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文言文复习题汇总.doc_第1页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题汇总.doc_第2页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题汇总.doc_第3页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题汇总.doc_第4页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题汇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词五首复习题(一) 望江南 温庭筠1、望江南选自全唐五代词,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作者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人。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2、脉脉: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这里形容阳光微弱。3、主题:这首词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状况和盼心上人却不归的失望、惆怅之情。4、这首小词风格清新、明快。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就表达方式来说,有记叙,有描写,有抒情。5、“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位女子清晨起来梳妆打扮后,热切地盼望着心上人归来。一个“独”字点出思妇的形单影孤,一个“倚”字写出思妇久久等待的神态。6、“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她看到许许多多的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思念的人的归舟。这一句充分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现象。是写景。7、“肠断白蘋洲”这是全词的主旨句。白蘋洲那是她当初同爱人分手的地方,当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这一句与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8、赏析“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答:“脉脉”为静默无言之状,既指夕阳余晖照射下一片静默,又指女子黄昏静默企盼;“悠悠”,水流不断之貌,既指江水日夜不断东流,又指女子的忧思如江水连绵不断。这一句以景物描写衬托心理,描绘了女子相思之苦之切。望江南 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怎样的生活状态?3“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5、“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描绘了什么意境?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6、 词中表现思妇看到与丈夫昔日分手之处,愈觉神伤的词句是7、脉脉、悠悠两个叠词,用 拟人 的修辞手法,表面写 水 ,暗写 女子望穿秋水的眼神 。(5分)答案:1 “女为悦己者容”,她用心梳洗,体现了急切盼望重逢的心情,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2 “独” 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寂寞和期盼。3 “过尽千帆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4从“梳洗、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从全文看她也将继续等下去。5、描绘了斜阳余晖欲落未落,含情脉脉,不尽的江水也似乎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向远方流去。6、肠断白蘋洲武陵春 李清照1、这首词选自李清照集校注,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2、词语解释: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物是人非:景物依旧,人事已变。这里暗指丈夫已死。拟:打算。舴艋舟:一种形似蚱蜢的小船。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点明季节:暮春。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日晚倦梳头”,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哀伤,满怀愁绪。4、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物没有变,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一想到这些她就会泪如雨下。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5、“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闻说”写双溪春意尚在,“也拟”指打算乘船游览,以此消愁,“只恐”写未能泛舟,担心舟轻愁重,难以载动。这三个词巧妙传神而富有层次地写出了作者内心感情变化的过程。6、词的最后一句富有表现力,请试着写点赏析性文字。本句以舟轻愁重写出词人内心悲苦之深,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想象奇特新颖,深化了主题。7、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古人有许多描摹愁思的绝妙佳句。如:以春水喻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以春草喻之:离恨恰似春草,更得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以丝线喻之:剪不断,理还乱。 (李煜相见欢)以白发喻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行秋浦歌)武陵春 李清照1.上片中,“ ”,交代的是季节特征, ”是通过描绘日常起居生活来表达内心的哀伤。2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答: 3对下列一首词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尘香”二字写落花已化为尘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B“欲语”而泪先夺眶而出,写出词人有难以抑制的满腹忧愁和伤痛,具有感人心弦的艺术魅力。C“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之情。D词作最后两句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来写“愁”之浓之重,既形象生动又自然妥帖。4. 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5、上阙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 6、此词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7.表达作者晚年生活的磨难和内心的悲观的句子是哪句? 答案:1.“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2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两层意思各2分,共4分)3、C4、这两句诗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作可用小船来承载的具体的东西,形象地写出了内心哀愁的沉重。 5、作者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浓重哀愁。6 “闻说”写双溪春意尚在,“也拟”指打算乘船游览以此消愁,“只恐”写未能泛舟,担心舟轻愁重,难以载动。这三个词巧妙传神而又富有层次地写出了作者内心感情变化的过程。7、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1、渔家傲 秋思选自唐宋名家词选,渔家傲,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我们学过他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而乐而乐”这种以“天下为已任”的胸襟和抱负值得我们学习。2、词语解释。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千嶂:崇山峻岭。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3、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描写塞下秋景。下片: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建功立业、思乡忧国之情。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语言质朴、凝练。4、这是一首边塞诗。我们学过的边塞诗还有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描写了西北边塞的壮美之景。5、“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这一句总领全篇。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以一个“异”字统领下文景物特点。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毫无逗留之意。实际上是写塞下的天气极寒冷。)6、四面边声连角起 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边塞所特有的声音。