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口服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全网发布:2012-06-27 14:53 发表者:吴溯帆 (访问人次:6962) 【摘要】 目的 尝试并评价口服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新方法。 方法: 使用低剂量长时间口服氨甲环酸治疗256例黄褐斑患者,服药时间6-15个月,平均服药时间9.6个月,分别观察服药后的临床效果、疗效出现时间、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大部分患者(80.9%)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色斑减退,其中多数患者(65.0%)在服药后2个月开始出现色斑减轻的效果,部分患者(35.0%)在服药1个月就出现效果。服药6个月之后的基本治愈、明显消退和好转的比例分别为10.5%、18.8%和51.6%。停药后复发的比例大约为8.2%(21/256)。除了4.3%的患者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3.5%的患者出现月经量减少以外,未发现其他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低剂量长时间口服氨甲环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黄褐斑治疗手段。浙江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吴溯帆【关键词】氨甲环酸 黄褐斑 面部色斑【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Treatment of melasma with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ranexamic acidWU Su-fan, SHI Hang-yan, CHEN Yong, YAN Sheng, CHEN Da, GUO Jin-cai, HAN Fei. (Department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Zhejiang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Hangzhou, 310014,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effects of oral tranexamic acid on the treatment of melasma.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fifty-six patients of melasma were treated with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ranexamic acid in a method of lower dose and long term. The treatment period was 6-15 months (mean 9.6 month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made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safety. Results Many patients (65%) showed their clinical effect at the second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hereas 35% at the first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he percentages of basically cured, excellent and good were 10.5%、18.8% and 51.6%, respectively. The total improvement rate was 80.9%. The recurrent rate was 8.2%(21/256). There was no obvious side effects of the treatment except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 in 4.3% patients and hypomenorrhea in 3.5% patients. Conclusion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ranexamic acid in a way of lower dose and long term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melasma. Key words: tranexamic acid; melasma; facial pigmentation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面部色素性病变,属于慢性难治性色素沉着性疾病,表现为面部两侧对称性的棕褐色病变,会随着季节或女性的生理周期出现色泽和色斑大小的变化1,2。黄褐斑多见于育龄期妇女,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 9 3。常见于居住在紫外线照射强烈地区的IV 型至 VI型肤色的人,尤其以亚洲人和西班牙人为多3,4。紫外线是黄褐斑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黄褐斑好发于暴露部位如面部和手臂,色斑会在夏季加剧5,6。黄褐斑的发病率在以白种人为主的美国是3%左右 5,7,由此推算在中国的发病率应该更高一些。黄褐斑的病理表现主要是以表皮为主的皮肤内黑色素增多,一般认为黑色素细胞的数目没有增多,但其细胞体积较大、突触较明显,是一种黑色素细胞的功能亢进造成的黑色素在皮肤内沉淀过多的表现8,也有研究显示黑色素细胞数目也有所增多9,病变组织内的刺激黑色素细胞的因子SCF及其受体比正常组织明显增高10。黄褐斑的治疗方法很多:(1)各种抑制黑色素合成的外用软膏。