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人转看俗文艺的审美心理及价值体现.doc_第1页
从二人转看俗文艺的审美心理及价值体现.doc_第2页
从二人转看俗文艺的审美心理及价值体现.doc_第3页
从二人转看俗文艺的审美心理及价值体现.doc_第4页
从二人转看俗文艺的审美心理及价值体现.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者简介:武江红(1969-),汉族,女,山东人。江西蓝天学院思政部,副高职称。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从二人转看俗文艺的审美心理及价值体现武江红 (江西蓝天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98)摘要:二人转巨大的艺术魅力源于它土、野、乐的审美特点,它体现了俗文艺亲切感、痛快感、喜乐感的审美心理,具有认同、宣泄、娱乐的审美价值。关键词:二人转 审美特点 审美心理 审美价值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发展很快,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随着一批二人转演员出身的演艺明星如赵本山、潘长江、黄晓娟等人的持续走红,通过电视传媒和春节联欢晚会,全国人民对二人转这门民间艺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而小沈阳的迅速蹿红,加上一系列农村题材的轻喜剧如刘老根马大帅等剧的热播,全国掀起了“东北二人转热”。2006年6月10日二人转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脚踩大地的艺术,二人转具有“当地人说当地事儿,当地事儿用当地词儿,当地词曲当地味儿,当地事儿唱给当地人儿”的特征。鲜活泼辣、诙谐狂野,表演灵活、善于模仿,无论是从创作到体裁,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到技艺,乃至受众和价值追求都属于典型的俗文艺。本文拟从二人转的角度去探求其中体现出来的俗文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价值。一、 二人转的审美特点只有一丑(也称下装)一旦(也称上装)两个角色,只有一绢一扇的简单道具,演员粗陋的打扮,观众耳熟能详的剧目,支起几块木板或田问地头甚至炕上炕下就能成为演出场所,对于现代戏剧形式来说,二人转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粗野到了不能再粗野,原始到了不能再原始的地步。杨朴.二人转与东北民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简单、粗野、原始的艺术却深深地迷醉了广大东北地区千千万万的农民,而今正以“东北把根扎,蔓往关内爬,到哪哪开花” 的燎原之势席卷全国。在娱乐方式花样繁多的今天,二人转演出之火爆、受众之广泛,不得不令人惊讶于它的艺术魅力!巨大的艺术魅力往往源于独特的审美特点,那么二人转有哪些独特的审美特点呢?1、土二人转本质上是一种农业文化的产物,传统的二人转体现的是东北农民的智慧。这种“出身”与“本性”,决定了二人转“土野”的品性。吴文科.二人转:当代中国审美风尚的一个支点. 艺术评论.2004.11“土”是二人转的审美特点之一。可能是由于审美的距离,抑或风格口味的不同,二人转就像新鲜可口的农家菜,吊足了心生腻味正想尝鲜的都市人的胃口,在农村包围城市的进程中一路高歌猛进,获得了大众文化层面的繁荣。其实,二人转的“土”,就是以原生态的朴实贴近百姓生活,表达百姓心声,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所讲的是民间的英雄,民间少男少女的恋情,民众所喜欢听的故事”,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用百姓熟悉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百姓的愿望、抒发百姓的情感,用百姓的审美观点去进行艺术创造,直逼老百姓心灵深处,在博得观众开怀大笑的同时引起强烈共鸣,“不隔语,不隔音,更不隔心。”用朴实的语言演绎朴实的故事表现朴实的人物表达朴实的情感。朴实就是“土”的内涵。拙朴鲜活的“土”是二人转独有的艺术魅力。2、野二人转表演往往现场即兴、狂放无忌,体现出二人转的狂野,“野”是二人转的审美特点之二,它体现为:第一,舞蹈动作的“野”。 二人转表演讲究“说学逗浪唱”,其中“浪”就体现了舞蹈动作的野。传统二人转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著名的“三场舞”,刘振德主编的二人转艺术对三场舞的表演技法及主要作用做了详细介绍。三场舞,也称“走三场”或“滚三场”,依次是“清场”、“秧歌场”和“旱船场”。“头场看手,二场看扭,三场看走。”而“稳中浪,浪中俏,俏中哏”是它的特点。