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财经大学刘明国专用讲义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西方经济学(下册)课件授课人:刘明国授课对象:财经类本科授课时间:每周3节,18个周参考文献:1、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2、阿尔弗雷德艾克纳: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3、安托万.多迪默,让.卡尔特里耶,张增一译:经济学正在成为一门硬科学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4、张建平: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5、N.格里高利.曼昆著,梁小民译: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著,陈昕、 费方域译: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7、刘明国:经济长期增长研究以谈判势力为重心的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不是要得到对经济问题的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学习怎么样避免经济学家的欺骗。” 塞利格曼塞利格曼:现代经济学的主流,伦敦,麦克米公司,1962年,4页。 我们所学的失业理论,无助于我们就业,但是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失业。一名西方经济学者的自嘲一则寓言:狗屎GDP。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存在一些“寓言”。 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资本理论中的寓言和真实性:替代生产函数,经济研究评论,1962年第3期,193-206页。作业与讨论题目:1、中国(或世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基于某某视角2、为什么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民众生活越来越苦、压力越来越大?3、对我国农民收入问题或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研究4、中国转型以来为什么通货膨胀那么高?或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原因的研究。5、对我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或城市化程度是不是越高国民收入水平就越高?)6、对我国房地产业形势的研究(现状与产生的原因、政策与发展趋势)7、对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的研究(现状与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对策)8、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现状和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对策)9、对我国农业产业化(或现代化)问题的研究。10、中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注:任选一个,组团完成,团队人数5-6人)导 论1、宏观经济学的概念与方法论1.1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研究对象、方法、目的、主要变量1.2微观经济学回顾1.3本书内容,特指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并不代表人类已有的所有宏观经济思想。1.4宏观经济学方法论(1)不能用微观的逻辑代替宏观逻辑。同素异形体给我们的启示。(2)不能用数学的逻辑代替经济学的逻辑。(3)建立在虚假前提下的理论纯粹是智力游戏和骗术。(4)离开了自然资源、制度、社会文化、历史条件抽象地探讨宏观经济运行,是隔靴捎痒、舍本逐末。2、宏观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1大萧条2.2古典经济理论在现实面前的苍白2.3凯恩斯与其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3、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历程3.1原凯恩斯主义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为代表。3.1新古典综合派产生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有萨缪尔森、希克斯、曼昆等。3.3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同时代出现,代表人物为英国前桥大学的罗宾逊夫人、卡尔多等,是与新古典综合派针锋相对的宏观经济学流派。3.4新凯恩斯主义产生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因于世界经济表现出了新的问题滞胀,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利茨、布兰查德、费尔普斯、伯南克。3.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产生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代表人物有卢卡斯、弗里德曼、马丁.费尔德斯坦、阿瑟.拉弗、乔治.吉尔德3.6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第九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1、国民经济的两类核算体系(1)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 物质产品平衡体系是经互会组织根据会员国的实践经验,制定的适用于计划经济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制定MPS的基本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它根据劳动的性质,将国民经济划分为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而在非物质生产领域投入的社会劳动,不增加供社会支配使用的物质产品总量,所以不创造国民收入。 