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贤皇后进献乾隆帝燧囊考.docx_第1页
孝贤皇后进献乾隆帝燧囊考.docx_第2页
孝贤皇后进献乾隆帝燧囊考.docx_第3页
孝贤皇后进献乾隆帝燧囊考.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赠荷包事件出自:御制诗二集 卷四朕读皇祖御制清文鉴知我国初旧俗,有取鹿尾谲毛缘袖以代金缫者,盖彼时居关外,金线殊艰致也,去秋塞外较猎,偶忆此事,告之先皇后,皇后即制此燧囊以献,今览其物,曷胜悼怆,因成长句,以志遗微。练裙缯服曾闻古,土壁葛灯莫忘前。共我同心思示俭,即兹知要允称贤。钩绦尚忆椒闱献,缜致空馀练线连。何事顿悲成旧物,音尘满眼泪潸然。乾隆戊辰清和既望。乾隆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固定的安排,而且一年四季的行踪、起居,也有近乎不变的日程表。每年正月各种典礼祭祀活动最多,活动最繁忙,筵宴宗室王公大臣,在重华宫吟诗联句,上元节在圆明园之“山高水长”观看烟火花灯。二月祭社稷、行藉田,开经筵。此时天气渐转暖。从大内移居圆明园,清明则谒东西陵(遵化和易县),或逢巡幸之年,多在本月内启行。四月以后,北方春夏多旱,行雩礼以祈雨,五月端午在圆明园福海观龙舟竞渡。夏秋间,多往避暑山庄,每去必住两三个月大会蒙古王公,举行小兰秋弥。夏秋如在北京,常去清漪同、王泉山、香山、汤山、盘山的行官走动,有时也在南苑骑射行围。八月为乾隆寿诞、十一月为皇太后寿诞,这是两个最重要的节庆口,张灯结彩,点景演戏,成为全围的娱乐日。十一月冬至,举行隆重的祀天大典,从此由圆明同回居大内。十二月朔日开笔写“福”字,分赐王公大臣。年底,外藩来觐,又必有络绎不绝的召见、赏赐、宴请,至于皇太后处。每隔几天必去请安问好。这一大致的日程表,岁以为常,周而复始。乾隆帝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按照编写好的剧本,扮演皇帝这一角色。当然,突发事件和皇帝个人一时兴会所至,随时可以改变日程,但一年的生活起居大致脱离不了这一刻板的程序。清文鉴:清圣祖玄烨敕撰,是书为清帝敕修的第一部满文辞典。康熙年间随着翻译需要出现的新造满文词语还没有普及、规范,当时也没有权威性的满文辞书,因而大多数满族人读不懂那些满文译著。为使本朝拥有权威性的满文辞书,康熙帝特谕翰林院学士傅达礼等主持编纂此书。两年后傅达礼去世,康熙帝便另派马齐、玛尔汉等主持其事。傅达礼、马齐等“博咨于故老,参考于旧编”,康熙帝亲自审订,经过三十五年由武英殿刊行。该词典全书共1320页,收12110余条满文词语,词汇量丰富。首先,该词典是清代第一部专用满文解释满文词义的大型官修词典,内容包括有关清朝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天文、地理、风俗、习惯、医学、宗教、语言、文化等众多领域的综合性词语。注解详细完备,还附有古书例句,对翻译或阅读五经、四书、性理、春秋公羊传、资治通鉴纲目前编等经典书籍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该词典是清代满族语言文化的宝库,也是一部“百科性词典”,是满族语言文化最早、最全面的资料之一。在清代满蒙语言文化发展演变及满蒙文词典编纂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因御制清文鉴的官修性质决定其词语规范,成为有清一代编纂各种词典的标准。