7、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崇山峻岭间,烟雾弥漫,外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这一句描写了塞外悲凉、壮阔之景,暗示思乡之情。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8、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一句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矛盾心理: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的目的。只能用一杯浊酒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里使用典故的是“燕然未勒”,(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将士们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也抒发了将士们的爱国情怀。9、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这时夜寒霜浓,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这一句借景抒情,用凄凉的边塞景色烘托出作者思念家乡和未建功立业的苦闷心情。)10、赏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这一句是全词主旨句。使用互文的修辞,将军和征夫都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11、塞下秋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异在“衡阳雁去无留意”,说明塞外天气极寒冷。第二异在“四面边声连角起”,声音很杂,与内地不同。第三,异在“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城孤,两军对垒,战事吃紧。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思乡忧国之情。)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1、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豪放派代表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分别是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2、词语解释:聊:姑且,暂且。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黄,黄犬,苍,苍鹰。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之多。骑,一人一马称一骑。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多。孙郎: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胸胆尚开张: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微霜:稍白。 会:定将。 雕弓:饰以彩绘的弓。天狼:这里借指自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3、这首词上片叙事,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下片抒情,抒发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意境雄壮、开阔。4、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个“狂”字统领了上片的内容。 “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5、有人说“狂”字是这首词的词眼,请分析词中是怎样具体表现词人之“狂”的?(“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从外貌上表现词人的豪情狂态;“千骑卷平冈”从动作上表现词人纵马狂奔的形象;“亲射虎,看孙郎”运用典故表现词人的少年狂言和过人胆略,意气风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直抒胸臆,表达词人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写出词人的英武豪迈,非凡气概)6、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狩猎场面。(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7、亲射虎,看孙郎。引用“亲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比,显示自己过人的胆略与勇气,展现了他的少年狂气。也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8、鬓微霜,又何妨!这一句写出作者不服老,认为自己尚有用武之地。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9、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遣冯唐“的典故,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10、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蕴含的感情。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者。表达了作者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11、文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1、这首词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爱国词人。2、这首词上片描述军营生活。下片描写战斗场面,抒发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3、上片每一句写一事: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 “醉里挑灯看剑”和“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对军营生活的怀念。“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出了将士们吃肉喝酒,奏乐的生活场景,营造了一种高昂豪迈的气氛。4、赏析“沙场秋点兵”一句。这一句写在秋天的战场上,将军正在检阅出征的军队。一个“秋”字用的好。既点明了季节是秋天,又增添了战场肃杀的气氛。5、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作者骑的马像的卢马一样跑的飞快,拉的弓像霹雳一样令人心惊。这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马快弦急,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意在衬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大业。这一句既是作战的目的,也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7、赏析“可怜白发生”一句这一句从追忆过去回到现实,变雄壮为悲壮,情绪一落千丈。与前面的词句形成极大的情感反差,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8、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答:“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场景,看剑,听号角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9、积累关于“酒”的诗词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九上课外古诗词名句10、商山早行中描写游子思乡梦境的句子是: 11、浣溪沙中描写村子温馨、祥和、清新的景象的句子是: 12、醉花阴中写女主人公因情思难寄而万分憔悴的句子是: 13、卜算子 咏梅中写梅花即使变成了泥也不忘播散芳香的诗句是: 14、观刈麦中通过入微的描写提示农民辛苦的句子是 15、商山早行作者 ,他运用对偶写出清晨凄朦胧之景的句子是 16、李清照醉花阴中生动形象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含其中的诗句是 17、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把悠悠往事比作长江水的句子是 ? ,不尽长江滚滚流。希望有孙权那样的人才来治理国家的句子是 ? , 。18、山坡羊 骊山怀古的主旨句是 , 。九上课外名著阅读19、水浒传作者 ,这是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 体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 到 再到最终 的全过程。鲜明地表现了“ ”的主题。也印证了“ , ”的真理。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小说采取了 的 结构。前四十回先讲述 的故事,逐步发展到 。第七十回以后,写他们归顺 ,走向 。20、写出下列人物的绰号、性格特征及相关故事情节。示例:林冲(豹子头):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误入白虎堂、发配沧州道、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怒杀王伦武松:鲁智深:李逵:吴用:宋江:九下课外古诗名句默写1、杨炯的从军行中写战斗有声有色,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雪暗凋旗画 , 风多杂鼓声 。表达诗人要弃笔从戎的句子是 宁为百夫长 , 胜作一书生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3、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4、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 兵戈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5、杜甫的登楼中,写景有囊括天地之感,论事有纵观古今之慨的句子是 锦江春色来天地 , 玉垒浮云变古今 。