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专题一、观察渗透理论(王永生)“观察渗透理论”,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的著名命题。这个命题指出了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渗透理论”摧毁了逻辑实证主义所追求的科学合理性。它重点表征了“先行信息”在人的视角转换中的意义;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渗透理论是一个关于科学的概念框架的变换问题,而哲学层面考察的则是主体的“先行具有”、“先行掌握”和“先行视见”等精神的本质力量对于现实的认识活动的条件性。观察是一种经验活动的方法,是科学家认识问题的窗口,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科学家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许多经验事实,为科学理论的建立提供感性的经验基础。观察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两大类。前者主要指在不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下,用人的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器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观察仪器对客观对象自然形态的观察。例如对生物形态及其生活习性、生态平衡等的观察,或是对遥远星体的亮度、空间位置等的观察。后者主要指人们通过科学实验的途径,在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下,人的感觉器官或通过各种实验仪器对实验对象特定方面的观察。一 观察与问题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与观察和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科学家头脑中产生出对自然界的某个问题时,他就有一种强烈的探索的欲望,想要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加以解决。反之,如果观察是没有目的的,那他观察到的只是事物表面的一些东西,因为他不知道要观察什么。观察实际上并不是科学家特有的认识活动,而是每一个人随时都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但是只有那些目的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的观察,才可以称为科学的观察。换句话说,观察有目的性或者无目的性,是科学观察与非科学观察的分界。当代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在牛津大学当学生时,有一年暑假,他到格林威治天文台给台长邬莱当助手。霍金通过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觉得只是一些模糊的光点,趣味索然,儿时 对神秘星空的美妙幻想顿时烟消云散。可是当他提出了有关黑洞的一系列问题以后,他的观察就变成有目的的了。在广漠的星空,他特别注意观察天鹅星座中X-1这颗星体。因为这颗射电源星体是否是黑洞,对他的理论检验关系重大,所以对射电源星体的观察可以为黑洞理论提供感性的经验基础。 又如对候鸟的冬去春来,花草的春荣秋实,湖泊的冰封化冻,某些动物的冬眠春惊,这些观察事实是许多人司空见惯的,可是他们并没有提出什么科学理论。当竺可祯带着气候与生物有什么内在关系这个问题进行观察时,这一草一木、一鸟一虫,就给物候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 达尔文在随“贝格尔舰”作环球旅行时,开始他尽管也观察、作记录,但是并没有形成科学理论。只有当他提出了一系列“是什么?”“是多少?”的事实问题和“为什么?”“能不能?”等理论问题以后,他的这些观察事实才成为进化论思想的有力证据。 实际上,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和科学的观察密切相关的。二 观察渗透理论在科学研究中,老一辈的科学家往往告诫青年一代的科学工作者:不要有先为主的思想,要实事求是地观察,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要力求做到中性的观察等等。中性观察实际上要求人带着“空脑”去观察,这只有刚生下来的婴儿的观察才有可能。刚生下的婴儿,对这个陌生世界的一切都很好奇,对周围的一切都要认真地“观察”一番,但这又是什么观察呢?它并不属于科学观察范畴,而只能是人类发生学范畴的观察。 英国科学哲学家汉森最先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认为观察是一个有理性因素渗入其间的感性反映形式。因为不同理性因素对观察的影响,所以使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件的观察很不一样。 设想哥白尼和托勒密“观察日出”。公元二世纪时的托勒密看日出,看到的是东方的晨曦驱赶着沉沉的黑夜,玫瑰色的朝霞迎来了令人心醉的黎明。一轮红日,带着光和热从地平线上腾起,太阳神阿波罗接替了他的双生姐姐月神阿耳忒尼斯。可是十六世纪时的哥白尼看日出,看到的又是什么呢?他必定看到他所站立的那一座山头,随着自西向东转动的地球,逐渐接近太阳迷人的光锥,在光锥与地球上这座高山的相切处,就是阿波罗与阿耳忒尼斯交接班的地方,这里呈现出一切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沐浴着温暖日光的哥白尼和欣赏清晨美景的托勒密观察到的是同一个东西吗?我们说他们观察到的 既是同一个东西,又不是同一个东西。哥白尼和托勒密观察日出的物理过程是完全相同的。那些同样的光子被太阳辐射出来,它们穿过太阳系空间和地球大气层。假定哥白尼和托勒密都有正常的视觉器官,所有这些光子以同样的方式穿过他们眼睛的角膜、水状液、虹膜、晶状体和玻璃体,同样的光子刺激他们的视网膜,产生同样的图形。直到这时,他们二人都在进行同样的观察,也就是说他们可以毫不含糊地告诉我们,他们观察的那个东西是什么?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个闪耀着迷人光芒的橘红色的圆球,这个图象是不变的,唯一的,从几何学的角度来看,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可是哥白尼和托勒密观察到的是同一个东西吗?