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文房四宝发展简史.doc_第1页
安徽省文房四宝发展简史.doc_第2页
安徽省文房四宝发展简史.doc_第3页
安徽省文房四宝发展简史.doc_第4页
安徽省文房四宝发展简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文房四宝发展简史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发明的传统书画工具,它们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更是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艺术的主要载体。现故宫博物院等地收藏的古字画,除了部分以绢丝绫缎为载体外,主要以宣纸为载体。如唐代著名画家韩滉(723789年)的五牛图,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仍然保持着原画的风貌。故有“千年纸、五百年绢之说”。正是有了宣纸这样特殊的材料,如此众多而又辉煌灿烂的古代书画经典之作才能流传至今,造福现代人。笔墨纸砚在五千年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为保持中华文明的民族独立性和中国书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不朽功勋。同时,也为促进世界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传统书画工具的魅力就在于其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中国书画艺术的神韵,体现出人类文化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把文人士大夫的情趣表达的回肠荡气,乃至于可以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笔墨纸砚由来已久,早期的笔墨纸砚品种单一,制作水平相对较低。以宣纸为例,唐代造纸术虽已相当成熟,但所造宣纸仍不能直接使用,需要用石蜡加以抛光(增加纸的光洁度和透明度)。功能也比较简单,主要为人们日常交往和文化生活提供方便,实用性比较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加之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喜爱以及封建文人雅士的创导,其品种日渐增多,能工巧匠层出不穷,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从造型设计到生产制作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艺术传统和门类,其功能也不断拓展,逐渐成为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各种艺术特色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唐代就给笔墨纸砚起了个“文房四宝”的美名,并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金石碑刻、松竹梅兰、山水泉石、香茶药酒、剑棋猎钓等一并被称为中国风雅文化。然而,因历史久远,唐代对文房四宝的文字记载现已无法考证。人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文房四宝的介绍是北宋梅尧臣的一首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纸砚,诗人写道:“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二郡即指古宣州、古歙州。笔墨纸砚种类繁多,数不胜数。这里介绍的是产于安徽,在文房四宝类产品中有精品和代表作之称的宣纸、宣笔、徽墨、歙砚,以此来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我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文明。一、 宣纸、宣笔、徽墨的历史和现状 (一)宣纸宣纸是目前是我国境内唯一保留传统手工造纸工艺的书画专用纸,当然境外还有台湾的菠萝纸、日本的和纸、韩国的韩纸等亦属手工造纸。宣纸具有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色泽耐久、墨韵清晰、固墨长久、不蛀不腐等特质,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之美誉。1915年,宣纸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所谓洁白平滑,色泽耐久,是指宣纸的白度在90%以上,而一般的书画纸的白度只有80%。宣纸之白,不是靠化学药物人工漂白,而是靠日光、雨水的力量自然漂白。所以宣纸虽白度高但并不耀眼,是一种润泽清晰的白,而且这种白能保持长久如新的状态。