6、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 。7、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8、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9、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10、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写战争悲壮的句子是 角声满天秋色里 , 塞上燕脂凝夜紫 。抒发将士誓死杀敌的句子是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1、无限山河泪, 谁言天地宽 。九下课外名著阅读格列夫游记1、 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谁?他游历了哪些国家? 格列佛。 大人国、小人国、智马国、慧骃国。2、在小人国,格列佛是如何帮助利立浦特国打败不来夫斯库国的? 格列佛把敌国的战舰拖入利立浦特国的海港。3、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学会思考,与大师进行精神对话。请你谈谈格列佛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给你的人生启示。示例:格列佛自傲自大,自以为是,甚至对救他于危难的船长都憎恨鄙视。 人要谦虚,要学会感恩。4、利立浦特小人国用什么方法选拔官员?蓝红绿三色丝线影射什么? 利立浦特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蓝红绿三色丝线影射英国嘉德勋章、巴思勋章和蓟花勋章的绶带9、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并把它与格列佛游记进行比较讨论两位主人公性格特点有什么不同。 格列佛是18世纪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鲁滨孙,与鲁滨孙不同的是格列佛每漂流到一个地方,必然去认识那里社会种种形式的政治生活,如果说笛福通过笔下鲁滨孙进化的结果,终于承认了英国现存文明和话,那么,斯威夫特笔下的格列佛却完全否定了笛福所肯定的那些所谓文明的东西,从而表达了对现代社会虚伪文明的愤懑情绪.简爱1、简爱的作者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2、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简爱成年后到桑菲尔德贵族庄园当家庭教师,赢得了东家罗切斯特的尊将和爱恋。21课陈涉世家复习题一、阅读:“陈胜者,阳城人也皆指目陈胜”1下面语句中与“辍耕之垄上”中“之”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之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先天下之忧而忧 2、解释加点字(1)宜多应者 (2)为天下唱 (3)扶苏以数谏故 (4)今或闻无罪 (5)楚人怜之 (6)置人所罾鱼腹中 3、翻译(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4、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选文记叙了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并作舆论准备的过程。 B.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公子扶苏被杀。 C.“失期,法皆斩”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的客观现实。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了树立威信。5、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6、用“/”标出下面各句停顿。发闾左適戍渔阳。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二、阅读:“吴广素爱人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1选出下列斜体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2分)A徒属皆曰:“敬受命。” 属予作文以记之B吴广素爱人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C伐无道,诛暴秦 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D由是无亲陈王者 故人不独亲其亲2选出下列斜体虚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2分)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以激怒其众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C自辩数,乃置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D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翻译(1)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2)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4)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 4.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概括陈胜吴广发动起义步骤的三个关键词是( )A.并杀两尉 失期当斩 攻大泽乡 B.激怒其众 召令徒属 攻大泽乡C.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 为坛而盟 D.激怒其众 皆已失期 为坛而盟5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将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2分) 6.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请概括出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4分) 7 解释加点词 (1)功宜为王 (2)将军身被坚执锐 (3)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4)诸郡县苦秦吏者 【甲】阅读“吴广素爱人,吴广为都尉”。【乙】及陈涉起,沛(沛县)令欲以沛应之。掾、主吏(官名)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崐背(背叛)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借此胁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邦)。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遗(给)沛父老,为陈(陈说)利害。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门迎刘季,立以为沛公。萧、曹等为收沛子弟,得三千人,以应诸侯。7、上文中加点的“为”字读音不同于其他3个的是( )(2分)A、士卒多为用者B、吴广为都尉C、君为秦吏D、为陈(陈说)利害8、下列4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2分)A、乃令樊哙召刘季 沛令后悔 B、 以激怒其众 沛令欲以沛应之C、今欲崐背之 欲诛萧、曹 D、陈胜自立为将军 立以为沛公9、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2分)A、且壮士不死即巳 B、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 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D、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1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2)刘季乃书帛射城上 11、陈涉、吴广发动起义,沛令响应起义,他们的基本策略共同的一点是什么?陈、吴发动起义取得成功、沛令响应起义却遭杀身之祸,原因何在?请分别作简要的分析。(5分)22课唐雎不辱使命复习题一、根据课文做题1(2分)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又何间焉(参与) B必以信(相信)C虽不能察(明察) D小大之狱(案件)2(2分)选出下而各组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未能远谋 弗敢加也 B衣食所安 安能辨我是雄雌C虽不能察 老妪力虽衰 D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3(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2分)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二、文段阅读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 ;要离之刺庆忌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这段文字出自_ 本文主要歌颂了 (人物)的凛然正气。2.空缺处应填的语句依次是;( )( )3.解释词语。怫然( ) 布衣( )抢( ) 地 缟( )素4.翻译句子。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5.在唐雎看来,真正的“士”是像( )一类的人。6下面四句中与“此庸夫之怒也”句式相同的是( )(2分)A非若是也B要离之刺庆忌也C皆布衣之士也D臣未尝闻也7.