不是。托勒密观察到的是一个动态的太阳,哥白尼观察到的却是一个静态的太阳。这是因为托勒密坚持的是“地心说”,而哥白尼坚持的却是“日心说”。他们是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观察的。在科学史上类似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例子多得很,普利斯特列和拉瓦锡,牛顿和爱因斯坦,玻尔和海森堡可以说这些人中的每一对都作了相同的观察,但是观察到了极不相同的东西。这就给科学理论的检验和选择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人们不仅要分析这些理论所赖以建立的经验事实,而且还要进一步分析这些经验事实是如何观察的。 正因为观察渗透着理论,所以不存在中性的观察。这就使我们以往的感觉经验可以运用到每一项新的观察过程中去,而不必在认识每一个新事物时,完全排除我们以往的认识史,保持一个白板式的大脑,事事要重新认识。对于科学观察,理论渗透尤其重要。实际上,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理论渗透到观察过程中,那么根本就不存在科学的观察。一束日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青、紫七种颜色。不懂光学的人只是观察到这七种颜色组成了一条绚丽的彩带。可是光学家却观察到日光中含有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又如1960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格拉泽发明了探测高速度短寿命粒子的“气泡室”,这个“气泡室”每星期要拍摄几十万张照片。对于这几十万张照片的观察,训练有素的基本粒子物理学家与一个普通的正常人,观察到的是同一个东西吗?对于基本粒子物理学家来说,他可以在几十万张照片中,观察到某一个新粒子出现的证据。可是对一般正常的普通人来说,他只是观察到一大堆杂乱无章粗细不匀的线条而已。这是因为对这几十万张照片的观察,需要基本粒子物理学的理论指导。三 观察过程是按照有关概念的不同组织方式进行的 观察不但包括观察者的感官接受到被观察对象的信息,而且包括大脑对感官输送来的信息的组织过程。这种组织过程与每一个观察者所具有的背景知识密切相关。这就是说,观察过程是按着有关概念的不同组织方式进行的。因此这种观察过程总是和以往的认识史有联系。我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是因为漓江两岸的青山绿水,可以给任何人以美的享受,每个人可以根据各自生活的经验和对漓江山水的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正因为不同的观察者对同一处山水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感觉,可以观察到不同的东西,所以才使漓江山水具有一种永久的魅力。 科学的观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这种漓江山水式的观察。汉森曾设想有两个生物学家观察同一个原生动物阿米巴。一个人把它看成单细胞动物,因为阿米巴从各方面来说,都类似于一个单细胞,有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质等。只不过阿米巴的特点是它能够独立生活。然而,在另一个人看来,它却是非单细胞动物。与一切动物一样,阿米巴也摄取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它也能繁殖,而且能活动它更象一个完整的动物,而不象一个单体的组织细胞。我们在观察过程中感到观察对象象什么,那我们必定在头脑中存在相应的表象。当我们把土星看作是一个戴着草帽的人头时,那我们是把人戴草帽这种形象归并到观察过程中去了。当我们把同一颗土星看作是浮在浴盆里的一个大球时,那是把浮球、浴盆等形象归并到观察过程中去了。因此背景知识在观察过程中,对有关概念不同组织方式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四 观察离不开语言描述观察所产生的图象和把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形式描述出来,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逻辑类型。前者属于视象逻辑类型,后者属于认识逻辑类型。这两种不同的逻辑类型通过观察过程结合起来了。视象与认识都是观察的必然结果。视象主要表现为图象,认识主要表现为语言。如果没有图象因素,我们的感官对外界的反映就失灵,就不存在观察的表象,也就没有观察。如果没有语言因素,观察到的东西就不能与我们原有的背景知识接通,也不能表达为有科学意义的观察陈述,这种不能表述出来被他人间接感知的观察,显然不能对人类精神财富的增殖有什么贡献。当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陈述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后,就会以知识的形态贮存起来,作为新的观察的背景知识。 语言在观察中的作用还仅在这一点,它还表现在语言的抽象性、约定性和提示性这些特点对观察的作用上。图象与语言都是对观察对象的反映,但两者的摹写程度不一样。图象是对原物在形式上的忠实反映,但两者的摹写程度不一样。图象是对原物在形式上的忠实反映,图象中的各种线条摹仿原物的各个构成部分,图象各部分的关系反映原物各部分的关系。例如反映南京玄武湖的图象就很接近原物,照相、录相、电影,就是这种与原物十分接近的图象。但是,作为南京市地图来说,玄武湖在地图上只是占据了一定地位的相似曲线,它对原物的忠实反映表现在玄武湖和鼓楼、中山陵等建筑物在空间的相互关系上。在航空照片上维妙维肖的玄武湖,在地图上只是一个符号标志了。语言与图象的关系一样。语言对观察对象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并不企求每一部分都完全一致。这种反映还具有事先的约定性,用什么符号来反映,并不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利用语言的提示性我们还可以通过联想和逻辑推理建立起观察对象与原有知识的因果联系。 由此我们知道,对于同一对象的观察是十分复杂的。这种复杂性还不是来自观察的理论解释,而是来自观察本身。怪不得美国科学家费耶阿本德挑衅性地提问,天文学家观察到的红移是天体本身具有的吗?因为我们对红移的观察是在视向速度变化的理论指导下得到的。