对苯二酚(氢醌)是最常用的一种制剂,4%的对苯二酚被认为是治疗黄褐斑的金标准11,它可以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从而阻止多巴向黑色素的转化。也有人认为是通过抑制黑色素细胞的DNA和RNA的合成,从而减少黑色素的形成 12,13。维甲酸是另一个治疗黄褐斑的主要外用药物,它能够抑制酪氨酸酶的转录14,明显增加表皮颗粒层的厚度,减轻光老化引起的色素沉着15,有效治疗黄褐斑16。还有一些其他的制剂,如壬二酸(杜鹃花酸)17,18、三氯乙酸、羟基乙酸、水杨酸19,曲酸(5-羟基-2-羟甲基-吡喃酮)20,21等,上述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22。(2)化学剥脱。临床报告使用酚23、乙醇酸24、乳酸25进行化学剥脱治疗黄褐斑,或联合氢醌制剂26,27共同作用,可取得较好的疗效。(3)新型的植物提取制剂,如绿茶提取物儿茶素、沙冷杉萃取物28、甘草甙29等,具有抑制黑色素的作用。(4)激光光子类。激光早在80年代就被证实可以对皮肤的黑色素产生选择性的光热作用30,动物试验也显示了不同波长的激光对皮肤色素有不同的影响31。早期使用Q开关红宝石激光治疗没有取得成功31,单独使用光子治疗也难以维持长期的效果32。而联合使用多种激光治疗显示了较好的效果33,34,有人认为激光仅仅适用于常规治疗无效或复发的难治性黄褐斑35,36。近年来出现的像束激光减少了并发症的产生,疗效有所提高37。上述各种治疗方法都存在有不足,即使是疗效最好的对苯二酚也有其缺陷,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皮肤过敏或褐色病 38以及肾上腺功能异常和汞含量增高等副作用39。氨甲环酸是一种抗纤溶的止血药物,它通过阻断纤溶酶原分子上的赖氨酸结合点而发挥抗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氨甲环酸不会增加凝血酶原的活性,对各种凝血参数没有影响,也未发现有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它可以通过口服、静脉、漱口等方法给药,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种止血用途40。1979年于日本首先报道氨甲环酸有治疗黄褐斑的作用41,此后有一些相似的临床报告42,43。为了进一步的探索此方法的可行性,作者自2006 年6月至2008 年1 月,使用氨甲环酸治疗256 例黄褐斑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服用药物:氨甲环酸片剂(日本第一制药生产,商品名称“妥塞敏”),片剂,0.5克/片。1.2 患者资料:自2006 年6月至2008 年1 月,服药6个月以上的患者共计256例,其中男性10 例、女性246例,年龄2165 岁,平均39.4 岁。根据2003年的临床诊断标准44分为蝶形型、面上部型、面下部型和泛发型四型(参见表1)。 2 方法2. 1 诊断标准及治疗对象的选取本组患者的黄褐斑诊断标准参照中国44和日本1的标准制定如下:成年后出现的面部色斑;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呈弥漫而不规则形态,常对称性分布;无皮肤炎症表现及鳞屑;无明显不适症状;色斑面积及颜色会随季节或生理周期而变化。在确诊为黄褐斑的患者中选取要求治疗的身心健康者,详细询问病史、生活与化妆习惯以及治疗史等,寻找与黄褐斑发病有关的因素(参见表2)。经充分沟通并告之口服氨甲环酸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理解并同意后列为治疗对象,开始实施治疗。禁忌症包括: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治疗前实验室检查显示有凝血倾向者;曾经有血栓形成、心绞痛、心肌梗塞、脑缺血的病史者;其他不适合者,如对疗效存在过高期望以及不配合治疗前后摄像者等。2. 2 治疗方法治疗前按整形美容医学摄影常规拍摄面部的正、侧、斜位照片,同时量取色斑面积,评估颜色深浅程度,并作记录。嘱患者每次口服氨甲环酸250mg,一天两次,同时停止应用一切其他治疗药物及措施,以避免干扰疗效评价。服药后每月就诊一次,医学摄影记录面部色斑的变化,并给予治疗指导。 3 结果3. 1 疗效评价治疗开始后每月复诊一次,通过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来观察、询问治疗后的效果和反应。根据医务人员的观察、客观的拍照对比、再结合患者自身的主诉,对皮损面积和皮损颜色评分,评估治疗效果和各种反应,参照2003年修定标准 44中的疗效判定标准将效果分为基本治愈、明显消退、好转和无效四个级别。基本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明显消退: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颜色明显变淡。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淡。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3. 2 治疗效果207例(80.9%)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色斑减轻,其中大多数患者(65.0%)在服药后2个月开始出现色斑减轻的效果,少数患者(35.0%)在服药1个月就出现效果。服药6个月之后进行效果评价,基本治愈、明显消退和好转的比例分别为10.5%、18.8%和51.6%(参见表3)。停药后21例(8.2%)患者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复发。11例(4.3%)患者在服药期间出现轻度的胃肠道反应,9例(3.5%)患者出现可以察觉的月经量减少,还有主诉头晕、脱发、嗜睡、趾端麻木、性欲减退的患者各1例,其余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4 典型病例例1,患者女性,42岁。无明显诱因于40岁开始逐渐出现色斑,色斑集中在双侧面颊部,诊断为蝶形型黄褐斑。2007年4月开始口服氨甲环酸,服药后不到1月就有明显的改善(图1)。服药8个月后色斑基本消退,其间无复发,无不良反应,患者满意。例2,患者女性,54岁。平时习惯用力洗脸及卸妆。应用不明品牌的护肤品后于48岁开始逐渐出现色斑,色斑集中在双侧颧部、颊部及鼻根等面部大部区域,诊断为泛发型黄褐斑。