所谓质地柔韧、细腻匀整是指宣纸的纸料纤维长,帚化好,(造纸时对纸料纤维进行强有力的捣击,使其两端碎裂分叉如同扫帚状),加上以流滤法手工抄捞速度慢,纤维可以随着水流缓缓地着陆到捞纸所用的竹帘上(捞纸所用的竹帘其原料为苦竹,亦属泾县特产,其特点是每节距离,短者尺余、长者二尺,差别不大。制帘的竹丝不能用节,否则纸的厚薄不均。为此,不仅加工时尽可能把竹节削平,而且在编帘时将长短竹丝交错连接而成。普通四尺、五尺或六尺的纸帘,每方寸就需用细若毛发的竹丝三、四十根。据有长期实践经验的编帘艺人统计,一张六尺两寸长、三尺两寸阔的帘子,其织线两根为一道,共有一百二十余道。而使用帘丝的数量也就需六千五百余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件加工精细的竹工艺品。)自然而然的聚合成纸,有如布帛之织成,坚紧、柔软、细密。同时,在宣纸的加工过程中,纸料纤维没有受到强烈的化学反应的损害,仍然保持了纤维自然的性状,成纸之后,不会有普通纸那种生硬的感觉,抖动时也没有像普通纸那样哗啦哗啦的响声,却像布帛一样柔软、贴实。纸料纤维的自然聚合,还使宣纸达到顺纵纹,扯断如棉丝,横着扯极不易断的效果。这样以宣纸为载体的书画作品任你挂上几十年上百年也不会断裂。所谓墨韵清晰,是指宣纸受墨后,焦、浓、淡、枯、湿(浓、淡、干、湿、浅)“五色墨彩”跃然而显,充分表现物象的明暗、远近、体积和质感,达到融洽分明和色彩逼真的效果。且能使墨均匀的浸透纸背,而不向四周浸散,使墨迹在纸上能够显得格外深厚和生动。宣纸的这些特质来源于特殊的材料,独特的制作工艺,是其他纸,尤其是机械纸所无法具有的。这就是我国科技发展到“神六”上天,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这样一个水平,而宣纸制造却不能用机械代替手工的根本原因。正因为手工抄造的宣纸具有上述特征,最适宜表达中国书画艺术的韵味,所以,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名家无不以在宣纸上挥毫泼墨为人生一大快事,或题辞称颂赞誉,或留下墨宝丹青,表达自己对宣纸情有独钟,讴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发明。文学泰斗郭沫若先生,1964年来到泾县宣纸厂,欣然提笔赞誉到:“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法表达艺术的妙味。”江泽民同志于2001年视察泾县宣纸厂,并提写“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十二个大字,并一再叮嘱企业负责人一定要把这一国宝级传统工艺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关于宣纸的由来,迄今为止尚无可靠的文字记载予以考证。然而在生产宣纸的泾县民间却流传着两个版本的不同传说。其中一个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距今1885年)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已去世,他有一个弟子叫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生。他十分思念恩师蔡伦,就想寻找最好的造纸原料,利用师傅教给他的造纸术,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以表缅怀之情。年复一年不断试验,始终未能如愿,心里十分苦闷。一天,他在峡谷溪水边徘徊,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取以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大功告成,了却心愿。今天在中国红星宣纸集团公司厂区内的一尊蔡伦塑像可以说是对此传说的一个作证。另一传说:宋末天下大乱,有一个叫曹大三的人,从太平县(即今黄山市黄山区,也有说从南陵县)迁徙到泾县避难,当他来到泾县小岭十三宅(又称十三坑),曹氏见此地耕地很少,但峡谷水清檀肥,遂定居于此,并以抄造宣纸为生计和家业,世代相传。所以,直到今天宣纸从业人员中姓曹的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传说归传说,事实上,宣纸的发明创造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是无数能工巧匠经过长期苦心钻研,不断探索的结果,绝非成于一旦,功就一手。宣纸与历史上许多名人有故事。我这里仅介绍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据说关羽“大意失荆州”被吴将杀害且脑袋被吴国送至魏国向魏王请功后,刘备对桃园结义中二弟关羽的惨死十分悲愤,决心为关羽报仇雪恨。在准备起兵伐吴之际,遂向术士李意其征求意见,李氏便要了一张宣纸,拟画上数十位士兵形成方阵,但在画的过程中纸破裂了,随后李氏又在另一张纸上准备只画一位形象高大的士兵,不料纸又破裂了,人们皆称之为不宜出兵的征兆。但刘备报仇心切,执意出兵,结果大败,不但损兵折将,连自己的老命也丢了,病死在白帝城。制作宣纸的原料,明代以前一律用纯一的青檀树枝韧皮,配方单一;以檀皮为原料制成的宣纸,韧力、拉力强、润墨性好,用它来创作,泼墨山水,可以任意涂抹,而绝无穿通的忧虑。