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文字学参考书目:1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81年。2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3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文物出版社,1987年。4陈伟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5朱顺龙、何立民中国古文字学基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6刘翔等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1989年。讲课章节:第一章:商周甲骨文第二章:商周金文第三章:战国文字第四章:古文字考释方法第五章:古文字学简史引 言古文字学 以古漢字和各種古漢字資料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古文字的範圍 1.按照中國傳統文字學的觀點古文字指先秦時代的漢字。2.現代的文字學者多數認為秦統一後的篆文即所謂小篆也應該劃入古文字的範圍。3.20世紀70年代以來有不少秦和西漢早期的簡牘和帛書出土。這些簡帛上的隸書字形還保留著篆文的不少特點跟後來成熟的隸書有明顯區別因此有人主張把秦和西漢早期的隸書也看作古文字。按照這種意見古文字可以說是隸書成熟之前的漢字。古文字學的內容 在中國對古文字的研究開始得很早但是長期以來是包含在作為“小學”一部分的傳統文字學和以古銅器和碑刻等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金石學裡的一直到20世紀才有“古文字學”的名稱。人們所說的古文字學內容並不一致大體上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古文字學既包括對古文字本身的研究也包括對各種古文字資料的研究。後一方面的研究繼承了金石文字之學的傳統主要以各種古代遺留下來的實物上的古文字資料(如甲骨卜辭銅器銘文等)為對象著重於釋讀這些資料弄清它們的性質體例和時代並闡明研究這些資料的方法這方面的研究也有人認為應該稱為古銘刻學。在廣義的古文字學裡這方面的研究往往被視為重點。狹義的古文字學主要以古文字本身為對象著重研究漢字的起源古漢字的形體結構及其演變字形所反映的本義以及考釋古文字的方法。狹義的古文字學是文字學的一個分支。古文字資料的種類很多。按照所研究的資料的範圍古文字學已經形成了甲骨學(以研究殷墟甲骨卜辭為主)殷周銅器銘文研究戰國文字研究秦漢簡牘帛書研究(如去掉“秦漢”二字可以包括對戰國簡冊帛書的研究)等分支。古文字學跟其他學科的關係 古文字學跟不少學科有密切關係。它跟考古學的關係是顯而易見的。古文字資料有很多是考古發掘所提供的而且發掘記錄對這些資料的研究往往有很大用處。反過來看這些資料對判斷有關墓葬或遺址的性質和時代也往往能起很重要的甚至決定性的作用。器物上的銘文對研究這些器物本身也極為重要。要考釋古文字或通讀古文字資料語言文字學方面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舉例說如果不懂先秦語音對先秦古文字資料裡的通假現象就無法正確理解。反過來看古文字資料和古文字本身對研究先秦以至秦漢的語言也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例如要研究商代語言就幾乎只能根據商代的古文字資料。古文字的字形對研究上古的詞義和語音也有很大用處。古文字在文字學上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說了。此外古典文獻學古史(包括古文化史)學以至民族學等方面的知識對通讀古文字資料和考釋古文字也都是需要的。同時古文字資料和古文字本身也都能為這些學科提供重要的研究根據。在古文字學和上述各種學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相互促進的關係。第一章 甲骨文第一节 殷墟甲骨文研究概况一、甲骨文与甲骨学1949年以前,出土甲骨文的地点,只有殷墟一处。因此很少有人在“甲骨文”这个名称上再加上“殷墟”二字。1949年以后,甲骨在其他地区也相继被发现。1953年在郑州二里岗出土了少量商代甲骨文(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5期)。1954年在山西省洪洞县坊堆村(山西省洪洞县坊堆村古遗址墓葬群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4期)、1956年在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1975年在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北京地区的又一重要考古收获,考古1976年4期)、1977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1988年在湖北省襄樊檀溪村(西周有字卜骨在襄樊出土,中国文物报1989年2月24日)、1991年在河北省邢台南小汪(邢台南小汪周代遗存的发掘,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19951996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北京琉璃河遗址发掘又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7年1月12日)等地也先后出土了一些周代甲骨文,不过数量一般都很少。