旦的“浪”和丑的滑稽模仿,既让人目瞪口呆、面红耳赤,又让人会心微笑、暗自称绝,使二人转野性十足。第二,“说口”的野。二人转的说口包括旦的“勾口”、“捧口”,但主要还是指丑的“说口”。说口一般都出自民间艺人的即兴创作,虽是二人的说笑话,但主要是丑的说笑话。内容丰富,目的却只有一个,就是逗观众笑。它有一个很突出的内容,就是性爱。丑旦常常以明喻或暗喻的方式说一个性爱笑话,如丑说旦你是我的傻妹,旦说丑你是我的傻哥,丑说,我去(扮)你的丈夫,你就是我媳妇;旦说,我演你的小妈,丑说,大家看我的小妈多嫩,这下我可便宜了,等等。“说口”的大胆与戏谑、批评与颠覆,使二人转野味充足。二人转的狂野使这种传统艺术呈现出不同于其它艺术的独特魅力。3、乐喜乐精神是二人转的传统。作家周大新认为:二人转的灵魂是“快乐”二人转逗乐的手段特别高,让观看它的人无时无刻不感到一种由衷的快乐。.著名作家谈二人转.黑龙江日报. 2005. 1. 27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祥夫看过二人转后坦言:“说到二人转,你不可不说到作乐二字,苦中作乐也罢,福中作乐也罢那种俗俗的乐观,让人心生喜欢。”.四作家来哈谈二人转.黑龙江日报. 2006.2.21“乐”是二人转的审美特点之三。第一,唱词喜兴。“千言万语,以唱当先”,传统二人转唱词中的喜兴词,除去一些庸俗低级的噱头外,大部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诙谐、幽默、质朴可爱,唱得令人捧腹,乐不可支。词之所喜,手法很多:一种是唱的事喜兴,如摔镜架;一种是性格可喜,如刘伶醉酒;一种是情节可喜,如扎花帐。第二,说口谐趣。“宁说玄话(关东土语,指漫无边际或违反常理的夸张的话语),不说闲话”,通过“卖关子”“逗乐子”“抖机灵”“甩包袱”等手段而诙谐成趣,包括字趣、数趣、对趣、谜趣等,如“韭菜、韭菜花,二九一十八,小葱蘸大酱,整整二十样”、“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一门五福灯,二仪呈祥灯,三阳开泰灯,四季吉庆灯,五福临门灯,六合同春灯,七子指路灯,八仙过活灯,九九十成灯,十十如意灯”就属于简单的数趣,加上地道的东北口音,喜乐感非常强。王肯先生在土野的美学一书中认为二人转是“土野的美学”,其精髓是根植于土地的宽广博大与深入民间的贴切深到,能替民众写心代言。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二人转的审美特点为“土”“野”“乐”,这三字体现了二人转这一俗文艺之草根性的本质内涵。土野的美学加上独特的艺术形式,使百姓从中获得浓浓的快乐,二人转因此才具有了相对长久的生命力,得以在戏剧界普遍不景气、众多戏剧院团演出低迷不振的景况下一枝独秀、大放异彩。二、 二人转中俗文艺的审美心理体现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将人的需求分为五大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更高层次的各种需求就会突显出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现实生活中的需求饥渴,促使人们试图通过其他途径加以满足。作为俗文艺的二人转,就为普通大众提供了实现心理诉求的平台和便捷途径。1、亲切感 二人转的审美特点之一是“土”,它面向世俗生活,属典型的俗文艺,世俗性是其空间表现特征,其结果是让普通观众获得亲切感的满足。二人转的曲目,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历史题材都演绎得愉悦土俗、拙朴鲜活。比如洪月娥做梦中,既有对婚俗场面的演叙,又有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再现的是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加上语言的朴实俏皮,充满了亲切感。正如哈尔滨师范大学著名民俗学专家郭教授所说,二人转本身就是一种俗文化,是植根于民间的受到东北广大最基层群众喜欢的艺术形式。2、痛快感二人转的“野”之为“野”,体现在二人转舞蹈的热辣奔放、说口的粗野直白,舞台上放浪无忌的狂野在剧院形成了喧腾的气场,营造了热烈的氛围。身处其间的观众很容易忘乎所以,生活的磨难与艰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统统抛至九霄云外,世界不复存在,只剩下眼前的二人转舞台。舞台上红男绿女的狂野奔放,令观众如醉如痴、酣畅淋漓,心理在得到慰藉的同时获得极大的痛快感。3、喜乐感二人转之所以创造出一个丑角来,二人转艺人们之所以对丑角表演乐此不疲,二人转的观赏者们之所以对丑角情有独钟,就因为丑角极大地开发了快乐的源泉。杨朴.二人转与东北民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二人转的丑角是二人转艺术中最重要的问题,“丑角艺术是二人转的灵魂”, 马金萍.老调重谈. 戏剧文学.1998.8.他以诙谐说口、滑稽模仿见长。丑角一上台就先表明,自己“二虎巴登,不分香臭”二人转说口汇编. 吉林省艺术研究室编.1984年版.。