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诠真-尤志心.doc_第1页
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诠真-尤志心.doc_第2页
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诠真-尤志心.doc_第3页
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诠真-尤志心.doc_第4页
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诠真-尤志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 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又名“中正拳”,系号称“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孙禄堂先生晚年所创。该拳以武氏太极为主体,融入形意、八卦乃至外家拳之精华,动作严整,丝丝入扣,内外双修、形神兼备,拳道合一。这套太极拳,与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太极拳有明显不同,卍字手是其特有的手法。该拳以“平、直、圆”为要领,以螺旋劲为内核,“手不离肘,肘不离手,处处无不上弦”,行拳时“有力练无力,犹如风摆柳”,“手不离盘球,身形似水流”,“速度限而不停,如东方之日出”,劲气内蕴,生生不息。 对于这套拳,孙老先生从不轻易授人。他在任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期间,结识了江南名医、“三学(佛学、易学、医学)博士”陈健侯先生。陈健侯(18951969),清末民初史学家陈庆年次子,江南高等学堂本科毕业。自幼就爱好武术,练少林拳,两腿绑铅锭,练习轻功,身手敏捷,能手擒过堂双燕。因精通易经,受到孙禄堂宗师的赏识,后因为孙师看病而成知交,孙老先生遂收他为徒,秘授以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此拳在南方只传陈健侯一人。新发现的线索表明,此拳在北方当另有传人。 “三十六手”即“三十六式”或“三十六势”。三十六手太极拳共有115式,其中不计重复的主式共有三十六个。孙老先生称之为“三十六手”是有他的道理的。即在注重“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的同时,更强调了“掤、捋、挤、按,采、捌、肘、靠”等手法。太极拳主要是练手的,身和脚都是为手服务的,手随意动,手领身动,手动脚动,上下完整一气,作螺旋运动。从档案馆查到的江苏省国术馆当时练武的照片,上面有“三体式”照片,文字说明是“三体手”。“白鹤亮翅式”叫“白鹤亮翅手”。故三十六势,称之为“三十六手”。三十六在古代是一个神秘的数字,表示其数无穷、变化无穷的意思,它和易经三十六个连体象正好相吻合。陈健侯先师,一生淡泊名利,以医为业,闭门修炼,授徒极少。完整地学完这套“三十六手太极拳”的仅张祚玉一人而已。张祚玉在健侯先生逝世后,为了保存这一国粹,就公开传授此拳,使这套拳得以在镇江、南京一带流传,从而保存了孙氏太极拳江南一脉。 现在,我们应广大武术爱好者的要求,将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重新整理发表。尽可能在解说套路的同时,对其技击含义予以阐述。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博大精深,先师强调此拳必须口授身传,文字很难尽述,加上我们水平限制,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一、练拳的基础与准备 (一)“九字”真经 陈健侯先师常对他的弟子训戒说:“学武练功要做到慈、孝、敬,坚、贞、恒,平、直、圆”。“慈、孝、敬”是指道德上对子女晚辈要慈爱,对父母师长要孝顺,对同辈朋友要尊敬,“坚、贞、恒”是指意志上对信念信仰坚定不移,对国家人民忠贞不二,对事业工作持之以恒,“平、直、圆”是指行拳时要立身中正,每一势每一式都要符合平、直、圆的要求,在太极拳的圆运动中,动作要平稳安舒、斜曲取直、圆活如环。“慈、孝、敬”是习武应有的基本道德,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坚、贞、恒”是习武应有的爱国信念与事业毅力的要求,“平、直、圆”是习武练拳应掌握的动作要领。这“九个字”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学习与掌握“九字真经”是学拳的前提,也是学拳的思想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能明确学拳的目的是“强身、克敌、怯病、延年”。具体说来,分三个层次第一是健身强体,第二防身克敌,第三是修养品行,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高尚的情操,铸成伟大的人格,为国为民献身。