。 (5)、万历七年管大勋刻世说新语三卷。 (6)、万历二十四年吴瑞征刻世说新语八卷。此本无刘孝标注,未知其所自。 (7)、万历二十五年赵氏野鹿园刻世说新语三卷。 (8)、万历三十二年邓原岳刻世说新语三卷。 (9)、万历三十七年周氏博古堂刻世说新语三卷。北京大学有藏。 (10)、万历年间陶珙校注本。藏社科院语言所。 (11)、明吴中珩、黄之寀校刻本世说新语六卷。 (12)、明刻本世说新语三卷。上海图书馆有藏。 (13)、明吴勉学刻世说新语六卷。 B、批点本系: (1)、明刻宋刘辰翁批点世说新语三卷。 (2)、万历九年乔懋敬刻王世懋批点世说新语三卷。 (3)、万历十年余碧泉刻王世贞批点世说新语八卷。 (4)、明凌蒙初刻世说新语三卷。 (5)、明凌瀛初刻王世贞批点世说新语八卷。 (6)、明凌瀛初刻刘辰翁、刘应登、明王世懋评四色套印本世说新语八卷。 C、世说新语补系: (1)、万历年间张文柱校刊王世懋批点世说新语六卷、世说新语补二十卷。此本实为刘义庆世说新语与王世贞删并世说新语补二书合刊,凡四函二十八册。 (2)、万历十三年张文柱校刻世说新语补二十卷。 (3)、万历十四年太仓王氏刻李卓吾批点世说新语补。 (4)、明凌蒙初改订本世说新语三卷、世说新语补四卷。 (5)、万历年间刻世说新语八卷、世说新语补四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有藏。 (6)、明刊本批点世说新语补二十卷。此书有刘辰翁、李贽等评点。 (7)、明书林余圮孺刻李卓吾批点世说新语补。四、清代清代刊行的世说新语基本上沿袭明代三系,既无宋代那样的整理,也无明代那样的增补,也未出现新的批点本。只不过作了一些校勘工作,订正了宋明刻本中的讹误。 A、普通本系: (1)、道光八年浦江周心如纷欣阁刻世说新语三卷。据明袁褧嘉趣堂本重雕,校正了不少错误。 (2)、光绪十七年长沙王先谦思贤讲舍刻世说新语三卷。此本据纷欣阁本重刊而再加校订,为清刻本中最善者。 (3)、光绪三年湖北崇文书局刻世说新语六卷。北京大学有藏。 B、批点本系: 清代未有翻刻刘辰翁、刘应登、王世贞、王世懋等批点本。上述诸家批点均已吸收至世说新语补中,遂以补本流传。 C、世说新语补系: (1)、康熙十五年承德堂刊世说新语三卷,世说新语补四卷。 (2)、乾隆二十七年江夏黄汝林刊海宁陈氏慎刊堂藏本世说新语补二十卷。 (3)、乾隆二十七年重刊茂清书屋藏板世说新语补二十卷。 (4)、光绪年间葛元煦啸园刻朱印本世说新语补二十卷。 (5)、清刊仿乾隆江夏黄氏刊巾箱本世说新语补二十卷。五、民国民国期间,世说新语有多种印本。主要的有: (1)、民国六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世说新语三卷。 (2)、扫叶山房石印本世说新语六卷。 (3)、民国六年北洋印刷所排印本世说新语四卷。 (4)、民国二十三年上海文化书社出版王明标点本世说新语。 (5)、民国二十四年上海大达图书馆供应社出版周梦蝶标点注解世说新语二十卷。 (6)、四部丛刊本世说新语。 (7)、四部备要本世说新语。 (8)、诸子集成本世说新语。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的深入与拓展,大量古籍得以整理出版。对世说新语的校勘、注疏、翻译也取得了极大进展。其中,对全书进行校注并已成书出版者如下: (1)、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2)、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 (3)、李毓芙:世说新语新注,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5)、吴金华:世说新语考释,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张撝之:世说新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7)、许绍早等:世说新语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8)、柳士镇、刘开骅:世说新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张万起、刘尚慈: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 (10)、曹瑛、金川:世说新语注释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1)、朱铸禹:世说新语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2)、李天华:世说新语新校,岳麓书社2004年版。 七、港台地区 (1)、杨勇:世说新语校笺,香港中华书局1969年版。 (2)、王叔岷:世说新语补正,台北艺文书局1975年版。 (3)、王进祥:世说新语粹讲,台北顶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版。 (4)、柳士镇、钱南秀:世说新语译注,台北锦绣出版社1992年版。 (5)、刘正浩等:世说新语译注本,台北三民书局1999年版。 (6)、徐南村:世说新语校笺,香港大众书局。 八、国外译注本 (1)、森三树三郎:世说新语(日译本),东京平凡出版社1970年版。 (2)、马瑞志(Ruichard B.Mather):世说新语(英译本),University of Mine-sota Press1976年版。 (3)、古田敬一:世说新语校勘,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年版。 以上信息主要根据以下数据整理: 张叔宁:整体研究,南京出版社1994年版。 王能宪: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唐翼明:魏晋文学与玄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编辑本段相关资料关于世说新语校笺世说新语校笺全四册。中华书局2007年5月一版2印。装帧、纸张、印刷俱佳。世说新语校笺本 书是杨勇先生一九六一年至六八年花了八年时间,搜集了二百四十余种有关世说新语数据,对世说新语所作的系统整理,一九六九年九月由香港大众书局出 版。1990年9月,杨勇先生自香港中文大学退休,不断访求当世有关世说新语新著一百余种,又穷八年之力,重新为之写定,修订旧作数百处,新增三万余 字。此次由中华书局重新刊印,杨勇先生又精益求精地订正了近百处讹误。本书后附有关图表、汪藻世说新语人名谱校笺、世说新语人名异称表、世说新 语人名索引等,为读者使用提供了极大方便。也是目前世说新语最详实的本子。世说新语校笺再版序 世说新语者,记录清谈之语言与事迹之书也。夫清谈,原是谈嘲,起自战国初淳於髡,太史公以其滑稽多辩,喜隐语,乃与楚之常以谈笑讽谏者优孟,与秦之 善於言笑者优旃合为滑稽列传,谓足以和悦人主,谈言微中,亦以解纷乱也。至汉武帝时,又有幸倡郭舍人,滑稽不穷;东方朔口谐辞给,能奇言怪语,称为滑 稽之雄;枚臯谈笑类俳倡,为赋颂好嫚戏,得媟黩贵幸,比东方朔,郭舍人,武帝既招英俊,东方朔与枚臯,郭舍人俱在左右,诙啁而已。班固谓汉之得人,於兹为 盛,与儒雅公孙弘,文章司马迁,笃行石建等并列,皆有功绩现於世。则滑稽也者,已成为世之显类矣。 世说所录人物,以秦末陈婴母(贤媛一)入之篇,次以武帝时之郭舍人(原作东方朔, 误.),次以元帝时之京房,王昭君(贤媛二),次以成帝时之班婕妤(贤媛三),皆善於言语之人,盖上承秦二世时之优旃也。下至宋初谢灵运(原作傅亮,误.)而止,所录材料内容起讫如此,则临川编书之旨趣与体例可知矣。史记.滑稽列传.索隐曰:按:滑,乱也;稽,同也。言辩捷之人, 言非若是,说是若非,言能乱异同也。清谈一词,始见於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一九)。後汉书.郑太传曰: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章怀注 曰:枯者嘘之使生,生者吹之使枯,言谈论有所抑扬也。其意与滑稽全同,则清谈即是滑稽谈嘲无疑也。世说三十六篇,殆皆汉魏以来谈论之大目,大抵依 人物之性行而定;若以言语言,则可归为三大类:曰谈嘲,曰人物鉴识,曰学术讨论是也。三者内容不同,意趣迥别,不可一概而言。清谈既为滑稽谈嘲之後裔, 故,言语等篇皆属之。严格言之,学术讨论,人伦鉴识,不得预於清谈之列。盖 学术讨论,旨在探讨学术真理,措辞用意,自有所本,繁表之言,象内之意,虽可玄之又玄,但微言之极,又不可偏离本经也。人伦鉴识,亦必先言而後验,若多 华辞不经,又类卜相之书矣((郭太传)语)。其不能久传远播者可知。故此二者非是谈嘲也。广义言之,清谈又是谈日常也。故德行、政事、方 正、雅量、规箴、捷悟、风慧、豪爽等篇,记录前贤嘉言懿语者亦属之。至於尤悔、纰漏、惑溺、仇隙等篇,则陈其险 行,以志言语格调之不同已。故滑稽谈嘲乃属清谈之正格,故又有滑稽、诙啁、嘲、谐、能言、才辩、才辞、 戏、谈之别称。其人伦鉴识或学术讨论则为清谈所繁衍之枝与流裔耳。至献帝初平元年清谈一词出现後,才统名之为清谈或清言矣。人伦鉴识,乃辩别 人物性行,定其品格高下,以为世鉴。世说中识鉴、赏誉、品藻等篇属之,皆为品评人物之结论。识鉴一注引孙盛杂 语曰:太祖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子将答曰:治世之能达,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许劭与郭太後汉书同传,皆以识鉴人物名,并 不及於其他事。郭太传云:善谈论,美音制,性明知人,好奖士类,所拔左原等六十人,并以成名。其论曰:林宗所拔雅俗无所失,将以明性特有主乎恂 恂善导,使士慕成名,虽墨,孟之徒不能绝也.故後汉书.左(雄)周(举)黄(琬)传,评论汉兴以来人物,亦有郭有道奖鉴人伦之语,拔士奖训之 功,世有定论.林宗生顺帝永建三年(一二八),卒灵帝建宁二年(一六九),年四十二.史云:二十行学至成臯屈伯彦精舍,三年毕业,乃游於洛阳,始见河南 尹李膺,膺大奇之,於是名震京师.其拔士取才或始於此,三十上下,当桓帝永寿间(一五五)也.事在党祸前.又许劭传云:少竣名节,好人伦,多 所赏识,若樊子劭,和阳士者,并显於世.故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劭与从兄靖有高名,亦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兄 虔亦知名,汝南人称平舆之渊有二龙焉.三国志.许靖传曰:少与从弟劭俱知名,并有人伦臧否之称;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後进,清谈不倦. 皆以拔士奖评为业者.又三国.庞统传曰:性好人伦,勤於长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 多.