以御制清文鉴为基础,后逐渐增加蒙文、汉文、藏文、维文等词语,并各语种之间相互标注音韵,形成系列。至乾隆年间已编成了清文合蒙古鉴、御制满蒙文鉴、御制增订清文鉴、御制满洲蒙古汉文三合切音清文鉴、御制四体清文鉴、御制五体清文鉴等众多多种语言合璧的官修分类词典。清代满蒙语言学家们以这些官修分类词典为基础,纷纷编纂各种词典。目前流传于世的分类词典半数以上的都沿用了御制清文鉴的体例,其中有些直接采用了“清文鉴”、“文鉴”、“鉴”等名称。此外,清文汇书、清文总汇、三合便览、蒙文总汇、蒙文汇书等满蒙文音序词典也是以御制清文鉴等分类词典为基础,采集词语条目,考证其注解等而成。可见,御制清文鉴为满族语言文化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此书后收入乾隆三十八年(1773)完成的四部荟要中。清圣祖御制清文鉴中记载,满族旧俗有取鹿尾谲毛(按:附于肉的细密之毛)以缘袖,来代替金丝。这是因为当时在关外,金丝取得不易。到了清高宗时,在清文鉴中读到这段记载,方知祖先的这个旧俗,于乾隆十二年秋天在塞外校猎时忆及此事,便告知皇后,皇后也深知帝心,遂亲手缝绣了一个朴实的火镰荷包进呈。从现存实物看,荷包乃在靛色缎上绣简单的朵花纹,边缘饰以浅蓝色布边,内贮放一块椭圆金属片,其上有镀金镂空花叶纹饰,又有一块燧石。如今在故宫收藏的这件火镰荷包中,就随附一张纸,其上以满汉文抄录乾隆帝的诗序与诗文,让今人知道这件荷包的缘由。当时乾隆皇帝不但要求臣下和诗,并命人以一块内有黄绫的织锦将这个荷包包好,用一个金漆盒收好,又再命工匠配制一个木盒,将金漆盒连火镰荷包一起好好收贮。木盒盖正面刻有清高宗的满汉文诗与序,四侧则分别刻着庄有恭、蒋溥、汪由敦、梁诗正的或铭、或题、或赞;盒身的四壁另外刻着钱陈群、张若澄、嵩寿的赋,与嵇璜的赞。简单说下收藏荷包的配件清 秋草莳绘小方盒盒内一蓝底绣花小荷包,包内置火镰石。漆盒外包锦袱,然后置一木匣中。根据木匣及匣内留下的乾隆御笔,此荷包为乾隆皇后富察氏亲手缝制,乾隆十九年整理装匣。漆盒盒盖隆起,四边转角转顺,口沿镶铅。盒盖为浓梨地高莳绘,以菊花为主,搭配秋天的植物,金、银粉并用。器内及器底黑漆梨地。四折式袋,一端为剑形袋盖,靛蓝色缎布为表,浅蓝色织带框边,红色棉布为里,表面以钉线绣制作银丝卷草朵花纹,有金属花形扣环,内有两层口袋,放置二小燧石及一椭圆形金属环,内外为铁质,中间夹一镂雕镀金花叶纹饰。论起深悉帝心、心思巧慧这点,别人远远不如她,从这个记载来看,孝贤皇后力求完善,以使得皇帝称心,其次,乾隆对皇后也十分敬重,佩戴她送的燧囊,在她死后请诸臣应制诗赋。直至乾隆十九年整理装匣,并且包装仔细,不然我们今天也看不见了。心里互相装着对方,认识在一个层面上,而且见解相对一致,能够有效有益交流,就幸福。PS:乾隆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固定的安排,而且一年四季的行踪、起居,也有近乎不变的日程表。但是史书记载里有不少因孝贤皇后之死所停止举行的活动,比如:“常雩之祭岁每亲行,适以后丧未过百日,遣亲籓恭代行礼”“朕自继位以来北郊之祭,每岁无不亲行。今以后丧未逾百日,故遣代祭。诚虞不洁,匪虑身劳也。”“国朝最重祭神之典,有大事故则百日不举,及其复祭则帏幔器具悉更以新,亦袯除之意也,兹孝贤皇后之事已过百日故云。以七月朔日卜吉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