(详见尤志心搏击2007年第11期) (二)主要步型与手型 除了常见的太极拳步型与手型外,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还有些特殊的步型与手型,现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1丁八步 其步型是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前脚后根靠后脚胫骨(内踝处)之处,两脚成45。角。右脚在前为右式丁八步,左脚在前为左式丁八步(图1)。 所谓左右式都是以前脚为准。这种步型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进行虚实变换前脚实,则后脚虚,前脚虚,则后脚实。虚中有实,实中含虚,进攻防守,落步呈“丁八”。 2八字扣步 两膝微屈,两脚尖内扣,脚尖相距约二三寸,两脚跟外撇,成一个八字形扣步(图2)。 3勾八步(错综八字步) 左(右)脚在前向左(右)外摆成450,右(左)脚在后,向右(左)外摆成45度,两脚成一错综八字步(图3)。 4横裆步 两脚左右开立,同弓步宽,脚尖皆向前,一腿屈蹲,膝与脚尖垂直,另一腿微屈(或自然伸直)(图4)。 这种步型又叫侧弓步。非弓非马,似弓似马,可以灵活地变化,或马步,或左弓步,或右弓步。 5卍字手 所谓卍字手,就是五个手指分别成平、直、横、环、钩形,像一个卍字(图5)。 6金刚拳 在形意拳中也名“螺丝拳”。拇指压住食指第一节,而中指又压住拇指第一节,无名指和小指紧握,成一个完全封闭的体系。食指第二节明显突出,像一个锥子(图6)。 7豹拳 即四手指第一节相扣,第二节曲折与手背平,拇指内扣(图7)。 (三)基本功 1走趟子(结合“风轮手”) 练法面南而立。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成丁八步。立身中正,虚领顶颈,舌顶上颚,沉肩含胸,敛臀提谷,两腿稍曲,身体稍蹲。两手成阴阳手左手在前,手心向上,右手在后,手心向下(图8)。右脚向前迈出,同时两手阴阳互变,右手从左手肘下向前穿出,左手向后下按,两手似在盘球(图9),接着,左脚向前迈出,两手阴阳互变,左手从右手肘下向前穿出,右手向后下按,两手似在盘球(图10)。如此,一直向前走,视场地大小而定。到尽头时,转身180度,然后向回走,如此循环往复。 注意点关于迈步,要两脚趾抓地,行步如猫行,力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腰胯一定要协调地活动起来,不要只是手脚在动。脊柱要直,两手要平,穿掌搓球动作要圆。两脚虚实要分清。关于转身,有大小转身两种。小转身 前脚扣步,然后以脚跟为轴后转。大转身后脚向前扣脚,转身。 2走圈子(结合“八字扣步”和丁八步) 练法面南而立。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成丁八步。立身中正,虚领项颈,舌顶上颚,沉肩含胸,敛臀提谷,两腿稍曲,身体稍蹲。两手成阴阳手左手在前,手心向上,右手在后,手心向下(图11)。左脚向右前迈出,脚尖内扣,两脚成八字扣步,右手从左手肘臂上向左、向前穿出成卍字手,手心向下,刁手向右、向后经右腰际翻转成掌,掌心向上,向左、向前、向右划一平圆,在右手向前穿出时,左手成卍字手,手心向下,刁手在右手肘臂下向右、向后经右腰际翻转成掌,掌心向下,向左、向前、向右划一平圆,手心向下平附于右肘旁,两手刁手划平圆时,右脚向右前方摆落,两脚成勾八步(图12)。接上动,左脚向右前迈出,脚尖内扣,两脚成八字扣步,两手阴阳互变,刁手向右、向后经右腰际翻转成掌向左、向前、向右划一平圆,右手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平附于右肘旁,两手划平圆时,右脚向右前方摆落,成丁八字步(图13)。如此,一直向右侧走圈(似八卦走圈)如此循环。然后,向左侧走圈,左右和手法、步法相互交替。 注意点两手做到平、直、圆,两脚起步、落步,摆步、扣步与身体转动、两手动作协调一致,勾八步形成与两手向右(左)平摆一起到位。 3、平化掌 马步站桩,两脚尖内扣,似八字扣步。两小臂起至与地面平行,两肘离肋一拳,两手掌平展,成阴阳手一手心向上,一手心向下,相距30公分左右(图14)。 身体快速向左或右扭转,两手同时向左或右后甩出。跟随转体,两手学阴阳互变,即左手心向上,右手心向下。当身体后转至右手至身体中轴线时,左手相对伸直送出,大拇指下翻(图15),随即向右或左转(图16)如此左右循环往复。 注意点左右旋转平化掌,要以腰劲来带动手的转动。 4、站卍字桩 除了众所周知的无极桩、太极桩、三体手(式)等桩功外,学习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必须练卍字桩。这是一种操手桩,练法有多种形式,这里介绍最基本的一种练法。 脚成丁八步,两手并胸前,手心朝上,两肘紧靠乳头,沉肘裹肩,含胸拔背,塌腰,下肢微蹲,同时两手相对,成下卍字形(又称阴卍字手) 大拇指朝前平指,食指挺直下垂,中指平横向内,与食指成直角,无名指微环,小指微钩。这样五指成平、直、横、环、钩形,好如“卍”字(图17)。成下卍字手,这是第一步。然后身下蹲(可视体力而定,体力好的年青人可尽量下蹲,以增强功力),左右两卍字手同时向下画弧形,此时两肩不能散开,而仍要沉肘裹肩,含胸拔背(图18)。接着刁腕向上举,拇指向外,两食指朝天,高度与目齐,两手背要紧贴,中指与手心向两侧,食指与小指分别环、勾。这动作叫“朝天一支香”,也就是上卍字手(阳卍字手,图19),这是第二步。第三步是,两手向内翻转,由胸前推出(这动作为圆卍字手),两手成竖掌(立掌),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像太极。