明代之后为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互相搭配使用。青檀树为中国特产,是生长在长江中下游山丘区的一种多年生植物,其树皮纤维细长并强韧,是造纸的最佳原料。青檀树又以二年生的枝条皮为最佳,并于春末夏初剥取为宜。沙田稻草为皖南山区山脚田出产的稻草。因山脚田肥力不足,其生长的稻草纤维拉力强,有机质少,叶少杆多,制料时容易漂白加工,适宜于造纸。人们将上述两种各具特点的纤维,即木类植物长纤维和草类植物短纤维。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后,纤维之间就能自然而然地紧密,聚合而成纸,不需胶合粘连。所造之纸强度和挺度好。所以千百年来宣纸始终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宣纸的制作过程极其繁杂,其原料需经过浸泡、灰腌、蒸煮、漂白、水捞、加胶、贴烘等18道流程和近百个操作工序,历时一年方可制成。有人把其制作过程浓缩为“日月光华,水火济济”八个大字,足见其制作之难。自古民间就有“一张书纸,千滴血汗”之说。正因为原料之难取、工艺之复杂、时间之长久、劳动之艰辛,所以宣纸产量有限,价格也相当高,历代都被列为贡品。在计划经济时代亦为难得的配供品,凭计划供应(据说那时买一刀宣纸需经省轻工厅厅长批字)。改革开放后,宣纸产业也获得了新生,产量翻番,企业数量增加了几倍。目前,泾县境内有宣纸生产企业近20家,年产宣纸近千吨,产品销售遍布全国。据统计,全国除西藏外,省会以上重点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均有泾县人开办的宣纸特约经销单位和经营网点,总数在120家,从业人员近千人。红星牌宣纸独占鳌头,产品于1979年、1984年和1989年三次蝉联国家质量金奖。1999年荣获全国驰名商标,并享誉世界各地,60%以上出口日本、韩国。2002年宣纸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产地域产品。明确规定只有在泾县境内以青檀皮、沙田稻草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的书画纸才能被称为宣纸。经过长期的研制开发,目前宣纸拥有几大系列300多个品种,按原料中皮、草的比例不同分为棉料、皮料、特净等三类,棉料适用于复制、印刷、裱托、装裱等;皮料适用于书写作画;特净适用于传统书法绘画;按纸的厚薄可分为单宣、夹宣、二层宣、三层宣等;按是否进行再加工,可分为生宣和熟宣二类;(生宣润墨性强,所以用生宣书写作画时,运笔宜快不宜滞,挥毫落纸,随其渗化,欲写山水晴雨,云烟荡漾,能够达到不期然而然的妙境。同时,墨的自然渍水渗化,还能够产生生动的“气韵”。而“气韵万千”正是中国画不断追求的独特效果和最高境界,居于“六法”之首)。按尺寸规格可分为四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等不同规格。其中丈二以上宣纸的抄捞需十几个熟练工共同操作,动作整齐划一才能成功。据史料记载,古人在抄捞大幅宣纸时,以鼓声为号,众人协力,盛况空前。现存最大尺寸的宣纸叫“千禧宣”,是2000年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为纪念人类进入21世纪,组织全厂能工巧匠集体捞制的二丈规格的宣纸,该纸被大基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宣纸。为有效保护宣纸这一传统工艺,去年10月份,我省整理宣纸生产相关资料上报文化部,争取将宣纸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前,宣纸已被批准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1、 宣笔毛笔的历史更为悠久。秦朝之前各地对毛笔的叫法不一,楚国称毛笔谓“聿“(吁),燕国称笔谓“弗”,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毛笔才有了统一的名称。宣笔可以说是毛笔的起源。因为很久以前宣城就有“毛颖之技先天下”之说。关于宣笔的由来,自古就有蒙恬造笔说法。唐代韩愈所著毛颖传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将蒙恬率军南征伐楚,行至中山地区(即宣城境内),具体方位有两种说法,一说中山在今宣城市宣州区和泾县一带;另一说中山在今江苏省溧水县境内。据元和郡县志二十八卷记载,中山在宣州溧水县东南十五里处,因唐宋时期宣州府地域广泛,溧水县属宣州管辖。蒙恬发现中山兔肥毛长,质地最佳,于是以竹管为笔杆,兔毛(又称紫毫)为笔头制作毛笔,世人称“蒙恬笔”,为宣笔的鼻祖。关于蒙恬造笔之说,史界有争议。据考证,秦之前已有毛笔。如1954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战国墓就出土了楚国毛笔,该笔长18.5cm,直径0.4cm,笔锋长2.5cm;笔杆系竹制,笔头为兔箭毛,与蒙恬笔的区别为该笔用传统的夹缠法固定笔头,即将笔头夹在划为四片的竹杆头上,以麻丝夹缠,并涂上漆汁。从这里可以看出,蒙恬并不是毛笔的发明者,而是对毛笔的制作进行了历史性改良。即将笔杆一端镂空做成笔腔,再将笔头置入腔内,这样制出来的毛笔与夹缠法制出来的毛笔相比有三大优点;一是笔头整体固定在笔腔内,可以长期保持浑圆状态,利于书写;二是笔头可以保持端正的位置;三是更具有稳定感。