只有在岐山、扶风两县间的周原遗址所出数量最多,仅岐山县凤雏一地就发现甲骨一万多片,其中有字甲骨近300片。这些甲骨上的文字一般都较少而且字体纤小,需放大5倍才能辨认(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徐锡台周原甲骨文综述,三秦出版社1987年)。因此,今天所说的“甲骨文”,其时间和范围都发生了改变。它不仅指商代也包括周代刻(偶尔也有写的)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我们这里所要介绍的只限于殷墟甲骨文。“殷墟”是商王朝晚期都城的遗址,在今天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曰:“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殷墟当时作为晚商都城,共经8代12王,历时253年。年代约当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的名称叫法很多。例如“甲文”、“龟甲文”、“龟版文”、“龟甲文字”、“龟刻文”等。由于甲骨文不仅刻写在龟甲上,而且还有写刻在兽骨上的,称“龟甲文”显得不够全面,故又叫作“契文”、“殷墟书契”、“殷契”等。又由于甲骨文不仅有用刀契刻的,同时还有少量用毛笔写的,称“契文”等也显得不够全面,故又叫作“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墟卜辞”等。但是,甲骨文除多为占卜之辞外,还有少量是记事刻辞,故这几种名称也谈不上确切。相比之下,“甲骨文”是最恰当的名称。所谓“甲”就是龟甲,主要使用龟腹甲,间或用龟背甲;所谓骨,主要指的是牛的肩胛骨。甲骨文的各類異稱:龜、龜甲、甲文、龜版文、龜甲文、龜甲文字;(命名缺點:忽略了骨的部分)契、契文、殷契、龜刻文、甲骨刻文、甲骨刻辭;(忽略了有些是寫而未刻)貞文字、貞卜文字、卜辭、甲骨卜辭、殷卜辭、殷虛卜辭;(忽略了許多是記事文字)龜甲獸骨文字;(忽略了還有極少數人頭骨片殷墟甲骨文引論P132有照片、拓片)殷虛書契、殷虛文字、殷虛遺文;(忽略了殷虛出土的銅器、玉器、石器、陶器上也有文字;忽略除了殷虛外,陜西岐山鳳雛村出土了大量西周甲骨,除此之外,河南和陜西的其他地區,以及山東、河北、山西各省皆有少量甲骨文出土。)商簡(誤以為乃竹簡碳化)。小結:最恰當:甲骨文、甲骨文字。甲骨文的数量是以“片”来统计的。甲骨埋藏于地下,历经三千年之久,质地脆弱,出土后往往一版断为数片。到了古董商手中,又被分隶数家,不断流动转手,所以要精确统计是很不容易的。50年代初,陈梦家曾估计为10万片(解放后甲骨的新资料和整理研究),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6期)。近年来,胡厚宣根据统计指出,目前全世界收藏的甲骨大约有15万片左右。若每片以10字计算,总字数已超过100万字。它大体上能够反映商代后期使用文字的情况(八十五年来甲骨文材料之再统计,史学月刊1984年5期;90年来甲骨资料的新情况,中国文物报1989年9月1日)。甲骨的綴合甲骨骨版的綴合:商代所使用的刻辭版材料,種類繁雜,數量多得難以詳細統計。它們的出土情況,又極為複雜,有的集中一處,有的分散各地。當它們出土時,有的就已經斷碎了。斷碎了的骨版,自然造成了文辭殘缺,內容失真,給甲骨刻辭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難。甲骨斷裂、失散的原因:.卜骨,必須進行整治、鑽鑿。在鑽鑿處增加了裂痕,成為甲骨骨版斷裂的主要原因。從出土後的骨片看,這樣斷裂的最多。.甲骨在地下埋藏了三千多年,腐蝕過甚,容易破碎。.甲骨出土後,私存和公藏分散各處。甲骨出土初期,古董商為了出售甲骨,走向各地,骨片分散異國他鄉,有的流傳到外國。.甲骨出土的時間先後不一,不可能統一整理。由於骨片的分散,著錄著作的增多,同一骨版而重錄者為數也不少。何謂甲骨綴合?所謂甲骨綴合,就是把斷裂而分散的甲骨片,經過綴合重新復原為完整的或部分完整的甲骨片。這種甲骨片稱之為甲骨綴合片。甲骨綴合的原則:甲骨綴合的原則,陳煒湛先生總結了三條:(1)甲或骨的部位要相接,折縫要密合;(2)文例、事類要一致;(3)書體風格要協調。如果不符合這樣原則而綴合出來的片子,就是不準確或錯誤的綴合骨版。我們在閱讀綴合的片子時,要注意這方面的情況。甲骨綴合的創始者:甲骨綴合最早始於王國維。其他專著:(1)曾毅公於1939年編為甲骨綴合存,由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出版。(2)1948年,他又著成甲骨綴合編,1950年出版。後者的綴合片,比前者的75片,增加了396片。(3)郭若愚、曾毅公、李學勤綴著的殷虛文字綴合,是以小屯殷虛文字甲、乙綴合為主的專著,全書共綴合482版,1955年4月科學出版社出版。(4)嚴一萍的甲骨綴合新編,1975年在台灣出版,(5)1976年又綴集甲骨綴合新編補,是甲骨綴合著錄著作卓有成就的專著。(6)甲骨綴合成就最大、綴合版數最多的還算是甲骨文合集,在這時為綴合作出巨大貢獻的是已故桂瓊英先生。王宇信先生說:甲骨文合集收入的二千多個綴合版,耗盡了桂瓊英先生的汗水和心力。甲骨文不重复的单字大概有多少呢?于省吾指出:“截至现在为止,甲骨文不重复的字约四千五百多个,我们所认识的还超不过一千字。”