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福建的科举与文化繁荣.doc_第1页
宋代福建的科举与文化繁荣.doc_第2页
宋代福建的科举与文化繁荣.doc_第3页
宋代福建的科举与文化繁荣.doc_第4页
宋代福建的科举与文化繁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代福建的科举与文化繁荣 2010土本3班苑文博 福建在宋代被称为“海滨邹鲁”,是宋代少数几个有名的文化大省之一,不论在理学、文学、历史学还是科学、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非凡的成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对中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朱熹、柳永、袁枢、郑樵、宋慈、章得象、李纲等人,他们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世界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福建文化在宋代发展达到了其前朝后代所无法比拟的历史巅峰。同一时期福建还出现了空前绝后的科举盛况。一、宋代科举制改革及其对福建的影响科举制兴起于隋朝,在唐代已日渐发达,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官制度。它从滥筋之日起,就开始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由于隋、唐时期毕竟还是科举制度发展的前期阶段,其制度本身还存在许多弊端,其地位本身也尚未取得绝对优势,因而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力比较微弱。两宋时期,由于统治者长期奉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而且压制科举的世族门阀势力这时已基本消亡,因此,科举制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取得了无比显赫的地位。宋代的科举制度大体上沿袭了唐代旧制,但是,鉴于唐制中的诸多积弊又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在福建产生了良好的效应。(一)扩大科举取士名额,使科举考试成为官僚进用的主要途径。隋唐时期初设进士科,岁取不过三十人,少的时候仅数人,故有“桂树只生三十枝”之说。宋代改变了这种状况,自宋太宗以后,录取名额开始扩大。宋代每科录取进士、诸科常在四、五百人,多者甚至数千人。同时,以科举出身的官员,较之以他途出身者更容易升至高位。史称“时取才唯进士、诸科为最广,名卿拒公,皆霭此选,而仁宗亦用之,登上第者不数年,辄赫然显贵矣。,宋仁宗一朝,开科取士13次,每榜前三名的进士共39人,其中不至于公卿者,仅5人而已。可见科举出身者地位之显要。(二)确立公平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首先,宋代统治者最大限度地放宽了应试者的资格限制。宋代应试者则不受身份地位的限制,“凡内外职官、布衣草泽皆得充举。北宋末年,甚至允许僧道百家皆可应试。这就改变了唐代由于科举考试为上层社会所控制,出身低微者很难通过科举进人仕途的局面。宋朝统治者还对福建等新开发地区一视同仁,在科举考试方面亦不歧视落后地区,选送贡士取消地域名额的限制。这样,通过考试这种竞争机制,包括新开发的福建等地的人在内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取得个人的社会地位,这种公平性对普通百姓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其次,禁止官僚“公荐”,全凭考试成绩录取。再次,宋代还完善、严格了考试的各种规则,防止考场作弊。如实行“锁厅”制度,以避免发生行贿受贿、请托舞弊等事件的发生;对考生考卷实行“糊名”、“誊录”等办法,以防止阅卷人凭考生姓名、笔迹等对科举取士进行直接干扰。“别头试”及殿试制度的实行,更加有效地防止了特权的侵人。所以说,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极大地刺激了福建士子的求学热情,并对福建文化在宋代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二、宋代福建科举盛况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宋代科举制日趋成熟,并且表现得更加开放和规范。其公平性的充分体现以及科举人仕者的显赫地位,对闽中广大知识分子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八闽通志选举载:“宋兴,闽八郡之士取名第如拾芥,相挽引居台省、历卿相不绝于世,举天下言得第之多者必以闽为首称。”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发达及士子自身的奋发努力,使宋代福建一跃而成为当时有名的科举大省。宋代福建科举的兴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闽中进士的数量大量增加,居全国各省前列。