所以毛笔至今一直延续蒙恬创制的笔腔式样不变。古代毛笔与现代毛笔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古代毛笔为了便于人们别在头发或冠巾上随身携带而将笔尾部削尖,因此古人有“簪笔”之说。自秦到唐宋制笔主要集中在宣城,并与宣纸一起长期被列为“贡品”。宣笔的制作一向以选料严格,精工细作著称。据考证,制作上乘的宣笔所用之兔毛应为秋天所捕获的长年在山涧野外专吃野竹之叶,专饮山泉之水的成年雄性毛兔之毛,而且只能选其脊背上一小撮黑色弹性极强的双箭毛。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取之不易。只有这样的兔毛所制成的毛笔才能达到尖、齐、圆、锐的要求,也才能被书画大家视之为“掌上明珠”,称之为“珍宝”。所谓尖、齐、圆、键是这样的含义;尖:笔锋要尖如锥状,功用为利于书写钩、捺等笔画;齐:笔毛铺开后,锋毛平齐,功用为利于吐墨均匀;圆:笔根为圆柱体,圆润饱满,覆盖之毛均匀,功用为书写时流利而不开叉。键:笔锋在书写绘画时有弹性,能显现笔力。兔毛(紫毫)之珍贵,有清代大诗人白居易紫毫笔诗为证: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毫中拣一毫,每年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兔毛(紫毫)之珍贵更有唐律为证。唐律中把“宣笔”列为“贡品”,并作出“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三两”之明确数量规定。用两为计量单位,且只有六两和三两在唐律所列出的“贡品”中可能是仅此一项。历代文人雅士盛赞宣笔。以诗词歌赋来表达自己对宣笔向往,或表达使用宣笔的感受,或表达从朋友处获得宣笔的激动心情。以大书法家黄山谷谢送宣城笔诗为例,诗人写道:“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从该诗的三四两句可看出当时宣笔的代表作诸葛笔只能从朋友处获得馈赠,即使花上千金,在市面上也买不到,用现在的话说,诸葛笔是特供品。当代书画大师刘海粟先生盛赞宣笔,随书“宣笔纵横,蝉蜕龙变”八个大字赠与泾县宣笔厂,并亲自监制莲蓬斗笔。自秦到唐宋,宣城制笔名家辈出,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诸葛氏。史料记载其家族大多操持此业,所制之笔均为东晋和唐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柳公权等购用的宝品,此二人均向诸葛氏写过“求笔帖”求笔,或赠友或自用。古人赞誉这种诸葛笔为“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宣笔历史上也与许多名人有故事。仅举两个成语故事,其中的主人公与宣城有密切关系。一则为“梦笔生花”。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李白才华横逸,一辈子创作了许多快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为什么呢?据说李白小时侯,曾梦见所用的笔头生花,醒后便文思敏锐,以斗酒诗白篇之豪气闻名天下,人称“诗仙”。酒喝多了,朦朦胧胧中都能作诗。另一则为“江郎才尽”。梦求注记载,南北朝有一个人名叫江淹,其年少时曾梦见一人送给他一枝五色笔,其人自称郭璞。江淹从此以文章闻名天下,但此事不见史传。虽送笔无记载,但还笔却有记载。据南史江淹传记载:江淹曾夜宿冶亭,梦一老人,自称郭璞,他对江淹说,我有一支笔在你手中,已用了多年,现在该还给我了。江淹便从怀中取出五色笔还给老人。从此,江淹便才思衰竭,再无美文佳句传世。“江郎才尽”就成为人们才情文思衰退的代称。到了元代,宣笔因统治者的轻视,再加上当时宣城一带战事频繁,笔工纷纷南流避难,宣笔随被湖笔取代,这种局面至今未能彻底改变。宣笔制作的材料分两大类。一类为笔杆,普通的有木杆和竹管;较高级的有玉管、瓷管、雕漆管等,更有甚者在笔管上雕镂象征吉祥的龙凤图案,以示奢侈豪华;另一类是笔头,主要有紫毫、狼毫、羊毫、鼠须、鸡毛、鹅毛等兽毛禽羽,其中以紫毫为精。但各种毫性能不同,紫毫偏硬,狼毫次之,羊毫较软,适合于不同的字体和画风,更有象征意义的是人发、胎毛、胡须等。“人须”造笔,可以说是歪打正着。唐代张怀懽书断记载,岭南没有兔,地方长官郡牧得到一张兔皮,就拿给工人制作毛笔。该工人因醉酒丢失了兔皮。醒后心中恐惧,就把自己的胡须剪下来做笔,结果笔很好使用,郡牧就叫工人多做几枝给他,那工人的胡须没那么多,只好说了实话,郡牧下令百姓供应人须做笔。随着书画艺术发展的需要,人们还将各种不同性能的毫,相互搭配成中性的毫,所制的笔谓兼毫,以达到刚柔适中,毫毛耐用,挥洒自如的功效。宣笔的制作不仅精于选料,更注重工艺。可分为水盆、装套、修笔、检验、装球五个部分。更可细分为浸皮、发酵、柔笔、选毫、分毫、熟毫、扎头、笔套、易毫、刻字等十几道流程,70多个操作工序,而非一人一手或一朝一夕可就,其中包含了笔工艺人的艰辛和劳累,尤其是修笔和检验必须细之又细、精之又精,一支上品宣笔要反复修笔多次,并用放大镜来检查。宣笔的今天虽不如唐宋时代那么鼎盛,但仍然是笔中精品,享誉海内外。在我市境内也有相当规模,生产企业30多家,品种300余种,年产量为200万支。其中出口10万支,年产值近千万元。