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doc_第1页
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doc_第2页
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doc_第3页
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阳明心学自产生之日起,便饱受訾议,被指为异端邪说、虚寂狂禅。阳明既卒,桂萼等人即上奏嘉靖帝,谓“守仁事不师古,言不称师,欲立异以为名,则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论。知众论之不予,则为朱熹晚年定论之书,号召门徒,互相唱和。才美乐其任意,或流于清谈;庸鄙借其虚声,遂至于纵肆;传习转讹,背谬日甚。讨捕軬贼,擒获叛藩,据事论功,诚有足录。陛下御极之初,即拜伯爵,宜免追夺以章大信,禁邪说以正人心。” 孟森 明史讲义 中华书局 2006年版 第247页桂萼奸鄙小人,其论或有诬蔑阳明之嫌。而明末东林人士高景逸亦云“姚江之弊,始也扫闻见以明心耳,究而任心而废学,于是乎诗、书、礼、乐轻,而士鲜实悟;始也扫善恶以空念耳,究且任空而废行,于是乎名、节、忠、义轻,而士鲜实修。” 黄宗羲 明儒学案 中华书局 2008年版 第1424页景逸明末大儒,其议实可表一时之风气。然其所论数语,谓阳明后学则可,若以此来评价阳明本人学说,则略有失真。阳明在答顾东桥之“但恐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后生师传,影响谬误。未免坠於佛氏明心见性定慧顿悟之机”时,已谓“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在与罗整庵论学书中,阳明亦谓“凡执事所以致疑于格物之说者,必谓其是内而非外也;必谓其专事于反观内省之为而遗弃其讲习讨论之功也;必谓其一意于纲领本原之约,而脱略于支条节目之详也;必谓其沉溺于枯槁虚寂之偏,而不尽于物理人事之变也。审如是,岂但获罪于圣门,获罪于朱子,是邪说诬民,叛道乱正,人得而诛之也。”又谓“执事所以教,反覆数百言。皆以未悉鄙人格物之说。若鄙说一明,则此数百言,皆可以不待辨说,而释然无滞。”由此可见,阳明并不认为其良知之学是空守此心之良知,而于外物之物理不察不问,更非枯槁虚寂之学,他人的非议只是于其学说不甚了解而已。东桥问“教人以致知明德,而戒其即物穷理。试使昏暗之士,深居端坐,不闻教告,遂能至於知致而德明乎?纵令静而有觉,稍悟本性。则亦定慧无用之见。果能知古今,达事变,而致用于天下国家之实否乎?”阳明云“昏暗之士,果能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大本立而达道行,九经之属,可一以贯之而无遗矣,尚何患其无致用之实乎?”明人施邦曜读及此段,下断语曰“格物者,原合修身正心诚意致知而言者也。究此身心意知所历之物,原非舍天下国家而别自为物者也。是格物也者,诚成己成物,内圣外王之工夫。第其用力,自有头脑,不在耳目见闻上求。是则先生致良知之说也。” 陈荣捷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第105页阳明不仅不承认其良知学为狂禅虚寂,反而认为其学说能经济家国、治平天下,而其要则在于格物致知。要明格物致知何以能经世致用,先要于阳明所谓之天理良知有所了然。阳明谓:“道无方体,不可执著。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只如此,所以不同。”“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在阳明看来天理是“中”是“易”,它无方所、无定向,贯穿于万事万物之中,若认得天理,则万物皆为天理流行,然拘泥于文义,执定于一隅之见,便是索察愈精离道愈远,就是“执一”。“太极生生之理,妙用无息,而常体不易”,“天下之物,如名物数度、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但它们都是天理变化流行、神妙发用的产物,而化生这万事万物的则是“太极生生之理”的“常体”,这个“不易”的“常体”只能是生生不息之本、变动不已之机,这便是天理本体。名物数度和天理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显则万物皆是天理,隐则天理之中固已“万象森然”。神化发用、流行不息的天理本体即是阳明所谓的“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它自无做好做恶之意,只是自然流行,化生天地万物,这个层面上的天理是一种纯自然的、没有任何道德属性的本体。但在儒家的传统中,天理不能只是这种自然的本体,当它下灌到人类社会中时,它还是人类道德的来源,是道德的本体,而其作为道德来源的精义亦在于它的生生不息。故而阳明在提到天理良知时,不仅说“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为变所适”,又认为“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阳明在解“止至善”时谓:“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在这里阳明提到了“天命之性”的“灵昭不昧者”,认为良知不仅仅是仁,而且是天理“感而遂通”的“昭明灵觉处”,是自然的“真诚恻怛”之情,在“昭明灵觉”前加上天理的限制,“既表示这个灵觉不是指认知意义的能觉,又表示这个知觉自身具有规范性” 陈来 有无之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62页,所以良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种自身具有规范性的知觉良知又具有道德法则的意义,“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所以良知之于节目时变犹如规矩之于方圆、尺度之于长短,“不以规矩而欲定天下之方圆,不以尺度而欲定天下之长短”,则是“乖张谬戾,日劳而无成”,只有以良知为规矩尺度,才能使“天下之节目时变不可胜应”,这也就是“盖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诘,而但惟致此事亲从兄、一念真诚恻怛之良知以应之,则更无有遗缺渗漏者”之意。良知本体既明之后,阳明要求人不能只满足于知道良知自足于吾心、不假外求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要将自心的良知扩充出去,这便是“致良知”,便是“行”。阳明云“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析而言之,于知谓之致,于物谓之格,合而言之,则格物致知实为一体之功。“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这里的“物”字并非纯粹的客观之物,而是人主观意义世界之物,即施邦曜所言“先生看物字是活的”。 陈荣捷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第21页“格物”即要使意义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各得其正、各安其位,使得它们均为至善良知的自然流行。天下万物是否为良知流行,于其中的节目度数毫无关联,要义全在要此心要纯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因为,在阳明看来若只注重节目度数之类的知识,而不加以良知的规范,就会出现“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的后果。所以阳明谓“苟无是心,虽预先讲得世上许多名物度数,于己原不相干,只是装缀,临时自行不去”,“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事亲一事,必先有一欲孝之心,才可以有孝亲之行,而在此行中又有学、问、思、辨之功,然其中的善恶之机、真妄之辨全在这欲孝之心上,若此心一本良知之所发,则此行便为良知天理的自然流行;若此心有所昏蔽,则此行即是人欲横流。虽然事物中的节目度数无关于其是否为良知的自然流行,但其却是格物致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阳明曰“不是将名物度数全然不理,只要知所先后”,“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良知决定了此种行为至善的道德属性,但是在“致良知”的过程中,必须借助关于事物名物数度的知识,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再能让意实现为行。此即是蔡仁厚所谓的“每一致良知之行为中,不但有一副套之致良知行为而去了别知识物即去了别事亲中的亲;而且每一致良知之行为本身即可转化为知识物,因而发出一致良知之行为而去了别这由良知行为转化而成的知识物即什么是事亲,如何去事亲”。 蔡仁厚 王阳明哲学 三民书局 2007年版 第6364页所以,阳明说“凡某之所谓格物,其于朱子九条之说,皆包罗统括于其中”,朱子之“物必有理,皆所当穷”,“如欲为孝,当知所以为孝之道”,“一草一木皆有理,不可不察”,皆为阳明格物致知题中已有之意。致良知之事不限于孝亲敬兄,天下万事皆为吾人致良知之地,故而阳明云“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若世上之人,无分高低尊卑,皆能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