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技巧.doc_第1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技巧.doc_第2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技巧.doc_第3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技巧.doc_第4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技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应试策略一、现代文阅读之分析综合试题应试策略(一)考试说明对“分析综合”的要求: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二) “分析综合”的考纲解读: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作品的概括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作品的体式和章节结构,二是作品的内在联系和组织。分析作品结构就是要根据作品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作品的段落 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它是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和作品思想脉络的重要手段,也是从整体上把握作品主题、分析写作技巧的重要一环。分析作品结构有三 个要求:能够分析段内结构层次;能够分析全篇结构层次;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基础上,按要求进行归纳整理。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进一步分析整理的能力。一段文字内容很多,但核心内容可以用一句或者几句来概括。同样,在作品中,作者对所 说的事物是赞成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保留,需要我们分辨。将作品的主题意思用简明的文字表达出来,这是一个提炼、综合、表达的过程。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本考点考查的是把握文学作品文体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它是鉴定、评价、探究作品的基础环节,如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狭义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以一种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文情并茂的文学样式。每一种文体都各行其轨,各行其道。(三) “分析综合”的解题及应对策略:1分析作品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阅读时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 包括段与段之间、段内各句群之间的层次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文章、把握好文章的行文思路,进而对文章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分析作品结构要注意以下几点:(1)从概括段意入手,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把握文章的主旨。因为文章结构的安排、行文思路的形成是受文章主旨制约的。(2)注意文意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部分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或总结的作用,明确了它们与前后文的关系,就能把握其基本思路。(3)注意文中的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照应有文章内容与标题照应,各部分之间的照应,某些词语的前后照应等形式。一旦把握了文章的过渡与照应,文章的整体思路也就容易把握了。(4)善于捕捉文中的连接性词语或标志性语句。这些标志包括:文章中的一些关联词,它们可以清楚地显示作者的思维路径;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等,它 们可以提示文章的写作对象与内容以及文章的情感基调等,往往能揭示文章的层次;总领、过渡、总结性的语句或语段等,它们在全篇中或是纽结全篇、连通文 意,或是点明文段要意。明确了这些语句,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就会变得清晰明了。分析文章结构用语: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谋篇布局技巧(线索设置、过渡、详略安排、埋伏笔、设悬念、铺垫、照应)及其作用主要有篇首作用,篇中段落作用,结尾的作用及线索的作用,这类试题往往结合修辞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来设题,是近年来命题的一大热点。(1)、篇首作用: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引出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或作对比。如:(05年广东卷第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案】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显主题,总领全文。【解析】 先明确运用了何种手法,再分析其作用,最后答“开篇”的作用。 (05年重庆卷第18题)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案】 (1)铺垫作用,(2)对照作用。【解析】题干中的“对全文结构安排”提示考生要着眼全篇答题,写南北建筑文化的异同,既为下文的城市趋同化做铺垫,又形成了对比。(2)、篇中段落的作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04年天津卷第20题)从全文看,“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答案】 在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命,诗意地看待生活。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解析】关键是要确认“这件事”在文中的位置:最后一段的开头。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出下文的议论,内容上概括了作者对生命及生活的思考。(3)、结尾的作用:感情升华;主题深化;言有尽而意无穷。如:(05年北京卷第2l题)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答案】想表现的是:母爱是普遍的母爱又是独特的。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4)、线索 作者选材、描写、记叙或议论的脉络,其作用是环环相扣,连接紧凑。如:(05年江西卷第20题)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走路的人“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相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答案】 忧愁、焦灼、焦虑、忧虑。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文题。【解析】 第一问是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第二问关键要明确这是一条情感线索,因为这几个词语分别出现在文章的一、二、五段,“伤心”在最后一段,这些表示情感的词贯串文章始终,自然是一条线索,然后答线索的作用。2、概括作品主题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整合的能力。“概括”含义一是归拢并使之有条理,二是概括具体内容。归纳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将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和概括,并按一定的条理表述出来。例1:2008全国卷1阳关古道苍凉美第14题:“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参考答案】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这道题可以筛选并整合文章第二自然段的信息作答。】例2:2007年江苏卷麦天第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 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这一题也是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写作思路的能力。答题时要对全文 综合分析,逐层深入,方可得出答案。答案为: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 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散文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广阔,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 意,具有意境。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想象和联想,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方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不管作者选择 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因此说,散文的表现手法,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本考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设题:(1)作品浓烈的情感分析。(2)作品如何进行真实自然富于美感的抒写。(3)作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4)运用手法的效果怎样。例3:2007年江苏卷麦天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此题就是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这句话是关于麦收的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要注意分析鉴赏其作 用。答案为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例4:2007年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第12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文章 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第一问要从第一段看,这里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第二问要从全文着眼,从情节发展入手来回答。因此,答案为概括介 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二、现代文阅读之鉴赏评价试题应试策略(一)、点击考纲“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丰富含意指的是重在思想性,表现力指的是重在艺术性。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 艺术魅力。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 艺术性的统一体现。