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学习与研究之二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学习与研究之二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2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学习与研究之二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3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学习与研究之二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4页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学习与研究之二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选修一 学习与研究之二学习与探究之二 近代中日改革成败之比较历史习作展示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近代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影响和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历史习作,锻炼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运用收集历史资料的多种途径和基本方法,能客观分析和运用所收集到的材料。 学习撰写历史习作,了解撰写历史习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知道撰写习作的多种形式,写作应做到有论有据,史论结合,逐渐提高撰写历史习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中日近代改革成败的比较,明白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培养与时俱进的精神;形成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观念。 通过撰写历史习作,培养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 学习如何与同学合作,如何与人交往,明白尊重他人和自我尊重的道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确定习作的主题。可以就两国变革的某一方面进行比较,例如通过比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背景,探寻中日两国改革不同的经济根源、不同的传统、不同的地理环境对改革的影响等;也可以就两国变革的某一点进行比较,例如探究英美等列强对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支持程度等;还可以从中得出改革启示,例如从变革中看中日两国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等。 介绍写作比较类文章的形式。建议学生在文中采用多样的形式,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如图表形式、绘画形式、数据统计,等等。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特长爱好自由选定。例如文笔犀利、文采优美的同学可用赏心悦目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对图表有兴趣的同学可用简易直观的扇形图、柱形图或表格的形式说明问题,爱好绘画的同学可用形象生动的图片、漫画说明问题,对数据敏感的同学可用客观科学的统计数字表达主题。诸如此类的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创造,当然也可几种形式兼用,但要注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介绍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可推荐一些参考书目和网站,以便学生查寻。 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各组成员讨论确定习作主题、比较形式和写作思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初稿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及时对内容、结构、论点、材料、文字等进行调整、检查、核对和推敲。引导学生把历史习作当作艺术品来对待,不断雕琢,不断修整,精益求精的过程也是培养自己对工作专注、执著的过程。 活动过程 主持人开场白。例如“同学们,今天是本学期历史课习作的第一场展示会,本次展示会共分五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是我们每个同学艰辛努力、齐心协作的结果。接下来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展示习作成果。每组派一代表简述自己组的作品,可以通读习作,也可以仅仅朗读作品有特色之处,小组其他成员再作补充,如:“这篇习作最让我满意的地方”、“本次写作活动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我是如何解决的”、“我是如何收集资料的”、“小组习作最大的合作感受是什么”、“习作尚存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意见”、“本次活动最值得传扬的经验是什么”,这些既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也是教师对习作评价的依据。 