(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年2期33页)甲骨文的出现导致了一门学科的诞生,这就是现在大家知道的甲骨学。“甲骨学”这个词是何人何时首创的,据胡厚宣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一书所载,率先以“甲骨学”揭之于论著标题的,是朱芳圃。朱氏是王国维在清华的弟子,他在1933年出版了专著甲骨学文字编,1935年又出版了甲骨学商史编。此后“甲骨学”作为学科名称便广泛流行起来。甲骨学的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甲骨学特指甲骨及其文字本身的研究。广义的甲骨学则包括以甲骨文为材料的历史文化的研究。我们所讲的“甲骨学”单指前者。二、甲骨学基础知识甲骨主要是古代占卜的遗物。在殷代,崇拜祖先神和自然神的原始宗教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殷人遇到疑难的事情一定要求神问卦,烧灼龟甲或兽骨,令其表面出现兆象(裂纹),以便据之预测吉凶祸福。这种巫术在中国起源甚早,在商代非常盛行。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占卜时所刻之辞,要通读卜辞,必须要先了解有关甲骨的基础知识,知道卜法的程序等。李学勤曾著有关于甲骨的基础知识(历史教学1957年7期)一文,可以参看。殷代占卜所用的材料除龟的腹甲、背甲或牛的肩胛骨外,有时也用少量的羊、猪、鹿的肩胛骨。殷代占卜所用的材料龜:腹甲(絕大多數)、背甲(少數)。牛:肩胛骨(絕大多數)、肋骨(極少)、距骨(極少)、肱骨(極少)、牛頭(極少)。羊:肩胛骨(極少)。豬:肩胛骨(極少)。鹿:肩胛骨(極少)、肋骨(極少)、鹿頭(極少)(殷墟甲骨文引論P128)。馬:肩胛骨(極少)。兕(犀牛):肋骨(極少)。(陳煒湛甲骨文簡論P94、殷墟甲骨文引論P130)虎:膊骨,懷特1915並鑲有綠松石。(甲骨文簡論P95、殷墟甲骨文引論P122)人:人頭骨(共6片)。(殷墟甲骨文引論P132有照片、拓片)(以上引自中國甲骨學史P5659)肩胛骨破裂成長條形的部分,勿誤認成肋骨。(肩胛骨:P162,P185、P166、P201、P221)有人將牛肩胛骨大者誤認為象骨,經查證乃水牛骨。所以,至今未發覺有用象骨作卜骨的。(中國甲骨學史P5758)各類甲骨的來源:龜:小:陸龜。大:南方江淮流域進貢而來。特大:海龜。龜甲主要產自南方,除少數自行採集者外,多數乃由他處進貢而來,少則一龜,多則一千。(乙1053:我氏千。我為方國名;氏用為致,有攜物以至之義;千之後省略龜字;全句為:方國我進貢了一千隻烏龜。)在記事刻辭中,還有約五百餘條關於入貢卜龜的記載。值得注意的是周,遠在陜西岐山,也向商王貢龜。據初步的不完全統計,光是武丁時期商王朝所收到的龜甲貢品,總數便在一萬二千版以上。(陳煒湛甲骨文簡論P38)牛:用骨占卜的時代甚早,因為在許多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裏都發現有卜骨,只是未刻文字罷了。其所以如此,原因之一,是文字尚在萌芽時期,數量極少,還不足以記錄卜辭,敘述事件。至商代,開始在卜骨上契刻卜辭。又由於牛胛骨形狀不規則,難以整治,而龜腹甲較為勻稱悅目,易於處理,故龜腹甲漸漸地作為專門的占卜材料被廣泛地大量使用,與牛胛骨并駕其驅。(甲骨文簡論P34)北方多牛,牛骨可以自給。祭祀時用牛的數量曾有 千牛千人(合301)的記錄。大量的祭祀用的牛,除少數毀于沉(沉于水)、埋(埋于土)或 (焚于火)之類祭祀禮儀外,大部分在祭祀之後當會用作食物,而肩胛骨(及少量肋骨)就可貯存起來,經過鑒選後用于占卜。(甲骨文簡論P39)甲骨文字典:讀為刪,砍也、斫也,用牲法。(P499)例句:乙酉卜,賓貞:史(使:令也)人于河,沉三羊、 三牛?三月。(粹36)附:鹿頭骨刻辭部位:在鹿頭前額骨面平潤處刻辭。甲3940版,在額骨上方尚存二隻鹿角,其刻辭為:戊戌,王蒿田文武丁, 王來征。右起向左行。五期帝乙、帝辛時物。蒿,地名。田,田獵。在蒿地進行田獵。陳煒湛考釋:第五期卜辭常有唯王來正人(夷)方之語,此辭正下當亦有人方之名。此乃記王征人方途中從事田獵與祭祀活動。甲3941版,亦為鹿頭骨刻辭,其部位同上。刻辭是:已亥,王田於羌 ,在九月,隹王 。右起向左行。五期時物。羌,地名。田,田獵。刻辭大意是:在九月已亥這一天,商王在羌地田獵。人頭骨: 陳夢家認為是諸邦方的君長為殷邦戰敗俘獲以後常殺之以祭於殷之先王(殷虛卜辭綜述P327)。陳煒湛也認為是人頭骨取自戰爭俘虜或奴隸,應該是沒有疑問的。(甲骨文簡論P39)又說屬于殺用戰俘酋長以祭祀祖先的記事刻辭。在當時,戰後紀功于敵酋之頭骨以示威武,或許是一種風尚,而并不覺其殘忍的。(甲骨文簡論P9596)但人頭刻辭數量極少,目前所知者只有六片。(殷虛卜辭綜述P326327、中國甲骨學史P59)甲骨大小:最大腹甲:長公分、寬。(中國甲骨學史P61)最小腹甲:長.公分、寬.。(不計甲橋)(甲骨文簡論P36)最大牛胛骨:長公分、寬。(中國甲骨學史P62)破裂甲骨片數比例:從已出土的十六多萬片來看,卜甲多於卜骨,約:。甲骨使用多寡:早期(武丁、祖庚、祖甲)多用龜甲,晚期(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多用牛骨。從殷墟出土實物分析,商代所用龜甲決大多數是龜的腹甲,只有少數是龜背甲和改製後的背甲。(陳煒湛甲骨文簡論P36)占卜之前,甲骨须先经过整治。其整治过程大致如下:第一步,锯削磨平。先将龟从腹甲和背甲之间的甲桥(龟腹甲中部之两边,有与背甲相连接的骨骼,因似自腹甲渡到背甲的桥梁,故学者称作甲桥)处锯开。对于锯下的腹甲,先削平甲桥,再将其刮磨平整。