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最常考的六个虚词.doc_第1页
辨析最常考的六个虚词.doc_第2页
辨析最常考的六个虚词.doc_第3页
辨析最常考的六个虚词.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辨析最常考的六个虚词(一)以(因为)介词?连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分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辨析方法】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作介词以+分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作连词 (二)动以动修饰?目的?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垣墙周庭,以当南日。作师说以贻之。分析:句“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作状语,两个动作同时发生,表修饰;句“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的。【辨析方法】1、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2、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前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否则表目的。3、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 (三)与(和)介词?连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怀王与诸将约曰。吾今与汝无言矣。分析:四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句“与”前后两项合起来作一个成分,作连词;句“与”前后是两项不能同作一个成分,作介词。【辨析方法】1、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并列起来共作一个成分,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2、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能否对调,能则是连词,否则是介词。3、看“与”前后的词语或短语同全句的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如果前者是动作发出者,后者是动作涉及对象,则是介词。4、看“与”前后的词或短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在表达中是否有主次之分,有则是介词,无则是连词。5、看“与”前是否有能愿动词或其它状语,有则是介词,无则是可能是连词。(四)动而动修饰?承接?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简能而任之。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余扃牖而居。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分析:句中的“而”作连词,表承接;句中的“而”作连词,表修饰。【辨析方法】1、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的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有先后关系则表承接。2、看“而”前后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意义上有否主次关系,如果前一个动作表示后一动作的方式,即有主次之分,表修饰。如果只两个贯的动作,则表承接。 (五)则(就)假设?承接?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分析:四句中的“则”都译为“就”,句中的“则” 作连词,表假设;句 中的“而” 作连词,表承接。【辨析方法】1、看句意。“则”前的短语或分句表示虚拟的情况,表假设;“则”前的短语或分句表示一种事实,表承接。2、看呼应。有时候,表假设时,前一分句有与“则”相呼应的连词“若”;表承接时,前面一定没有相呼应的连词。3、看翻译。表假设时,“则”可译成“就”,也可译成“那么就”,表承接只能译成“就”。 (六)乃(才)顺承?限制?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分析:三句中的“乃”都译为“才”,句中的“乃” 作副词,表顺承;句中的“乃”作副词,表范围限制。【辨析方法】1、看作用。表顺承时,“乃”实际上连接了两个分句,前一分往往表示具备的条件,后一分句表示结果。表范围限制时,不连接分句,只限制后面的动词。2、看翻译。表顺承时,“乃”只能译成“才(这才)”;表限制时,可译成“才”,也可译成“只”。3、看呼应。表范围限制时,“乃”后面往往有表示数量的短语;而表顺承时没有。 (七)何(疑问)副词?代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何可胜道也哉!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姜氏何厌之有?大王来何操?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分析:句中的“何”作副词,在句中作状语;句中的“何”作代词,在句中作定语、宾语或主语。【辨析方法】1、从语法上辨别。“何”作副词时,在句中作状语;作代词时,在句中作定语、主语,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这是最主要的辨别方法。2、从意义上辨别。“何”作副词时,译成“为什么”“怎么”“何必”等;作代词时,译成“哪里”“什么”等。3、从相邻词上辨别。如果“何”后有“能”“可”之类的能愿动词,这个“何”肯定是副词。 (八)动词焉代词?兼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有青麻头伏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分析:四句中的“焉”都用在句末,且都用在动词后,但用法不同:句中的“焉”充当宾语,译为“它”作代词;句中的“焉”充当补语,指出动词所涉及的处所,相当于“于此”,是兼词。【辨析方法】1、看置换:首先要把“焉”字按兼词来理解,即用“于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