竖掌与小手臂要成直角(图20)。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周转不停地练习,次数视自己的体力而定。练习要配合呼吸,卍字手向里向上时要吸气,向外向下时要呼气。 要领在练习卍字手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做到虚领项劲,舌顶上颚,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谷道上提。处处要做到平、直、园。 注意点卍字手桩有高、中、低三种架子。体弱者选高架,体强者选低架,一般人选中架。练卍字手的劲路是力起于脚,发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面腰而手指,完整一气。所以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不要用拙力,不能逆劲路而行,以免手腕受伤。手腕上可以涂一些松节油或活络油。内部曾流传一个秘方,那就是用樟木片熬成热水,用此熏手腕,边熏边练。据说,有著效。据笔者所知,筋骨特好的,个把月即能练成,筋骨一般的要一年左右才能练成。筋骨稍差的,只能练到七成。年纪大的不宜练。 练卍字手首先是练手指的力量,一举手就能力贯指端,像钢针一样,可以用于点穴。练卍字手不久,手上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气感。其次是练手腕的灵活性。拳家云,“拳活于腕”,练成卍字手的手腕的灵活性是无与伦比的。再次,练习手掌的触觉的敏感度,提高“听劲”能力。复次,练字手也是练内劲的一种有效功法。体力好的年青人,在下蹲时,可以蹲得很低,似乎贴近地面,以增强功力。练卍字手,初则“绳绑索绑”,明劲刚劲,久而久之,则“园球弹簧”,劲气内藏。要用意念把手掌拉成90度的立掌,意念力就能产生,久而久之,内劲自生。行家都知道,看一个人学没学过拳,有没有内劲,只要看他的手腕外侧(靠近椭圆关节)有没有隆起的一块筋。筋隆得越高,其内劲越大。拳家云:“筋脉长一分,力长千斤。”而凡苦练过卍字手的人,手腕处都有一块隆起的筋。最后,卍字手的在使用上,变化无穷。卍字手有平、直、横、园、交,五种基本形式,在用法上有左旋、右旋,上旋、下旋,内旋、外旋等,处处强调螺旋劲(与陈式太极拳中的“缠丝劲”不同)。(详见尤志心卍字手功法初探,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拳势图解 一、起势 1、八字静立 演练者面南背北而立,两脚成九十度并立,身体中正安舒,下颌微收,上下成一直线。舌顶上腭,谷道微提(以下各式,也要做到这样,下文不再重复)。两手自然下垂,双肩松沉。两目先微闭,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若处在一种混混沌沌的入静状态。全身放松,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极力放松。身体像站立在水波上,随波上下,宛如达摩“一苇过江”。呼吸自然,意守丹田,任身上真气在全身自然流动。稍后,两眼睁开,见天见地。由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三十六手(图1)。 2、转体合膝 接前势,重心移向左脚,右脚跟稍提,以右脚前掌为轴,右脚后根向右扭扣,与左脚并行,同时,身体左转45,两膝微合(指一种合劲,并非两膝相靠),面向东南(图2)。 3、卡子手 前势不停,身体下沉,两手微展,两手由两侧向下、向后内旋(内旋时手掌以小指领劲,拇指随合顺缠,由外向内向下旋转;外旋时,手掌以拇指领劲,小指随合逆缠由内向外旋转。以后不再说明)(图3)。两手经两胯侧后外旋,从两侧由下,向前、向内、向上托起,手心向上,与两肋平。与此同时,手动脚动,左脚平提,靠右脚胫骨处,左脚踩地,成右丁八步。(此姿势,左脚踩地与两手托起同时完成,形成八面支撑之势)(图4)。 说明: 1、动作一是先无极式后太极式。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太极拳论)。所以学者首先必须站好无极桩。抛开一切杂念,做到心静专一,为练功作准备。入静其实是一种气功态势,真气在全身流荡,手脚会有热感、膨胀感和针刺感等,即进入“得气”状态后,就可以开始练拳。一般来说,在练套路之前,已有站桩的扎基功夫,所以在演练无极式时,只要心一静,身体一放松,即能有气感。 2、先师陈健侯是佛教徒,在起势时,要闭目黙诵大悲咒。 3、“一苇过江”:据传说,达摩过江时,无舟船,所以随手撕下一叶苇叶,自己站在苇叶上过江。显示了达摩的卓绝轻功。 4、动作二关于以前脚掌为轴转体45度,属于一种碾脚功夫。 “碾脚”,又称“碾钉”,太极拳旋转的一项基本功。有时以脚跟为轴,有时以脚尖(前掌)为轴,碾拧旋转,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5、这个动作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手动脚动,手在动的时候,脚也同时要动,要上下连贯,一气完成。一个是脚踩手发。即脚一踩,力通过腰部传之手,手乘势发出。用的是全身的整劲,其力无穷。 6、要做到“三平一直”。“三平”是指两肩平、两胯平、两膝平;“一直”,是指脊柱直(任脉、督脉直),即从头顶的百会穴到下身的会阴穴连线中点构成人体的中垂线。太极拳又名“中正拳”,做到“三平一直”后,就能使整个身体中正,重心下降,下盘稳固。