物质产品平衡体系形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联合国的承认。直到1971年,联合国统计处出版了名为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基本原理后,才承认了这套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只限于物质产品,故又称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2)国民收入核算体系(SNA)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作出重大贡献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和英国著名的国民经济核算专家斯通。1953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它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3)两大体系的主要区别1、理论上的区别:MPS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为基础,SNA体系以萨伊的生产要素理论为基础。 2、统计上的区别:在MPS体系中不计算劳务价值,仅计算物质产品,SNA体系计算劳务价值。 3、计算方法上的区别:MPS体系使用较多的是物质指标,SNA体系使用的都是数量指标,忽略了产品结构上的差异。2、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六大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GDP,国内生产总值: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内 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 市场价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GDP与GNP之间的关系:GNP=GDP+本国居民在外国的产值外国居民在本国的产值。名义GDP 和实际GDP: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问题:究竟是先知道GDP折算指数再求实际GDP,还是先知道实际GDP求GDP折算指数?) 国内生产净值NDP=GDP资本折旧 国民收入NINDP间接税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政府对企业的转移支付 个人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3、收入法核算理论依据:收入的产出都表现为生产要素的收入。(这隐含了所有的产出都成为了收入的假定,正是这个假定将资本主义的相对过剩问题假设掉了。)用要素收入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工资利息地租利润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资本折旧(个体)要素收入:工资(津贴、酬金、福利费);利息(存款、债券利息,不包括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地租(土地、房屋、版权、专利出租收入);(组织)企业和政府收入:公司税前利润(公司未分配利润,股东红利,社会保险税,公司所得税);企业转移支付对非盈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赠和消费者呆帐,企业间接税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非企业主收入(工资、地租、利息、利润)。4、支出法核算理论依据:对整个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所以,核算支出就知道了产出。(问题:收入一定能等于支出吗?)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出口居民消费: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劳务支出企业投资: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存货)。折旧资本品由于耗损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政府购买:各级政府购买的物品和劳务净出口:出口进口5、增值法核算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增值来计算GDP。第二节 价格水平及其衡量1、用价格水平描述宏观经济的理论依据价格水平描述的是民众手中的货币贬值(或增值)幅度,从而描述了民众在货币收入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生活水平的恶化(或改善)状况。2、GDP平减指数(GDP折算指数),Q为核算对象所生产的所有各种商品的数量、P为商品价格,t和t+1分别表示基期和现期。(问题:实际GDP与GDP平减指数,哪一个更容易求得?当实际GDP和GDP平减指数都不知道时,如何求解其中任何一个变量?)3、消费价格指数CPI相对于某个基期一篮子物品和劳务价格的同样一篮子物品和劳务的现期价格Q为核算对象中所规定的一篮子消费品的数量,其余变量与GDP平减指数相同。 注:实际上计算CPI时,还需要对各种产品赋予权重。(基期的CPI自然就为100)注:我国官方媒体通常报道的是CPI同比或者环比增长了多少百分点!而不是CPI本身!CPI环比增长,是指某月与同年上一个月的CPI相比,增长多少百分点。CPI同比增长,是指某月与上年同月的CPI相比,增长多少百分点。4、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Q为核算对象中所规定的一篮子生产资料产品或半成品的数量,其余变量与GDP平减指数相同。 注:实际上计算PPI时,还需要对各种产品赋予权重。 注:中国官方仍然喜欢用同比或环比增长的数值的表示。5、通货膨胀概念: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持续地上升的情况。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分类:温和通货膨胀(爬行式通胀(3%以内的通胀率)、步行式通胀(4%-9%的通胀率)、奔腾式通胀(10%以上通胀率即两位数通胀率)、恶性通胀(物价上涨失去控制螺旋式上涨,一般达到3位数的通胀率,经济系统崩溃)。