同样的,对基本粒子径迹的观察是它自身吗?在显微镜下对细胞染色体的观察也是它自身吗?等等。但是我们认为观察渗透理论并不意味着观察不能解决任何科学问题,而只是说我们在观察时,必须要选择一个标准条件,只有在这个标准条件下观察到的东西,才是观察对象本质的属性,而在任何非标准条件下所作的观察都是观察对象非本质的属性。要选择标准条件,就非要依靠理论不行。由此可知,任何一个观察都不是中性的。五、从经验主义到历史主义和整体主义经验渗透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构成 后来的历史主义和整体主义的起源。在库恩看来,由于作为理论的范式具有巨大的作用,范式在科学中具有决定性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范式决定了观察:范式是观察的来源;它规定了如何操作和测量;规定了如何以观察语言写实验报告。在谈到观察时,库恩说:“对于科学观察科学家除了用他的眼睛和工具看到的以外,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如果有更高的依据,只要求助于它就可以证明他的视觉已经转变,那么这种依据本身就会成为他的资料来源,他的视觉行为就会成为各种问题的来源。这里所说的“更高依据”不是别的,正是范式。库恩认为,科学共同体成员在进行观察时,已经戴上了他们所从属的“范式”这副有色眼镜,或者说,范式已经影响了观察者的视觉,而观察恰恰又是通过视觉为主的感官系统对观察对象的感知,所以库恩断定范式是观察资料的来源。不仅如此,库恩认为范式还规定了观察得以进行的实验活动。他说:“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所进行的操作和测量并不是经验给定的,而是艰难地收集到的,它们并不是科学家所看见的东西操作和测量是由范式决定的”。在科学中,观察的最终形式是观察报告或观察语言,库恩认为,任何以观察语言组成的观察报告都从属于一定的范式,在不同的范式下,对同一对象使用相同的仪器、进行相同的操作,关于它们的观察报告会完全不同。因此,不存在一种普适于任何范式的、不依赖任何范式的中性观察语言,观察总是由理论来决定的。 经验与理论都是认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验是可错的,具有社会性,无论是经验还是理论都不具有独立自足的地位,都无法充当认识活动的牢固基础,整体主义应当突破经验主义的藩篱。理论在科学认识中是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不仅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正确的理论,而且在科学研究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理论的参与。理论在认识活动可以促进经验的产生、帮助塑造经验以及对经验进行解释。经验在科学认识中要发挥作用总是离不开理论协同的作用。理论在认识活动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认识的任何一个环节中,只要有经验出现的地方,理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我们可以说,理论在认识活动的全过程中无所不在。但强调理论无所不在的作用,并非是要倒向相反的极端,并非要抹杀经验在认识活动中无可替代的作用,而是要强调认识活动中经验和理论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共同构成了认识活动的整体。所以说作为基础主义的经验主义应该为整体主义所取代。专题二 物理世界中的心灵(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的论证)(马临真)1-1 物理主义的基本观点 物理主义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哲学界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观,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两个命题:A.一切存在都是物理的存在。B.心理的东西是物理的东西。关于这两个命题的涵义,可以做如下解释:1、只有科学才能提供对宇宙最为客观、系统和准确的认识,因而哲学世界观的构建必须以科学的成果作为主要依据。根据现代物理学的认识成果,宇宙间存在的实体或者是物质粒子或者是物质粒子聚合体(合称物理实体);宇宙间一切存在都是物理实体及其性质、状态、过程的存在。2、不存在灵魂或心灵实体,心理的性质、状态和过程或者是物理实体的性质、状态和过程,或者随附于物理实体的性质、状态和过程。1-2 物理主义的核心问题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由问题规定的,即由问题而产生并且由问题而发展。规定物理主义的问题是一系列既大且深、关乎人类生存意义和生存方式的古老问题:什么是宇宙?宇宙中什么存在?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什么?什么是人?人在宇宙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等等。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交织、渗透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而其中最难以捉摸并且处于核心地位的问题是心身问题关于心理现象的本质及其与物理世界特别是身体的关系问题。心身问题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对此,赫伯特.费格尔在心理的和物理的一书中评论道:“叔本华将心身问题叫做世界之结。事实上它是一簇复杂之谜,其中一些是科学的,一些是认识论的,一些是句法的,一些是语义学的,一些是语用学的。与这些问题密切相关的是同样敏感和令人争议的关于目的、意向性和自由意志的问题。”见赫伯特.费格尔The “Mental” and “Physical”(1967)第7页。按照费格尔的观点,可以将心身问题划分为四大类问题。任何涉及到心身关系的、原则上可通过经验予以检验的问题,都属于科学问题。 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问题,可以归结为语言分析哲学或元研究的问题,这类问题涉及到了描述心理状态的语言与描述身体内部过程和外部行为的语言之间在指称和含义上的区别和联系。认识论的问题所涉及的是,对于心理和物理的概念和陈述的逻辑分析以及与这种逻辑分析密切相关的对于知识主张有效的逻辑重构。 