在市场上主要采取以质取胜,占领高端市场的经营策略。泾县宣笔厂生产的“海鸥”牌宣笔深受书画名家喜爱。陈大羽、武中奇等大师均亲临企业登门求笔,订制专用笔。2、 徽墨墨是重要的书写工具之一。中国传统书画对墨的要求是墨迹光亮、不滞笔。墨迹光亮,即牢固性好,可以延长书画作品的寿命。长期保存,不会掉色,墨不滞笔,是保证书画家运笔时潇洒自如,尽显笔锋笔力。墨的历史也比较久远,仅次于笔。据考证,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即使用石墨、油烟墨和松烟墨;其中石墨为天然矿物质,油烟墨、松烟墨为人工制墨,即徽墨的鼻祖。据考证,现存最古老的墨书为春秋末期写在玉石圭片上的“ 侯马盟书”,其用的墨中已有人工制作的烟墨,有较强的附着力。魏晋时代,烟墨已占统治地位。有史为证。魏国人曹植乐府诗长歌行中就有“笔出狡兔翰,墨出青松烟”之句;有据可考的中国第一位制墨名家是东汉魏国人韦诞,历史上首次介绍制墨方法的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隋唐时期制墨业主要集中在北方,最有名的是上谷(又名易水)与潞州,所制墨为隃糜墨,古代这些地方松多质佳,能造出上乘的好墨。大诗人李白有诗道:“上党碧松烟,夷陵丹砂末。兰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可惜这种“隃糜墨”已没有实物留存。在文献中,“隃糜墨”多是作为古墨的代名词出现;现在一些制墨厂家和墨工仍以“古隃糜”作为墨的字号。只不过是为了标榜自己的墨是沿用古法炮制的而已。关于徽墨的由来,传说唐末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易水墨工奚超携家眷渡江迁居古歙州(宋宣和年间,改唐代的歙州为徽州),为这里松林满山的自然制墨条件所吸引,于是重操旧业,并改进了捣松、和胶、配料等技术,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以贡南唐。从奚超开创皖南制墨历史到其子奚廷珪子承父业的创新发展,徽墨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重视。史料记栽奚廷 制墨极其考究,不仅在松烟中搭配珍珠、玉屑、龙脑等材料,还要和以生漆捣10万杵。这样制出来的墨古人称赞到:“藏者不下五六十年,置于水中三年不坏,胶败而墨润,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逾数十幅不费一二分。以奚廷珪为代表制作的徽墨,有“落纸加深,万载存真”之美誉。奚廷珪因制墨有名并成为南唐制墨官,被李后主赐国姓李,即李廷珪。以李廷珪墨为标志的唐末制墨水平,达到了后人叹为观止的高峰。到宋代时,李廷珪墨成为无与伦比的精品。宋仁宗更是作为赏赐品赐予亲信宠臣,名为新安香墨。到宣和年间,廷珪墨已耗尽,所以有:“黄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也”之说。宋代制墨名家潘谷在看到半锭廷珪墨后,竟然当即下拜,称其为“天下之宝”。奚超父子对制墨业的贡献,还在于利用墨模,改变历代墨为弹丸之形的特征,使墨有了“条”、“块”、“丸”等多种形制。唐代时已出现彩墨,其中的黄墨与“信口雌黄”这句成语的来历有着密切关系。据说当时所制黄墨是用雌黄研细加胶合制的,并多用于修改文稿或点校图书。俗话说;“不妄加雌黄”意思是叫人不要随意改动别人的文章或对人妄加评论。汉语成语词典解释“信口雌黄”为不顾事实,随口乱说。雌黄:鸡冠石,橙黄色,可做颜料。古时写字用黄纸。写错字就用雌黄涂抹再写。(现在用白纸,写错字为便于涂改,人们发明了修正液,功效相当)还有一种为红墨。与古代反对弄虚作假有关系。据唐书王徽传记载,王徽升为考工员外郎,主管记录评议官员的政绩。原来一直用朱墨标明政绩的登记,但红色易褪,日子久了便给人以窜改作乱的空子。王徽便以黑墨注明等级,杜绝了窜改等级弄虚作假的欺骗行为。更为神奇的是一种银白色墨。据宋代苏易简所著文房四谱记载,宋代宣州歙州一带制造的一种墨看起来为银白色,但入砚台研磨后又与常墨无异。只可惜此墨制造方法早已失传。墨与历史上许多名人有故事,这里仅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黑臀公子”。春秋时晋成公出生时,其母梦见有人用墨画成公臀部,并说这小孩将成为晋国君主三个春秋,后来果然应验了梦中之人的预言。晋成公故有“黑臀公子”的雅号。另一个故事为“打腹稿”。唐代文学家诗人王勃的代表作滕王阁序读起来大家可能都有文理清晰、喃喃上口的感觉。他应邀为人作碑文颂词时有一个习惯,即总是先磨好墨水数升,然后拉上被子蒙头而卧。过一会儿,便一跃而起,笔不加点,一气呵成。当时人们把王勃这种做法叫做打腹稿。为什么他能打腹稿呢?有人说王勃少年时曾梦见有人向他赠墨满袖,腹中装满了墨水,所以他就能在肚子里打腹稿。宋代科举制度的确立和书画艺术的繁荣,带来了对墨的更大需求,刺激了造墨业的发展,墨之生产辐射至整个皖南地区。据歙县志记载:至宋时,徽州每年向朝廷进贡龙凤墨千斤,遂成为定律。到了明代,人们还发掘了秘而不传的“桐油烟”、“漆烟”制墨技术,这两种原料比松树更易取得,而且价格也比较低,为扩大制墨业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人们还制作了带有装饰形式的成套丛墨集锦墨。所谓集锦墨是指把不同的名品集结在一起的成套丛墨,或形式,或题识有别。集锦墨为休宁人汪中山创始,一般以几锭、十几锭、几十锭为一套。