第三节 失业及其衡量1、用失业(或就业)率作为描述宏观经济指标的理论依据1.1劳动力是一个经济体中重要的生产资源之一,而且还具有另外几个重要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明显不同的特征:(1)机会成本接近为0;(2)不可储存;(3)可再生。1.2就业也是普通劳动者获取收入的最重要的途径。2、失业率(就业率) 劳动力总数,年满16周岁至60周岁的有工作能力的人口数。失业人数,在调查期内没有就业的劳动力数。美国的具体就业者标准为:(1)至少有偿劳动1小时,或者为其家族企业无偿劳动多于15小时;(2)虽然不工作,但只是临时离开工作岗位或企业。美国具体的失业标准:在调查前一周,被调查者如果有工作能力但没有工作,在调查前4周曾经努力寻找工作或正在等待重修获得曾经被解雇的工作岗位,则该调查者处于失业状态。就业率=1失业率,表示一国劳动力人口在该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构成状况。3、失业的类型与表面原因(1)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作岗位、地点的转换导致的失业,这主要与劳动力的流动速度和劳动力供求信息的畅通程度有关。(2)结构性失业:由于劳动力的供求结构匹配导致的失业。(3)季节性失业:季节变化导致的失业。(4)周期性失业(需求不足性失业):经济衰退导致的失业。(5)自愿失业:工资低于预期收入时的失业。(6)自然失业率=摩擦性失业率+自愿失业率(+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7)失业原因的其它说法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这种制度不能容纳自身的生产能力过剩(产品、劳动力、货币资本)或有效需求不足。(罗伯特.埃斯纳,凯恩斯,马克思等)第四节 评析1、对以G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评析(1)未扣除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如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等;(2)不能准确反映国民的福利水平,比如,没有考虑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没有考虑闲暇以及家庭劳动等,而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收入分配程度的忽视。离开了“分蛋糕”的公平程度改善的GDP增长,其实质是少数人(无情剥削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增长!比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6年经济软着陆以来),就表现出GDP高速增长的同时而民众生活越来越艰难的奇特现象;中国成为了GDP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但不是能够从世界贸易中获取利润的强国;中国高速的GDP增长实际上成了向外输送利益和钢筋混泥土(以及已有财富的货币化、资产价格泡沫化)的高速增长,见表1.1、1.2,表1.3。(3)没有考虑经济增长的债务,对未来的债务和别国的债务。如银行贷款、国债等。(4)不能表现一个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比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日渐枯竭资源枯竭、社会矛盾加剧、国民素质下降(庸俗化、伦理道德败坏、人口结构老龄化等)、国际竞争能力没有得到显著提升、国家经济主权的丧失等。(5)抹杀了国民经济中产品的差别。比如,GDP的增长是滚钢筋混力土的增长,还是社会消费品的增长?表1.1:中国转型以来的GDP和资本形成情况 (单位:亿元,)年份支出法GDP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率19794092.61478.936.119804592.91599.734.819815008.81630.232.519825590.01784.231.919836216.22039.032.819847362.72515.134.219859076.73457.538.1198610508.53941.937.5198712277.44462.036.3198815388.65700.237.0198917311.36332.736.6199019347.86747.034.9199122577.47868.034.8199227565.210086.336.6199336938.115717.742.6199450217.420341.140.5199563216.925470.140.3199674163.628784.938.8199781658.529968.036.7199886531.631314.236.2199990964.132951.536.2200098749.034842.835.32001108972.439769.436.52002120350.345565.037.92003136398.855963.041.02004160280.469168.443.22005188692.180646.342.72006221170.594103.242.52007265833.9110943.241.72008314901.3138325.343.92009345023.6164463.547.7201039798327814069.89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1.2:中国转型以来的进出口占GDP比重 (单位:)年份进口占GDP比重出口占GDP比重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19806.66.012.5198514.09.022.9198912.911.524.5199013.816.029.8199115.617.633.2199216.517.433.9199316.915.031.9199420.721.642.3199518.220.538.7199616.217.733.9199715.019.234.1199813.818.031.8199915.318.033.3200018.820.839.6200118.420.138.5200220.322.442.7200325.226.751.9200429.030.759.8200529.00 33.48 62.48 200628.52 34.91 63.43 200727.57 35.16 62.72 200825.25 31.88 57.14 200919.89 23.78 43.66 201023.21 26.26 49.4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201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注:2010年汇率以该年12月汇率(一美元兑6.6227人民币)计算。