最后一类问题是关于目的、意向性和自由意志的问题。叔本华把心身问题叫做世界之结, 费格尔说它是一簇复杂之谜,他们肯定是对的,对于当代物理主义者而言,有两个问题使得心-身问题真正成为一个世界之结,一个非常棘手甚至不能解决的谜,它们是心理因果作用问题和意识问题。心理因果作用问题是如下问题:心灵怎么能在一个物理世界里施加其因果作用力呢?意识问题则是这样的问题:在一个物理世界里怎么会有心灵呢?1-3 物理主义的来源 物理主义的兴起与维也纳学派的科学世界观有关,“物理主义”一词是维也纳学派哲学家纽拉特创造的,用来指称他和卡尔纳普等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所主张的科学的世界观,以区别于世界的逻辑构造(1928)和科学的世界概念:维也纳学派的宣言(1929)等著作所阐述的现象主义。维也纳学派的现象主义主张,在建构统一科学的概念体系时,把现象主义的语言作为基本语言,将一切科学的语言都还原为现象语言;而“物理主义”指的是在建构统一科学的概念体系时,采用物理主义的语言作为基本语言。关于什么是现象主义的语言和物理主义的语言,卡尔纳普曾做过专门的说明:“所谓现象主义的语言,我们指的是以关于感觉材料的语句为出发点的语言。例如,目前在我的视野中有一个红色的三角形。而物理主义的语言或者关于事物的语言,谈的是物质的事物,它把可观察特性归诸于物质的事物本身,例如,这种东西是黑色的和沉重的。” 卡尔纳普思想自述,卡尔纳普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79页。 根据维也纳学派的物理主义观点,物理主义的语言是科学的普遍和基本的语言,心理学的语言可以还原为物理主义的语言,因此,可以在物理主义语言的基础上实现科学语言的统一。科学语言的统一实际上就是科学知识的统一,前者的实现也就是后者的实现。因为,其它一切语言的所指与物理主义的语言的所指是相同的,都指物理事物及其可观察特性。2-1 逻辑行为主义 逻辑行为主义,也叫分析行为主义,其产生受到了科学行为主义的影响。2-1-1 科学行为主义 科学行为主义是一个在二十世纪前六十年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国心理学学派,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尔特、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等。科学行为主义是对笛卡尔开创的内省心理学的反动,它认为内省的方法及其对象(意识)都不具有客观性和主体间性,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用客观的方法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即用观察、实验、数量的方法研究人和动物的身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因此,它也被叫做行为科学或刺激-反应心理学。2-1-2 逻辑行为主义 除了受到科学行为主义的影响,逻辑行为主义的产生,在哲学上有正反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经验可证实意义标准的应用,另一方面是对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的形而上学的拒斥。逻辑行为主义由维也纳学派哲学家卡尔纳普开创,其主要代表是逻辑经验主义柏林学派的亨普尔和牛津哲学家赖尔。 逻辑行为主义的萌芽最早见于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1928),在此书第139-145节, 卡尔纳普根据他人身体行为构造了他人心理。卡尔纳普认为,鉴于心脑关系尚不能为我们的科学所充分地把握, 所以无法根据它来较精确地构造他人的心理现象,而必须利用表情关系和信号的表达,借助类比推理,根据他人的身体活动与我的身体活动的相似性,把心理过程赋予他人身体,从而构造出他人心理。见世界的逻辑构造,卡尔纳普著,陈启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250页。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纽拉特的影响下,卡尔纳普转向物理主义。物理主义的宗旨是在物理语言的基础上实现科学统一,因此,心理语言能否还原为物理语言以及怎样还原为物理语言的问题,便成为其最核心和困难的问题,它是“世界之结”在语言分析哲学中的表现形式。为了解开“世界之结”,卡尔纳普撰写了使用物理语言的心理学(1932),它的发表标志着逻辑行为主义的形成。使用物理语言的心理学以经验可证实性原则为前提,针对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的形而上学,运用逻辑分析法,系统地阐述、论证了逻辑行为主义,其主要观点是:“每一心理句子都能用物理语言来表达。用实质的说话方式讲,这就是:所有的心理句子都描述物理事件,即人和其它动物的物理行为”。见逻辑经验主义,洪谦主编,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75-511页。 亨普尔1934年发表的论文心理学的逻辑分析是对卡尔纳普的逻辑行为主义的明确阐发。赖尔1949年出版的专著心的概念通过揭露笛卡尔“机器中的幽灵说”的范畴错误,以及对心理语言的意义分析,全面、系统地论证了逻辑行为主义。同亨普尔一样,赖尔也深受卡尔纳普的影响,除了细节上的差别,他们三位的观点是非常接近的,可以表述如下:任何描述心理现象的心理陈述,如果是有意义的,那么,它所谈论的只是人或动物的行为或行为倾向,并且可以在保持内容没有遗漏的条件下,翻译为描述人或动物的身体行为和行为倾向的陈述。如果用实质的说话方式讲, 逻辑行为主义的观点就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心理现象是其拥有者的行为和行为倾向。按照这种观点,说某人具有某种心理状态,只是因为他具有某些行为和行为倾向。例如,说张三相信天要下雨,仅仅是因为张三有关闭窗户、收回户外晾晒的衣服的行为,以及如果要外出他将会带上雨具的行为倾向,等等。逻辑行为主义所说的行为是外部行为,行为倾向是外部行为倾向,因为只有外部行为才具有日常的公共可观察性。 逻辑行为主义对于当代哲学的贡献在于它的开创性和否定性:它以经验的可证实性(客观的和公共的可观察性)和逻辑句法作为心理陈述的意义条件,通过对心理陈述的逻辑分析,将其意义解释为心理现象拥有者的行为和行为倾向,从而奠定了物理主义的基础和取向,推进了人类对心理现象及其与世界特别是身体关系的认识,同时彻底颠覆了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但是,逻辑行为主义过于激进的观点,如果要贯彻始终、言之成理,则是困难重重。