背甲则从中脊处一剖为二,再锯去首尾两端,使之成为鞋底形的“改制背甲”。对于牛胛骨,需要锯去突出的臼角和背面凸起的胛冈。最后将甲骨正、反面打磨光滑。第二步,制造“钻凿”。在龟甲的内面或骨的反面(原有胛冈的一面),先用刀挖刻出长约一厘米的椭圆形凹槽,叫“凿”,再在其一侧用小圆钻钻出一个和椭圆形凹槽通连的圆形洼洞,叫“钻”。也有先钻一个圆形洼洞,再在圆形洼洞里挖“凿”,像猫眼形。加工好的甲骨成品,交付管理占卜的卜人保管,以备卜用。第三步,灼兆刻辞。钻凿的目的是便于控制卜兆的走向。钻凿的排列是整齐有序的。钻凿之后,用暗火炷烧灼钻凿,被烤灼的甲骨因受热,其正面便出现裂纹,作、诸形,这就是兆璺。见兆之后,一般由商王依据卜兆的形状来判断其吉凶,然后刻上卜辞。甲骨上的卜兆以在正面者居多,故卜辞亦多刻于正面。龟甲主要用腹甲,其背面钻凿是“左半(甲)向右,右半(甲)向左”。少量用背甲,背甲一般从中脊平分对剖,背甲上的内面钻凿也是“左半(甲)向右,右半(甲)向左”。胛骨一左一右为一对,其背面钻凿也是“左半(胛骨)向右,右半(胛骨)向左”。烧灼钻凿之后,龟腹甲、背甲、胛骨正面卜兆的走向也是“左半向右,右半向左”。刻写卜辞有一定规律。一般说来是“迎兆刻辞”。龟腹甲右侧(左右是以人为基准)卜兆向左,文字右行;左侧卜兆向右,文字左行;甲首及甲尾部分,或近甲桥边缘部分,卜辞由外向内行。背甲与之相同。商人占卜往往从正反两个方面问疑,反映在龟甲上则有位置相应的左右“对贞”。甲骨占卜的程序以腹甲為例:收集貢龜;殺龜前先舉行祭祀;殺龜(攻龜);儲存龜甲;用鋸側剖龜甲(甲橋留在腹甲);(圖:殷墟甲骨文引論P116)外面去膠質、裡面高骨除去、邊緣刀削整齊;裡面鑽鑿,鑿長槽、鑽圓孔;(拓片:殷墟甲骨文引論P126)儲存;卜問時於圓孔處用燒到熾熱的圓木燙灼;視正面裂痕(卜兆)吉凶後記上占卜的文字。一般是先用毛筆沾墨或硃寫字,然後用青銅刀刻,但也有熟手不寫逕刻的。陳煒湛先生對此作出客觀的論斷:筆者揣想,當時恐怕大字是先書後刻,小字則是直接刻的,因為刻辭確有小如蠅頭的,不容易先書後刻。蓋刻大字固難,寫蠅頭小字亦難,反不如直接施刻。故前者先書後刻,後者則不書而刻。這就是為什麼甲骨文中字越大刀筆味越少,字越小刀筆味越重的緣故。 (殷墟甲骨文引論P212)使用後的甲骨存入檔案庫內。甲骨占卜的程序詳細說明:占卜的準備:商代占卜的準備階段,分為取材、整治,即削鋸、刮磨、骨版的鑽鑿等三個部分。一、龜骨的取材、殺龜前先舉行祭祀、殺龜(攻龜)、儲存龜甲:生龜由納貢而來,畜骨在當地籌集。龜骨的取材通過殺龜解決。殺龜之前要舉行祭祀。周禮春官:攻龜用春時,攻龜即殺龜。又說:上春?龜,祭祀先卜。?即殺牲血祭。卜辭有記載祭龜的記錄:?龜一牛(甲279),卜辭大意是:燒木祭於龜,用一頭牛做祭牲。又辛丑卜,?龜三牢(佚234),卜辭大意是:辛丑日卜問,燒木祭於龜,用三牢牛(即六頭牛)做祭牲。祭祀之後,就可以把龜殺死。估計那一次殺龜絕不是一兩個,而是一批。將龜殺死之後,取出內臟,龜殼儲存,以備加工整治。在殷墟發掘中,曾出土很多龜胛骨料。二、整治、削鋸和刮磨龜甲骨的整治,首先將其背甲和腹甲相連處切隔分開,甲橋連接在腹甲之上。背甲從中脊自首至尾鋸開使之各半,經過整治以作卜用。腹甲要鋸去甲橋邊緣突出的部分,使之成為弧形。它的正反兩面骨的表皮以及有鱗片之處,都要進行刮磨,有的地方高低不平,要進行錯磨,使龜版面平光澤。對於其他骨料的整治都要達到這種程度,以便鑿鑽顯兆刻辭。牛肩胛骨或其他同類動物的肩胛骨,都是分為左右各一。肩胛骨的整治,要鋸除骨脊(柱脊)和骨扇前緣的軟骨。骨臼的部分要經過修整。骨扇無骨脊之面為正面,有骨脊之面為反面。在骨版的正、反兩面都要進行錯磨,使版面平潤。三、鑿鑽鑿和鑽是鑿鑽卜骨所使用的工具,用鑿和鑽所製成的糟洞和圓洞,簡稱也叫鑿鑽。王宇信先生據小屯南地甲骨所見,指出鑿鑽並不是一次完成,多數是先輪開糟,然後再用刀加工修整。也有的用刀刻挖而成。鑽鑿的作用,因為骨版堅硬薄厚不均,必須經過鑿鑽使它準確呈現兆紋。二者的程序是先鑿後鑽。必須說明的是:骨版鑿鑽形態不盡相同。小屯南地甲骨的鑿跡形態,除了有橢圓形而外,還有長方形的。許進雄先生對甲骨鑿鑽形態專有研究,著有卜骨上的鑿鑽形態。先生還著有從長鑿的配置試分第三與第四期的卜骨。于秀卿、賈雙喜、徐自強三位先生合著:甲骨的鑽鑿形態與分期斷代研究。可見甲骨的鑽鑿形態,對甲骨文的斷代研究有著十分的重要意義。四、卜問、灼龜鑿鑽完成了以後,根據祭祀的需要,開始占卜。占卜要進行灼龜,也就是灼兆。在灼龜時,一邊禱祝,一邊述說所卜之事。灼兆是占卜時施於鑽內或鑿旁的燒灼痕跡。用火燙灼之處,使之爆裂兆紋,通過兆紋來判斷卜卦的吉凶。灼兆使用的火有兩種,一是有焰的火;一是用梗木枝放在燃火上邊燒邊吹,使之成熾炭,直接灼於鑿鑽之中。灼龜的用火點,是在有鑽者,灼於所鑽中處;無鑽者,通常灼於鑿的左或右,但亦偶有灼於鑿之左右兩旁。由於灼火之熱力,使之在灼兆點發出爆裂之聲曰卜。在其所施灼的正面,就是爆裂了的兆紋。兆紋有兆幹和兆枝之分。在鑿槽的底部,因為是鑿刃切下去的深處成一直線形,此處就是正面爆裂直行之兆幹,即卜字的?直行,謂之墨。鑽洞是因為緊挨著鑿處的,在鑽洞的正面就是爆裂的兆枝,也就是直行一端的橫枝,即墨的橫枝,謂之坼,也叫璺。其龜甲的兆紋方向的原則是:龜腹甲以中縫(千里路),背甲以中脊為中心,它們的左甲或右甲,兆紋橫枝(坼)一律伸向中縫或中脊。五、判斷吉凶:在灼兆爆裂了的兆紋形態變化之後,商代的卜官,就可以判斷這次卜卦是吉兆還是凶兆了。決定吉凶的主要根據,是看兆枝的形態變化。據董作賓先生研究,兆枝(坼)可分為首、身、足三個部分。它們具體地變化了的位置是:近墨者為首,中間為身,末端為足。吉兆:我們推測,吉兆是,首部向上,足部收斂。嚴一萍考釋說: 首仰,橫紋向上。與首俯當即周禮之禮,所謂象吉象凶者。凶兆:凶兆是,首上開,內外交駭,身節坼,或首俯足肣,身節坼。身節坼是凶兆的主要標誌。 