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二)、诠释考纲鉴赏评价是文学作品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能对所给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 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能力层级属于E级。鉴赏评价的要求涉及二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 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广义的,既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事物形象(如门的形象)及意象等。考查文中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着怎样的地位,事物形象具有什么象征 意义等,这就需要读者透过字里行间,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种形象是否底蕴深厚,是否形象丰满。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以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作家加 工、提炼的文学语言,它一般有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对作品语言技巧评价优劣,如语言是否简练、准 确、生动、得体。具有什么样的独特语言风格,以及这样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独特表现力。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是看表达方式是否自然贴切、运用自如、灵 活多变;表现手法是否有得于表现主题,是否合情合理,达到鲜明、生动、突出的效果等。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要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甚至于作者本人的风格;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要了解词语的一般意义和用法,要了解不同句 式的不同特点,然后在作品具体的语境中分析,通过纵横比较,体会其用法意义,进而总结出语言运用技巧、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 深沉等);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表现为对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的分析。分析作品运用修辞手法首先要辨明其修辞格,其次根据 不同修辞格表达上的特点并结合作品具体内容,恰如其分地理解其含义作用。另外还表现为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手段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作用;表现 为对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的作用的分析,这要在了解这些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结合作品具体情况进行分 析。小说应从人物塑造是否丰满、典型,情节的安排是否合理、严密、变化、曲折等方面来考虑。近几年高考题,表达技巧主要侧重在作用的分析。要答好这类题 目,必须掌握一定的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要认真理解原文,把握文章宗旨,再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对内容的理解,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回答了。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和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属于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 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要正确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关键在于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有正确地认识 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用唯物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文学作品主题思想的多元化和情感意蕴的丰富性为针对这一考点的命题及考生答题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鉴赏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做到这几 点:在文“内”充分挖潜。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公要把握作品直观显现的内容,而且要弄清作品隐含的内容,这是鉴赏评价的首要工作,其实就是 弄清对象。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围绕作品作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有些寓意相对丰富深刻的作品,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置 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正确认识评价;有些作品只有通过多方引申联想,才能在动态中,在纵横比较中评价它。在自身加强修养。鉴赏主体要掌握正确的赏评标 准和思维方法。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我们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准绳,没有客观正确的标准就难免人云亦云。同时要运用正确的思 维方法,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分析,不可以偏概全、求全责备、主观臆断。(三)、应对考纲根据具体试题中的情况,将“鉴赏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三个考点1、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题型示例(1)、在“”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词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这里的“(词语)”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3)、文中“”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根据你的体会,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为什么说“”?请联系“”,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典型例题(2007年江苏卷)麦天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2007年山东卷)灯火的温情作者最后说:“我不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2008年山东卷)歌德之勺“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根据问题形式和原句原文的不同,可以有多种程式。 筛选提取句子或词语所指向的信息,改造、尊和、变换。 释关键词义+释比喻意义(可用同义词代替)+释句义(内涵)+析作用(表现主题、艺术效果、结构作用等) 可以从“句子深刻含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审美观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等方面去进行分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内涵及艺术魅力题型示例 简要分析文中某人这一人物形象。 文中的“某人”与“某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文中的“某人”与“某人”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二为一”,原因是什么? 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形象,你认为第几段和第几段对“”才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作者赋于了“”怎样的含义?请根据文意加以阐释。 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 作者借写“”的世界来写他理想的世界,那么,这个世界有怎样的特点?作者理想中世界又是怎样的?典型例题(2007年全国卷)总想为你唱支歌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那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2008年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2008年海南、宁夏卷)二十年以后小说中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答题程式 人物形象或物象特征:筛选信息,然后按点排列。 通过人物或物象理解情感(主旨):人物或物象特征+情感(主旨)分析。 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法技巧:关键词(手法)+人物或物象特征+表达效果(主题作用、艺术作用)、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题型示例 作者把“某物象”称为“”,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的态度是什么? 文中说“”,又说“”,这样说矛盾吗?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的异同? 文章中说“”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 根据全文,分析作者对“”的态度,并就文末“”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典型例题(2007年全国卷)总想为你唱支歌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07年湖南卷)忆刘半农君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情感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文中画线部分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2008年山东卷)歌德之勺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里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答题程式人物或物象特征(句子含义,景物意境)+情感(主旨)分析+评价。三、现代文阅读之探究性试题应试策略(一)考试说明对“探究”的要求及考纲解读: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考纲解读】要求考生答题时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思考,角度不能单一,须分层答题,思考不能太肤浅,能透过现象看出本质,提炼出其丰富的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考纲解读】“民族心理”、 “人文精神”一般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是作品中固有的,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解读文本蕴含的这些深层含义。