总结,组织讨论。待各小组互相观摩、交流心得之后,老师针对各组发言中的典型问题作一小结。如:最值得传扬的十条经验,杰出习作成功的六大因素,最值得注意的三大败笔,最值得推荐的五大网站等。或者老师对于学生习作中具有意义的观点组织讨论,主题也可以是教师预先设定的。如:“明治维新的成功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启示”、“由明治维新的失误看现代化的失误”、“学了明治维新,你能为戊戌变法选择更好的出路吗”、“改革充满了曲折,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体会”、“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如果你是国家主席,你预备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讨论过程中特别要抓住“不同声音”,关注具有创造性的发言。 评选优秀习作。应尽量多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以颁奖的形式鼓励学生学习。如可设立最佳合作小组奖、最有创意习作奖、最有价值资料奖、最佳写作态度奖、最佳组织奖、最佳口才奖、最佳构思奖、最佳文笔奖、最佳沟通奖等奖项,并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推荐优秀的作品展示在班级墙报栏中,以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特别优秀的习作可推荐至相关报刊、杂志发表。 活动总结 写历史小论文是件艰辛的工作,从选题、理材、构思、写作、修改到定稿,每一步都颇费心血,但辛劳的过程也是收获和成长的过程。习作锻炼了每个人的比较思维能力,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篇习作的撰写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今天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现代化过程中,往往旧的问题尚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人们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中奋力开拓,而解决问题的出路仍有待于不断探索。历史课就是从这样的视角去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树立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 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评价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意识。 评价方法 制定活动评价表,采用观察、自我评价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法。 评价过程 给每个小组发放评价表格,根据表格使用说明自行填写,填好后收回。 活动评价表 表格使用说明:每一项评价内容有四个评价标准,分别为A、B、C、D。A代表达到最佳标准,B次之,C一般,D代表没达到标准。在小组自评一列除了课后总结一栏要有文字说明,其他填写A、B、C、D即可,教师点评一列需老师填写评语。 评价内容 小组自评 教师点评 活 动 过 程 写作态度 能收集和整理材料 能领导和组织小组成员 能与同伴交流观点,相互沟通 能指出并反思活动中的问题 能提供合理化建议或解决方案 活 动 结 果 主题新颖 构思巧妙 论据充足 资料价值高 文笔优美 特色创意 课后 总结 本小组在活动中的总体表现 评价总结 每一篇习作连带评语都要写进学生成长记录内,习作的目的是通过习作发现学生的不足和闪光点,使学生改进不足之处,发扬闪光点,鼓励学生不断进步,自我完善。 资料与注释 发散性思维 一般运用于比较历史现象不同点以及前因后果的比较分析。对历史事件的不同点一般是从事件的背景、领导者主观目的、内容(经过)、性质和结果等不同角度去比较。发散性思维体现多面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承认历史现象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生动性。 收敛性思维 是以“集中”为特点的逻辑思维。它一般运用于对历史现象的“共同点”或“特点”的归纳和概括。收敛性思维的运用使我们在比较历史现象时更容易抓住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两者在思维过程中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特点。 纵向思维 侧重于从时间和历史的角度去思维。它要求从对历史事件或社会形态的过去、现在的比较分析中,发现事件或社会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前后的联系,从而把握事件发展脉络及其本质的思维过程,探求历史事件或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关系。 横向思维 是截取历史的某一个横断面进行比较研究的思维方式。