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doc_第1页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doc_第2页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doc_第3页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doc_第4页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实施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玉山 严龙凤 学号:047100831一、组织者角色“组织者”的含义包括组织学生发现、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1、从“封闭的数学课堂组织管理”转向“开放的课堂组织形式”。实施新课程,追求新课堂,实现新目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从“封闭的课堂组织管理”转向“开放的课堂组织形式”。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主人”享有活动的民主权,拥有课堂的主动权和占有活动的民主权。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角色,就是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面对“主人”,大度一点、豁达一点、民主一点、开放一点、创造一点,努力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个自主表现的空间,给学生言行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挑战教师,有了教师角色的真正转换,才会创造出新课堂。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一上课便创设一种情景:同学们,今天老师看到大家挺精神、挺聪明的样子真高兴,看样子老师要考考大家了:你们在生活种,见到过的物体有哪些形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问题从生活中引入,挑战了学生的经验,激发了学习兴趣,营造了活波开放的情景。接着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抽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辨认。“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那么它们有哪些主要特征呢?”问题的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围绕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发现、去寻找、去探究。课堂上有摊平图形仔细观察的;有图片折叠的;有选择三角板、直尺测量的;有的还二人一对、四人一组进行相互合作的,他们都用自己的眼、手、脑去发现、去验证。课堂上由以往“学数学”转向了“做数学”。在学生充分尝试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反馈、交流、评价与应用,在此过程中并以学生的认识和问题作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整个教学,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由此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学数学”的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2、从“单向的被动接受”转向“多元的主动构建”。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赖于教师的组织形式,教师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角色”,学生的主动建构就会泯灭。以往的数学教学总认为“教数学就是教解题”、“学数学就是通过解题求得一个结果”由此衍生出“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说生练”的“讲授式、问答式、演练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数学教学很少让学生利用资源,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要改变这一现象,关键在于变“逼着学”为“渴望学”,关键在于教师组织学生变革学习方式,即从“单一的被动接受”转向“多元的主动构建”。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唯一办法还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担任主角,就会主动地建构,就会意识到“数学是过程、是活动,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体验。”在上述案例的改进中,多少能构说明这一点。再以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学期的内容“位置”为例,如何组织学生认识“位置”?教师可采取多样化的组织策略,如选择教室里的学生座位为课题资源,从现实即地出发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如方位不同的开开火车、分组进行的老鹰抓小鸡等)并不断变化方位加以识别,并由此拓展游戏情景;以教室地面为地图,以教室中间为出发点编一手儿歌,向东开开到上海看“明珠”;向西开开到重庆游“三峡”;向北开开到北京逛“故宫”;向南开开到海南观“海角”。以“中国地图”为资源展开教学,先确定一个固定位置,然后找出要去的地方再固定位置的什么方向;以“学生的身体”为资源组织教学,联想交警叔叔的手势指挥,比划方向等等。数学教学是关于数学活动的教学。上述数学活动情景的创设将固定的位置方向化、将静态的结论动态化,多种途径认识位置,辨认方向,改变了被动接受单一方式,体现了多元主动建构的过程。二、引导者角色“引导者”的含义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入探索、思维碰撞等等。有这么一个案例:数学与跷跷板一位老师再给一年级小朋友上“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把09十个数字填再里,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这是一道思维性较强的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去思考?教师想出了办法:小朋友们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或你上幼儿园的时候,什么像“”这样用来表示两边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的?发问建立了数学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很快使学生将这一数学问题与跷跷板联系起来,构建起了学习的平台,“小朋友们想一想、议一议、多讨论讨论,一定会把问题解决出来的。”一会儿教师又问:“要使跷跷板两边平衡(两头一样高低)有4个重量不等的人,该怎么个坐法?”“如果是5块不等的石头或者6块,甚至更多,再设想一下该怎样放?”经过多次思维碰撞和反复探究,小朋友终于体会了大小、轻重的重量关系,并将十个数字视其重量不等的人或石头填入了内。