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考纲解读】“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 “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二)探究性试题命题的原则及特点: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符合高中生作答。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4、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6、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 “说说你的理解”等等。(三)“探究性”试题的解题应对策略从对考纲的解读中可以看出,所谓“探索”,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以前考试大多无“我”无“思”,只要按照命题人的解读选择或者表述即可,不要 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现在的要求深入了一步,这是对考生的尊重,也是对作品的尊重。这个考点要求我们紧紧记住三个词:由点到面,放入背 景,带入自我。依据上述特点,“探究性”试题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应对: 1由点切入,放大内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者的思想情感首先蕴含在一些关键的词语中。一些探究题便在词语这样一个“点”的层面设题。如果我们忽视它, 答案就难以到位。应对的措施是从关键词的“点”入手,联系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内涵,分层级解答其好处,揭示其丰富的意蕴。如2006全国卷第14 题: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那时是春末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 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林清玄阳光的香味) 【问题】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形象,更合适。(2)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解析】第2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春末阳光如雨、万物生长、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生动画面。“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上承前面对牵 牛花、苦楝树、竹林里的笋子的描写而来,作者用“想着”而不用“听着”搭配“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追求一种类似诗歌中所谓“通感”的效 果。“想”是思想、想象的意思,为什么说用“想”比用“听”更合适呢? 这里便是对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能力的考查。首先从基本层面来说,植物成长的声音我们不易察觉,一般是听不到的;另外从深层次来 说,“想”加入了主观思考的意味,可以凸现作者对自然的品味探索。用“想”能把自然界内在化,带给人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味,更富有表现力。考生如果能把 “想象”和“声音”两者的特点联系起来考虑,就能想到化抽象为形象、虚实结合、更富有表现力等内容。2顺藤摸瓜,探究心理。含蓄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普遍特性。为了表达情感,作者往往借助一些意象进行描述。答这样的探究题要能透过重要的意象把握作者的心 理。这些意象就是解开作者“心思”的钥匙。我们要善于顺着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所蕴含的心理的“瓜”。如2008全国卷第17题: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 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 缨花不是更可爱吗?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季羡林马缨花)【问题】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分)【答案】“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 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的感情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的态度的变化。【解析】文章前面用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作者“孤零零”地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每到晚上回到家,仿佛进入了古墓,“遗世而独立”,没 有一点活气。只有充满香气的马缨花让“我”温暖,让“我”把它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十多年后,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也走过了许多新地方,看到过许 多新东西,当“我”看到长在阳光下的马缨花时,“我”的情感也随之激动,“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作者在马樱花 上寄寓的情感,也正是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感慨。3注重比较,揭示实质。探究不是闭门造车,很大程度上需要比较。作者常常将不同的事物在一定的背景下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放到一起让我们阅读,其实,这就 是要我们进行比较来理解。所以,比较是探究题解答的一个良方。通过比较,我们便容易发现作者所想表达的真实思想。如2006年广东卷第17题: (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 【问题】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2)“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答案】(1)作者托物言志,借书籍的特性和雕像的外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作者认为文字记忆的思想和精神比物质更持久,能够真正“永存”,而傅雷文 集正是这种“永存”的代表。所以,作者让傅雷文集说:“我可以永存。”面对“紧闭着嘴巴”的苏格拉底雕像,作者为了表达“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 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一观点,所以才让它“一声不吭”,以反思在当今商品世界中真正的“失语”者是谁这一问题。(2)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代表着在冲击和破坏中一息尚存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它“张嘴大叫”的造型象征着不甘毁灭的悲啼。“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 鸣”,蕴含着作者对以泥公鸡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目前处境的同情和忧伤之情。 【解析】作者将傅雷文集和苏格拉底雕像拟人化的作用是 “托物言志”。无论是傅雷文集的“可以永存”,还是苏格拉底小雕像的“一声不吭”,都是作者借物来表达自己的思考与观点。第(2)题的答案应该包含两 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泥公鸡”的“哀鸣”象征什么?从原文段中不难知道,“泥公鸡”象征了幸存的传统民间工艺(传统文化),它在夕阳下“凄厉的哀鸣”则 象征了传统民间工艺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濒临灭绝的哀号。作者在文中写道:“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显然,这不仅是“泥公鸡”的哀鸣,也是作者的哀 伤与忧虑。又例如2008湖南卷第19题: “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 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 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 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问题】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答案】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情境。都是在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到的另一种景象。都能从中看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空灵的心境。4、深入“慎”出,抒展学识。放得最宽的探究题是属于“谈谈你的看法”之类的“融入法”试题。这种题目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 中。解答这类试题,我们要注意“深入慎出”,即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谨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见解要有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有人文精神。确立了 自己的观点后,再抒展自己的学识进行简单的论证。如2006年重庆卷第19题: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 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 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只 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 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阎连科说村落) 【问题】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 【答案】(1)作者的情感态度: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2) 略(提出自己的观点,符合社会发展实际即可,注意表述质量。) 【解析】这是一道涉及民族文化的题目,文章内涵较深,对于理解没有太大的障碍,但是对于“融入”考生的“看法”这个问题,因其涉及表达,有一定的难度。作 者的情感态度归纳出来后,考生的观点就不能与之无关。这个关联决定答题方向。要答出深度,不能仅仅在“同情”、“遗憾”、“迷惑”、“无奈”等观点上打 转,有必要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也是探究题的指向。5、内引外联,恰当表述。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内引外联”是探究性试题的一个重要方法。要善于“内引”,做到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还要善于“外 联”,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所学的有关作品的背景、作者及社会生活知识等,进行知识拓展迁移。在作答时,不能脱离原文,所有的探究分析都必须与原文有直接的 联系,或者针对原文的某一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