它具有同时性、横断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把两件和两件以上的历史事件放到同一个时间层面上进行比较,找出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是沿着不同方向进行的比较思维,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立体认识。例如在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时,既要纵向地联系改革前的日本社会背景(如封建势力强弱、经济发展水平和阶级力量对比等),同时又要把明治维新和整个19世纪中期的世界史的宏观大背景进行横向联系比较,这时的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和德意统一运动构成了整个资本主义运动(革命与改革)潮流的有机组成部分。 图表比较法在历史学习中的运用 图表比较法就是根据历史知识的内在规律,以求同求异为原则,将同类、不同类知识列入图表进行比较,以简明的信息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促使其感知、思维、判断、辨识、想像、分析等心理活动都处于活动状态,有利于智能的发展。 数据统计比较法在历史学习中的运用 这种方法主要应用在与数量相关的史实上,首先要根据资料提供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再把统计结果进行比较,然后分析异同,从中找出发展变化的趋势,最后把变化的趋势和整个历史时代联系起来,找出造成这种数量变化趋势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根源,做出定性结论。简言之,就是根据某种历史现象或组成该现象的各种因素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数量多寡及其相互关系,以确定这种现象的本质属性。 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背景相同:两国在变法之前的社会历史条件基本相同,都是封建主义国家,在近代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都很严重,都有沦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的危险。在经济上,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经济有初步发展,但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发展艰难。在政治上,封建统治都很腐朽,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 目的相同: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都以西方为榜样,以改革为手段,企图在保留封建地主阶级特权的前提下,全面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因此,中日两国都面临着同样的课题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以使国家臻于富强。 改革路线相同:两国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戊戌维新领导人早期寄希望于达官贵人,尤其是圣上光绪的一声谕旨。政变后仍抱定“惟有一策,尊皇而已”。日本维新派在改革路线上死死抓住的也是政变前并无实权的傀儡天皇。 维新纲领相同:戊戌维新派在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改革封建官僚机构;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求“以工定国”;科学文化方面力主废除八股科举,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教育、新闻、出版、文化事业,培养资本主义所需人才。明治维新的施政大纲同样是皇权专制与西方议会政治的结合。一方面宣布“天下政权奉还朝廷,政令应出自朝廷”,一方面强调“设上下议政局,万机应决于公议”,这是明治政府的基本政治纲领。此外,还有“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改革政策。因此,两国的施政纲领非常相似,而且中国维新派拟订的变法纲领和变法步骤都是从日本明治维新学来的。 维新派的社会基础相同:中日两国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都主要是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改革派力量和正在资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两国维新领导人物大都出身封建家庭,对现状有强烈不满和深切忧虑,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西方文明的影响。这些人中的优秀人物,就构成了两国维新运动的领导骨干。 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不同点 中日两国的改革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不同:日本的明治维新(1868年)处于国际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自由竞争,当时西方列强的侵略手段主要是商品输出,占领被侵略国家的市场,掠夺原料,从而牟取暴利。