首俯,橫紋向下。 身節折,當指橫紋自中間折斷斜出形。六、刻辭:卜官卜問吉凶之後,下一步就是刻辭,將其卜問事項及其內容刻記於卜骨之上以作記載。占卜過程以此為結束。七、驗辭:在卜辭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所問之事,要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得到驗證。把所驗證的結果再補充刻於占辭之下,也就是驗辭。當把驗辭刻完了,這時占卜的全部過程就已經完成,也就是占卜的結尾。八、歸檔:卜用後的甲骨和記事刻辭用後的甲骨,都有專門的處理,或進入檔案庫。小結:但是,我們還必須說明的是,商代卜辭的吉凶說法,這也僅僅是推測而已,還沒有更充分的材料去證實它。尤其在骨版或拓片上很難從中看出原來吉凶兆紋的樣子。一是骨版埋地甚久,原貌消失;二是我們還不明瞭商時卜人觀察兆向的特殊技能。因此今人探討這類的問題是很困難的。這個問題在甲骨學中還是一個疑惑難解尚待討論的問題。在此之前,嚴一萍先生在甲骨學中,也同樣提出我們簡直無法加以辨別。三、殷墟甲骨断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商王盘庚迁殷以后的文字。现在甲骨学界都认为甲骨文包含武丁至帝辛(即商纣王)各代卜辞。但是对于是否有盘庚、小辛、小乙这几个时代卜辞,不少学者表示怀疑。即使确认甲骨文的时代是自武丁开始,终于纣王,也已经历了八世十二王二百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如果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就需要把甲骨文进行分期断代,这是一切研究的基础。也就是说,对于一片具体刻有文字的甲骨片来说,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知道这是三千多年前商代的东西,还应该进一步辨明,它究竟是晚商二百多年中哪一个时期的。这种判断具体年代的工作,就叫做断代。用董作宾的话来说,就是要“把每一块甲骨上所记的史实,还它个原有的时代”。断代问题不解决,则十万片甲骨依然是一堆“断烂朝报”,缺少应有的科学价值。王国维在1917年所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两篇著名的文章中,首先用卜辞中的称谓与史记殷本纪所载世系相对照来断定甲骨的年代,开启了甲骨断代的先河。而甲骨断代学说的创立,则要到1935年董作宾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才算真正发轫。董氏据十项标准,即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字体把甲骨文分成以下五期:第一期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二世四王第二期祖庚 祖甲一世二王第三期廪辛 康丁一世二王第四期武乙 文丁二世二王第五期帝乙 帝辛二世二王董氏的五期断代学说把甲骨文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大大提高了甲骨文作为历史和语言资料的科学价值,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但是,他的五期分法也存在着弊病,就是把甲骨本身的分类和王世的推定混在一起了。五期断代学说把殷墟甲骨分为五大类。认为第一类的书写风格雄伟;第二类谨饬;第三类颓糜;第四类劲峭;第五类严整。然后机械地将其分别定在盘庚至武丁、祖庚与祖甲、廪辛与康丁、武乙与文丁、帝乙与帝辛五个时期。甲骨断代应以甲骨卜辞本身显示出来的特点为根据,既不能机械地把时代界线划在两王交替之际,也不能完全依靠贞人来断代。随着殷墟发掘的继续进行,甲骨的出土不断增多。今天多数甲骨学者都逐渐认识到,所谓甲骨断代研究实质上包括两个方面:即甲骨分类以及确定每类甲骨所在的年代。“甲骨分类”是指根据字体等特征把殷墟甲骨划分为若干类,“确定年代”是指要确定每类甲骨处在什么王世。后者要对每类甲骨中所见到的全部称谓加以归纳,总结成“称谓系统”,再用这种“称谓系统”(祖、妣、父、母等)同商王世系进行对照以确定每类甲骨所处的年代。此外,诸如贞人、出土层位、人名事类等也是称谓系统之外的确定年代的原始依据。五十年代初,陈梦家(19111966)在进行甲骨断代研究时,已经多少意识到董氏五期分法简单按王世划分甲骨的缺陷。因此,他在甲骨断代与坑位甲骨断代学丁篇一文中使用了宾组、出组等名称,其方法主要是通过贞人(陈氏称为“卜人”)的系联来给甲骨分组(文见中国考古学报第5册,1951年;后收入综述)。70年代以后,在讨论甲骨分期有关问题时,李学勤在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文物1977年11期)一文中提出“历组”的名称;后来又在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文物1981年5期)一文中提出了“无名组”的名称。所谓无名组是指由全无卜人的卜辞所归成的一组。在后一篇文章里,他认为殷墟卜辞主要可分为九组,即陈氏所分的宾组、组、子组、午组、出组、何组、黄组,再加上他的历组和无名组。详见以下对照表:董作宾、陈梦家、李学勤三家甲骨分期分组对照表李学勤董作宾陈梦家宾组一期宾组,武丁卜辞组四期,文武丁卜辞组,武丁晚期子组四期,文武丁卜辞子组午组四期,文武丁卜辞午组历组四期武文卜辞出组二期出组,庚甲卜辞无名组三期康丁卜辞何组三期何组,廪辛卜辞黄组五期乙辛卜辞甲骨文的分期甲骨文斷代的重要性:甲骨文分期斷代的重要性:陳煒湛先生說:商代從盤庚十四年遷殷至紂之滅,中間經歷八世十二王,有二百七十三年之久,甲骨文究竟是其中哪個時期之物?