表1.3: 货币和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比较年 份GDP年增长率%(A)货币(M1)年增长率%(B)货币超发百分点数(A-B)19919.1824.2115.03199214.2435.8921.65199313.9638.7824.82199413.0826.1713.09199510.9216.785.86199610.0118.888.8719979.3022.1312.8319987.8311.854.0219997.6217.6710.0520008.4315.957.5220018.3012.654.3520029.0818.399.31200310.0318.678.64200410.0914.094200511.3111.780.47200612.6817.484.8200714.1621.056.8920089.638.95-0.68 20099.1132.3623.25 201010.321.210.9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对价格水平指标的评析价格指数CPI、PPI 的缺陷:(1)当产品质量改善、新产品出现时,会引起价格水平核算的偏差高估价格水平、夸大通货膨胀程度;(2)由于很多产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当某个产品价格上涨时,需求者有可能用价格便宜的产品来代替该产品,从而导致价格水平核算的偏差高估价格水平。但事实上,政府公布的价格指数夸大了真实的价格水平吗?政府是愿意夸大还是缩小物价水平上涨程度?3、对失业指标的评析中国特色的失业率指标,城镇登记失业率。自然失业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此概念,就很巧妙地将资本主义痼疾失业问题的责任推给了原本就很可怜的广大劳动者。4、绿色GDP等新型国民经济核算指标(1)绿色GDP(GNP)(扣除环境成本)(2)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考虑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自然资本的耗费、外债的增加等(3)可持续的国民生产净值(SSNNP)NNP(国民生产净值)DE(防护性开支)DNC(自然资本折旧)(4)痛苦指数:考虑失业和通胀对福利的负面影响。当我们将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导航灯时,就是将GDP的增长当做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导向都偏离了民众的福利、偏离了国家经济主权的巩固、偏离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增长是不符合经济原则的、也是可怕和邪恶的,这样的增长越快,带来的结果越糟糕。第十章 产品市场均衡下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一节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原理1、均衡国民收入的概念市场处于均衡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本章是指在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注:(1)这就是一个玄幻的概念,因为真实世界经常处于不均衡的状态,均衡状态就是一种偶然。 (2)“均衡国民收入就是实际GDP”吗?(参见书本26页第一节)均衡国民收入是在均衡条件下得国民收入,而实际GDP是在不均衡条件下的GDP,这两者怎么可能是一样的呢?注:将均衡国民收入当做实际GDP,其结果是将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引向了虚幻。然而,当我们将虚幻的理论当做指导国家经济发展的依据时,无异于盲人骑瞎象,不仅似水中捞月般徒劳,而且还有坠入深渊的危险。“经典学派之前提只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适用于通常情形;经典学派所假设的情形,是各种可能的均衡位置之极限点,而且这种特例所含属性,并不是实际经济社会所含有的。结果是理论与事实不符,应用起来非常槽糕。”-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斯2、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理论(1)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 注:1953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古典经济学还没有均衡国民收入的概念呢?他们探讨的是经济国民财富的增长问题,而不是虚无的均衡国民收入的增长问题。萨伊定律:供给决定需求。新型萨伊定律:供给在长期中对国民收入起决定作用。隐含前提: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状态。(2)凯恩斯主义原凯恩斯主义:在经济萧条情况下,有效需求就决定了国民收入水平。(注:这里的国民收入不是均衡国民收入。)新凯恩斯主义:短期内主要由有效需求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长期内主要由供给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3、凯恩斯主义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基本原理 这里的凯恩斯主义,准确地讲是新古典综合派,又称新凯恩斯主义。(即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3.1基本原理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 (注:即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3.2理论基础:三个心理倾向(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者的消费没有收入增长得快,也就是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穷人。