首先,经验告诉我们,心理现象不是行为和行为倾向,心理现象是行为和行为倾向的原因,而行为和行为倾向是心理现象的结果。在前面举的例子中,正是张三相信天要下雨的心理现象,导致张三关闭窗户、收回户外晾晒的衣服的行为,以及如果要外出他将会带上雨具的行为倾向,而不是相反。其次,将描述心理现象的心理陈述,在保持内容没有遗漏的条件下,分析为描述身体行为和行为倾向的陈述,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分析的过程原则上是无限开放的。更有甚者,对信念或者愿望等心理现象的行为分析,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循环论证 。再次,心理现象(包括意向性和意识)具有内在的质的性质,它们不能被还原为任何行为甚至任何物理现象,它们只有在被其拥有者体验到的情况下才是存在的,它们是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它们被托马斯.内格尔称作经验的主观性,也被约翰.塞尔称作“第一人称的本体论”特征。逻辑行为主义的困难,在于一味追求心理现象的公共可观测性(外在性)和客观性,而完全忽视了心理现象的内在性和主观性,这使得它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彻底地走向衰落,与此同时,同一性理论便应运而生了。2-2 同一性理论同一性理论由美国哲学家赫伯特.费格尔与澳大利亚哲学家J.J.C.斯马特和U.T.普赖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创立。与逻辑行为主义将心理现象定义为行为和行为倾向不同, 同一性理论主张心理现象是发生在大脑中的神经现象,这一观点可以简称为:心理现象是脑现象。在命题“心理现象是脑现象”中,“现象”有很广泛的用法,它可以指称状态、过程、事件以及性质,等等;“是”表示位于它两边的概念所指的现象是同一现象,即,心理现象同一于脑现象,或者也可以说,心理现象只不过是脑现象。同一性理论家们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是,疼痛是大脑中纤维的激活。同一性理论认为,心理现象与脑现象的同一,是经验的同一,而非逻辑的同一。经验的同一有三种类型:偶然的同一、法则的同一和理论的同一。所谓“偶然的同一”指的就是个体的同一,或者说,两个不同的词项指称的是同一个体。法则的同一是依赖于经验法则的同一,即根据法则可以判定的同一。理论的同一比法则的同一更复杂,依赖于科学理论的假设和定义。在科学中,不乏理论同一的例子,例如:温度是分子的平均动能,水是H2O,光是电磁波,基因是,等等。温度与分子的平均动能的同一关系是根据热学和统计力学加以辨明的。按照同一性理论,心理现象与脑现象的同一,是理论的同一:心理现象是脑现象,是一个由哲学家提出来的科学假设,它将获得心理学、神经生理学、脑科学等经验科学的支持。以上所谈的同一性理论,也叫类型类型同一性理论,因为,它所断定的心理现象与脑现象的同一,是心理现象类型与脑现象类型之间的同一,即某一特定类型的心理现象与某一特定类型的脑现象之间的同一,例如:疼痛是大脑中纤维的激活,愤怒是大脑中特定类型的神经纤维的激活,等等。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类型类型同一性理论受到了心理现象的多种方式可实现性论证的挑战,一些哲学家提出了个例个例同一性理论。该理论主张在心理现象与脑现象之间,只存在个例个例同一,不存在类型类型同一。个例个例同一性理论的最重要代表是戴维森的无律则一元论。戴维森的无律则一元论,也是非还原物理主义的代表。他认为不存在心,但人们具有心理性质。他说,在他看来,心理事件是物理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是心理的。说心理事件是物理的,至少有以下一些理由:(1)所有的心理事件都与物理事件发生着因果关系。例如:信念和欲望引起行动,行动又引起物理世界的变化。物理世界的事件经常引起我们改变我们的信念、意向和欲望。(2)如果两个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那么就有一条这两个事件归属于其下的严格法则,而且这条法则不存在无限期的例外条件,同时这条法则还必须属于一个封闭的系统,即影响这个系统的任何因素都必须包含在系统之内。(3)不存在将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联系起来的严格的心物法则。假定M是一个任意的心理事件。按照(1),M与某一物理事件P有因果关系。按照(2),必须有一个将M与P联系起来的严格法则,但是按照(3),那条严格法则不可能是心物法则。既然物理学的目标是提供由严格法则所支配的封闭系统,那么联系M和P的法则必须是物理法则。这样M就必须有一个物理的描述它必须是一个物理事件。三个前提的合理程度是不一样的。(1)是显然的。(2)对于许多哲学家似乎是真的,休谟和康德就是其中的两位,尽管他们支持(2)的理由不同。也有一些哲学家对(2)提出了疑问。(3)排除了两种形式的还原论,一种是使用物理词项对心理谓词进行显定义从而将心理的东西还原为物理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严格的桥法则的还原。(1)(3)意味着本体论的还原。它们构成的是本体论的一元论和概念的二元论。由于我否认有严格的心物法则,所以我就把我的观点叫做无律则的一元论。戴维森的无律则一元论,由于不同于逻辑行为主义和类型类型同一性理论,常常也被叫做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同一性理论是标准的、最为激进的物理主义,它的创立,真正开启了物理主义的时代,开启了科学世界观的新时代。同一性理论是哲学中极其大胆、充满想像和激动人心的理论,它以非常简单和经济的方式,试图解开世界之结,它克服了笛卡尔实体二元论中心身二元对立造成的矛盾,也克服了逻辑行为主义行为分析所陷入的困境。正是它的出现,使得心身问题重新成为分析哲学的主流形而上学问题,并且引起了直至目前的旷日持久的争论;也正是它的出现,导致了当代心灵哲学和意识研究的蓬勃兴起。同一性理论影响既大且深,但所遭遇的困难也很严重。首先,同一性理论不能满足莱布尼兹法则。按照莱布尼兹法则,两个同一的东西必须具有完全相同的属性,然而,心理现象与脑现象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属性,例如,我的右手大拇指的疼痛,位于我的右手,而与这疼痛同一的我的脑神经系统C-纤维的一激活,却位于我的大脑,心理现象与脑现象具有不同的属性,说明同一性理论是不能成立的。