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温复辛凉理论防治流感.docx_第1页
辛温复辛凉理论防治流感.docx_第2页
辛温复辛凉理论防治流感.docx_第3页
辛温复辛凉理论防治流感.docx_第4页
辛温复辛凉理论防治流感.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辛温复辛凉理论防治流感的文献研究结题报告经过我们小组成员近一年对本课题相关文献整理和研究,结题报告如下:一、 流行性感冒的危害及现代医学防治的缺陷和不足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指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 典型的临床症状为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疲弱乏力等。本病起病急骤,具有传染性强、潜伏期短、发病率高、流行性广及死亡率高等特点,已引起数次世界性大流行,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危害极大,是人类至今尚不能有效控制的世界性传染病之一。现代医学在使用流感病毒药物和疫苗都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因流感病毒具有不断发生抗原性变异的特性,而抗流感病毒的药物和疫苗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因此,目前尚无较理想的防治流感的药物及疫苗,所以研究并控制流感的工作是任重而道远。 中医药在抗病毒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且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且被临床证明是安全有效的。二、 中医对流感的认识祖国传统医学并无“流行性感冒”的病名,但从此病症状看,相当于中医学中的时行感冒、伤寒、温病、瘟疫、天行等,总属中医外感热病学范畴。感冒之名首见于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诸风篇,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粘稠。后世医家逐渐把感冒定为病名,并沿用至今。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伤风论治篇中提出时行感冒之名:时行感冒,寒热往来,伤风无汗,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神术散。时行的病因为外感六淫和时役毒邪,以热疫侵袭人体为主。时疫病邪侵犯人体途径有三:一是邪由上受,侵卫犯肺;二是直犯营血,逆传心包,神明受累,脑髓不利,机窍受阻;三是邪虽由上受,但直趋中道,伏于膜原,内见脾胃呆滞,外见卫气受困。时行危害巨大,发病前期主要以恶寒壮热、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头痛如破、全身酸痛、乏力、舌红或淡红,苔薄白,脉浮等表症症状为主,对于时行感冒的治疗,历代医家亦做出不同尝试,有以清热解毒为主,有以辛凉解表为主,有以辛温复辛凉为主等。我们发现用辛温复辛凉法防治时行感冒,效果更好,故我们整理此文献。三、 中医辛温复辛凉理论的形成历程 辛温复辛凉理论是指中医学在漫长的防治天行感冒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尝试,逐步形成的以辛温药和辛凉药并用发汗为主,防治时疫的理论。历代医家虽有论述,但不系统,现整理如下。(一)、内经莫定了中医汗法的治疗原则素问*热论篇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把外感热病的病因归结为感受寒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素问*热论又提出治疗外感热病的纲领性治法: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己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即汗、泄两大基本方法。难经提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由此形成的广义伤寒学说,长期指导着中医临床治疗。神农本草经中明确注明可发汗解表的药有麻黄、葱实等,皆为辛温热之品。二、仲景创立辛温解表法,辛温复辛凉理论已萌芽东汉张仲景继承并发展了汉以前的外感病理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以六经来辨外感,开中医外感病学临床辨治先河。伤寒论对外感伤寒的治疗,继承内经汗法的治疗原则,对辛温解表法充分运用,创麻黄汤、桂枝汤、麻桂各半汤等名方。以麻黄汤为代表的发汗法,后世称之为辛温解表法。不仅如此,仲景还创立辛温、辛凉药并用的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用麻桂发汗解表、石膏透热祛邪,以治外感热病的寒热错杂证。四、 晋唐时期辛温复辛凉方药的积累晋唐时期,在继承前代辛温解表方药治疗天行的基础上,也创制了许多新的辛温解表方药,其中也有一些辛温辛凉并用的解表方。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虽“法不离伤寒,方必尊仲景”,但也创立了治疗时行疫疠的名方麻黄解肌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升麻、芍药和贝齿),方中辛温的麻黄和辛凉的升麻、石膏同用以发汗解肌祛邪;治伤寒、时气、温病初起的葛根解肌汤(葛根、麻黄、桂心、甘草、芍药、大枣、大青、黄芩、石膏),方中辛温的麻桂和辛凉的葛根、大青叶、石膏同用,以发汗解表,透邪外出。陈延之小品方将外感热病分为三类辨治,即冬月伤寒、春夏温热病、秋月中冷(症疾),论述了伤寒、温病、天行、温疫、暑病、时行、冬温、湿热、热毒等不同病证的证治,并强调伤寒与时行温疫之别。创“冬温毒始发出,肌中斑烂,隐疹如锦文,壮热而咳,心闷,呕,但吐清汁”的葛根橘皮汤(葛根、橘皮、杏仁、麻黄、知母、黄芩、甘草) ,葛根与麻黄,辛温复辛凉,兼以清热解内毒毒。五、宋金元时期首次提出辛凉解表法 自仲景创制辛温解表的麻黄汤等方,之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治疗外感病,医家都遵循“伤寒必辛温解表”的原则。自宋代朱肱开始提出运用伤寒论的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发表方剂治疗外感病,不能一成不变,而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灵活运用,须配以寒凉清热等药。北宋韩抵和有感于辛温解表难以治疗天行,在伤寒微旨论中发汗解表方,全不用仲景麻桂等辛温药,根据不同季节特点,分别创制辛凉解表方药,其组成多为柴胡、薄荷、葛根、黄芩、知母、石膏等寒凉之品。使古方新用,后世多予遵从。 元时期医学大家张子和在孺门事亲中首次明确提出“辛凉解表法”。“发汗亦有数种,世俗只知惟温热者可为汗药,岂知寒凉亦能汗也”,“余用此药四十余年,解利伤寒、温热、中署伏热,莫知其数,非为炫也,将以证后人之误用药者也”。元代刘河间根据临床实践,认为“伤寒六经传变,是热证.六气皆从火热而化”,提出治疗外感热病初起不可纯投辛温.应以寒凉清热为主。自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表里双解之剂,将寒凉清热药与辛温解表药配合运用。 六、 明清对温病辛凉解表方药的重视随着温病学的日趋成熟,强调伤寒和温病之别、新感热病和伏气温病之别,外感热病的火热病机得到进一步的阐发,创立了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理论,突出表现在温病治则治法的确立,把辛凉解表作为外感热病表证的基本治法。至此温病学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学术理论体系。吴又可著瘟疫论,对瘟疫的病因认识到“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治疗但以驱逐为功,何论邪之异同也。认为温疫邪伏于募原,有九传之变,创立治疗温疫的著名方剂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其中治疗温疫毒邪表里分传,膜原尚有余结,舌根渐黄至中央者的三消饮(槟榔、草果、厚朴、白芍、甘草、知母、黄芩、大黄、葛根、羌活、柴胡、生姜、大枣),羌姜葛柴辛温辛凉以透邪外达,大黄黄芩苦寒清热泻下以祛邪。叶天士温热论分析了温邪的传变规律及温热病的病理,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治疗上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则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使温病学派形成了更为独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