肩与胯保持上下对准的垂直线,符合“上下一线”的要求。两肩齐平(肩的两端与与大椎穴三点成一水平线),防止在转动时出现一高一低,破坏身法的端正要求,失去平衡。练拳时,以四肢各大关节及身体的中轴线为圆心,通过腰带动四肢做弧线运动,同时又以每个局部的中轴为转动轴自身旋转,即形成源动于腰,旋腕转膀,旋踝转腿,系列的空间螺旋运动。 7、动作三,是从八卦掌凤凰展翅式演变来的。难度较大。要反复练习,才能练成。 8、先师陈健侯在教这一式时,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了不同的势式。他在教自己的儿子陈登丰这一式时,因为他胸部动过大手术,去掉三根肋骨,体较弱,所以采用简化的动作:右脚尖翘起,以脚跟为轴,半面向左转左脚成45度。同时身体微向左转,面向左前方。两眼平视前方。两臂慢慢向上挑托,高与与肩平。中老年人不妨采用此简式。 技击含义: 当对方来攻时,我左转体,两手内旋展开,似凤凰展翅,这好似畅开了大门,诱敌深入,然后乘其不备之际,两手外旋,一个腰间掌,把对方先夹住卡住,使之不能动,同时向上托起,拔根,使对方失去重心而跌仆。 二、车轮手 1、蹲身下捋卐字手 接起势,两手内旋成手心相对,然后蹲身下捋,即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随腰的转动,由前向后划弧捋回,身体屈蹲(低架子一直要蹲到底,中老年人,练高架只要稍蹲即可),重心前移,两脚掌着地,脚跟、尾闾、后脑勺成一条直线。两手下捋至腰两侧,手心相对,成下卐字手,即两拇指朝前,食指下垂向下,中指平伸,无名指环起,小指勾起(图5)。 2、跟步前推 字手从两腰际向前推出,两手仍成下卐字手,两拇指朝前。同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右脚跟步,左脚实,右脚虚(图6)。 说明: 1、车轮手一式最早见于明代武当派名师张松溪创造的内家拳。此拳“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孙禄堂宗师吸收了这一式的特点,自创车轮手一式。因为整个动作,像人蹲下,手握两个车柄,然后把车子推起向前,故名。 2、两手下捋(向下画圆),身体同时下蹲,当圆画至两肋时,脚踩手发,右脚一踩,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右脚跟步,足尖着地,离前左脚二三处,停止。左脚实,右脚虚。同时,两手乘势似推车轮,向前推出,两手仍成下卐字手,两拇指似钢针直刺对方。整个动作要求做到平直圆,完整一气。 技击含义: 对方进攻我,我两手旋转成卐字手,划弧,把对方进攻之手化解,然后反守为攻,运劲于成卐字手的两拇指,袭向对方的胸肋部。 三、右懒扎衣 1、转体摆掌 接前势,左脚以脚尖为轴,右脚脚跟为轴,向右转体135,转至面向西,成三体式步。同时,两 字手随身体右转变掌平摆,右手在前,手心向上;左手在后,置于右肘内侧,手心向下,成右阴阳手(图7)。 2、穿掌卐字手 前势不停,左手从右手臂下穿出,在穿出同时两手变成卐字手,左手食指对准右手拇指(图8)。 3、立圆卐字手 前势不停,即以两手手腕为轴划一立圆向前,两手成侧立掌,右掌在前,掌心向左,左掌在后,掌心向右,左手尖紧挨右手掌根,两手蓄于胸前(图9)。 4、跟步按推 前势不停,两手乘势向前推出,两臂略弯曲,两手成侧立掌,前手臂要平,左手尖离右掌根一二寸处。同时,右脚向前迈出一步,左脚跟步,成右丁八步,重心在左脚,坐身塌腰(图10)。 说明: 1、懒扎衣拳势,最早见于明朝戚继光的三十二长势。古人穿长袍,与人搏击时,把长袍随手懒洋洋地卷起来,有蔑视对方的意思。太极拳往往以懒扎衣作为首势,作为第一手,它是母势,其他各式都是由此势变化而来的。孙禄堂先生曾于民国三年,跟郝为真学武式太极拳。孙式的懒扎衣,是由武式“懒扎衣”和“火焰钻心”演变而来的。目标都是攻击对方的胸口(膻中穴),重创对方。本势右脚右手在前,故名右懒扎衣。 2、动作一,转身135度有多种转法。还可以左脚跟、右脚尖为轴,身躯向右旋转135度;或者以左脚跟、右脚跟为轴,身躯向右旋转135度。也可以分两步,先左脚扣步,与右脚成八字扣步,后以右脚跟为轴转体摆掌。一般习惯于哪一种就用哪一种。 3、动作四,“跟步”与“按推”要完整一气,两手要稍下沉后,向前往上推进,发的是整劲,其威力无穷。太极拳主要是练手的,身和脚都是为手服务的,要做到手随意动,手领身动,手动脚动,上下完整一气,作螺旋运动,有圆活之趣。 4、三体式步,原是形意拳中的基本步型。一脚在前,脚尖向前,另一脚在后,斜对前脚跟,两脚相距约自身小腿长的距离,重心偏于后腿,一般是前三后七,故此步型又叫三七步。5、动作四推按至极处时,左脚踩实,右脚微虚,重心落于后腿,要做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 技击含义: 1、懒扎衣被誉为“王手”,其变化无穷。右懒扎衣包含、捋、挤、按四个手法。 对方从右方来击我,我用右手接住对方,用 劲把对方掤出。若对方接住我右手,我右手旋即变成 字手,脱腕,使对方落空,左手从右臂下穿出(暗手),两手一个圆卐字手,画圆推出,加大了推出的螺旋力量,攻进对方要害处膻中穴,发劲击出,使对方倒地。 2、右懒扎衣侧面接手,右手 ,顺势穿入对方腋下,左手卡其手,使对方跌出。 3、若对方从正面进攻,我也可以从正门直击而出。如对方用左拳向我胸部或面部击来,我右臂屈肘外旋斜 化解来力,左掌护胸防其右拳进击;同时,弓步进身,右掌前扑对方面部,左掌下按其胸,双掌合劲,把对方发出。 