其次,按照类型类型同一性理论的观点,如果疼痛是大脑中纤维的激活,那么,没有C-纤维的生物就没有疼痛,这显然是荒谬的。因为,一些脑结构不同于我们的动物是有心理现象的,而且可以设想,在宇宙中完全可能存在一些没有大脑的生物,但是,它们却拥有类似我们的心理现象,它们的心理现象所对应不是大脑这样的器官,而是它们身体的某些器官。总之,心理现象不一定是脑现象,它具有多种方式的可实现性。再次,从认识论的观点看,认识心理现象与认识脑现象的方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它们分别被心灵哲学家们称作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二人称视角,心理现象的拥有者了解其心理现象的方式是主观的、私人的、内在的、直接的,而他了解其脑现象的方式则是客观的、公共的、外在的、间接的,这种认识方式的不对称,说明心理现象不同于脑现象。第四,从本体论的观点看, 心理现象具有感受性、意识性、意向性,而脑现象则显然不具有这些属性;心理现象有主观性,而脑现象则没有主观性,这些属性上的差异说明心理现象不同于脑现象。上述困难,不论是对于类型类型同一性理论,还是对于个例个例同一性理论,都构成了根本的挑战,如何应对?在主张心物同一性的前提下能否克服这些困难?能否在一个本质上是物理的世界中为心灵找到合适的位置?如此种种问题,需要同一性理论及其后继者做出回答。2-3 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是同一性理论的后继者,是当前被广泛接受的一种心物理论,它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H.普特南、J.福多、D.M.阿姆斯特朗、 D.刘易斯等。功能主义的产生是同一性理论发展的结果。功能主义引入了心理状态多种方式的可实现性概念,并且用“功能”来刻画心灵,从而淡化甚至克服了上述同一性理论的困难。此外,当时的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为解释心灵提供了新的思路。按照认知科学,可以将人脑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看作一个黑箱。基于计算机科学,可以将人的智能看作与电脑的智能相似的东西,人的大脑相当于电脑的硬件,而人的心灵相当于电脑的软件。功能主义种类较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因果作用功能主义和机器功能主义,大多数功能主义都持有下列观点:()心理状态是特定种类因果功能的状态。心理状态是物质系统的状态,该状态的出现或者由系统外部的状态引起,或者由系统外部的状态和系统内部的状态共同引起,或者由系统内部的状态引起。心理状态的出现又会导致一定的结果,或者导致系统外部的状态发生,或者导致系统外部的状态和系统内部的状态共同发生,或者导致系统内部的状态发生。例如:接收到天气预报的消息,看到天空阴云密布,与有关信念一起,使得张三产生了“天要下雨”的信念。“天要下雨”的信念与“保持干燥”的愿望,等等,导致张三关闭窗户、收回户外晾晒的衣服的行为。张三现相信天要下雨的信念是处于上述外部刺激和张三的其他心理状态之间的、导致上述外部行为的一个状态。()心理状态是物质系统的内在状态。 心理状态不是物质系统的外部行为,而是具有特定功能的内在状态。我们是根据它的功能,即根据它的因果作用,认知并判定它的存在的;关于它的情况,除了知道它的功能,我们只知道它是系统的内部状态。换言之,一个物质系统内在的特定心理状态,使该物质系统具有特定功能,正是基于对其功能的了解,才认识到其内部存在特定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具有多种方式的可实现性。 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讲,世界由层次和结构不同的物质系统构成,任何物质系统都受到它的环境的作用,即同一层次和相邻层次的其它物质系统的作用,环境的作用就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环境的作用引起物质系统对环境的反作用,刺激引起反应,输入引起输出,物质系统对环境的反作用、对刺激的反应,对输入的输出,就是功能。功能是物质系统的属性,不同于物质系统,不同于物质系统的结构,即功能不同于它的实现者。正是因为功能与功能的实现者不同,所以,同一种功能可以被多种不同的实现者实现, 功能与其实现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一与多的对应关系。显示温度是一种功能,它可以由多种物质系统(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实现;计时也是一种功能,它也可以由多种物质系统(各种各样的钟表)实现。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人类最伟大的科技成就莫过于电脑的发明,人们发明电脑的目的是让电脑完成计算,即运行程序或软件,计算、运行程序或软件是功能,同一种计算、程序或软件可以由不同种类的硬件运行。据功能主义看来,心理状态不是物质结构,也不是机器中的幽灵,而是功能状态;心理状态类似于电脑的程序、温度计的温度显示以及钟表的计时,等等,同一种心理状态可以由不同种类的物质系统实现。如果说疼痛是一种心理状态,那么它在不同种类的生物体中,显然不是由同一种物质过程实现的,它在人脑中是由C-纤维的激活实现的,在一些脑结构不同于我们的生物体中则不然,它们甚至根本就没有C-纤维,而且可以设想,在宇宙中可能存在一些没有大脑的生物,但是,它们却拥有疼痛的心理状态,它们的疼痛是由某些特定的物质过程实现的。总之,心理状态具有多种方式的可实现性。功能主义在四十年的发展中,始终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家独大的状况?原因有二,首先,功能主义的主要竞争对手是逻辑行为主义和同一性理论,二者是物理主义初创时期的理论,观点、思想过于激进、简单和粗糙,创立不久,就暴露出许多漏洞和错误,因此很快便遭到大多数哲学家的反对。其次,功能主义抛弃了心身还原论,克服了逻辑行为主义和同一性理论所遭遇的大多数困难,吸取了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现代科学的成果,通过运用“因果作用”、“功能”、“多种方式的可实现性”等概念,提供了一种解释心灵乃至解释世界的新方式和新视角,从而深化、拓展了人类对心灵乃至整个世界的认识,并形成了一个具有较强解释力的进化的研究纲领。虽然功能主义长期在心灵哲学领域独领风骚,但是这并不是因为它已成功地解释了心灵,事实上,它几乎完全忽视了心灵最根本的属性心理状态的主观性。此外,功能主义将功能置于心理状态本身之上,可谓是舍本逐末。