消费函数表达式: (2)边际资本收益递减:即随着资本的增加,资本的边际收益呈现递减趋势。(3)流动性偏好:民众为了应付意外事故、投资、消费3.3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正是由于三个心理因素的存在,有效需求随着经济的增长必然出现不足,从而出现经济危机。3.4前提假设产品市场处于均衡条件,即投资I=储蓄S。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我们可以将投资分为意愿投资和非意愿投资,所有的过剩产品都当成了非意愿投资,这样以来,整个国民经济中,所有的国民收入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了投资(消费者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就成了消费者的储蓄、企业没有用于投资的部分也成了企业的储蓄,这两部分货币在实物形态上对应于企业过剩的产品(消费品和投资品)。4、凯恩斯主义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几个模型(1)两部门经济(只有消费者和企业两个部门) (2)三部门经济(消费者、企业、政府)(3)四部门经济(消费者、企业、政府、外贸部门)5、对上述模型的评析(1),企业的(意愿)投资到哪里去了?(2),虚假的假设,就如凯恩斯对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假设的批评一样,他也把宏观经济学的问题给假定掉了,从而将国民经济的增长问题的探讨脱离了实际。(3)非愿意投资概念的欺骗性:把宏观经济学的问题如何解决市场失灵假定掉了。(4),宏观消费是这样决定的吗?没有考虑到不同收入分配结构、不同收入水平等诸多因素对消费影响。这其实是犯了将微观经济行为规律等同于宏观经济行为规律的逻辑上错误。比如说,当做大的“蛋糕“主要由少数富人所攫取时,宏观消费能持续线性地增长吗?(5)一个宏观经济理论(或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构建,能依赖于联解方程式的数学推导吗?第二节 与国民收入决定有关的几个函数(理论)1、消费函数、储蓄函数(1)由国民收入决定的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2)由国民收入决定的储蓄函数: 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 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3)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Y=C+S APS+APC=1 MPC+MPS=1(4)家庭消费与社会消费 影响社会消费的因素,除了类似于影响家庭消费的收入外,还受到国民收入分配状况、政府税收、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有关。注:上述三个因素都属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因素。(5)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利率、商品价格变化、收入价格等因素的预期(6)其他消费函数(凯恩斯的上述消费理论为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消费增加容易下降难(棘轮效应)、消费行为容易受到周围人消费水准的邮箱(示范效应)生命周期假说:年轻时消费倾向较高、壮年和老年时消费倾向较低,一生平均稳定。持久性收入假说:消费这的消费支出水平主要是由预期的收入水平而不是现期收入水平决定。2、投资函数 (1)几个概念 宏观经济分析中的投资,不同于微观经济分析中的投资,而是指社会资本的形成。资本边际效率(准确表达是资本边际收益率),实际上是一种贴现率(r),即未来一笔收入贴现为现在投资的资金数额的比率,数学表达式:贴现率,其实质是计算资本收益率的一种复利率,用复利率来计算投资的未来收益:(2)投资决策时贴现率的利用 假如用现有的一笔资金去投资某个项目,如果预期未来一定年份内的总收益为,如果按照贴现公式所得的贴现率低于了现行的投资平均收益率,那么这个项目就不是合算的;如果还低于了现行的市场利率,那么该项目投资就是没有价值的。(3)影响投资需求的因素所有影响到成本、收益的因素:利率、预期收益率、投资风险等。(4)凯恩斯的投资函数(5)托宾的q理论假如说明新建企业比购买旧企业合算,那么就会有新投资;反之,购买旧企业合算,就不会有新的投资。该理论还是认为:当股票价格上涨时,投资会增加。3、乘数理论(1)乘数的含义由上述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可知,诸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等每增加一个单位,均衡国民收入就会以倍数增长。如此一来,促进均衡国民收入的增长,只需要驱赶“三驾马车”增加消费、投资和出口就能实现了!(2)乘数的类型消费、投资、政府购买、转移支付乘数、出口乘数、平衡预算乘数(3)乘数的推导由上述四部门模型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式可以得出我们所说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乘数,当税率t为0、边际进口倾向为0时,就简化为唯一不同的是,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新增财政收入和新增财政支出平衡时的乘数:即政府购买乘数减去政府税收乘数。如果不考虑对外贸易,则预算平衡乘数为,也就是说,如果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来增加购买,试图促进经济增长是无效的。这就是著名的李嘉图等价定理所暗含的思想。 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表达了这么一种推测: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从表面上看,以税收筹资和以债券筹资并不相同,但是,政府的任何债券发行都体现着将来的偿还义务;从而,在将来偿还的时候,会导致未来更高的税收。如果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把相当于未来额外税收的那部分财富积蓄起来,结果此时人们可支配的财富的数量与征税的情况一样。同时,李嘉图定价定理也说明了通过扩大政府预算(包括消费和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法不过是一种透支行为罢了(即增加民众负担来增加政府的购买对经济的影响正好相互抵消)!