受各种客观原因的限制,福建在唐代很少有人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者更是少之又少。不过,这种情况在宋代科举制度的诱惑之下发生了重大改变。除福州之外,建既、莆田、晋江等县都有上千名进士,是有名的科举大县。“唐求言成都距长安三千里,而每岁随计者少。建安之贡,无岁无之,故日:龙门一半在闽川,信然。”可见,“福建出秀才”天下第一,名不虚传。二是闽人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者众多。宋代科举一般分三级进行:州郡解试礼部省试殿廷殿试,殿试发榜分为五甲,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要通过层层考试,在全国数量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已相当不易,想要独占鳌头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在宋历科状元录中记载的全国状元总共只有118名,其中闽人就有19人,占了16%,这对仅在中唐以前还被视为蛮荒瘴病之地的福建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同一家族中有数人先后登第的更是不少,如绍兴二十七(1157)年,邵武赵善俊中进士,隆兴元年(1163)其弟赵善榜及第,八年,赵善仪、赵善侃、赵善恭、赵善四兄弟同登第,兄弟六人先后进士及第。又如宝佑四年(1256),长乐杨梦斗与其胞兄琦、胞弟叔济、叔祖次郑同登宝佑四年(1256)进士。一门同榜四进士,时称“闽中四凤”。泉州曾公亮家族在宋代共有11人进士及第。福建科甲盛况,国内罕见,这是宋代进行科举制度改革给福建带来的良好机会下才有的。三、科举兴盛与福建文化发展的互动宋代福建科举事业的发达,对福建文化教育兴盛局面的出现以及士子的成名成才都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反过来,文化的高度繁荣又促进了福建科举事业的兴盛。其具体表现为:其一,科举事业的繁荣促进了宋代福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教育的发达又为科举提供了大量的后备军。科举制度的日臻完善,极大地刺激了福建人的求学热情,奠定了学校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科举盛行的情况下,福建各地兴起了各类学校,不论官学、私学都十分兴盛。首先,宋代福建官学较为完备。仁宗庆历年间,规定“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同时,朝廷下诏州县立学,因此各地兴起了办学热潮。据八闽通志统计,宋代福建地方官学的普及率为100%,即使在开发较迟的汀州一带也设立了官学,这在当时是较为突出的。宋代福建一些州县学的办学效果突出。如南剑州州学创办后的一百年间,有222名南剑州考生进士及第,使该州学为全国所瞩目;浦城县学的学生众多,常达一千多人。其次,官学之外,宋代福建还拥有数量众多的书院。庆历五年,“诏罢人学日限”,科举应试者不受人官学与否的限制,这就使各类私学迅速地发展起来。这是南宋时福建学子在科场中占有优势而中进士者较多的一个原因。此外,由于宋代福建民间读书风气颇盛,书院之外的各种私学也很普遍,如福州有“城里人家半读书”、“学校未尝虚里巷”之说。那些以耕读为业的少年和四五十岁的成人之所以如此热衷诗书,各地民间重学从教蔚然成风,根本原因还在于受到科举取士的奖诱。在科举考试的刺激下,福建的教育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同时,州、县官学与书院等各类私学的兴盛,为宋代福建科举提供了可靠的场所。福建能在宋代出现科举盛况,与就学于各类官、私学的生徒这支庞大的后备军有很大关系。其二,科举事业的繁荣推动了福建民间重学风气的形成,大大提高了福建普通百姓的整体文化素质。宋代科举制度的开放性,使科举人仕之门几乎向所有知识分子敞开;它的公平性又使广大知识分子对科举一途永不绝望,普通士子对功名趋之若鹜,他们甚至愿意为之奋斗终身。两宋三百年间,福建人求学应举的热情在科举考试的强大诱惑之下空前膨胀。福建人读书风气之盛、读书人数之多也是史无前例的。虽然最终能够功成名就的福建士子与参加科举考试的总人数相比只是极少数,但是,通过科举人仕仍然是广大知识分子穷其一生也不愿意放弃的人生目标。在这种环境下,福建各地参加解试的举子数量不断膨胀,而解送省试的名额却是有限的。在本地经过激烈的竞争后胜出的士子,一旦参加省试,其竞争力必定比未经激烈竞争的对手高出许多,其及第的可能性当然也就大了。其三,科举事业的繁荣导致了宋代福建理学、文学、史学等各个学术领域中大批出色人才的涌现,将福建文化推向其历史发展的顶峰。福建人在宋代文化各个领域的出色表现,表明福建文化已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同时,他们的大量涌现还给福建人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促使他们更加奋发向上,从而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给闽人提供了尽情施展才华的有利条件,促使科举盛况在福建的出现,并为福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社会动因。科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