功能主义的这两个缺陷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哲学家们激烈的批评,随着功能主义的不断发展,这些批评也愈演愈烈,如今已经成为心灵哲学领域的中心议题,其肯定性的方面是性质二元论学说,而其否定性方面则为反对功能主义的论证。反对功能主义的论证一般都是要说明功能主义遗漏了意识或意向性,因此,反对功能主义的论证往往也都是反对逻辑行为主义和同一性理论的论证。2-4 其它形式的物理主义逻辑行为主义、同一性理论和功能主义是最有代表性的物理主义理论,此外,物理主义还有其它形式,如取消的物理主义、突现的物理主义。 取消的物理主义认为,民众心理学对认知的表征存在严重的错误,将被未来的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所否证。突现的物理主义认为,心理现象是突现的性质,不能还原为产生它的物理性质。 物理主义大致可分为还原的物理主义与非还原的物理主义,逻辑行为主义、同一性理论和取消的物理主义是还原的物理主义,其他形式的物理主义是非还原的物理主义。非还原的物理主义主张,世界是一个物理的世界,时间-空间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物质粒子及其聚合体是时空中唯一存在的实体,心理现象不能还原为物理现象,心理现象随附于物理现象,是在物理实体基础上发生的现象,心理现象具有因果作用。上述非还原的物理主义的观点,是一切形式的物理主义都认同的基本世界观和本体论,也是当前西方哲学界普遍接受的基本世界观和本体论。3-反物理主义的论证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哲学家们提出了不少反对物理主义的论证,其中最著名的论证有蝙蝠论证、知识论证、中文屋论证、 怪人可构想性论证、严格指示词论证、颠倒光谱论证和感受性质缺席论证。3-1蝙蝠论证蝙蝠论证是最早提出的反对物理主义的著名论证之一,它来自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在1974发表的题为“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的?”的论文。内格尔认为,心-身问题是独一无二的,不同于水H2O问题、闪电放电问题、基因DNA问题,因为心是有意识的心理状态。当且仅当一个有机体具有作为那个有机体是什么样(对于那个有机体是什么样)的经验时,它才具有有意识的心理状态。这就是经验的主观性。 。如果对心理现象的分析未能明确地论述其主观性,以这种分析为基础来为物理主义辩护是无用的。如果要为物理主义辩护,必须对现象特征本身作出物理的解释。但是当我们考察它们的主观性时,这样的结果似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每一个主观的现象必然与某一个别观点相联,看来无法避免的是,一种客观的物理理论将放弃那个观点。以蝙蝠为例,假设一个研究蝙蝠的科学家想认识蝙蝠的意识,即使他具备了关于蝙蝠的包括其声纳系统在内的生活习性、身体构造和功能机制、神经结构及其功能机制等等完备的知识,那么,他仍然不可能知道做一只蝙蝠的感觉是怎样的,即,对于作为一只蝙蝠对这只蝙蝠来说是怎样的感觉,他一无所知。因为,做一只蝙蝠是怎样的,或者说,做一只蝙蝠的感觉是怎样的,只有这支蝙蝠知道。总之,尽管这位科学家具有关于蝙蝠的完备的科学知识,但是他仍然无法知道蝙蝠的意识是怎样的。同理,即使一位物理主义者具有关于包括其大脑在内的一个人的身体的完备的科学知识,这位物理主义者仍然无法知道这个人的意识是怎样的。3-2知识论证知识论证是澳大利亚哲学家弗兰克.杰克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的。根据杰克逊设想,玛丽是一位一直在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的环境中成长、学习和工作的科学家,假设她知道物理学、化学、神经生理学、脑科学、色彩学、光学等等所有的物理知识。如果物理主义是真的,那么她知道了所有应该知道的一切。但是,当玛丽从她的黑白环境中出来,看到成熟的西红柿时,她知道了红色,因而学到了新的知识。因此,物理主义遗漏了关于红色体验的知识。在普遍的意义上讲,物理主义遗漏了一切关于主观体验的知识。3-3中文屋论证由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在1980年提出的,这个论证的基本策略是:在任何关于心灵理论的审视中,我们都要诉诸某人的第一人称体验。该论证直接指向强人工智能主义,塞尔设想了一个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不懂汉语的人被关在一间屋子里,里面有一些装满汉语字符的盒子和一本规则手册。这本手册实际上是一个计算机程序,屋子里的人可以根据这本手册,从盒子中挑选汉字进行组合,然后递到屋子外面,作为对他从外面接收到的那些他看不明白的汉字语句的回应。即使这个人做出的回应同精通汉语人做的一样出色,他依然一点都不懂得汉语。所以,不论计算机多么发达,都不可能拥有人类的智能。3-4怪人可构想性论证从逻辑上可以构想在物理构造和行为上与我们完全一样的然而却缺少意识的生物怪人的存在,这说明物理主义是并不能说明意识。3-5严格指示词论证3-6颠倒光谱论证3-7感受性质缺席论证4-结论还原的物理主义遗漏了心理状态的主观性,因此,不能成立。非还原的物理主义是可取的策略。未来的首要任务是设法发现心-身配置律。问题1.你是否赞成物理主义的基本观点?为什么?2.什么是心身问题?你如何理解“心身问题是世界之结”的涵义?3.“物理主义”的最初意义是什么?4.请描述科学行为主义和逻辑行为主义。5.你是如何知道他人有心灵或意识的?6.如果你是一个逻辑行为主义的反对者,你将如何反驳它?7.请描述同一性理论8.戴维森是怎样论证它的无律则一元论的?9.同一性理论主要缺陷有哪些?10.试比较电脑与人脑的异同11.请描述功能主义12.举例说明功能主义遗漏了意识或意向性专题三 技术时代及其弊病1 文明的演进:从原始技术到现代技术技术、神话、宗教、哲学和科学是构成人类文明的五大基本要素,五要素力量的此消彼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构的变化,造成人类文明演进过程的阶段性。1-1奥古斯特.