乃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谈,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於知彼辈拔士本意,乃在兴风俗,长 道业,而崇迈世教也.若郭太,许劭,许靖,庞统者,其为拔士之代表人物也.而尤以林宗为著,并自著书一卷,论取士之本(见世说.政事十七注).京邑, 汝南,襄阳之外,颍川乡论亦盛.後汉书.陈寔传曰:时中常侍侯览托太守高伦用吏,伦教署为文学掾.寔知非其人,怀檄请见,言曰:此人不宜用,而中 常侍不可违.寔乞从外署,不足以尘明德.伦从之, 於是乡论怪其非举.寔终无言.此皆乡论邑议之所由来;所谓清议,即取资於此.後二百年桓彜亦有人伦鉴识之称,拔才取士,时人方之许郭.(晋书桓 彜传).林宗在历史上所担当之任务为此.陈寅恪曰:世之所谓清谈,实始自郭林宗,而完成於阮嗣宗也.(见陶渊明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谓世 说除记载玄学外,尚及人物之评论;而人物评论,则来自後汉之察举;而地方清议与乡论因是而兴.乡论之著者,莫先於许郭.因谓林宗为清谈之始祖.至於魏 晋,清谈内容多与实际政o人们就用“八拜之交”来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治有关,其主 题为名教与自然之争,故至阮籍才统一调和为将无同 说也.是谓清谈实始自郭林宗,而完成於阮嗣宗也.汤用彤亦曰: 魏之清谈,上接汉代之清议,其性质相差不远.其後乃演变而为玄学之清谈.盖谈既久,由具体人事以至抽象玄理,乃学问演变之必然趋势.(见)皆属似是而非之言.今以清谈发展之事实言,则清谈并不出於清议,而清议适出於清谈也.(别详拙文.见拙著世说新语校笺论文集,台此或为北正文书局二三年一月版.)世说.文学篇,以记学术 讨论为主,有一七条,号谈理者十六见,佛十二见,老.庄十二见,赋七,文论六,诗经及才性四本各四,易三,春秋及公孙龙各二,其馀一见者有墨子,惠施等,而以第五条锺会撰四本论始毕,第六条何晏为 吏部尚书,第八条王辅嗣弱冠见裴徽,第九条傅嘏善言虚胜为最多人讨论之目.此即世人所豔称之正始之音也.辩理谈玄之风,实盛於此,而萌芽於章句之烦 琐.汉初治经,有训诂,有传,而无章句;学者常兼通,求大义,玩经0人们就用“八拜之交”来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八拜:原指 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文,自蓄德而已.宣帝以後,今文博士遂有章句之学.自有章句,乃有分经专治之家法,家有数说,章句多者一经或至百馀万言,五 经大师众至千馀人.学徒劳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故通人厌烦,羞学章句,於是才学生焉.才学一词为章句之对立词,亦由章句之弊而起,始见於光武初 即位之建武二年(公元二六).後汉书.宋弘传曰:(光武)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及杨雄,刘向父子.光武本为一太学生,深 知章句利弊,即位之初,戎马未暇,辄问弘通博之士,殆以章句之士不能应大难,必待通博之士有以安邦定国乎独问於此,不无深意.又後汉书.王充传曰: 友人同郡谢夷吾荐充才学,肃宗特召公车徵,病不行.王充生光武建武三年(公元二七),卒和帝永元三年(九一),年六十五.公车徵,当在王晚年,肃宗元 和前後(八四八六),充年六十左右.王充著论衡,当更在此之前.於知才学之意识,在西汉末年早已有之.其时道家思想已擡头,名教与自然之争,亦由 是开始.後汉书.王充传注引谢承书曰:夷吾荐充曰:充之才,非学所加,虽前世孟轲,孙卿,近汉杨雄,刘向,司马迁不能能过也.夷吾所谓 天才,即天资,本能,谓才也;宋弘所谓才学洽闻,乃天才加後学加洽闻(经验)也.故自和安以下,史称才学者,为天才,後学,洽闻之复义偏名词 也,亦即通博之意.桓谭,王充天才拔俗既如孟轲,孙卿等,其成学过程又何如後汉书.桓谭传曰:博学多通,习五经,皆训诂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 好古学,数从刘歆,杨雄辨析疑异,而熹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则桓谭乃古学之士,不为章句,博学而通者,与今文博士章句之学抱一经以为禄利之途者然不 同.又後汉书.王充传曰:充少孤,世说新语的意义世说新语是中国最早的小说,在此之前,人们都已“三教九流”为代表,不把“小说家”列入其中,认为他是不正经的家派。可三教九流全是说理的,于是有人便准备写一部小说,此人便是刘义庆。他开创了中国小说界的先河,为后人写小说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刘义庆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中文名:刘义庆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彭城(今江苏徐州)出生日期:403年逝世日期:444年职业:小说家、文学家人物生平原籍南朝宋国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时期(15-30岁)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的典籍,对世说新语刘义庆像(陈立言绘)的编撰奠定良好的基础,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 二荆州时期(30-37岁)刘义庆担任荆州刺史,颇有政绩。荆州地广兵强,是长江上游的重镇,在此过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时期(37-42岁)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与南兖州刺史,38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于41岁病逝于京师。刘义庆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 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 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原籍南宋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刘 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相关事件世说新语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如后世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说新语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编辑本段作品一览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图书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世说新语 义庆秉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当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 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撰有世说新语八卷,今本作三卷,还有36门世说新语可能就是他和门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是志人小说集。 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遗闻轶事。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这部书 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继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 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的教科书”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 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 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 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长沙景王刘 道怜次子,继于叔父临川王刘道规,袭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时,转散骑常侍、秘书监,徙度支尚书,迁丹阳尹,加辅国将军。后任尚书左仆射,加中书令,出 为荆州刺史,再转任南兖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后因疾还京,卒年四十一,谥康王。 义庆秉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当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 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撰有世说新语八卷,今本作三卷。世说新语可能就是他和门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 遗闻轶事。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 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继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 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采。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大。 世说新语内容简介 世说新语原本世 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世说新语共八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