其中“御园集锦墨”多达六十四块,数量最多。 清代曹素功制作的“耕织图”最为名贵。共四十七锭,其中第一锭为标题墨,有康熙楷书“御制耕织图诗”字样,背面皆有龙纹图案,另二十三锭为“耕图”。二十三锭为“织图”。正面均为图,背面刻有康熙御制诗。 现存上海博物馆的吴天章集锦墨,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清朝时期集锦墨,共四十九锭,精工华丽,从中可领会到晚清时期集锦墨的风采。 清代除了生产实用墨以外,还生产观赏墨、彩墨、药墨等。品种更加多样,用途也更加广泛。 清代制墨业主要分布在绩溪和旌德及黄山市。“天下墨业在绩溪”说的是在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中绩溪占了一半,尤其是胡开文墨业名冠海内外,久传不衰,其制作的墨为朝廷钦定的贡品。1910年其精心制作的“苍佩宝”牌“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并获金奖。 墨的制作也十分繁杂。古代制墨分为采松、造窑、发火、取煤、和剂、成型入灰、试墨8道工序。现代制墨分为炼烟、刻模、和料、做墨、晾墨、打磨、填字(或称描金)、制盒、包装9道工序。我省目前拥有徽墨生产企业50余家,多数集中在宣城绩溪县城和上庄镇、黄山市城区和歙县等地,按造型、板面、规格不同可分为几千个品种,年产量近1000万锭。年产值5000多万元。从业人员近5000人。产品出口占有相当比例。3、 歙砚歙砚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斲为砚,由是山下始传。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又献砚,并荐砚工李少微,国主嘉之,擢为砚官,令石工周全师之,尔后匠者增益颇多。”此段话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龙尾砚石发现于唐开元年间(713742)。当时有一个姓叶的猎人为追猎物来到一个叫长城里的地方,看到这里的石头层层相叠、如城墙状,莹润可爱,就拿回家粗制成砚,其石质的温润程度远远超过端溪所产的砚石。珍藏几代后,叶氏子孙将此粗砚献给了当地的县令,县令非常喜爱。于是寻访制砚名手再精心雕刻,从此这里的佳石可制好砚的消息就传开了。到了南唐(937975)时,元宗李璟(916961)好诗文翰墨,歙州太守把龙尾砚献给国主李璟,同时推荐了凿砚高手李少微。李璟对龙尾砚大加赞赏,并提拔李少微为“砚官”,命令石工周全拜其为师,使以后的雕砚者受益匪浅。”歙州砚谱又云:“今全最高年能道昔时事”,类似的记载见诸于宋高似孙砚笺,宋洪景伯歙砚谱;宋曹继善歙砚说等。由帝王设置砚务官督采砚石,可以说是歙砚在中国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从此,龙尾石的开采由官方组织,被用来专门为皇室造砚,歙砚成为御用之品。南唐后主李煜(961975)更是将龙尾旧坑砚与李廷圭墨、澄心堂纸三者并称为“天下冠”。据五代陶谷清异录记载,肖颖士至“仓曹”李韶家,见歙砚颇良,退语同行者云,“此三灾石也”。肖颖士乃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此可证明盛唐时,歙砚已大显。歙砚作为御赐品,也见于清异录中:“开平二年(908),梁太祖朱温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龙鳞月砚各一,歙产也。” 宋代(9601279),经济进一步发展,尚文治、重学术之风,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其中也包括石砚采制业的繁荣,歙砚也由此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南唐灭亡后到宋元祐年间(10861094),均对砚石进行过相当规模的开采,这一时期在龙尾山开发的砚坑最多,精品砚石不断涌现,石色之丰富,质地之细腻,均为诸砚之首,歙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据宋曹继善歙砚说记载:“景祐中,校理钱仙芝守歙,始得李氏取石故处。其地本大溪也,常患水深,工不可入。仙芝改其流,使由别道行,自是方能得之。其后县人病其须索,复溪流如初,石乃中绝。后邑官复改溪流,遵钱公故道,所得尽佳石也。”详细地说明了宋代景祐年间(10341038)歙州太守钱仙芝在李少微采石故处开采龙尾砚石的过程。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了龙尾山一石坑的开采情况:“景祐中曹平为令时取之,后王君玉为守时又取之,近嘉祐中刁璆为尉时又取之。”综上所述,龙尾砚石在宋代地方官员的组织下多次进行过大规模的开采:如景祐年间歙州太守钱仙芝、县令曹平以及其后的歙州太守王君玉,嘉祐年间(10561063)的县尉刁璆等,而且当时得到的基本上都是佳石。 元祐(1061094)年间,龙尾砚成为贡品,见宋黄庭坚砚山行。南宋理宗时(12251264),徽州知府将澄心堂纸,李廷圭墨、汪伯立笔、龙尾旧坑砚作为“新安四宝”,每年定期向朝廷进贡。 宋代对龙尾石的过度挖掘,带来歙砚空前繁荣的同时也潜伏着严重的危机。元人江光启云:“予家去产砚所三十里而近,故知砚为详。”因此其送侄济州售砚序所言之事可信度很高。