是否各個時期都有?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不能具體地判斷甲骨文的相對年代,則十萬多片甲骨依然只是一堆骨董對於社會、歷史的研究,並無多大價值。卜辭的分期: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五期分法: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盤庚、小辛、小乙)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其他的學者亦有不同的分期法。卜辭的十項斷代標準: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重大學說:一、王國維:我國最早涉及甲骨斷代研究的是王國維。他在1917年發表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一文中,用稱謂定甲骨的年代,是他開了個頭。(大約羅振玉也有此看法。)王國維在考察後上25.9父甲一牡、父庚一牡、父辛一牡時,論證了此當為武丁所卜。父甲、父庚、父辛即陽甲、盤庚、小辛,皆小乙之兄,而武丁諸父也,(羅參事說)此片確實為武丁時所卜,即我們今天所說的甲骨文第一期。他又在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中,依據卜辭糾正了史記商代世譜之誤。二、董作賓:董作賓於1931年6月發表了大龜四版考釋,提出8項斷代標準。1933年1月又發表了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以下簡稱斷代例),在大龜四版考釋的基礎上,又提出了10項斷代標準,把殷墟甲骨文分為五期,為甲骨文的分期斷代作出了貢獻。三、胡厚宣:1945年,胡厚宣先生甲骨六錄出版,先生開創了分期分類的編輯甲骨著錄的體例。他的南北、寧滬、京津、續存等書,分期斷代都採用了四期分法。這種分法,就是把董先生的五期說的第三、四期合併為胡先生的第三期。這是因為除了有一部分根據貞人和稱謂可以直接分在第三期中第四期外,還有一部分甲骨在分期實踐中較難處理的緣故。四期的分法是:第一期, 盤庚、小辛、小乙、武丁時期;第二期, 祖庚、祖甲時期;第三期, 廩辛、康丁、武乙、文丁時期;第四期, 帝乙、帝辛時期。四、陳夢家:1956年7月,陳夢家先生殷虛卜辭綜述出版,將斷代又進一步研究,提出了三項標準九期說。三項標準是:1. 世系、稱謂、占卜者,乃是甲骨斷代的首先條件;2. 字體、詞匯、文例;3. 按其內容分別為不同的事類,依卜辭內容分為六項:(1)祭祀;(2)天象;(3)年成;(4)征伐;(5)王事;(6)卜旬。根據上述標準,將殷墟甲骨文分為九期。即:一、 武丁卜辭 1 一世 早期二、 庚、甲卜辭 祖庚卜辭 2 二世祖甲卜辭 3 三、 廩、康卜辭 廩辛卜辭 4 三世康丁卜辭 5 中期四、 武、文卜辭 武乙卜辭 6 四世文丁卜辭 7 五世 五、 乙、辛卜辭 帝乙卜辭 8 六世 晚期帝辛卜辭 9 七世五、許進雄:1970年9月,許進雄在中國文字第37冊,發表了鑽鑿對卜辭斷代的重要性。六、于秀卿、賈雙喜、徐自強:1981年11月,于秀卿、賈雙喜、徐自強在古文字研究第六輯,發表了甲骨的鑽鑿形態與分期斷代研究,從不同角度對甲骨斷代研究,又作了補充。小結:甲骨文的分期斷代研究,到此並沒有結束。(1)武丁在位59年,按董說將此時甲骨文分為第一期,而董先生在斷代例提出在五十九年間的史實,也當然有個先後;關於這些精密的分劃,皆有待於將來。如今何者為先,何者為後,還沒有解決。(2)五期說之中,尚有爭議的問題,如第四期,所謂文武丁卜辭,這類卜辭既出現在第一期,也出現在第四期的矛盾現象,幾年來在學術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討論的結果,目前學術界儘管有一個趨向一致的看法,應提前到第一期武丁時代,(甲骨文合集是按五期說編撰的,胡厚宣先生在其序中明確了文武丁時期之謎的那部份甲骨把它們集中附在武丁期的後邊。)(3)但甲骨文分期斷代又出現一個新的問題,即武乙、文丁卜辭再細分的問題,何者為武乙卜辭?何者為文丁卜辭?現在也沒有解決。望甲骨文的斷代研究,會有更豐碩的成果。甲骨文的斷代標準董先生斷代例發表20年後,在他的甲骨學五十年中,又把十項標準的前四項:世系、稱謂、貞人、坑位,作為斷代的直接標準;其它六項: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則稱之為間接標準。王宇信先生又指出此直接標準的事系、稱謂、貞人,三位一體,是甲骨文分期斷代的基礎。也有人稱此三者為分期斷代的第一標。一、世系所謂世系,就是由商王的世次構成的。從前一王卒至下一王繼位,這一過程叫一世,卜辭稱一示。明確先公先王的先後位次,是斷代研究的第一步工作,即是定殷人的世系,世系定了,然後才有分劃時期的可言。史記殷本紀列有14位先公和31位先王,總共45位。司馬遷提供的這一重要史料,除王國維糾正了報丁、報乙、報丙位次之誤而外,經過甲骨文的驗證,大體不誤。大示:自上甲至武乙,殷人所稱為大示、元示、大宗者,蓋一世一人,共二十世,二十人,與殷本紀所載世數,甚為吻合了。按董說,商代有大示,元示,大宗的說法,那時的祭祀,每世僅一人入宗廟,嫡長相承的直系皆稱為大示(武丁時稱大示,祖甲時稱元示),亦稱大宗;弟承兄位的旁系皆稱為小示,也稱為小宗。在卜辭商代世系對照表中,橫行者為大示,豎行者為小示。二、稱謂商代的祭祀,主祭者多為王或由史官代為卜問某事。