2006年12月开始口服氨甲环酸,服药3个月后有明显的改善(图2)。共服药1年,色斑基本治愈,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和复发。例3,患者女性,35岁。平时有用力洗脸揉搓的习惯,每次4-5分钟。曾经使用祛斑药物、护肤品等,34岁开始逐渐出现色斑。色斑集中在双侧面颊部,诊断为蝶形型黄褐斑。2006年9月开始口服氨甲环酸,服药10天即自觉色斑淡化,2个月后明显改善,服药5月后基本消退(图3)。服药过程中月经量稍减少。共服药13个月,色斑无复发,患者满意。例4,患者女性,37岁。27岁生育后开始出现色斑,色斑集中在双侧颧部、颊部、额部及鼻根,诊断为面上部型黄褐斑。于2006年9月开始口服氨甲环酸,服药1月后出现色斑淡化,服药后6月有明显的改善(图4)。服药13个月后停药,随访至今无复发。服药过程中无不良反应,患者满意。例5,患者女性,38岁。无明显诱因于33岁开始出现色斑,集中在双侧颧部、颊部及额部,诊断为面上部型黄褐斑。2006年11月开始口服氨甲环酸,服药后20余天即出现效果,服药3月后明显好转,1年后效果十分满意而停药(图5),随访至今无复发。服药过程中无不良反应。例6,患者女性,40岁。无明显诱因于30岁出现色斑,色斑集中在双侧颧部、颊部及额部,诊断为面上部型黄褐斑。2006年6月开始口服氨甲环酸,服药2月起效,共服药6个月,黄褐斑明显改善,遂停药。治疗过程中黄褐斑持续好转,而同一部位的老年斑没有任何变化(图6)。停药后随访13个月无复发,患者满意。 5 讨论5.1黄褐斑的病因尚无定论,存在有多种影响因素。(1)内分泌失调。体内激素的变化可能和黄褐斑有关,比如孕妇就容易出现面部色斑,这种怀孕期间产生的色斑有些会在产后长期存留下来形成顽固的黄褐斑45,46。有报告显示女性黄褐斑患者的黄体生成素水平增高、雌激素减低47,而男性黄褐斑病人的黄体生成素水平增高、睾丸激素减低48。很多黄褐斑的色泽深浅会随着女性生理周期而产生变化2。也有报告显示口服避孕药会引发黄褐斑49, 50。(2)紫外线。紫外线对黄褐斑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紫外线B对黄褐斑的形成更加重要12,它可以通过刺激酪氨酸酶的活性而增加黑色素的合成51。几乎所有的治疗方法中都非常强调在治疗的同时要避免日晒。涂抹防晒霜能够有效防止黄褐斑的产生52。(3)微生物失衡。黄褐斑的形成可能和皮肤表面的微生态失衡有关,黄褐斑区域的痤疮丙酸杆菌、微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较正常人显著增多,这些细菌能够产生褐色素和菊黄色素。常住厌氧菌的活菌数与分离率减少,使皮肤定植抗力降低,菌群之间的竞争性抑制和干扰力减弱,导致其他产色素的微球菌大量繁殖,从而出现皮肤的色素沉着53,54。(4)自由基损害。自由基可以损害人体的各种组织,黄褐斑的形成也可能与自由基有关。体内的氧自由基过量产生,以及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可能引发黄褐斑55。甚至有人认为血管内皮细胞的一氧化氮改变可能也和黄褐斑有关56。(5)皮肤屏障作用破坏。不当的化妆和洗脸习惯,长期过度的刺激皮肤,使得皮肤的屏障作用减弱,从而产生黄褐斑1。(6)遗传性。有人认为黄褐斑有遗传倾向,大约30%的黄褐斑患者有家族史3。虽然相关因素很多,但依然难以确认真正的病因,本组资料中就显示,有43.8%的患者没有一个明确的病因(见表2),排在前2位的相关因素是日晒(51.6%)和皮肤过度揉搓(50.1%),前者是普遍为大家所认同的一个黄褐斑形成原因,而后者可能会造成皮肤组织结构的破坏,从而造成一系列的因果效应,最终导致黄褐斑的产生。5.2 本组病例的色斑分布部位统计显示(表1),绝大部分黄褐斑(84.4%)位于面上部,这一结果符合通常的发病规律。值得提出的是,几乎所有的诊断标准中都指出,黄褐斑的表现是边界清楚的色斑57,44,而在本组病例中,大部分黄褐斑的患者显示出边界模糊的絮状或斑点状色斑(参见图2、3、5、6),这一现象值得今后进一步商榷。5.3 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机理可能和酪氨酸酶有关,通过氨甲环酸作用于人黑色素细胞的实验室研究发现,氨甲环酸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氨甲环酸通过抑制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而干扰黑色素细胞和角化细胞之间的联系,从而减少黑色素细胞内的黑色素产生58,59。但令人费解的是,很多黄褐斑合并有其他色斑的患者,在口服氨甲环酸后,只有黄褐斑得到了治疗,而其他的色斑却没有变化,如图6中显示的患者,其黄褐斑达到了基本治愈的效果,而同一部位的老年斑却没有任何改变。可以推测在黄褐斑和氨甲环酸之间可能还存在有某种未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B级船舶检验专业基础安全)能力提高训练题及答案一
- 2025年公路水运检测师考试《道路工程》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C级船舶检验法律法规)强化练习题及答案一
- 2025年(自考)护理管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含各题型)
- 2025年高校教务招聘笔试模拟题及考点解析
- 2025年高级测试工程师面试题解析及测试技巧
- 2025年金融专业毕业生求职面试模拟题集及解析
- 2025年考试无忧技术类招聘笔试模拟题及答案速递
- 校长读书汇报课件
- 2025年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中级模拟题与答案指南
- 神经内科头痛健康宣教
- 熊廷弼之死:晚明政局的囚徒困境
- 幼儿歌曲弹唱伴奏训练(学前教育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IATF16949过程绩效指标一览表
- 水利部2002《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
- 龙虎山正一日诵早晚课
- 四年级数学下册12月份计算小超市
- 医院陪护中心运营方案
- 厂家如何做好经销商的利润管理
- 2023《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要点解读课件PPT
- 聚合物基础知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