他在这篇文章中记录了两起重大事故,其一是“至元十四年辛巳,达官属婺源县令汪月山求砚,发数都夫力,石尽山颓,压死数人乃已。今之所得皆昔时椎凿之余,随湍流出数里之外者。每梅潦初退,工人沿流掇拾残圭断璧,能满五寸者寡。”“至元”是元世祖的年号,“至元十四年辛巳”也就是南宋景炎二年(1277),汪月山的这次大规模采石成为宋代歙砚史之绝唱。江光启记录的第二件事故是:“旧坑在变溪时已埋,不知何年可开,至元辛巳再埋,而石尽时独紧足颇有大石。今至元五年十月二十八日夜,堙声如惊雷,隔溪屋瓦皆震,禽惊兽骇。数年前工人告予,紧足石斫凿已尽,予不之信,至是果然。六十年间两见此事,亦可一慨!”“今至元”指的是元惠宗第二个年号“至元”,“至元五年”即公元1339年。综其所述可知,元代虽仍在开采龙尾石,不过是在宋代旧坑的基础上进行,甚至只是捡拾昔日残石;宋代旧坑“石尽”后,紧足坑也很快告罄并最终坍塌。此后龙尾石长期没有大规模的开采,至于制砚,则如婺源县志所述:“自元兵乱后,琢者日拙。”明代(1368-1644),至今都没有发现有关龙尾石采制的文字记载。但从现存明代歙砚的规格与数量来看,歙砚生产应当维持着一定水平。清初,歙砚持续着低迷状态,乾隆以前未见有龙尾石的开采记录。由此可见,从元末到清初,大约五百年内,歙砚石未进行过正规开采。歙砚在这期间只是小规模生产,断断续续地维持着残局。据清程瑶田纪砚记载:“乾隆丁酉(1777)夏五月,余以京师归于歙,时方采龙尾石琢砚,以供方物之贡。”这是清代唯一一次砚石开采的文字记录,而且是为了“进贡”而开采砚石。此次开采正处于“康乾盛世”,经济较发达,人民安居乐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歙砚的元气。道光年间(18211850),据歙县志记载:“道光时充贡之物惟砚与墨为最,每年三贡(春贡、万寿贡、年贡),每贡砚二份:六方者四匣、两方者两匣,共二十八方;歙县墨海二方。” 乾隆以后,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倒退,歙砚也“盛极而衰”,迅速萎靡。龙尾石的开采则如徽州道光府志云:“久闻山产石,此日始经行。地匪当时主,坑存旧日名。异材难鉴别,乱石但纵横。空谷寒烟锁,凄然百感生。”1922年,安徽军阀马联甲曾令驻婺军队进龙尾山觅坑掘石,结果劳民伤财、一无所获,没有正规开采。一直到解放前,龙尾石的开采始终未能恢复,风靡一时的歙砚奄奄一息、难以为继。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党和政府对歙砚的生产非常重视,给歙砚带来了春天。20世纪60年代初,安徽歙县和江西婺源县有关部门派专人对婺源、歙县等地的古砚坑进行调查、勘测,并在婺源县成立了专业的砚石开采队(俗称砚石矿),对龙尾石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开采,历史上的名坑先后得到发掘和恢复。其后,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等地的砚坑也陆续开采砚石,从此,歙砚的制作业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1963年2月,歙县手工业管理局组织了砚石探察小组,由俞逸仙、胡灶苟、钱泥寿、凌齐武等人组成,去婺源龙尾山寻找砚石。当地群众对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龙尾砚坑竟一无所知,于是根据史料记载确定了砚坑大致方位,经当地政府邀集乡里老人回忆,在一位六十余岁的退休教师江义宝的指点帮助下,集思广益,历时三余月,终于找到了带有金星、眉纹、水波罗纹等石品的砚石。5月份试采,同年10月,恢复开采后的第一方金星砚制作成功,停产近两百年的歙砚从此获得新生。1964年5月,新华社报道了“歙砚正式恢复生产”的消息,引起国内外文化界人士的关注。 1977年前后,歙砚只有歙县工艺厂(又名安徽歙砚厂)独家生产。1979年8月,由安徽省地质队科研室副主任陈琼林和袁守诚两人,对休宁县汪村至大连地区的砚石板岩作了进一步调查,并编写了安徽省休宁县汪村大连工区砚石板岩调查报告。同年,歙砚获得“部优产品”称号。 1981年11月,安徽省地质局332地质队副队长解俊臣、主任工程师马荣生和傅却来、支利庚、程明铭(歙县人,地质专家,著有多本歙砚著作,采用地质学原理对歙石进行科学研究)与歙县工艺厂副厂长叶善祝等,对歙县大谷运双河口一带砚石板岩进行了考察。由程明铭执笔编写了歙县大谷运双河口砚石调查简报。 1981年12月1420日,由安徽省徽州行署副专员王乐平带队的代表团,根据中央领导人李先念的批示,及安徽省委书记张劲夫和江西省省长白栋材在北京协商的精神,与江西省上饶行署和婺源县及龙尾砚厂等单位商谈签订如何保护国宝歙砚石和歙砚名牌的协议。名贵的龙尾石只供应安徽省歙砚厂和江西龙尾砚厂使用。双方代表团成员均到砚山砚坑实地考察,徽州地区代表团成员然后对安徽休宁县大连、冯村,歙县双河口等砚石产地进行了考察。1985年前后,从事歙砚生产制作的工厂主要有安徽歙砚厂、歙县歙砚研究所(后并入歙砚厂)、歙县文房四宝公司、歙县旅游工艺品厂以及婺源县龙尾砚厂、婺源县大畈鱼子砚厂。后来婺源县又创办了婺源县雕刻工艺厂。1985年8月12日,程明铭编写了安徽省歙砚石料评价技术要求及天然纹饰的研究科研报告。1986年,歙砚再次获得“部优产品”称号。1987年,北京大学地质系郑辙教授和安徽歙砚厂杨震、汪永龙,对歙砚砚石的矿物岩石学进行研究,总结出歙砚的发墨原理和砚锋的自磨性。