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士大夫厌战心理路径探析.docx_第1页
宋代士大夫厌战心理路径探析.docx_第2页
宋代士大夫厌战心理路径探析.docx_第3页
宋代士大夫厌战心理路径探析.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太宗就针对朝廷藏书不足的问题说道:“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苟无书籍,何以取法?”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五“雍熙元年正月壬戌”,第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试图在经史典籍中寻觅治国经验的想法;端拱初,宋太宗诏文武群臣“各进策备御”。宰相李昉“引汉、唐故事,深以屈己修好、弭兵息民为言,时论称之” 脱脱等撰:宋史卷二六五李昉传,第页于是儒家重视秩序、提倡仁政、关注民生以及怀柔四夷等等的认识,纵然不免有被狭隘利用的目的,却成为推动治国理念转向的有力旗号。淳化四年(),宋太宗与宰臣吕蒙正讨论到前代教训,吕氏以隋、唐动武之害为例,指出隋唐两朝数十年间,四次讨伐辽东,人不堪命,隋炀帝全军覆灭,唐太宗也无功而返。因此认为:“且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宋太宗当即表示赞同意见:“炀帝昏暗,诚不足语。唐太宗犹如此,何失策之甚也。且治国在乎修德尔,四夷当置之度外。”又对以往的伐辽战争表达了追悔之意 脱脱等撰:宋史卷二六五吕蒙正传,第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四“淳化四年十一月甲寅”,第页。这都说明放弃汉唐文武并重理念,调整树立崇文抑武理念的努力,已逐渐开花结果,成为宋太宗君臣的共识。,宋太宗甚至还有意做出尚文的表率,“崇尚儒术,听政之暇,以观书为乐” 脱脱等撰:宋史卷二九六“论曰”,第页 宋真宗与宰相王旦谈及议和问题:“方今四海无虞,而言事者谓和戎之利,不若克定之武也。”王旦当即劝说道:“止戈为武。佳兵者,不祥之器。祖宗平一宇内,每谓兴师动众,皆非获已。先帝时,颇已厌兵。今柔服异域,守在四夷,帝王之盛德也。”宋真宗深以为然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三“大中祥符三年五月癸卯”,第页 宋仁宗即位伊始,有官员建言:“国之外患在边圉,然御之之术,不过羁縻勿绝而已。内患则不然,系社稷之安危,不可不蚤定也。” 脱脱等撰:宋史卷三一七邵亢传,第页显然,历经宋太宗、真宗两朝确立的治国理念已获得统治阶层的共识,内部稳定与建设是施政关注的要害,边防则不过属于次要问题,即使因此产生不利的后果,也在所不惜。北宋中后期,当政者基本维持以往的治国理念和处理内外关系的路线,并视其为祖宗之法 宋朝祖宗之法历经发展,其说法和做法又不尽相同,但无疑对宋代政治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参见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联书店,年。宋朝统治者除了太祖、太宗经历了五代的风云,还在国家政策某些方面还在延续文武并重的路线,知道武力对国家统一完整的重要性。太宗之后的继承者储君们大都养在深宫,没有经历倒戈铁马的岁月,起而代之的是儒家思想的教育,为皇帝们创立的经筵制度就是培养皇帝的仁政、修身以及君德,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现。儒家讲究仁政,提倡文治建设,教育储君们要效法三代时期的王道,远离霸道。这些继承者们身体力行的行为对国家的方针政策起到不小的作用,他们延续了祖宗家法,重视内部稳定的政治建设,边防则是次要,达到内修政事,自远人归,自致安静。宋代被学者称为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本位文化建设时期。傅乐成: 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汉唐史论集,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77 年,第380 页这种民族本位文化意识可上溯至唐代韩愈“道统论”的提出,他在原道一文中对“中国”文化的内容作了一个总结: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 韩愈: 原道,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第2665页从中可知,“中国”文化就是指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儒家文化价值系统。韩愈认为这一系统有一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的传承脉络,即“道统”。 但孔孟之后“道统”失传,儒学受到佛、道等文化的冲击。韩愈呼吁排除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恢复儒学正宗。春秋以来区分“夷夏”和判定何谓“中国”的主要标准本来就在于文化。宋儒对“中国”文化的升华主要是增加其理论性及哲学性。北宋初期学者柳开认为“杨墨、老佛犹戎狄蛮夷也,国治而道不明,杨墨、老佛固侵乱也。”“吾犹战也,斯有勇焉,先将举其力而毙其杨墨、老佛”。 柳开: 河东先生集卷一一送陈昭华序,四部丛刊本由于统治者提倡儒学治国,儒学大行其道,宋儒们在本位立场上排斥佛、道,强调自己文化的正统。欧阳修主张采用修儒学“礼义之本”的办法,从根本上削弱乃至消除佛学思想赖以盛行的文化基础,他作本论一文云: “礼义者,胜佛之本也”,“莫若修其本以胜之”。 欧阳修: 居士集,欧阳修全集,卷一七本论中,中华书局,2001,第290 页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欧阳修提出的具体措施便是革新科举和兴建学校。,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对儒学经典的关注程度。