4、若对方拗手捉我右腕,我即以右手扣定其左臂弯处,使不得前后移动,同时左手内合,左腕内翻,可别折其拇指,接着合掌前推。 懒扎衣的变化和运用,“八法”随机运用,必须口授身传,决非笔墨所能形容。 5、时贤吴文翰先生有诗云:左右“懒扎”走连环, 捋挤按相机用;开合揉堵继按发,采扌列肘靠寓其中。 四、左懒扎衣 1、转体摆掌 接前势,右脚以脚尖为轴,左脚脚跟为轴,向左转体180,转至面向东,成三体式步。同时,两手随身体右转变掌平摆,左手在前,手心向上;右手在后,置于左肘内侧,手心向下,成左阴阳手(图11)。 2、穿掌卐字手 前势不停,右手从左手臂下穿出,在穿出同时两手变成卐字手,右手食指对准左手拇指(图12)。 3、立圆卐字手 前势不停,即以两手手腕为轴划一立圆向前,两手成侧立掌,左掌在前,掌心向右,右掌在后,掌心向左,右手尖紧挨左手掌根,两手蓄于胸前(图13)。 4、跟步按推 前势不停,两手乘势向前推出,两臂略弯曲,两手成侧立掌,前手臂要平,右手尖离左掌根一二寸处。同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右脚跟步,成左丁八步,重心在右脚,坐身塌腰(图14)。 说明: 1、当初孙禄堂祖师传陈健侯时,只传右懒扎衣,陈师把它演变成左右懒扎衣。 2、左懒扎衣主要对付左方之敌。 技击含义: 右懒扎衣技击含义,也适用于左懒扎衣,只是左右相反。 五、开手 身体右旋转90,两手相合于胸前,左脚跟靠向右脚胫骨处,成左丁八步,面向南。两手心相对,立掌向左右两侧开掌,如抱气球,球中之气向外膨胀,两手开至乳根处,微停。两肘成一平线,肘尖向左右,两掌与手臂成直角。开掌时掌指先开,掌跟后开。两脚左实右虚,左脚暗含踩劲,右脚微向上平提,身体微升(图15)。 六、合手 接前势。两手往心口处合掌,掌根先合,掌指后合,如抱着气球,往回缩小之意,如同抱着一个压缩的太极圆球。在此同时,两脚变成右实左虚,右脚向下平踩,身体下沉,左脚微向上平提(图16)。 说明: 1、开合手又称开合掌,体现了孙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孙式太极拳亦称开合太极拳。 2、关于开合手的练习,笔者有这样的体会:两手立掌,手指自然伸展,成圆弧形,开掌合掌两小臂须成一水平直线。开掌,好像有气向外扩张,掌指先开,掌跟后开。开的时候必须运用背肌之力,两姆指开至两个乳根处止(如果开大了,就是“散”了),两手成一个太极,两手像捧一个大气球;同时左脚往下踩劲,右脚微虚,身体上升,两小臂仍为一水平直线,掌与小臂垂直。合的时候,掌根先合,掌指后合,背肌要展开,胸肌要含合,成虚心合掌,两姆指相靠,两个手心微凹,合成一个太极球型;同时,身体向下降(低架子要求蹲到底;高架子:身体微向下即可)。升降开合时脊柱与地面成一垂线,直上直下,不前俯后仰,不左右摇摆。做开合手,手脚开合与身体升降,呼吸,要自然一气,不能有勉强之处。(据陈健侯的再传弟子说,他当初练成开合手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低架子,目前只有个别人练了)整个动作体现了平直圆的要领。练开合手,最易犯的毛病是仅仅两手在动,而胸肌与背肌没有运动,身体也没有上升下降,即没有运用整体的劲力。 技击含义: 1、一般认为,它的作用有三:一是转换衔接作用。孙式太极拳以开合手作为动作转换衔接的基本方法,每转身换势以开合相接,它像“门户枢”,起着承上启下的连贯作用;二是技击作用。先师陈健侯说“太极拳如圆球簧黄,触哪里,哪里就能触发,开合手就如此。”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诠真中说:“开合手,若对方自身后突然抱住我双臂,我即用肘撑住对方双臂,速往下按,并顺势向左转身或向右转身。”这也就先师所说的“转身走”。三、有特殊的健身医疗作用。(详见尤志心开合手的健身医疗作用,中华武术2007年第7期) 2、先达有诗云:太极奥妙开合中,一开一合妙无穷。 七、单鞭 横裆步平抹 接前势,两手腕往外扭旋,两手从心口横平着,如抹竹竿往左右徐徐分开到极处,两掌侧立,掌心向外,手指与眼相平,两眼余光看两手。同时,左脚向左横迈一步,成横裆步(两脚左右开立,同弓步,宽脚尖皆向前。右腿屈蹲,膝与脚尖垂直;左腿微屈)。面向南(图17)。 说明: 1、单鞭一势,因两臂左右分展,形如一条舒展自如的单鞭,故名。左腿屈膝,右腿微曲(或自然伸直)的叫左单鞭。右腿屈膝,左腿微曲(或自然伸直)的叫右单鞭。本式为左单鞭。 2、这一式与一般的单鞭有二点不同:一、两眼以余光顾两手,而一般的单鞭“眼看右手”;二、两腿成横裆步,而一般的单鞭是左弓步。单鞭两手要平,做到体直裆圆。以意运气,下注丹田。 技击含义: 1、单鞭主要对付左右两侧之敌,故两眼要顾两手。若对方右手来击我左方,我两脚变成左弓步,即用左手顺其右手劲路引领,以卐字手化解,使其身体稍前顷,乘机反守为攻,以左手扑其面。 2、若对方左手来击我右方,我两脚变成右弓步,我即用右手顺其左手劲路引领,以卐字手化解,使其身体稍前顷,乘机反守为攻,以右手扑其面。 3、若对方以两手进我正门,我即以两手挂接对方掌腕,左右分击之。 4、若左右都有敌,我要用两眼余光顾左右,用 卐字手化解进攻之力,根据敌之远近,或用掌击,或 ,或捋,或用肘顶,或用肩靠,或用脚蹬其膝。 5、若对方从前方,以右冲拳击我面。我左侧闪进,右手用卐字手卡住其手腕,左手穿掌,至其腋下,同时左脚上步封住其腿,左臂发劲把其摔倒。 6、先达有诗云:单鞭一势最称雄,左像箭来右似弓。松肩沉肘挡四面,钢鞭一击追人魂。近得身来劲变扌列,或推或按任君施。左顾右盼迎头打,进退从人莫相违。 