所祭的對象必然與主祭者有親疏遠近的某種關係,表明這種關係的就是稱謂,也叫稱呼。在卜辭中,出現某種稱謂關係的有四種情況:(1)兄弟關係稱兄某;(2)父子關係稱父某,稱母為母某;(3)祖孫關係稱祖某祖母稱妣某;(4)祖輩以前較遠者,則稱名謚。這種以主祭者本身關係定稱謂,在卜辭中反映的十分清楚,井然有序。用稱謂判定某卜辭應在某時代,這是斷代研究的準確標準。例:、兄的稱謂已卯卜,行,貞:王賓兄已 ,亡尤。卜,行,貞:王賓兄庚,亡尤。(以上二辭出自粹310版)卜祭的對象是兄已、兄庚。兄己者孝已,兄庚者祖庚。此祖甲時所卜。二期祖甲卜辭。、祖母的稱謂庚子卜,旅,貞:王賓妣庚,?,亡尤,在九月。(卜69)祖甲之祖小乙,小乙之配為妣庚,妣庚為祖甲之祖母。旅為祖甲時貞人。二期祖甲卜辭。三、貞人卜辭並不全是錄貞人名字的,而只是一時之風尚。一期武丁時期最多,四期武乙文丁時期不錄貞人,現只發現1人。商代管祭祀的官叫史。所以貞人也叫史官。如果把貞人與其他貞人聯繫起來,就是一個貞人集團。孟世凱先生將各家所定貞人的不同見解,又製各家所定甲骨文卜辭貞人時期表,請閱先生所著殷墟甲骨文簡述附錄十一,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四、坑位以坑位判定甲骨文的時期,非親歷考古發掘不可知。董作賓先生親自參加自1928年以後,在殷墟小屯五個不同的區域先後進行的五次甲骨發掘。甲骨在地下的情形,看來有一些是有意儲藏的,排列成層。從甲骨的時期看,有前後相銜接的;也有的甲骨片是丟棄的,或如同廢紙,以作練習刻契之用,其情形比較複雜。缺點:以坑位定時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甲骨的出土,多數坑位不是同期卜辭出自一坑之中,而是其它期也有。對於某坑甲骨所屬某期,陳夢家先生認為:必須根據了卜辭本身的斷代標準,如卜人(貞人筆者)、稱謂、字體、文例等等坑位只能供給我們以有限度的斷代啟示,而在應用它斷代時需要十分的謹慎。五、方國方國之所以能夠作為斷代的標準,這是因為商代與方國的關係上,也可以看出每一時期的特異之點。在與商代相鄰各方,有不少方國,其中西北的工方和土方以及東方的人方(也稱東夷)。他們和商朝之間,比較經常地發生侵擾或征伐的戰爭關係。土方比起工方還要強大,有時商朝動用五千人的兵力,去征伐土方。所以武丁征伐土方和工方,帝乙征伐人方,是商代戰爭次數比較多的二個時期。缺點:但是如果單用方國這一標準,來判斷某卜辭的時期,也有一定的困難。如武乙文丁之時,還有惟人方受又之辭。這樣看來,人方不單是一期卜辭有,四期卜辭也有出現人方之事。所以對於方國標準的使用,也得借助於第一標準,這樣判定某卜辭所屬之時代可更為準確。六、人物殷墟卜辭,常常出現眾多的人名,他們以不同的身份,與王表示某種關係。在不同時期的人物,也有其特點。因此人物也可以作為甲骨文分期斷代的一項標準。人物斷代大體有以下六種:1. 史官史官即貞人。這些人物以占卜事項為王辦事,在各期都有不同的名謚,依據他們名謚的不同,可以標明甲骨文的分期。2. 諸侯戊戌卜, ,貞:王曰:侯虎母歸,御。(菁7)斷代例有轉引盤庚時,殷道復興,諸侯來朝,之句。此辭 一期貞人,王是武丁。諸侯侯虎為武丁時人。此辭為一期武丁卜辭。3. 小臣子,小臣中(前4.27.6)從原辭字形子所斷,為一期武丁卜辭。4. 王賢臣命 般(鐵24.3)作師,般作盤。師盤即甘盤。卜辭中甘盤正作師盤。漢書古今人表於商代列有甘盤,在上中欄,注師古曰,武丁師也。此辭未錄貞人,從字體作風觀之,為一期武丁卜辭。又,後上11.16一辭戊辰卜,賓,貞:乎師盤祭,於大,此辭有一期貞人賓,又師盤為武丁師,證此辭為一期卜辭。5. 先王之妻武丁妻見卜辭者還有妣辛,妣戊、妣癸和婦好,婦好尤為多見。6. 先王之子卜辭多見於子漁、子夾、子載、子簪等(以下不具引)二十人,視為武丁之子。缺點:從上述以人物定時期的分析,同樣也得借助於第一標準方能準確無疑。七、事類十萬多片甲骨,記載著龐大的各類內容。各個時期卜辭的事類,又各有不同,隨著歷史的變化,有著自己與其它期不同的特點。這些各期不同的事類,也就可以作為甲骨斷代的標準了。充分說明了武乙、帝辛田獵之事,它的次數之多,遠遠超過前幾期記載此類之事,並富有與其不同的特色。因此,它可以作為武乙、帝辛時期,判明四、五期卜辭的一項斷代標準。由貞卜事類可以分期的,無如祭祀,每一時代的祭法和所祭的祖先神祇,都有不同,如父,祖,母,妣的稱謂;如六旬,四方的祀典,將來都可逐一列舉,分期研究。其次如征伐(已略見方國章),如卜旬(將詳文法章),如帚矛的記載(別詳帚矛說),皆可為分期研究的標準。八、文法董先生在斷代例中提出,由文法的隨時變易上,也可為劃定時期的標準。但文中所舉的事例,卻如同陳煒湛先生指出的:分篇段和詞句兩部分論述。但篇段部分所談實際上是一段卜辭所含內容的多寡,篇幅的大小,句子的長短問題,並不屬於文法結構的問題。又說這一大段文章頗有些文不對題。再者,漢語語法結構的發展變化,是非常緩慢的。從卜辭到現今漢語,在這三千多年之中,其句法結構基本一樣。如果把盤庚至紂的270多年的卜辭語法變異,那樣微弱的異同,作為各期卜辭的斷代標準,的確是值得商榷的。各期的卜辭的特殊用語,以表各期卜辭所具有的特色。它們同樣起著斷代輔助標準的作用。這些特殊用語,陳煒湛先生有所總結,簡要介紹如下:一期武丁時期:二告(或釋上吉)、三告、不玄黽、娩 、有子、王 (聽)、下上弗若、共人、登人、古王事(古朕事)等等。二期祖庚祖甲時期:在正月、王曰貞等等。三、四期廩辛康丁至武乙文丁時期:湄日、 禾、受禾、弗每、其每、大吉、大吉茲用、王受祐又、 雨、多嬖臣、多方小子小臣、又羌等等。五期帝乙帝辛時期:寧、王乩(占)曰大吉、王占曰弘吉、亡 在禍、其牢茲用等等。九、字形對於干支字來說,由於甲骨刻辭的特殊辭格所決定,差不多每一版都可以見到干支字,這是試讀卜辭必須注意的。