二程则把儒学“礼义”的内涵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程颐说: 唐初“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程颢、程颐: 二程集,中华书局, 2004,第236页、所谓“中国”文化之本的“礼义”,指的就是三纲五常、仁义礼智等儒家价值体系。佛教弃绝现世人生,自然置仁义礼智,三纲五常于不顾。二程将这些儒家价值系统提到“道”的层面,以此排击佛学: 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是天地之间无适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在所亲,即君臣而君臣在所严,以至为夫妇、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非道,此道所以不可须臾离也。然则毁人伦、去四大者,其分于道也远矣。故“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若有适有莫,则于道为有间,非天地之全也。彼释氏之学,于“敬以直内”则有之矣,“义以方外”则未之有也,故滞固者入于枯槁,疏通者归于肆恣,此佛之教所以为隘也。程颢、程颐: 二程集,中华书局, 2004,第7374页。宋儒们为了显示儒学治国的优越性,陈来先生指出“以同方式论证了儒家的道德原理具有内在的基础。”。宋明理学共有的特性之一便在于: “以不同方式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陈来: 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11 页。从某种程度上说,宋统治者们提倡以文治国,广开科举,大量取士,依据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为蓝本。从而离不开对儒家经典的阐释,从而将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等儒家基本体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档次。这种意识反映到国家观念上来,便是进一步强化了前代以“礼义”等文化标准来定义“中国”的倾向。石介以地理及文化差异来定义“中国”与“四夷”的区别: “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夫中国者,君臣所自立也,礼乐所自作也。”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中国论,中华书局, 1984、第116 页刘敞则以礼乐文化作为定义“中国”的唯一标准: “能自藩饰以礼乐者,则谓之中国; 不能自藩饰以礼乐,上慢下暴者,则外之中国。内外之别,不在远近,而在贤不肖,苟贤矣,虽居四海,谓之中国可也; 苟不肖矣,虽处河洛,谓非中国可也。”刘敞: 春秋意林卷上,中华再造善本二程也指出: “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圣人初恐人入于禽兽也,故于春秋之法极谨严。中国而用夷狄礼,则便夷狄之。”程颢、程颐: 二程集,中华书局, 2004,第43页由上可知,文化标准是北宋“中国”观的核心。宋人通过提升“中国”文化的内涵来强调本朝“中国”身份的优越性,希望以文化、道义上的优势德服列邦。北宋学者大多认为“中国”对付夷狄的根本方法在于勤修内政。李觏云: 所谓夷夏,“以德刑政事为差耳。德勉刑中,政修事举,虽夷曰夏可也。反是则谓之夏,可乎? 愚儒之咤则曰彼夷我夏,而不曰内自修。内自修则德刑政事四者备,当而后曰夏胜夷可矣。”李觏: 李觏集卷二二敌患,中华书局,1981 年,第242 页孙觉也主张以“纲纪人伦,惠养万物”,“自治为先”以胜夷狄赵汝愚: 宋朝诸臣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1536,宋学者们正是以自我“中国”来强化自身正统地位。 北宋拥有“天下之中”的中原,在澶渊之盟体制下与辽维持了百余年的平等友好关系,其“中国”身份并未受到颠覆性的挑战,这或许是北宋学者能在“中国”观和正统论等问题上呈现出一种超越“夷夏”族群意识的原因。唐进士名额少,每年的进士、明经两科合格取录的没有超过一百人,但应试的举子在两、三千人左右,进士科录取的更少, 而且还须经吏部考试后才能授官。所以通过科举入仕的士人官僚在整个官僚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极小。宋代录取量非常大,进士科取录三等,每年取三、四百人。因而,宋代的官员主要来源于科举入仕的士人。大批文彦学士通过科举这个途径,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理想追求。宋人蔡襄所言:“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辞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诸葛忆兵.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54. 据陈义彦先生统计:宋史有传的1953 人中,两宋平民或低品官出身者占55. 12 %。陈植锷. 北宋文化史述论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6.这说明中小地主及平民出身的中下层士大夫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士大夫各个阶层的利益同王朝的利益紧密相连,提高了他们参政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赵宋王朝是经历了唐末五代的军阀混战之后建立起来的国家,连年的军阀混战,武夫拥兵割据也使得文化失序,伦理道德沦丧。所谓:“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祸而立其朝,充其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资治通鉴卷二六五) 所以,宋代士大夫首先面对整饬封建伦常的历史任务,以便重建社会意识形态秩序,他们依靠光大先秦儒家的道德理性规范,巩固新生的封建政权。因而,从“立德”的人生价值观出发,宋代士大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