八、提手上势 1、接手 接前势,左手往下划一圆弧线,胳膊靠着身子,左手画弧至右手内侧形成卐字手,手心向上,拇指朝前,食指向右,中指向上,无名指与小指分别环、勾(说明:以下提到的卐字手,无名指与小指都是如此,故不再交代)(图18)。 2、提手 前势不停,左手卐字手向上经面部至左太阳穴处停止,手心向右,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向右。右成卐字手,向下划弧经腹部至左腹下股沟处停止。手心向内,拇指向左,食指向下,中指向内,同时右脚靠向左脚胫骨处,成左丁八步(图19)。 说明: 1、“提手”是指提对方之手,如提重物状,故命。 2、动作一,左手是从左下到右上画一圆弧,动作要圆活自然,至左太阳穴时,要有上提之劲。3、动作二,右 字刁手从右到左下划一圆弧,至左下股沟时,要有内裹之劲。左右卐字手形成上下呼应之势。身要直,腰要塌,两目注视前方。 技击含义: 1、若对方用右拳,向我面部击来,我用左 手接拿其右腕,左旋上提,使对方失重,同时右卐字手接拿其右肘,以内旋之裹劲击向其右肋部。 2、若对方出左手抓我衣领,我左手卐字手卡住其左手腕,使其手不得动,我右脚进一步,插入其档部,用右肘击对方胸部,对方必重创倒地。 3、若对方接住我右手,我即用卐字手化解,上步,用右肩靠对方,使其跌出。 4、若对方握住我两手,我两手一上一下,用卐字手化解,乘势提膝击对方裆部。 5、先达有诗云:遇敌推扑双手合,垂肘松肩往下沉。蹲腿含胸能蓄势,耸面一提见奇功。下势先从左手 ,右手直探敌裆中。待他左手抵防后,左搬右提分外凶。提手本含上下式,全凭起伏建奇功。气发脚跟劲到腕,管教强敌满天红。 九、鹞子钻林 托抹上穿卐字手 接前势,右手从左肘下往上托抹上穿,随身体向右拧转,经头面至右太阳穴处停止,成卐字手,手心向左,拇指向上,食指向前,中指向左。右手托转时,左手外旋裹肘向下穿插,随身体向右拧转,经胸肋至右腹下股沟处停止,成卐字手,手心向内,拇指向右,食指向下,中指向内。同时,右脚往前迈一步,脚尖上翘,跟着地,成左实右虚的后坐步(图20)。 说明: 此式是从形意拳的“鹞子入林”、八卦拳的“鹞子钻天”和赵堡太极拳的“鹞子翻身”演变成。鹞子,一种凶猛的鸟,样子像鹰,比鹰小。像鸟之束翅频频而飞,故名。孙禄堂祖师说:“鹞形者,有束翅之法,又在入林之能,又有翻身之巧,在腹内能收内脏之气。在拳中即能束身缩体。”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曾到赵堡跟陈清平学习太极拳,武禹襄传拳李亦畲,李又传拳郝为真,郝又传拳孙禄堂。孙禄堂创造孙式太极拳,不仅与武太极、形意、八卦有联系,而且与赵堡太极拳也有某种因缘。 技击含义: 1、鹞有钻林之巧,翻转侧翅穿天之技,束翅之法。鹞形重在挑扑二劲,身手速起速落,灵活多变,令人防不胜防。动作如鹞子钻天,先速降低身子而后侧身,钻天一般而起,身子从低猛向高,用浑身整体劲催动手肘打人。鹞在羽鸟之中可称多姿多彩者。它时而斜行飞舞,时而展侧收纵。孙禄堂祖师把它列入形意十二形和八卦中,是让门下弟子仿效鹞的独特功效,在技击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两手成卐字手,左右上下翻转,灵活无比,既能防止对方的进攻,又能寻机攻击对方要害部门。 2、鹞子钻林还有一个转身,是要带肘的,如果对方从右侧向我进攻,我迅速右转身,先用卐字手化解对方的进攻,随即一个右横肘把对方击倒。 十、黑虎出洞 1、托肘 接前势,右手卐字手变掌外旋,经面部向左、向下划弧,摆落至左肘上,手心朝上;左手卐字手变掌外旋,托于右肘放下,手心向上,两手交叉于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图21)。 2、抹肘 前势不停。两手同时穿肘翻转、抹肘,两手心转朝下,复转朝上,两手心向上相迭,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同时,两肘顶向左右两侧(图22)。 说明: 这一式是八卦掌中的“黑虎出洞”化裁而来。本式把两手喻之为“黑虎”,可想见凶险。 技击含义: 对方按我双臂,我抽手,用托肘抹肘动作化解,并以两肘向左右两旁撞击对方。 十一、白鹤亮翅 1、按掌 接前势,两手背从胸部下按至小腹部。两手臂要直,两手掌要平,与手臂成直角(图23)。 2、双托掌 前势不停,两手手心向上,同时往上托与胸齐,身体重心微向后移。这一手又叫托千斤(图24)。 3、翻手下按 前势不停,两手同时内旋翻转,转至两手心向下,下按到腹部,两手臂要直,与手掌成直角,同时身体重心前移,成右弓步。这一手又称按万斤(图25)。 4、双手亮翅 前势不停,两手外旋,两手从下往上,向前划一弧线,至两手心朝上,稍宽于肩,与头平,身体重心后坐(图26)。 说明: 1、此式分展两臂,身脊中直形如鸟翼,状如白鹤亮翅而得名。我们观先师演练此式,确如白鹤在亮翅,漂亮已极。 2、白鹤亮翅有两式,一为单展式,二为双展式。本式为双展式。先师陈健侯教子女健身的用的“九手”用的是单展式,而本套路用的是双展式。也可以单展与双展两式连做。本套路中双展式已融入八卦拳中的“龙形平托掌”的功法。主要是插入对方腋下,提起拔根,把其发出。 3、双展前有一个螺旋动作,以加大双展时的发劲力量,发劲时要快、脆、有力。 技击含义: 1、若对方从身前用双手击来,我左手向左侧展开对方的右手,右手向上往右侧展开对方的左手,对方的力分散不整,我进一步,插裆,用迎门靠,把对方跌出。 2、若对方用右拳自上而下击我头部,我左手上扬挡住,使其落空,拔根,我右手旋转而上击其胸口,把其击倒。或者,我迎其势,束身而上,使其右拳从我右臂外滑脱,使其身体前俯,失重,我顺势猛击其背部,使其跌出。 