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子,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4分)(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8唐雎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献身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三、根据课文做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l )故不错意也: ( 2 )长跪而谢之曰: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A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 太守谓谁B 秦王不悦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C、 安陵君其许寡人 潭中鱼可百许头D、 愿终守之 愿借子杀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 分)(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译文: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译文: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2 分)答: 四、根据课文做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岸势犬牙差互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译文: 3填空。 秦国企图用 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 一事。“ ”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4.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23课隆中对复习题一、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劳跨有荆、益,_其岩阻,西_诸戎,南_夷越,外_孙权,内_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求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1、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胄( )戎( )箪( )2、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称呼,文中出现了两处。请指出来并解释。 3、依次填入句中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保抚 和 争锋 修 B保 和 抚 结好 修 C守和 抚 结好 修 D守抚 和 争锋 修4、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将军亲自率领着益州的老百姓向秦川出发。B您身先士卒,率领着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发。C您亲自率领益州的民众从秦川出发。D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兵。5、“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中“身”的意思是_,本文中有一个与它同义的词是_。6、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礼贤下土,收罗人才;安抚边境各民族;广布“仁义”;结好孙权,搞好外交巩固荆、益基地;利用帝室之胄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 搞好内政。 正确顺序是:_7、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 。(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二、阅读课文第四段做题 1、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2、翻译下列句子 挟天子而令诸侯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3、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4、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曹操: 孙权: 刘表、刘璋: 诸戎、夷越:5、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3分)6、诸葛亮认为曹、刘、孙三家对待人才的态度如何?当今世界应如何对待人才?7、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三、(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己,君谓计将安出?”1、下列句中加点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臣本布衣(诸葛亮自称) B.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C孤不度德量力(刘备自称) D.君谓计将安出(徐庶)2、翻译下列句子:(2分)a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b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甲乙两段文字叙述了同一件事,从中可提炼的成语是 ,但两文段内容各有侧重,请用一句话概括乙文大意。4、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5、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6、甲文段着重记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哪两件事?表明作者高洁志趣的句子是哪句?7、乙文段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作简要说明。8、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9、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是“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对联中“两表”指的是 ,“一对”指的是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B. 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C.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D.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11、你如何评价隆中计策?24课出师表比较阅读一、【甲】阅读“臣本布衣,则攸之、棉、允之任也。”(节选自出师表)【乙】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尝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尝就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觉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 (选自智囊)【注】蓐食:坐在草席上吃饭。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先帝不以臣卑鄙 (2)深入不毛 (3)韩信始为布衣时 (4)吾哀王孙而进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躬耕于南阳 信钓于城下B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吾必有以重报母C韩信始为布衣时 不为具食D奉命于危难之间 人多厌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信既贵,酬以千金。 4同是写人叙事,【甲】【乙】两文却风格各异:【甲】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自叙经历,表明了兴复汉室的决心,【乙】文则用 ,叙述了,表明了 。(2分)5韩信和诸葛亮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个性相异,但他们都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我们还可以从【甲】【乙】两文中看出他们的另一个共同点是 。二、【甲】阅读“先帝知臣谨慎,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贼适疲于西()7下面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知臣谨慎。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8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B以奉先帝之遗意。辍耕之垄上。C而议者谓为非计。水落而石出。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10综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师北伐的三个理由。三、【甲】阅读“先帝知臣谨慎,臣不胜受恩感激。(选自出师表)【乙】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注释】的知:确切知道。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人庶:人臣庶民。 魏武帝:曹操。教令:教化,命令。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1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