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鉴赏个性提高学生人文素养.doc_第1页
张扬鉴赏个性提高学生人文素养.doc_第2页
张扬鉴赏个性提高学生人文素养.doc_第3页
张扬鉴赏个性提高学生人文素养.doc_第4页
张扬鉴赏个性提高学生人文素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扬鉴赏个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江西丰城市孺子学校 熊春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为多年来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从辨证的角度看,语文集交际工具、思维养料、文化载体于一身,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之中,因它是“百科之母”;同时,语文课又是“语言文学课”,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情感的共振场,具有塑造学生人格的功能。这两者正如人的左右脑,缺少任何一方都将是不完美的甚至是残缺的。正因为如此,钱理群教授说:“中学语文教育是有双重性的,既是人文教育,又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注意两者的有机结合,又要因文而异,各有侧重。缺少语言文字训练的人文教育是枯燥乏味的;而缺少人文教育的语言文字训练则是肤浅的、低效的。当然,由于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对人文精神的忽视,影响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突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一、明了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的内涵 汝信教授认为,人文精神“意味着要以人为本,强调要尊重人,充分肯定人的价值,重视文化教育、优化人性、提高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树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使人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一个人掌握多少知识,并不等于他就有多高的素质,尤其不能反映其人文素养的高低。由于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总和,强调树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就是要强调人的高素质应该是知识与人格的完美统一。人们面对知识,有认识,还可能有感受、有体验,乃至有选择和模仿,进而融入个性,会聚心灵,最后就成为了自己的“内在之物”。 那么,我们当前要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人文精神呢?它既不是以个人本位和个性自由为基础的西方资本主义人文精神,也不是以“孝悌”为根本出发点的儒家“仁”学,而是以人道主义为最高原则,具有“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敢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和价值观,拥有高雅气质和崇高人格的现代人文精神。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育不但使人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必然要改变自己,使自己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这个目标的达到,有赖于人文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尤其必要。 一个阶段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忽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习惯于既定的标准答案,造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想法、说法和写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妨碍了学生的创新。这时的语言就不再是自己真实思想感情的载体,而是“掩盖真实自我的帷幕”。 解决这一弊端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实现课内外的有效结合,贯彻好语文教育的“实践性、自主性、整体性”原则,重点是懂方法的阅读,关键是有个性的鉴赏。通过阅读教学,张扬学生的鉴赏个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张扬学生的鉴赏个性呢? 我认为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倡学生有自己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是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先天禀赋、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审美情趣等因素千差万别。因此,他们对一篇文章甚至是一句话的理解也必然具有鲜明的个性。作为教师,应提倡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好的予以表扬,偏的予以补充,错的予以纠正,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文学鉴赏氛围。 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人们对“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就有不同理解,多数人沿用教参上的解释,这个“排”字表现出了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也有人认为这个“排”字重在表现孔乙己要在短衣帮面前摆阔,而非表现其经济之拮据。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存在这样两种意见。我认为两种意见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本身就充满了矛盾,他既想清白做人却又不免偷窃,既怕人嘲笑又自欺欺人;既贫困潦倒却又想摆阔,否则他就不会是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了。谁又能说他“排出九文大钱”不是寒酸人的摆阔相呢?因此,我们对这两种意见兼收并蓄,不仅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而且能使大家更全面深入的理解与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何乐而不为呢? (二)允许学生有所偏爱 裴斐在文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审美中的偏好不是别的,正是批评家审美个性的表现,因此它不但无法避免,而且应该说是必要的前提。”其实每个人的审美个性总是千差万别的。有人爱读散文,有人爱读小说;有人爱古典文学,有人爱外国文学;有人爱看科普说明文,有人则喜欢读杂文同时,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也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不同的审美个性,切忌整齐划一“齐步走”,要允许学生偏爱某种文体,偏爱某篇文章,乃至偏爱某一段、某一句话,这样才能与万紫千红的“文学百花园”相适应,培养出千姿百态的“赏花人”。下面就以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例作一说明。 学完出师表一文后,我请同学们谈谈最喜欢文中的哪几句话?并简要说明理由。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说:“我喜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话,从这儿我看到了一个勇挑重担,患难与共,忠于耿耿的诸葛亮!” 有的说,“我喜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既是对历史的总结,又是对后主的告诫。兴亡之间,发人深省。” 也有的说:“我喜欢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句话。因为只有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赏罚分明,团结大家”。 这种偏爱就是一种鉴赏,而且是一种有个性的鉴赏。如果能经常这样引导学生,就一定能使他们的人文素养得到明显的提高,使语文课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有效阵地。 那么,张扬学生的鉴赏个性,是不是就没了标准,谁说了谁算呢?我认为,既然语文课是“以言语为主的文学鉴赏课”(王尚文语),那它的标准就应该同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的标准一样,具有真、善、美的特点。 真,指的是“作家在作品中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真实和所表现的主观世界的真诚。”(盛海耕语)可以说,真实性是鉴赏的前提条件。文学鉴赏要求张扬个性,投入情感,展开想象,根本目的是为了再创造,而再创造的基础就是尊重原作,不能脱离作品的真实意图。以分析孔乙己一文的主题思想为例,许多人认为是揭露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但据鲁迅的生前好友孙优园的回忆,鲁迅曾说过孔乙己一文旨在批判人情的冷漠与凉薄孔乙己的出场总是伴随着笑声,但当他离去后,人们就再也想不到他的存在了,以至于全鲁镇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他是死是活了! 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上孔乙己一文主题的把握,从而为文章的鉴赏大打折扣。其次是善,善是指评价中所拥有的“正确、健康、正直、进步”的思想感情。文学作品起着陶冶人们情操的作用,优秀的作品总是能引导人们热爱生活,明辨是非,拥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具备爱憎分明的性格。我们判断一位同学的鉴赏是否可取,就要看这种观点是否有利于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全体同学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以教学桃花源记为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桃花源这个地方好吗?你是否愿意到桃花源去生活呢?同学甲:桃花源里丰衣足食,个个怡然自乐,我愿意去。同学乙:假如我生活在伊拉克,我愿意去。因为那里可以躲避战乱。同学丙:桃花源那个地方好是好,可惜没有电话,又不能上网,而且连高速公路也没有,我可不愿意去。从以上回答可以看出,这些答案是多么的富有思辩力和人文性啊!作为教师,既要正确评价学生,也要告诉学生,陶渊明在作品里表达了向往没有剥削、人人劳动的社会思想,这在当时是进步的,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桃花源社会毕竟是空想的社会,在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将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祖国的日益强大,相信神州大地一定会不是桃花源,胜似桃花源。当然,建设新时代桃花源还需要同学们好好学习啊!这样的交流与总结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他们的个性,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丰富,并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的远大理想。 最后是美,好的作品要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达到感染人和教育人的目的。好的鉴赏也应该能给大家的一种美感,与大家产生共鸣,使“我”的享受成为“大家”的享受。如教学八年级上册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要求学生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说理由。 学生汇报:学生A:“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这是个比喻句,把作者来到青海湖比作是扑进了巨大的画卷,非常形象地说明青海湖像画卷一样美。学生B:“我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这句话体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学生C:“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这一段话把青海湖的水写“绝”了。海洋、天空的蓝比不上它的净、深湛、温柔、恬静。接着又把湖水比做“蓝”锦缎,小女孩的眸子。那是多么生动、闪亮而有生机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