3、若对方在左侧向我进攻,我用左手由其腋下穿提上展,右手下按,使其仰面而倒。 4、此式即能顾左又能防右,左顾右盼,腰杆平转,至灵至速,变化无穷。若对方在左侧擒我左腕,我即仰腕后撤,到左胯旁,同时右掌击其左耳,其必倒下。如果我继以左掌击其右耳,其必重伤。这两手叫左右“展翅”。 5、对方用左手击我太阳穴,我用右手架格,如其用左手击我腹部,我则用左手向下往下采开,同时起左腿踢其裆部。 6、若我用提手式将人打出,如对方外功甚大,手劲有练抓力的,用左手或用右手自上抓来,我遂进身上步闪过其手,再往上将右膊抬起托其肘处,往外 劲将其打出。 总之白鹤亮翅一式的使用,变化无穷。有口诀曰:“海底捞月亮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 十二、抱虎推山 1、虚步化掌 接前势,两手成卐字手,同时往下画一立圆,下落到胸前,成侧立掌抱于胸前,似抱虎状,两拇指相对,两食指下垂,两中指向内。左脚屈膝后坐,右脚跟着地,脚尖上翘(图27)。 2、跟步推掌: 前势不停,两手向前推出,与胸平,在推的过程中,两掌成侧立掌,两手心相对,掌缘向前,两胳膊似屈非屈,似直非直,两眼看前方,停止。同时,右脚往前迈步,左脚跟步,成右丁八步(图28)。 说明: 1、“抱虎推山”,当抱敌时,敌思远遁,即乘势用手前推之。又名“抱虎归山”者,视敌为一虎,抱而掷之。“虎”喻敌,“山”喻敌之强大稳重。“抱”应作广义理解,不只是“搂抱”的意思,而是有束缚、控制的意思。“推”,撼动、掷放之意。此外,“山”还有一解,就是指鼻根。鼻根,又称山根。所以抱虎推山,又有击打其鼻根的意思。 2、在做这一式时,关键是要把“抱”和“推”两个动作做好,不能做成“如封似闭”。“推”出这一动作,两手先上提蓄势然再推出,推出时两掌暗含向下、向上、向前的旋转推力。切勿直推直出。 3、推出时有两个力,一个是推力,一个是按力。即在接触对方时,先用五指按住,然后用掌根发力,把对方推倒。 技击含义: 1、若对方以双手直击我胸,我即以两手上提,架住,用手腕之力把其拳拨开,然后突然下沉,使对方失重,我即上步,乘势把对方推倒。 2、若对方用左手来击,我亦用左手截之,我速再用右膊拗抱敌人之身腰擒起,摔倒在地,好像如壮士捉虎推山之势。 3、若对方用右手来击,我亦用右手搂截应之,而发左掌贯击其右耳或山根(鼻根)。4、若对方从后方来击,我先用右手 接其手,随即反手按其裆中,而以左掌推击其胸或头部。 十三、开手 动作与第五式“开手”(图29)。 十四、合手 动作与第六式“合手”(图30)。 十五、左搂膝拗步 1、转掌抱球 接前势,两手同时旋转抱球,转至至两掌相对。左手在上,手心向下;右手在下,手心向上;两手相距为本人两乳根间的距离(图31)。 2、扣步接手 前势不停,右手从左手下往右划一平圆,至身体右侧稍低于肩,手心朝上。右脚同时以脚尖为轴,脚跟外扣,成扣步,腰要塌住(图32)。 3、提腿搂膝 前势不停,提左腿,腿与腰平,同时左手搂膝(手掌平展,手心向下,绕膝划弧),至左胯旁,拇指与食指张开,呈半月形,肘尖稍向前方(图33)。 4、跟步推掌 前势不停,右手变卐字手,螺旋形由右侧腰际经胸脯向前推出,成侧立掌,手臂似直非直,似屈非屈。左手拇指、食指撑开成半月形,到大拇指离胯二、三寸处停止,掌心向下,肘尖微向前。与此同时,左脚往前左迈步,右脚跟步,成左丁八步,面向东(图34)。 说明: 1、拗步 就是左脚在前,推右掌;右脚在前,推左掌。本式为左搂膝拗步,即左脚在前,推右掌。 2、动作一,手不离抱球,是这套拳的特点。意念中所捧之球不是虚幻的,而是实在的充气的有力度的弹性之球。 3、动作二,“扣步”与“接手”要同时完成。手要平,腰要直,尾闾正中,不能前俯后仰。 4、动作三、动作四,右手前推与跟步要一致,完整一体,要有圆活之趣。左手搂膝至左腰际,停止,手如叉腰状,肘尖要稍朝前向。整个动作,处处要做到平直圆,成型时,要有八面支撑之感。 技击含义: 1、若对方从右侧打来,我扣步接手,左手接其手腕,右手接其肘部,然后以卐字手,将其击出。 2、若对方从左方用拳脚进攻我中下两盘,我上步顺手下搂膝直接化解对方攻势,包括用手搂(拨开),提脚可避、可踩,此为防守也。同时,我跟步用右手击其心口或面部,此反攻也。所以说,“搂膝拗步攻且防”。 3、我用顺手搂对方时,如果对方臂外逃上转,来击我头部,我即随沾其臂,向内扣合,仍用搂手搂开,继用右掌推击之。 十六、手挥琵琶 退步搓球 接前势,两手五指自然伸直,手心相对,虎口向上,两手作搓球状,左手往前伸,伸到极处,右手往回拉,附于左肘部。同时,右脚往后退一步成虚步,左脚回撤,至右脚前,脚尖点地(图35)。 说明: 1、本势一前一后,随同身体右转左旋,下落上翻,外挥内合,故名“手挥琵琶”。 2、松腰胯,送胯,即送左腿,同时右手有下按回收控制作用,左手掌有向上向前搓之力。上述动作必须一气完成,头直身直,不偏不倚,重心下降,神气稳定,腹内松静,周身轻灵。整个动作过程以错劲为主贯穿。先师在日,称此势为太极桩。 3、先师在教授此式时,单练要求站半小时以上。 技击含义: 1、若对方用右手来击我胸部,我右手往里收合,以粘贴对方手腕,往右侧下采,左手向上收,前穿以掌腕粘对方的肘间,像怀抱琵琶一样。此式灵活多变,首先是一个上下相合的劲,我一手管住对方的肘,一手管住对方的腕,上下一合,对方走化不及则被拿。其次是一个前后相搓的劲,左扌列右采伺机应用,可折对方手腕和和臂肘。 2、对方握我右腕时,我右手向怀内后撤,以揉化其力,以左手指点戮对方胸胁等部位。 3、对方用拳向我迎面击来,我以左手尺骨一侧粘住对方,手变 字,向左下圆转勾挂开,同时,以右手击其咽喉。 4、“手挥琵琶缚敌臂”,我用双手捋采对方右臂,使他突然前倾,同时释右手,用掌或拳,猛击其面。 