如第五期的甲子表,便和第一期的迥然不同,由此我們可以確定了每一時期的甲子字形,而拿它斷代時代。這在甲骨文字斷代研究上佔著重要的地位。十、書體:甲骨刻辭自武丁至帝辛有270多年,甲骨文的字體形態從早期到晚期是不一樣的。刻寫甲骨文字的人,董作賓先生認為是由史官貞人來完成的。他說:卜辭中書名的貞人,也就是這一個卜辭的書契者。更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史官的手筆,以及他們各個人的作風。董先生根據字體演變的異同,把它作為斷代的一項標準。陳夢家認為:我們看到許多同版的卜辭,同屬於一個卜人的卜辭,其字形的結構與風格不同處,正證明了卜人並不一定是刻者。在卜辭中,也有王卜貞一辭,王卜貞之辭不會是王自己寫刻的,必出自他人之手。商代除了有一個貞人集團而外,還有另外的史官專任契刻之職。據饒宗頤先生考證:當日契刻者乃別由史官任之,與貞人者異其職掌。以下分述五個時期字體形態的不同。第一期雄偉第二期謹飭二期時祖庚、祖甲對武丁來說算得守成的賢君,從此期文字形體來看,也看得出他們謹飭守法的態度。第三期頹靡三期時廩辛,康丁之世,可以說是殷代文風凋敝之秋。在這期,雖然還有不少的工整書體,但是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似前此的守規律,而極幼稚,柔弱,纖細,錯亂,訛誤的文字,又是數見不鮮的。第四期勁峭四期卜辭不出現書契者貞人的名字,無從分別這些刻辭的誰屬,但可知其書體的特點是,較纖細的筆畫中而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峭拔聳立,有如銅筋鐵骨。第五期、嚴整此期書體行款排列整齊,字形勻整,結構嚴整渾厚,異體字減少了,字體趨向一致,是這一時期書體的特點。小結:綜上可見,一期與五期字體好區別,二者明顯有別;一期與四期難以區別,而四期近於一期。經學者研究,應該屬於早期,所以甲骨文合集把文武丁時期卜辭歸類附在武丁時期的後邊。三期有其獨有的特點,與其它各期均有不同。二期與五期也好區別,雖多有工整、均稱之處,但前者字體細小適中,後者具有前者特點而外,尚顯得字體嚴整粗重。卜辭的形款、界劃的塗朱:(1) 卜辭的行款,多是順書直行,左起者向右行,右起者向左行。(2) 但除此而外卜辭橫書者亦不少見。界劃:骨版上刻有數辭,為了上位辭和下位辭、左位辭和右位辭有個明顯的區別,契刻者就劃上一條直線或曲線以作區別。這條線就是界劃。塗:塗墨和塗朱就是在有的甲骨文字上塗上墨,或是塗上朱砂。特別值得介紹的是塗朱。乙3400版,是一大龜腹甲,在其背面甲橋處有不、若、於、示四字就是朱書。這是為了文字的美觀。乙7795版,其大字塗朱,記載武丁時期一次車戰的勝利,以表對這一事件的莊重和嚴肅。為了字體的美觀,為了對某一事件表示莊重和嚴肅,是塗朱的主要作用。四、100年来殷墟甲骨文研究概况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到现在已超过100年了。甲骨的挖掘分期藥材時期:年(光緒年)之前的二三十年間。羅振常洹洛訪古游記:此地埋藏龜骨前三十餘年已發現,不自今日始也。謂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數骨片隨土翻起。視之上有刻劃,且有作殷色者(即涂朱者),不知為何物。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見稍奇之物,隨即處掘之,往往得銅器、古泉、古鏡等得善價。是人得骨以為異,乃更深掘,又得多數,姑取藏之,然無過問者。其極大胛骨,近代無此獸類,土人因目之為龍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务资讯及时共享机制计划
- 2025届黑龙江省五常市部分学校七下数学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方案计划
- 财务年度预算编制方案计划
- 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的方案计划
- 企业管理模式对战略目标的支持试题及答案
- 城市交通枢纽换乘设计重点基础知识点
- 2025届常州市重点中学八下数学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路径计划
- 2024年山西师范大学辅导员考试真题
- 2025年度新能源车充电桩建设承包挂靠合同范本3篇
- 口腔科耗材管理制度
- 《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全文)
- 校长国培计划培训成果汇报
- DB37 5155-2019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2025年河北省职业院校高职组“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技能大赛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3、2024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参考答案(99分)
-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2024版)解读
- 康复治疗技术-言语康复
- 闯关迷宫课件教学课件
-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单元备课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