1988年科学通报第17期发表了中国歙砚的自磨刃发墨理论。1988年10月,程明铭和歙县上丰工艺厂厂长汪满和等人在歙县上丰乡进行砚石调查,发现了“歙红”、“歙青”两种新品种歙砚石。2004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在人民大会堂将“中国歙砚之乡”殊荣授予安徽省歙县。2006年6月,歙砚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9月,第一套文房四宝邮票发行 。以方见尘、凌红军、方叙彬等人为首的砚雕艺术界同仁组织成立了“歙县歙砚协会”,旨在推进歙砚制作技艺的继承、研究和发展,促进歙砚原产地的建设与保护,开发歙砚佳作精品,推广歙砚,使歙砚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进一步繁茂。2007年12月,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在安徽省行知中学成立了全国首家徽雕艺术学校。2008年5月,安徽省人事厅与安徽省经济委员会产业处调研员、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顾问童忠全先生在充分调研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启动安徽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评审工作。2008年7月,在歙县县委县政府的指引下,成立了新安歙砚艺术博物馆。坚持以博大精深的徽文化为背景,歙砚原产地的优势为依托,歙砚艺术的创作研究为核心,力争把新安歙砚艺术博物馆打造成弘扬徽派砚雕艺术的航母,为繁荣歙砚文化艺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不断做出新的贡献。2008年9月,由凌红军、王宏俊、夏南生起草提案,以歙县旅游局、歙县歙砚协会、歙县新安歙砚艺术博物馆、安徽省歙砚厂、集粹轩龙尾歙砚艺术馆为起草单位,制定了歙砚黄山市歙县地方标准草案。并由歙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专家认定,经审核后于2008年11月发布(DB341021/T001-2008),同年12月实施,并立项为安徽省地方标准。 2008年11月,黄山市人事局出台了黄山市工艺美术系列(传统、民间)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标准条件。从事创作、设计、制作、研究的各个工艺美术门类的技术人员,均可申报晋升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对在工艺美术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可申报工艺美术师专业技术资格,填补了本行业多年来无申报职称的空白。2008年12月,经黄山市工艺美术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产生了砚雕、石雕类工艺美术师44名。 2009年4月安徽省经济委员会下发了安徽省工艺美术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并将出台安徽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确定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名人荣誉称号的申请、评审和保护措施。 20世纪80年代初,歙砚生产以歙县、屯溪(黄山市政府所在地)以及婺源县等地方不同规模的制砚厂为主,这些砚厂为歙砚的恢复生产,继承和弘扬歙砚这一传统文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从20世纪90年代起至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立的制砚厂先后解体,歙砚这一传统工艺品的制作又回到了民间。取而代之的是徽州传统“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并进一步发展。一些从事歙砚雕刻与经营的能人志士纷纷在婺源、屯溪老街、黄山景区、歙县甚至全国各地设立了自己的歙砚品牌店或经济实体,有些歙砚专卖店已经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婺源县砚山民俗文化村依托原材料产地的优势,涌现出一批有实力的砚石经营者,如汪建新、汪建岗兄弟,鲍氏三兄弟,李永平、吴飞红等,以及青年砚雕家吴锦华、吴玉铭、鲍林青等;婺源县城有“江西省婺源县龙尾砚研究所”、“朱子艺苑”等;大畈村的“歙砚街”已初具规模,其中有“寒山艺苑”、“腾飞砚厂”、“砚山堂”等,还有秋口镇的“集粹轩龙尾歙砚艺术馆”。黄山市屯溪老街现已成为歙砚生产与经营销售的重要集散地,知名的品牌店或经济实体有“三百砚斋”、 “见尘艺术馆”、“砚藏”(碎石斋)、“砚雕世家”、“雅缘”、“郑寒砚雕艺术中心”、“磊鑫堂”等。歙县作为歙砚的发源地及加工中心,其品牌店和生产产家主要有“安徽歙砚厂”、“艺海公司”、“新安歙砚艺术博物馆”、“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