(4)对乘数值以及乘数理论的探讨对影响乘数大小的因素的讨论:边际消费倾向、税率、边际进口倾向。对乘数值大小的讨论:大于1?还是小于1?对乘数值的理想性讨论:是一个极限值!(蕴含了真实世界在瞬间就完成了市场由不均衡走向均衡的过程、初始消费(投资、出口)资金无限次地在经济中无障碍地流动。)第三节 评析见前文所述以及书中第七节。第十一章 短期经济波动: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关系IS-LM模型第一节 IS曲线1、理论基础或基本思想 国民收入核算式: 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这不是因果关系式)利率作为投资成本的基本因素,利率的变化影响着投资的变化,而投资的变化又影响着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化,所以,利率对均衡国民收入有影响。同时,投资需求变化又会导致货币的需求变化、从而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乃至均衡国民收入,所以,IS模型研究的是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在产品市场均衡时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同时将经济运行过程全部假设在瞬间完成(即不考虑运行的时间因素)。2、投资函数(理性人投资行为的数学表达式) 也可以表示成e自主投资,d边际投资倾向,r利率;r为自变量,i为应变量。讨论:这样的投资函数成立吗?我们讨论的应该是个人的投资函数还是社会的投资函数?个人投资函数与社会投资函数有什么区别?真实世界的投资函数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投资的?如此简化地探讨投资与利率的关系,从而讨论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关系,意义何在?3、IS线:在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关系式利率r均衡国民收入YISr0Y0将上述投资函数带入前文所述的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就有 (y与r负相关)第二节 LM曲线除了货币需求影响利率外,货币的供给也影响利率,所以,在探讨利率与国民收入关系时,还需讨论货币供求对利率、从而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1、货币需求函数L1、L2分别表示货币的交易需求(包括预防性货币需求)和货币的投资需求。Y国民收入;k货币的交易需求系数;h货币的投资需求系数.货币供给:M名义货币供给量,m实际货币供给量,P价格指数。宏观货币供求均衡条件:L=m,则有利率rLM均衡国民收入Yr0Y02、LM线在货币市场均衡时的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式: ( Y与r 正相关)第三节 IS-LM曲线1、货币和产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关系:IS-LM模型利率rLM均衡国民收入YISY0r02政策含义:IS、LM曲线的移动及其预期后果 利率rLM1均衡国民收入YIS1Y0r0IS0LM0(1)一般情况IS函数的三部门扩展式:,在Y轴上的截距由边际消费倾向、自主消费C0、自主投资e、政府购买G、税收T、转移支付tr决定,其中政府可以调控的因素只有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即政府的收支)。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即政府购买增加,对中国而言,实际上还包括政府投资)时,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如图上所示IS0向IS1移动),在LM曲线没有移动的情况下,这会导致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反之亦然。LM曲线的在Y轴上的截距:,由实际货币供给量与货币的交易需求系数决定,其中,实际货币供给量是政府可以控制的因素,当政府扩张货币时,LM曲线就向右下方移动,如上图所示LM0 向LM1 移动,在IS线没有移动的情况下,也会导致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同时导致利率下降。利率rLM均衡国民收入YIS2Y0r0IS1IS3(2)特殊情况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萧条时,利率已经很低,即使再增加货币供给,利率也不会降低(货币全部转化成了储蓄,不能转换成投资,这被称为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从而不能推动经济复苏和均衡国民收入的增加;此时,如果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就能有效推动均衡国民收入的提高。(即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LM曲线的古典区域:在该区域(经济繁荣时),意味说继续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只能提高利率、二不能有效地促进均衡国民收入的提高;而如果采用货币政策,比如,增加货币供给,不仅能有效提高均衡国民收入,还能有效降低利率。(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第四节 评析IS-LM曲线是有希克斯提出、汉森推广,帕廷金整理改进。1、希克斯对IS-LM模型的批评“IS曲线表示的是流量关系,他必需涉及到时期;但是LM曲线所表达的是或者应该表达的是存量关系,它必须涉及时点,而不是时期;这两者怎么能相互均衡呢?”(希克斯:IS-LM 一种解释,1979)“通论是他向专业经济学家推销他的政策的一个途径。通论是精心炮制的,是按照专业经济学家的思维习惯来精心炮制的。他提供了这样一个模式,按照这个模式,专业经济学家能够方便地玩弄他们惯用伎俩。他们不正是这样做了吗?通过IS-LM,我自己也掉进了这个陷阱。”(希克斯:经济学展望,商务印书馆,1986,151页)2、汉森对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的批评“凯恩斯没有意识到这个矛盾:在决定利率时,假定国民收入水平是既定的;在决定国民收入均衡水平时,由假定利率不变。”(安道尔.