这就给日本明治维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措施)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中国的戊戌变法(1898年)发生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即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搞资本输出,在被侵略国家开矿山,建工厂,修铁路,办银行,控制该国的经济命脉,同时对被侵略国家实行领土占领与瓜分。当时的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在腐败的清政府统治下积贫积弱,是西方列强侵略的重点对象,尤其是马关条约签订后,首先是日本,接着是英、法、美、俄等国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开矿。外国企业利用它们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以及从清政府那里获得的种种特权,大肆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劳动力,疯狂地占领中国的商品市场。洋务运动后期产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势力极其微弱,根本无法与之竞争,中国戊戌变法的实施也就没有宽松的国际环境和条件。 中日两国改革的前提迥异:日本的明治维新是通过激烈的武装斗争,推翻了德川幕府,扫除了最大的封建顽固势力之后,由掌握实权的明治天皇进行的,这不仅为明治维新扫清了障碍,而且为新法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内部条件,武装倒幕战争亦发动了群众,使维新运动得到了包括商业资产阶级、中下级武士、市民、手工业者和农民的广泛支持。中国的戊戌变法只是几个维新派人物与没有掌握政治实权的光绪皇帝少数人参与,不是采用武装斗争的形式而是利用诏书的形式进行的,维新派的地位和力量之虚弱是十分明显的。须知一切革命的动力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远离人民的革命其失败是必然的。1898年9月21日,慈禧与荣禄发动政变,囚禁光绪,逮捕维新派,杀害“六君子”,废除变法法令。戊戌变法只推行了103天,便被封建顽固势力镇压了。 维新派掌握权力的大小不同:自上而下形式的社会改革,古今中外都不乏有成功的先例。其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改革者(集团或个人)必须拥有最高统治权力。中日在维新前,中央实际权力与名义权力都是分离的。在日本,全国最高统治权是掌握在将军手中,天皇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在中国,慈禧太后握着朝廷大权,光绪只是名义上的皇帝。虽然两国维新派都是分别依靠无实权的天皇和光绪帝,但实质不同:日本的改革派是利用人民的力量,经过戌辰战争推翻了幕府的统治,掌握了最高统治权,所以改革得以顺利实行。而中国,维新派从变法一开始就主张“君权变法”,认为中国的君权至高无上,只要君主决心变法就可立刻见成效,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有见地的。但历史的悲剧在于,维新派所寄希望的只是一个无权的皇帝,而他们在变法中又没能采取可行措施来改变君主无权的状况,结果维新运动被武力镇压下去。这是维新派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无论是鼓动帝党向后党夺权,还是提前策划武力除后(慈禧)行动,在新旧势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都注定不会成功。从根本上说,要打倒维新运动的对立面后党,只有推翻整个朝廷才能实现,这是维新派力所不能及的事。因此,维新派寄托于光绪帝的改革事业,一开始就带有极大的虚幻性。 依靠力量不同:明治维新的骨干力量是日本中下层武土。幕府末期,由于幕府和各藩财政状况恶化,中下层武士的经济地位日益低下,有时甚至俸禄不保,生活无着,不少武士沦为浪人;严格的等级制度,又使他们深受政治压制,难有出头之日,福泽谕吉自幼“对门阀制度表示愤恨”;加上西方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种种因素,都促使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向往社会变革。同时,他们同幕府和藩主之间的经济依赖关系日渐破坏,政治从属关系相应松弛,可以有很多机会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维新前夕,“最热心的荷兰学者往往是浪人和下级武士”,“他们中间有不少人获得了相当多的西方科学和思想知识”,“习知海外的发展大势”。 日本维新派联系的社会力量,也同中国维新派大不一样。日本维新派不仅公然同足以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强藩结盟,而且以町人阶层(商人、手工场主、农村富农)为其靠山。町人大力支持维新派,“安政大狱”逮捕的维新志土梅田云滨,得到了全国豪商富贾的资金捐助。他本人也借助他们的财力,经营长州藩物产买卖。对倒幕运动有重要推动作用的樱田门事件,其金融支持就出自水户地区的翡粉制造主樱岗的腰包。不少町人直接出面参加维新事业,如绉纱机主利喜藏、棉布批发商菊地教中等,有的人还献出了生命。船中八策的起草者坂本龙马,自己就是个酿酒家。“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更有力的证据,则是鸟羽、伏见之战的军饷(这一仗为维新派军事胜利的关键)及明治政府的财政,主要靠三井、岛田、小野等大商业资本的借贷。明治政府军所到之处,大商人都缴纳了所谓“御用金”。虽然并非自愿,也说明在维新派与幕府之间,他们宁可选择前者为自己的利益代表。