十七、风轮手 1、左进步盘球 接前势,右手从左手肘下平直穿出,左手同时往回抽,两手如手心抱着一个气球,在盘旋。同时,左脚左摆步,成错综八字步(图36)。 2、右进步盘球 前势不停,两手一穿一抽盘旋半圈,转至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掌心相对,同时右脚上步往右摆,成错综八字步(图37)。 说明: 1、两手上下盘转穿掌如风轮在转动,故名“风轮手”。孙禄堂宗师在八卦拳学中说:“巽卦,风象也。风轮掌者,拳之式也。”杨汝霖先生传下来的八卦掌中也含有风轮掌法。李传义传的武当门器械三十六剑,其中有,风轮六剑。孙禄堂先生把风轮手引入太极拳,良有以也。 2、动作一、二,其实是走趟子的架势。会走趟子的,很容易完成。穿掌用是形意拳中的横拳动作。 技击含义: 盘掌前进,一手穿掌,直击对方胸腹以上部位,或上托对方来手;另一手因应对方手势粘住对方腕部向下撅之。 十八、上步搬拦捶 1、平花掌一小圈 两手成下卐字手,手心相对,由前向右、向内,经胸腹部,向左划一小平圈(图38)。 2、平花掌一大圈 前势不停,两手完成一小圈后,再划一大平圆,左掌心向上,右掌心向下,从身体左侧,再向前,向右平抹,至左手在左胸前,右手在右腰侧(图39)。 3、上步搬 前势不停,上左步,左手内旋,掌心向内,右手外旋,握拳翻转,拳心向上,似有把来拳搬开之意(图40)。 4、翻掌拦 前势不停,左手翻掌,手心朝下,提于胸腹前,含往前拦之意(图41)。 5、跟步捶 前势不停,右脚跟步,成左丁八步,右手成拳(金刚拳),内旋经左前胁向前、向下钻捶击出,目视右食指中节。同时,左手握拳,拳心向下,贴于右手肘臂部(图42)。 说明: 1、“搬拦捶”又叫“板拦捶”。武式太极拳作“搬揽捶”,仅一字之差。孙式的“搬拦捶”,它是由武式与少林拳小红拳的“下栽捶”演变而来。 2、平花掌一小圈,是把对方引进,平花掌一大圈,是用手外侧击削对方之头部或颈项。由于两个圆圈,像巨风形成的旋涡,螺旋前进,威力无穷。被击者必然倒地,立毙。故此掌不能轻用。 3、此“捶”名列“太极五捶”之首,可见这是一招极为凶狠的招势。从拳势的名称已可看出,该势的技击特点是:一搬二拦三捶,三招连环招法加进步。“上步”是连续,以适应“搬、拦、捶”抡臂搬化,护中拦截,远拳捶击,“一打就是三下”的技击三步曲的步法连续逼插、进套、跌打的需要。 4、此势之“搬”,腰臂连运,化中有打;此势之“拦”,臂随腰出,手上还有一个“上 下按”的小动作,追、封、截、打;此势之“捶”,顺势进步跟上,捶击胸胁。“搬拦捶”三招连环,环环紧扣,一气呵成,瞬间出击,防不胜防。 5、三招要一气成,前后势要衔接得天衣无缝。右拳击出要有拧旋之意,螺旋前进,无缝不钻。此招可反复单练,熟能生巧。 6、搬拦捶之“捶”,进步跟上,顺势击拳,捶击之谓。其出拳、收掌、弓腿要一气呵成。动作失调,拳势也就散乱。出拳捶击亦不宜直臂远伸,出拳太过,易失重心,劲力也会僵涩中断;出拳亦不宜过高,过高易落空,宜在心窝胸肋间。 技击含义: 1、沈寿太极拳体用全诀说:“进步搬拦捶胸胁,搬拦得法显技艺。”“搬、拦”虽是短打拳法中攻防兼备的运作,但在三招中还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是为最后的“捶”击,重创敌人服务的。而最后的“捶”,必须在“搬拦得法”,引出对方顶抗性的反作用力,正门洞开,胸胁暴露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捶”之犀利的前冲直击的作用。所以有“搬拦得法显技艺或显神奇”的说法。 2、对方用右拳向我进攻,我以右手接其右腕,向右一滚一压,谓之“搬”。继以左掌顺对方小臂上边向前推出,或推其大臂,谓之“拦”。若对方抽回右手,我乘势,以右拳直击其胸,谓之“捶”。 3、对方用拳当胸击我,我顺手向内搬开。对方想避之,我用左手拦之,乘机用右手击其胸。 4、搬拦捶有上、中、下、左、右、前、后七种,招法大致相似,可随机应变。或推手搬拦,提手搬拦,或腾手搬拦,或截手搬拦,或削手搬拦,或劈手搬拦,变化无穷。有诗云:“当中直去在中脘。左右斜开主肋下,上打咽喉下丹田。步下往来分进退,迟速封闭认机关。”十九、如封似闭 1、托肘 接前势,左手往右下穿托,手心朝上;右手成掌,手心朝上。左右右两手十字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图43)。 2、抹肘 前势不停,两手同时抹肘,翻转,两手心均朝下,两手相合,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图44)。 3、退步盖掌 前势不停,两手同时向左右两边分开,右手与右肘平,左手与左肘平,掌心向下。两手向前、向下盖掌,至腹前。同时右脚后撤(图45)。 4、翻掌收步 前势不停,两手掌往下经小腹,向内、向上、向前翻掌,手心向上,同时身体重心后坐成左虚步,目视前方(图46)。 说明: 1、古代的大门有有两扇门组成,每扇门上有一环,关门之用。“如封似闭”就像两手拉住两个门环把门关起来那样,故得名。封闭意其意思为关闭,不让对方进攻我。 2、托肘抹肘是“三十六手”特有的一种动作,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完成。双方较技时,控制对方的肘,和保护自己的肘不被对方控制,是战胜对方的重要一招。而36手的托肘抹肘,既可以护自己肘,又可以控制对方的肘。 3、盖面掌,是八卦掌中常用的掌法。孙禄堂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