孔德的三段论法国19世纪伟大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曾经在其巨著实证哲学教程中把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他认为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在演变过程中都要先后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神学为主导的阶段,即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形而上学为主导的阶段,即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以科学为主导的阶段,即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孔德认为,在第一阶段,人们试图寻求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的终极原因和内在本性,但是由于不具备足够的实证能力,因此只能根据自身熟悉的观念、体验和行为,理解和说明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其结果就是赋予万物以生命和灵魂,进而构想出神话和宗教神学。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过程中,人们仍然苦苦探索事物、现象的终极原因和内在本性,所不同的是认知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直观性的投射和构想,发展为抽象的思辨,并以对抽象实体的设定取代了对超自然存在物的想象。在孔德看来,形而上学阶段具有两面性,它上承神学阶段并且下启科学阶段,通过它的过渡,人类精神演进到第三个阶段科学阶段(即实证阶段)。科学阶段(即实证阶段)是伽利略、牛顿等人开创的,在这个阶段,因为已经认识到它们的虚妄性,所以人类精神不再寻求事物、现象的终极原因和内在本性,也不再构想抽象实体和超自然的存在物,而是研究真正的实在,即可观察事物及其恒常关系(即自然规律)。1-2文明的演进的第五个阶段:技术时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种对于人类文明演变过程的大尺度观相,奥古斯特.孔德的三阶段论无疑是宏通而深刻的。然而,在奥古斯特.孔德的高论提出170多年以后的今天,如果可以用一个概念统摄和标志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的话,那么这个概念就是“技术”。换言之,在奥古斯特.孔德的时代,科学方兴未艾,而在我们的时代,科学已经退居其次,现代技术赫然耸现并且主宰了社会生活,人类文明演进到了一个以技术为主导的新阶段。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在孔德的三段论提出之后170年的时间里,关于人类文明起源和发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更加可靠的断识。生物进化论、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原始技术是感知性的行为活动,是缄默性的智慧行为;在人类种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时间进程中,原始技术是先在的,神话是居次的,原始技术是神话以及后来的宗教产生的前提,是人类文明的开初形态。众所周知,个体发生、发展的过程是种系或群体进化过程的缩影和结淀,因此,个体发生学对于个体发生、发展过程的说明也是对于群体进化过程的揭示。那么,原始技术的先在性是否能够获得个体发生学的支持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实际上,以皮亚杰为首的日内瓦学派在上一个世纪中期所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早已经为原始技术的先在性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根据发生认识论,个体的认识既不是产生于主体也不是产生于客体,认识发生之初根本就没有主体和客体的意识,认识发生于儿童早期的无自觉意识的感知运动。意识,包括对于主客体的意识,都只是感知运动在一定水平上建构的结果,儿童的语言及表象性概念亦然。很显然,原始技术的发明和运用的活动相似于儿童的感知运动。原始技术的发明和运用最初是偶然性的和不自觉的,活动的不断重复、积累和建构逐渐使其成为必然性的和目的性的。总之,人类文明发生于比神学阶段更早、更漫长的原始技术阶段,在超越了科学阶段之后,现已推进到了现代技术阶段。基于前面的论述,我们就可以大体上构成一个将孔德的三段论包摄在内的文明进化五段论:人类文明开始于原始技术,中间依次经历过分别以神学和形而上学、科学为主导的三个阶段以后,进入到了以现代技术为主导的阶段,即技术时代。可以用简单的图式将文明演化的五个阶段表示如下:原始技术阶段(感性活动阶段)神学阶段(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现代技术阶段(操作、构造阶段)。现代技术阶段是人类社会正在发展的一个时期,我们也将其叫做技术时代。2-技术时代的弊病现代技术正在宰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日语试题试卷及答案
- 税法总论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广东省合成氨工艺操作证理论考试练习题库(含答案)
- 2025年阜阳市颍泉区选调区内教师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达州市大竹县城区学校考调教师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注册会计师模拟题和答案分析
- 2024年劳务员之劳务员专业管理实务练习题一及答案
- 北京热力保密知识培训课件
- 足部损伤诊疗与护理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临床VTE防治考核题及答案
- 新航标职业英语语音技能教程unit
- 天津高考语文卷各题型思路要点提示
- ktv转让标准合同范本(3篇)
- 普外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 正确认识胰岛素
- 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支持课件
- DL∕T 617-2019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技术条件
- 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23版)
- 班级管理(第3版)教学课件汇总全套电子教案(完整版)
- 行政处罚案卷制作规范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