马加什:现代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92,445页)3、马加什对汉森-希克斯IS-LM模型的批评“这一循环论证却导致汉森和希克斯以IS-LM模型来同时决定二者的努力,但IS-LM模型的均衡却陷入了极大的偶然性之中。”(安道尔.马加什:现代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商务印书馆,1992,445页)第十二章 短期经济波动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基本概念:探讨总需求、总供给与价格水平的关系,以及价格水平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关系,是标准的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产生的原因:是为了弥补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分析只重视需求而忽视供给的缺陷而提出来。1、总需求曲线AD假定:价格水平P1大于P0;名义货币供给量M不变;LM函数为 。推导:当国民经济的价格水平由P0上升到P1、而名义货币供给量又不变时(LM曲线在Y轴上的截距变小,如下图所示),利率提高、均衡国民收入下降;由于IS-LM模型中已经假定市场是均衡的,所以,均衡国民收入同时也是总需求(总供给)。利率rLM(P1)均衡国民收入YISr0Y1LM(P0)Y0r1这个作用过程的内在逻辑:当价格水平上升时,(1)社会货币需求增加(而货币供给却没有相应增加),就会导致市场利率提高,从而抑制投资,最终使得均衡国民收入下降;(2)消费者因为商品价格上涨而减少消费需求、企业因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减少投资需求,进而使得总需求下降,最终使得均衡国民收入下降。价格P均衡国民收入YADP2P1Y1Y2结论:均衡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负相关。推论:(1)当政府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时,总需求增加,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亦然。(2)当政府采取积极货币政策时,如果价格水平不变,那么总需求也会增加,导致总需求曲线右移。(见书本124、125页)问题:(1)为什么上述均衡国民收入就是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呢?(2)真实世界中,价格水平上涨时国民收入是下降还是增长? (3)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水平之间因果关系究竟是什么?(4)影响一国或一地区的国民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究竟有哪些?2、总供给曲线AS:(推导略)价格PAS1均衡国民收入收入YP0Y0AS1古典总供给曲线;AS2凯恩斯供给曲线;AS3、AS4常规供给曲线(线性和非线性)AS3AS2AS4含义:古典总供给曲线: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与价格水平无关)。凯恩斯供给曲线:在经济萧条时(即经济水平没有达到潜在最大均衡国民收入时),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无关(物价水平不变);在经济达到了潜在最大均衡国民收入时,总总供给还是与物价水平无关(物价水平不管怎么涨)。正因为如此,凯恩斯认为,在经济繁荣时,进一步的促进经济增长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不会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搞清楚一个经济体的潜在最大国民收入水平是重要的,但是,这也是永远不可能知道的(比如,一个人的潜在寿命)。常规总供给曲线:均衡均衡国民收入与物价水平正相关。问题:(1)既然Y0 是潜在最大国民收入,那总供给曲线怎么可能超过它呢?(2)假如能够知道潜在最大国民收入水平,那么影响潜在最大国民收入水平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那要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岂不是改善影响潜在最大国民收入水平的原因就行了?这样的理论又在哪里?(3)影响一个经济体总供给的原因是仅仅是价格水平?价格水平是最重要的因素?第二节 总供求模型AD-AS(需求和供给冲击)1、总供求模型的含义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均衡国民收入是由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相交决定的。具体又分三种如下形式:价格p均衡国民收入YASY0ADP0AD-AS的一般形式含义:一般情况下,需求、供给政策都能影响均衡国民收入。价格p均衡国民收入YASY0ADP0AD-AS的凯恩斯形式含义:在经济萧条时,总需求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在经济达到潜在最大国民收入水平时,需求政策无效、供给政策有效。价格p均衡国民收入YASY0ADP0AD-AS的古典形式含义:国民经济水平与总需求无关。要促进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需要做的事情是如何提高潜在国民收入水平促进供给的增加。2、总供求模型的应用:对滞胀、萧条和繁荣的解释收入YSRAS1Y0AD物价水平PY1P1P0SRAS2注:SRAS短期总供给线;AD总需求线;E0(Y0,P0)成本上涨前的均衡点;E1(Y1,P1)成本上涨后的均衡点。E1E0不利的供给冲击:滞胀的解释价格p均衡国民收入YASY0ADAD-AS的移动:萧条和繁荣解释含义:(1)总需求扩大,AD曲线向右上移动,物价上涨,均衡国民收入增长。 (2)总供给扩大(或者说潜在国民经济水平提高),AS线向右下移动,物价下降,国民收入水平提高。问题:内在经济学逻辑是什么呢(道理何在)? 上述图示,不过是数学逻辑而已,而不是经济学的逻辑。注:第三种滞胀观点工会的垄断力量导致劳动力转移的不充分性,导致工资向上的刚性,从而导致失业与通胀并存。第三节 评析(1) AD-AS模型是西方主流经济中一个基本的宏观经济分析理论,是以微观供求理论为参照模拟的。(2) AD-AS模型被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们大肆用来分析价格水平的变化、滞胀、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国民收入的决定等问题。被萨缪尔森认为“宏观经济学中的所有重大问题现在都用这些新的工具加以分析”。