在赞美旦角美丽的同时,还以自己的丑陋衬托旦角的美:“你看他别看我,看我就上火。我是栽绒的嘴巴子,实纳的腮帮儿,一脸线头子都在外边露着!趟子绒的阳脑盖儿,核桃纹的花脸蛋儿,看常了没有好处”,“咋的呢?”“晚上睡觉好毛愣!” 同上除了与旦角的逗哏调情,对人物滑稽模仿外,还有与旦角的迷狂性对舞、独特的蹲矮步等,丑角的种种表演,实现了大众“即刻感官冲动的满足和愉悦”, 吴世彩.大众文化的和谐价值.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2.第6页从而使观众获得了强烈的喜乐感。三、 二人转中俗文艺的价值体现 二人转作为俗文艺,其审美目的主要是使人们的日常心理保持基本平衡,并在过于平凡的生活中以刺激精神使生命保持活力与热情。它表达的是世俗凡人的精神诉求,具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现:1、自身存在的认同二人转反映的是原生态的现实生活,“酌民言而同其好恶”, 刘毓崧.古谣谚序. “跟乡亲走一条道”,关注民生,反映民意,在舞台表演中与观众形成了在平时生活中不可能有的一种特殊的既理想又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王红箫.同地异天:二人转的嬗变二人转现状的深层分析. 文艺争鸣.2007.11在交流中,观众能获得巨大的亲切感、痛快感和喜乐感。生活的磨难与艰辛被淡化,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被缩小,对未来向往与追求的动力得以加强,二人转在直接、迅速地为大众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让观众获得了对自身存在、自身价值的认同,从而回归正常的日常生活状态。2、内心情绪的宣泄喧嚣喜庆的二人转舞台让普通大众获得痛快感的同时,得以宣泄压抑内心的不良情绪。这都离不开丑角的艺术表演。丑角以滑稽模仿创造出一种滑稽形象,因为对性爱内容的凸显,表现出对崇高、道德伦理、理性的超越突破和反叛,杨朴.二人转与东北民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使潜意识欲望得到强烈宣泄。观众在尽情享受丑角所开发出的欢乐的同时,自身对生活的愤懑与不满、情感欲望和精神诉求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宣泄、满足和补偿。尤其是那些“黄段子”,“荤口”更能一解单身汉的相思之苦,弥补他们潜意识中的性空虚、性幻想。二人转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排遣、宣泄性饥渴心理的载体,“二人转中的性文学”成了一种精神鸦片。刘雅静.浅议“二人转”. 辽源日报.2006.2.23反思性虽弱,但足以平衡调整心态,对人的精神浅层发生作用。3、劳作之余的娱乐二人转“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音乐唱腔、“四功一绝”的表现手法、诙谐逗趣的说口、狂野夸张的动作和强烈的喜乐精神等等,给普通大众在劳作之余带来了身心的放松和适时的娱乐。随着附加其上的政治道德性色彩的逐渐剥落,二人转的娱乐性内容越来越多,娱乐色彩越来越浓,“二人转的娱乐性是二人转具有巨大延续力和柔韧力的原因,民间的观众选择的是适合民间情怀的表达方式。”田子馥.东北二人转审美描述. 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2007.9强烈的娱乐性为二人转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深入到那个所有人都置身其中的生命模式里,这种生命模式赋予人类生存以共同的节律”,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2页这样的二人转才能真正拨动人的心弦,给人带来生命的快乐。近年来二人转的火爆是俗文艺对主流娱乐方式的一种反讽,体现了大众文化对主流话语和精英意识的冲击。它满足的是“尚俗”、“尚性”的大众审美趣味,而非关注整个社会、对人的精神发展有诸多诉求的知识精英的审美需求;它实现的是俗文艺对人类的日常关怀,而非雅文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当曾经通身闪烁着真理之光、教导社会范导价值的精英文化日薄西山之时,作为俗文艺的二人转正以经济指标高扬着世俗的旗帜打压着传统艺术文化领域,让囊中羞涩的艺术也无地自容。刘雅静.浅议“二人转”. 辽源日报.2006.2.23这种人为的矫情,迎合媚俗的情趣,不是一句“走向文化市场”所能解释的,蔡体良.漫议“二人转”. 文艺报.2004.7.10虽然满足了大众的审美趣味,更多体现的是物质欲求。参考文献:【1】二人转:当代中国审美风尚的一个支点.吴文科.艺术评论.2004.11【2】二人转与东北民俗. 杨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3】中国俗文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