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淄博五中高一级部 语文 教案 编 号: 课 题: 听听那冷雨 授课时间: 所 导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案制作: 授 课 人: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作思路。2、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导学过程】前置作业1、 自己查资料,了解作者余光中,理清文章结构。2、 熟读课文,并思考作者为什么听的是“冷”雨?小组讨论讨论前置作业1、2,相互补充完善,找出小组发言人准备发言。师生探究1、背景介绍 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一生从事诗歌、散文创作和评论、翻译工作,自称“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他被称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现已出版诗集21部,散文集11部,评论集5部,翻译集13部,共40余部。他的著名诗歌乡愁传遍华人世界,还有望乡的牧神民歌等,散文有沙田山居听听那冷雨等。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2、写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学习过程一、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和写法氤氲(yn yn) 羯鼓(ji) 裾边(j)潺潺(chn chn)纤手(xin) 椽子(chun) 擎天(qng ) 铿锵(kng qing ) 忐忑(tnt)料峭(qio) 惊蛰zh 仓颉 (ji) 湿黏黏(nin) 薄荷(b he) 舔舐 (sh) 啾啾 (ji) 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文章的结构。(1) 由雨季的开始,满怀深情地联系到祖国。(1)(2)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 1、(24)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 2、(510)多角度的描写,突出了听雨的主题,描写了残缺的回忆,抒发了深藏的哀愁。 3、(1114)写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3)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三、研究探讨1、这篇文章从头至尾,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 请大家思考讨论。 “听听那冷雨”中的“冷”,字面上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的外在感受,内在的“冷”则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作者在最后一节就写到听不到雨声,作者的心中是失落的,其实更是为25年没有回到祖国的深深遗憾和感伤,即家国之思。 雨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是为了表现深厚悠长的文化之脉。 余光中在写听雨的过程中,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念,同时也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就像余光中自己说的一样: “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我当年离开内地: 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这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冷”能否换成“寒”“苦”等?“寒”用来形容冬雨,而本文从绵绵春雨,写到潇潇秋雨,所以用“寒”不恰当。“苦” 意指愁苦、痛苦,更多的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所以用“寒”不恰当。“冷”准确表现了雨的凄冷,这是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自然角度);又表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笼罩着淡淡乡愁的心境(情感角度)。 作业完成学案第一课时积累整合、自我诊断、拓展提高、相关链接部分。教学后记淄博五中高一级部 语文 教案 编 号: 课 题: 听听那冷雨 授课时间: 所 导 课 时: 第二课时 教案制作: 授 课 人: 【学习目标】1、 品味作者诗化的语言,领悟散文情景交融的意境美。2、体会作者对雨的描写和特殊感受,鉴赏表达技巧,学会表达。前置作业1、找出作者描写雨的句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2、古诗中描写雨及雨中景物的句子。小组讨论讨论前置作业1、2,相互补充完善,分小组准备发言。师生探究语言鉴赏:主要的语言鉴赏要点: 第7段 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明确:两种不同的听雨感受,写出了作者浓浓的怀乡之痛 文中引诗: 蒋捷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罗帐昏。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点滴到天明。 明确: 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之感,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明确:该表示推测 雨湿漓漓的灵魂(比喻)“窗外在喊谁”大陆母亲在呼唤着“我”(拟人) 雨声: 是大陆母亲对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呼唤 是漂泊游子思念故土的心灵之和声本句主要描写了作者在岛上回味大陆听雨,引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给人以凄迷之感。第8段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比喻) 第9段: 黑键灰键(比喻)“拂弄”、“奏”。 第10段: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明确:运用通感,写出了雨天的环境 第11段: 羯鼓,电琵琶,“刷”、“鞭”、“打”。 明确: 用比喻写出了台风雨的气势之大,加之一些壮阔的想象,显得有声有色。 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明确: 连缀叠词叠音可以组成一幅图景一幅画卷,在朗读中可以感受体味想象。 叠词叠音有轻音乐的美感,或短促轻快,或高长婉转。 “忐忐忑忑忐忑忑”七字的双声连绵复词, 一连串重读的音韵,颇能摹拟大雨滂沱之音, 又令人联想到电子乐器的演奏,以此来描写滂沛硕大的雨滴击打在屋瓦上的声 情,及作者雨夜倾听雨势而随之起伏不定的心情,实为绝唱。 第12段: 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回忆的音乐,是潮潮润润的音乐。 明确: 用了排比的修辞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明确:此处作者刻意将文句拉长,造成文字稠密、意象繁富的效果。透过阅读,雨如回忆的音乐,带领读者领略了江南与四川不同的雨中即景。 诗化的长句,表现出雨的绵长细密和作者绵绵不断的思乡之情。文本延伸 余光中一首著名的诗就是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拓展延伸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缠绵的思乡之情。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对妻子悼亡之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试用本文创设意境的方法写一段话,描绘你心中的冷雨。完成学案第二课时积累整合、理解感悟、拓展提高、相关链接。古诗中描写雨及雨中景物的句子:1. 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晋 张协杂诗十首)2. 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南朝陈 张正见后湖泛舟 3. 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唐僧 志南绝句)4.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 杜枚秋思)5. 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唐 戴叔伦宿灵岩寺)6.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 刘长卿别严士元)7.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8. 涧底松摇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唐 杜荀鹤夏日留题张山人林亭)9. 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唐张谓郡南亭子宴)10.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 韦应物滁州西涧)1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花。-(宋 赵师秀有约)12.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宋 欧阳修田家)13.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宋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之一)1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15.风如拔山努,雨如决河倾。-(宋 陆游大风雨中作)16.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明 李攀龙广阳山道中)17.一雁下投天尽处,万山浮动雨来初。-(清 查慎行登宝婺楼)18.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郑风 风雨)19.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唐 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20.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2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尘雨打萍。-(南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22.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宋 陈与义春寒)23.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 许浑咸阳城东楼)24.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25.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宋 徐俯春游湖)26.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元 虞集听雨)27.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28.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9.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3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3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3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3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34.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3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36.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3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聚氨酯锤纹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防洪知识培训大纲课件
- 防汛知识培训考核目的
- 防汛救援知识培训材料课件
- 智慧城管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
- 环境科技行业环保装备行业市场格局分析
- 机械制造行业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思考
- 万寿菊种植合同5篇
- 联通合约机,合同3篇
- (宝典指南)水泥砂石资料购销合同3篇
- 民谣酒馆创业计划书
- 电工安全常识课件
- 温度计的前世今生
- 2021年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真题及答案
- 新产品可行性评估表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三年级上册第2课《传统游戏》教案
- 公众责任险典型公估报告
- 2023年大学生信息素养大赛考试参考题库500题(含答案)
- 【集成峰会】《2023-2024中国集成厨电产业发展蓝皮书》
- 绿色建筑和绿色建筑材料
- 小区业主公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