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及其对策.doc_第1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及其对策.doc_第2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及其对策.doc_第3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及其对策.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于2004年6月15日7月5日之间分别对甘肃、河北、江苏三省五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数字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占样本总数的47.71,在中国广大农村已经出现了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急需社会和教育关注的一大批青少年。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16日第6版发表了刘亚、孙晓军的文章,“留守儿童,心事向谁说?”,文章揭示了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四类心理问题:情绪问题、交往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其他众多研究也显示了他们身上由于父母外出所导致的种种问题,而存在问题中又以心理问题为首。社会与教育如何针对这一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进行关注和施加影响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分析1、情绪问题对源于对亲情的需要对亲情的需要源于依恋。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接触的是父母,而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满足了子女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同时在与父母互动中相互之间的亲情关系日趋加深,成了其他人际关系很难替代的一种亲子关系,这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在整个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这种依恋关系使他们获得一种心理的支撑力量,能够很好地面对外部世界的状况,他们的内心始终是安全的、充实的。而对于每一个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不能满足的恰恰是再正常不过亲情需要,有专家曾经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无法替代的2。面对父母外出务工的现实,他们之中绝大部分人充满了无限的惆怅、思念和哀怨,同龄孩子和父母的亲密关系是他们最羡慕的,已有研究表明,越是和父母关系密切、感情交流丰富的孩子,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越是明显3。根据社会比较理论,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与他人进行比较,尤其是与自己相仿的人比较,比较的结果则强化了原有的某种心态。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的比较使他们对缺乏的亲情产生更多的失落感和心理失衡。留守儿童的种种情绪问题如抑郁、不安、惆怅、愤怒等,其根源更多地能够归结到对于亲情的需要。2、交往问题显示出内心的不平衡已有的调查表明,31.7的被调查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和同学的关系较差。尤其是父母双双外出后,表现出不爱说话、不愿和别人交往,比较孤僻,在女生身上有相当的代表性3。透过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是不平衡的,这种失衡往往会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 一是封闭自己,以伤感的心态来看待外部世界和他人,自怨自怜,倍觉自己的不幸与创伤,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这在女生身上多有体现,往往是与女生的敏感、细腻,感受性较高是分不开的;二是向他人宣泄内心的不满,多表现出寻衅、惹事生非,严重地干扰和破坏了人际关系,这种状况男生比较多见。无论上述哪种情况,其本质是相同的,均是以与他人不同的种种表现来显示内心的不平衡,起码无意识是希望能够得到某种关注。留守儿童的交往问题不能仅从表面的存在问题去解决,更应该看到其问题的实质,交往障碍是渴望交往、缺乏交往的外部表现,当人们无法平衡自己内心世界之时,会以外部行为方式作出种种表现,有时是自己意识到的,有时自己也根本无法意识问题的本质,但是却反映了无意识的某些动机。3、自卑心理是缺乏心理支持的结果留守儿童经常体验到的是一种自卑心理,表现为对别人普遍具有的,而自己得不到的亲情向往。自卑心理的产生原于人际间的比较,看到其他同学朝夕有父母陪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由于这些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当事人也会感到没人能够真正理解,长期的比较加之情绪体验,逐渐加深了这种心境。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轻,甚至还会加重和泛化,严重影响当事人的身心健康。所以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越是明显3。我们在当地访问了一些农村留守儿童,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他们普遍反映的是生活上的艰难和不便相对比较容易对付,真正的困难来自心理上的压抑,感到心里头有事没处可以诉说,尤其是遇到了挫折和委屈的时候,哪怕在父母面前哭一场也会轻松些,有些孩子甚至说即使被父母骂一顿、打几下也比这样无人管无人问踏实得多。4、逆反心理代表了某种无奈的反抗 有文章提到留守儿童的境遇堪忧,他们中大多数人表现为任性、冷淡、内向和孤僻,而且逆反心理严重,他们对待批评容易采取逃学甚至出走等过激行为2。这些行为使人们感到他们难以教育和管束,要么采取高压政策要么放任,其结果均无实质性效果。我们课题组在和这些留守儿童的深入接触中发现,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反映实际情况并不是有意要表现出种种逆反和对抗,有时也不知道为什么心里似乎憋了一股火,甚至不明白火是从何而来的,但是只遇到可以发火的场合都会表现得有些过份,有时事后也会后悔,但是后悔的时候有谁会知道呢。留守儿童的这些心里话说出了他们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一个人内心不平衡的时候会采取各种手段来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这些手段中有些是合理的是所谓被充许的,有些是另类的不符合约定俗成的,有些是具有一定破坏性必须严格禁止的。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当他们感到压抑难平而又无法正常宣泄时,往往会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而此时的宣泄更多是以负向的方式表达的,代表了一种情绪也代表了某种无奈的反抗。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以上从一些层面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既然属于心理层面的,其对策也应该从相应的角度来提出。1、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关注和研究值得庆幸的是目前从各有关部门传出信息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各种调查和分析报告从报章杂志上出现,教育部门主要是农村各级中小学对这一部分学生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来对待。从当前和近一段时间的状况来看,农村务工人员外出的比例还将是有增无减,大量的留守儿童仍然是特殊时期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离父母远,缺乏心理上的沟通和理解;关爱和呵护。在众多的关注当中应以心理方面的关注为先,这也是这些孩子的心灵呼声。因此深入研究其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是使关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根本。父母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对家庭经济状况有所改善,考虑到孩子留在家中父母往往会在经济上更多予以补偿,而减少其对子女关爱的内疚感,但除此以外父母很难实质性给予子女更多的东西。这一父母不能给予的心灵关注需要社会和教育部门来承担。2、架起父母与子女心灵联系的桥梁父母外出后往往很难与子女进行沟通,有些留守儿童反映几年当中没有收到父母的一封信,平时几乎断了与父母的联系。当过年时父母即使回家,由于长期没有交流,彼此都感到陌生,除问些生活和学习上的事,没有什么话可说,这些状况使父母与子女均有一种失落感,但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因此教育部门和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应当以协调者的身份架起父母与子女心灵联系的桥梁,让外出的父母抽出些时间多写写信,有可能多通些电话,子女也经常写信给父母汇报自己的种种情况,不因为空间距离障碍了亲子间的沟通。父母的理解和鼓励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3、面对现实的心理成长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正视现实、面对现实是留守儿童必须具有的健康心态。各种调查均反映了留守儿童存在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无论是对亲情的需求,还是面对无奈的反抗,都可以看成是对现实缺乏正确的观念,内心不平衡所致。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改变不了现实的情况下,只能改变自己。父母不能在身边这一现实未尝不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也许这种磨练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这些观念需要教育者通过各种形式灌输给他们,使其感到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