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docx_第1页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docx_第2页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docx_第3页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docx_第4页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开翔宇学校第14周文言文能力提高班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学)(注:此处作实词) 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 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于 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表示时间,译为:到。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4、表示被动,译为:被。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 5、表示比较,译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其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 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5、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这(种)。例: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6、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7、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马说)李离自刑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注释】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理:法官。过听杀人:误听(案情)杀错了人。过,误。当:判决。傅:通“附”,转嫁。听微决疑:审察不明显的细节和判决疑难案件。【阅读提示】 李离作为封建朝廷的司法官员,因为听信了下级错误的汇报而杀错了人,他认为“失死则死”,于是毅然选择了以生命来谢罪的方式。这种矫枉过正的方式虽然有其迂腐的一面,但是他以生命为代价,履行了“失刑则刑,失死则死”的法律规定,用生命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绚丽篇章。同时他的严于责己、勇于担当的品格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非所闻也( ) (2)辞不受令( )(3)故使为理( ) (4)罪当死(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2)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3. 在面临君命与法律相抵触时,李离为什么要选择违抗君命来维护法律的尊严? 郭氏之墟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选自刘向新序)【注释】昔:从前。亡:灭亡。墟:荒废的城址。易为:为什么。善善而恶恶:尊重好人而讨厌坏人。【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 ) (2)是为郭氏之墟也( )(3)其人为谁( ) (4)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 (2)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 3. 郭氏的城池之所以成为废墟是因为什么?(引用原文语句回答) 4. 管仲说齐桓公“亦一郭氏也”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李离自刑1. (1)听说(2)推辞(3)所以(4)按照罪行2. (1)官职有贵贱之分,处罚有轻重之别。(这是)下级官吏有过错,并不是您的过错。(2)于是(他)不接受晋文公的命令,自刎而死。3.因为在李离看来,法律是高于君命的。【译文】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他)听信了下级错误的汇报而杀错了人,于是他拘禁自己判了死罪。晋文公说:“官职有贵践之分,处罚有轻重之别。(这是)下级官吏有过错,并不是您的过错。”李离说:“我担任的官职是长官,并不让位给下级官吏;享受很多的俸禄,并不和下属平分好处。如今我错误地听信了下级汇报而杀错了人,却把罪责转嫁到下级官吏身上,是我从没有听说过的。”(他)推辞着不接受晋文公的命令。晋文公说:“您如果认为自己是有罪的,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如果错误判刑,就判自己的刑,如果错误地判人死罪,就要判自己死罪。您因为我能够审察不明显的细节和判决疑难案件,所以让我当法官。现在我错误地听信下级的汇报而杀错了人,按照罪行应当处死。”于是(他)不接令晋文公的命今。自刎而死。郭氏之墟1. (1)过去的(2)这(3)那(4)赏赐2. (1)(他)就询问当地的居民说:“这是什么地方的废墟?”(2)尊重好人却不能去任用他,讨厌坏人又不能铲除他,因此成了废墟。3.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4.齐桓公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问之人是一位贤者,管仲是在提醒齐桓公任人唯贤。【译文】从前,齐桓公到野外郊游,看见已经灭亡的国家曾经的城市上有郭氏家族荒废的城址。(他)就询问当地的居民说:“这是什么地方的废墟?”当地的居民说:“这是郭氏的城池的度墟啊。”齐桓公说:“郭氏的城池为什么会变成废墟呢?”当地的居民说:“是因为郭氏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