本案例,教者为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五牛图、发展数学思维,引导学生把思维引向生活空间,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所需的先前经验,设计了一个符合认知规律的数学活动。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罢”的“愤悱”状态,教师又适时将以引导、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致使学生解决问题。波兰教育家奥根说:“小学低年级学生应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尽可能拥有获取直接经验的机会。随着学生经验的递增,使之获得越来越多的间接经验。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应放弃引导学生展开自主的探究活动的一切可能性。”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较好地扮演了一个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角色。在我们的数学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是向学生“奉送真理”而不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有的教师虽然朝“引导”的路上走了,但往往找不到切合学生需要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数学活动。主要原因一是功利主义思想在支配着自己的行为,二是课堂上激发的策略,引导的策略实践得少,研究得少。传统的数学课堂,重结果、轻过程,重成才、轻成人,以致幼儿教育小学化、低年级教育高年级化,童真童趣被剥夺了,儿童喜欢的学习方式被排除在人的培养之外。数学教学脱离生活、脱离社会实际、只为书本考试,追求分数、等级,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学。悠悠万事,成绩第一,途径唯一。数学教育忽视了对儿童在数学活动重潜能的开发,忽视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忽视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积极体验和拥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句话,忽视了培养真正的人和真正培养人。除此,教师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淡薄,建构主义学习观理解不透,一些重要的教学策略掌握得太少,缺乏变化性课堂教学艺术,实践中重复性操作多、反思性教学少,当然还有许多客观因素也制约了数学教育得个体发展。如何引导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使数学教育走向“大众化”?出了更新理念,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外,更主要的是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你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不能使其一定要喝水”一句形象的话语道出了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因素是激发学生的动机(动机是指激起一个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一种意图、打算或心理上的冲动。动机具有行为上的主动性、方向性、强度性和坚持性),激发学生的动机要从学生的成就需要、归属需要、诱因和习惯、矛盾以及好奇心等方面综合考虑。比如,鼓励对于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非常有效,但如果学生总是听到同样的语言或得到同一类型的表扬,鼓励就很快失去了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采用鼓励性引导策略变得不再有效,必须运用多样化的反应形式,这种反应可能是言语性的变化,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动作(翘拇指、眨眼、拍肩头)。引导要从多方面入手,或是提高自尊,或是提供一种资源信息,或是创造一种支持性的、积极的、活波的环境,或是超越课本的教学,或是鼓励合作等等。此外,引导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针对自以为是的学生可通过开诚布公的不带讽刺意味的提问予以激发:“同学,你指导这题的许多解法,请告诉大家好吗?”这样的学生意识到自己实际上知道甚少。还有不感兴趣的学生、出类拔萃的学生、有敌意或冷淡的学生如何引导都是我们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三、合作者角色“合作者”的含义包括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请看这个例子。允许学生说“不”一位教师在上“写数字”一课,教师突破了传统的描红或一笔一画照老师演示仿写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当小老师指导他写字。当老师写完“5”让学生评价时,学生大声说“不好!”面对一个“不”字,教师没有表现出丝毫不快,反而热情地请教“小老师”哪里不好。有的说“老师将横笔写长了。”有的说“老师下面的竖弯时,转弯的地方不圆。”老师倾听了学生的意见又重写一遍。尽管这次比上次好多了,但学生仍然挑出了不易察觉的毛病,并再次大声地说:“不好!”老师又一次笑嘻嘻地请教学生当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显得有些吃力地写出第五个“5”时,他没有直接让学生回答写得好与不好,而是改变策略:“你们觉得这五个5字,哪个写得最好?”学生异口同声:“最后一个写得最好!”老师终于松了口气:“看来,要写好一个数字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我们仔细看、认真写,就会一次比一次进步。在这个案例中,师写生评,师生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师生一次一次合作交流,和谐、民主,同处在一个平台。学生不仅在老师的一次次尊重与信任中感受了师生平等,而且还在宽松的心理气氛中受到认真学好数学的指导和鼓励。新课堂里“权威不再受欢迎”。教师扮演好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者角色”并不是简单的参与对话、词语协作,主要的还在于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真诚地交流、积极地旁观、认真地倾听、相互地接纳和分享。相互尊重是成功交流的关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相信学生的能力,提倡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并做学生的顾问和参谋。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学生一旦相信老师,他们更容易接受老师的建议,于是师生交流畅通无阻。交流是个体之间以一种共同、可理解的方式分享想法、信仰、思想和感情的过程。课堂交流是师生合作的灵魂,没有交流,合作将会变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