农村富农也多支持维新派,以他们为主干组成的长州“农兵队”,在戊辰战争中发挥了作用。仅小郡宰判一地,就拥有10支农兵队,兵力2 340人。新发田藩新兴地主、富农也组织了“草莽队”,同维新军队一起作战。 中国维新派主要从官僚和知识分子中寻求支持。其依靠重点为清廷中的帝党和以张之洞为首的部分洋务大员。这些人改革封建政权的愿望不强烈,对基本的封建制度则加以保护。他们脚踏两只船,见风使舵。至于富商大贾,保国会虽有列名,但至今未见足够材料说明他们给维新运动以较大的人力物力支持。资本家中,张謇同维新运动关系较深,但不是其核心人物,政治态度比康梁更软弱。可见,中国维新派既无日本强藩那样的强大政治后盾,又无日本维新派赖以持久活动的雄厚经济实力,因而在政治上难有作为。 维新派领导人的能力、经验不同:明治维新领导人多为长州、萨摩藩的中上层武士。他们同藩主有世代相传的比较紧密的历史联系,对藩内政治也有较多发言权,又比较了解下层武士动向。他仃1大多参与了藩政改革,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掌握了藩内实权,受过比较长期的政治锻炼,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因此日本维新派精明强干,长于韬略,大多是出色的政治家、权术家或军事家。他们目标坚定,百折不挠,死死咬住夺取政权这个环节不放。在步骤上,稳扎稳打,谨慎行事。新政府成立,施政方针只有再三斟酌后改定的五条誓文,并无“倾盆大雨”,却实实在在地初步改造了政体。然后逐步实行废藩置县,取消身份证,废除士族华族特权,改正地税,发展实业和近代教育,最终实现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开化。为废除不平等条约,从1869年正式谈判开始,到1894年签订日英通商条约,基本恢复关税自主,取消治外法权,争得国际贸易最惠国待遇,其间花费了25年时间。到1910年实现废除不平等条约,次年签订新约,完全取得关税自主权,前后花了42年时间。这表现出明治维新具有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性质,也表现出明治维新领导人物的坚韧毅力。在策略上,步步为营,选择了阻力最小的路线和做法。 戊戌维新领导人普遍缺乏政治实践锻炼。他们成长于书斋,缺少谋略,维新前都未从事过社会管理工作。谭嗣同虽豪爽任侠,却无法掩饰书生本色;虽阅历广泛,但也不是政治家。中国维新派没有同任何一个地方实力派建立起如日本维新派同强藩主之间的那种密切的一体关系。政变后,维新派纷纷浪迹日本,萍踪四海,连一度作为维新派大本营的湖南省,也无立足之地。戊戌变法103天,奏议无数本,上谕无数条,不分轻重缓急、主次先后,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更糟的是,这些条令几乎没有一条能够扎实贯彻下去。维新派又不懂得争取同盟军,在维新运动初期,洋务派包括李鸿章在内,无不争相趋附,但维新派却对实力最强的李鸿章派系力加排斥。在处理翁同和问题上,他们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光绪帝刚宣布变法,后党就斥逐帝党中最能左右政局的翁同和出京,维新派不但不努力挫败后党阴谋,反而利用光绪帝思想日渐激进、同翁产生了一定程度矛盾来促成此事。从曾朴孽海花透露的材料看,急于以帝傅自居的康有为多少负有责任。其实,在维新派同顽固派的激烈政争中,翁、李和王朝内部的洋务派分子、其他非后党官僚分子,是可以起到缓冲矛盾、甚至牵制削弱顽固派的作用的。可是维新派没有看到这一点。至于维新派同民众运动的联系就更谈不上了。他们害怕农民斗争,把维新运动作为阻止农民革命的手段。这从他们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中清楚可见。 明治天皇与光绪帝个人条件也不同。明治维新后,随着天皇制确立,明治天皇成了全国最大的财阀和地主,成了日本名副其实的最高统治者。他早年参政,励精图治,左右都是维新派权臣辅弼,得以很好地发挥其统治才能。光绪帝虽有抱负,并富有年轻人的敏感和热情,在政治上积极支持了戊戌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的政治偶像。但他长于深宫,终其一生都跳不出那拉氏股掌。 维新派政敌之狡猾、强悍程度不同:幕府将军对日本全国控制的程度很弱,而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力量十分强大,对清朝全国仍然拥有很强的控制力。幕府的统治经验与专制程度,与清朝相比大为“逊色”;幕府将军的统治才能与慈禧相比,只能甘拜下风。 英美等列强的支持程度不同:英美对明治维新竞相扶植,并给予直接的物质军事援助。政治上偏袒强藩,经济、军事上源源提供工业晶和武器,并帮助培养人才,直到指导长州藩训练军队、改善军备。英国曾同长州、萨摩发生过公开冲突,但自那以后,长州、萨摩藩主及维新派认识到闭关锁国政策的不现实,转而采取同英美交往,主动向西方学习,并在倒幕斗争中寻求其支持的策略;英国也从中领教了日本人民的抗争精神、日本国内革命形势所造成的社会危机以及维新派的潜在优势,因此改变了过去单方面支持幕府的态度。双方都在维护自身利益基础上,重新估计了局势,同过去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就连一贯倒向幕府的法国,在戊辰战争中也“严守中立”,未予幕府军队政治承认,更未对维新武装予以干涉。 列强朝野对戊戌维新不乏恭维、赞助之举。一些外籍人士及团体,尤其是广学会,对戊戌维新的兴起有不小的推动作用。英美日驻华使馆,在政变时援救保护过部分维新领袖。政变后,日本政府和政界要人继续为维新派提供了活动场所和部分经费。但庚子事变后,列强不约而同转向开始驯服的慈禧,不再积极过问光绪亲政一事。在“自立军事件”中,英国政府出卖了唐才常等志士。日本政府则脚踏三只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