(3) AD-AS模型与IS-LM模型一样,都是建立在虚幻的假设之上的:均衡、(价格水平变化和国民收入水平变化时)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货币需求函数、投资函数。(4) 宏观经济是有众多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以一定的关系构成的,不存在没有市场(产品)差异的总供给、总需求。(5) 由于真实世界永远不能满足改模型的前提条件,所以,注定了这模型只能用于数学智力游戏、黑板教学,一用定错!第十三章 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第一节 失业1、失业的宏观经济学解释(1)古典经济学(包括凯恩斯之前的新古典经济学):萨伊定律根本不存在失业问题,供求均衡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即市场是出清的。(2)凯恩斯对失业的解释:工资刚性理论“三大”心理的因素的影响,市场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相对于供给),从而导致失业;而且由于工资具有刚性,所以使得市场机制不能自动实效充分就业,从而产生需要政府来解决的失业问题。(3)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失业的解释:价格粘性理论A、菜单成本论认为,调整价格决定于预期的收益是否大于预期的(风险)成本,而现实中的信息不充分往往导致调整价格的风险较高从而使得厂商不会随着市场的频繁变动而调整价格,而调整产量来适应生产的变化。(评:该理论所说的菜单成本那么小,不能解释大萧条期间社会为什么能容忍25的失业。)B、协调失灵论认为,由于厂商在面临市场变化时调整价格具有正的外部性和预期收益不确定的风险,而各个厂商之间又难以达成协议一致调整价格,所以经常的结果是价格不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动而作相应的价格调整,使得价格表现出粘性。(评:该理论没有考虑货币、金融体系对经济的影响,也没有考虑跨时际宏观协调问题,难以具体说明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问题。)C、长期合同论和隐含合同论认为,雇主和雇员之间的正式的或隐含的合同决定了工资随着劳动力边际生产力变化而调整的成本很高,所以工资就呈现出粘性。这两种工资粘性也都经不住历史事实的检验。(评:长期合同是用工会在工资谈判中的作用来说明,可是,在许多行业实行工会化之前,经济周期早已是规律性现象了。隐含合同要用政府失业救济来解释,可政府失业救济是在1938年才引入美国的,因而无法解释1929-1933年的大萧条和经济危机。)D、效率工资论认为,高工资意味着高的工作效率,厂商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工资劳动力生产率比率,愿意在适当高于均衡工资的水平雇用工人,从而使得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劳动力市场不能出清。(评:该理论在解释工资粘性方面有其合理的成分,但认为市场不均衡、经济危机是由于工人要求保持超过均衡水平的工资,这显然与资本主义的现实不相符。)E、局内-局外人论认为,局内人的工作受到各种劳动转换成本的保护,转换成本使得厂商在聘用局外人员时要付出高昂的雇用、培训、谈判、诉讼和解雇的成本以及局内人和局外人不能合作时造成的损失,所以尽管局外人愿意接受比局内人更低的工资,由于转换成本的存在,厂商也不愿意雇用低工资的局外人。(评:该理论虽然解释了二十世纪80年代的欧洲的高失业与高工资并存的现象,但过于强调工会的作用和在职工人的力量,这同近二十年来的工会力量削弱、熟练工人失业率提高的现状不符。)F、最低工资法论认为,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高于劳动市场的均衡工资,就会导致市场不能出清。该理论实际上是一个循环论证,因为均衡工资本身就意味着市场的出清,高于均衡的工资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留守儿童与义务教育论文
- 池州市重点中学2025年高考英语二模试卷含答案
- 辽宁省锦州市第四中学2025届高三一诊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新能源汽车维护与故障诊断(微课版)教案 4.2.3动力电池异常断开故障的诊断与排除;4.3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控制器无法通信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 上海市大学附属中学2025年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二)语文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2025届中考适应性测试试卷(数学试题理)试题含解析
- 辽宁商贸职业学院《森林水文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教师简笔画技能》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独山镇2025年四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数学 2025《高中考前》高考冲刺考试方法答题技巧高考预测数学小题标准练1含答案
- 瓷砖空鼓装修合同协议
- 中职生职业生涯课件
- 烟台2025年烟台市蓬莱区“蓬选”考选9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所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备考题库
- 入团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河南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学业水平选择性模拟考试(四)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一例盆腔脏器脱垂全盆底重建术患者的护理
- 旅游消费者决策
- 企业员工环保培训
- 2025年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三中学中考一模地理试卷(含答案)
- 2025届金丽衢十二校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考场高分作文点评:“效率至上”与“深度求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